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史
-
建造常识
本著以中国近代教科书为焦点,从知识建构史的视角探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教本,教科书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诞生物,建构起近代中国人的常识体系,打造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晚清社会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书如何诞生,其编审制度怎样形成演变,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国民意识和培养科学观念上的贡献,是本研究着力考察的重心。 -
外国教育史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外国教育史教程》分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现代教育史三编,共25章。其中古代六章,分别论述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含教育的起源)、古希腊的教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客观地展示外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近代九章和现代十章,论述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演变。 -
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
《被选中的》是迄今为止最具经典性的社会与文化史扛鼎之作,它清晰地阐述了美国顶尖大学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生动地揭示了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权力与精英特权的变迁。书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包括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和金曼•布鲁斯特等),解释了围绕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招生竞争如何塑造了美国精英,并且形成了今日美国所拥有的奇特的大学入学制度。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精英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顶尖大学的取舍标准。本书详细讲述了三大名校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入学标准的变迁史,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精英观念一百多年来的演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
本书为近年来在美国引起巨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教育研究名著。书中论述了一百多年来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与美国教育研究相联系的美国现实问题,把教育研究的历史既看成是一门科学的历史,又看成是正在进行着的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了令人困惑的美国当代教育研究的历史背后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过程。本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教育历史、改进中国教育现实的一面镜子。 译者前言1 中文版序3 英文版序5 导言缓慢的演变:教育成为大学研究的课题1 第一部分 科学的探索:早期的教育研究 第1章 勉强的伙伴:心理学家转向教育23 第2章 专业化与孤立化:教育研究成为一种职业41 第3章 技术带来的影响:测验与学校调查69 第二部分 不和谐的音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课程研究 第4章 政治、赞助和创业:课程改革的动态过程103 第5章 发展的观点:批评家挑战教育决定论128 第三部分 优秀与平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研究的潜能 第6章 对抗的领域:学科与教育163 第7章 提供基础与放弃支持:联邦政府对教育研究的作用184 第8章 促进学习与改革:教育研究的新方向212 结论教育研究的重构231 注 释246 索 引305 译者简介359 -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第一卷)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大学的起源(第1卷)》是早期大学研究方面迄今为止最权威的著作。作者海斯汀·拉斯达尔以翔实的史料、开阔的视野,对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论述。该书共分3卷:第一卷探讨萨勒诺、博洛尼亚两所意大利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二卷重点介绍现代大学的原型巴黎大学。第三卷则集中探讨英国大学,尤其是牛津和剑桥大学。作为一个以史料见长的牛津学者,拉斯达尔对每一个细节都给予充分的史料支撑,同时给予?当的评论,让读者在掌握史料的同时又能享受到倾听历史描述的愉悦。 -
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民间观察
《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民间观察》按照高考制度改革推进的程度层次,将高考30年分为四部分:解冻、嬗变、转轨、惶惑。在每一部分前,有一个对本部分内容言简意赅的概括总结,意在向读者介绍在高考恢复三十年的链条中本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全书图文并茂,在书中每一部分中,首先是对本年度高考制度改革的全面概述。通过政策的解读、人物的描绘,事件的还原,点面结合,尽可能生动地概述该年高考的全貌。其次是介绍年度人物,选登了这三十年来的代表人物,上至政策决策者,下至普通考生,都是著者站在民间立场,在众多人物中遴选出来的。著者力图通过年度话语诠释高考重大决策,再现当时围绕高考的社会氛围。经过高考洗礼的各行各业人士,通过该书可以全面了解高考制度三十年的变迁,寻找到自己在这段历史的坐标点,触摸历史的体温,感受时代的脉搏。 -
中国大学十讲
明知说了“等于没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持之以恒地关注大学的命运,正就职了那句老话:“位卑未敢忘忧国”。只可惜学识浅,撰述无多,勉强选出来的,也就这薄薄一册。 所选十则关于大学的文章,《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和《学术讲演与白话文章》三篇,是这两年新撰的,从未入集;其余七文,分别选自我已刊的五书。至于略为分隔,上编论文,下编随笔,目的是区别体例:论文用底注,尽里说细,例于研究者复核;随笔则文中夹注(夹注中的篇目,除特别注明者,均见所序或所评之书),以妨碍阅读为原则。 [目录] 自序 1 中国大学百年? 2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附录一:“教育迷”的追慕 3 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民国年间的北京大学与中央大学 4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5 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6 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1922年的“风景” 7 校园里的真精神——《北大旧事》序 8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走近中大》序 9 教育史上的奇迹——阅读南开 10 过去的大学——怀想西南联大 附录二: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 附录三:向母校告别(吴宏聪) -
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
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教育逐渐脱离宗教范畴而与政治结合,后又努力建立其自主王国的历史。本书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梳理考察,论主了他所提出的上述观点,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形态与三个特质:儒学教育、养士教育、成圣教育;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稳定性和传统教育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且整个东亚传统教育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同时有力地反驳了部分近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东方传统社会“停滞论”的观点。 -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3版)为我们呈现了自前殖民时期直到21世纪初、值得重视的美国教育全史。它以年代为线索,对美国教育发展中的每个重要时期都进行了客观的综述、并把讨论置于更加广阔的国家和国际背景中。在叙述中,作者提供了针对美国教育传统、改革和理论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以保持客观、公正;并关注冲突、妥协和结果(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回顾了美国教育的过去,并塑造了其未来的选择。作为探究美洲土著传统(包括教育)的第一个文本,它对少数民族和女性教育也作了大量且不间断的描述。《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始终关注的是深植于多数—少数族裔斗争中、贯穿美国历史的美洲土著人与不同移民者之间的文化冲突。评论家认为,在文体及其影响等方面,这《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是“市场上最好的写作文本”,“它与其他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晰、易读”。 -
大学的诞生
本书描述了日本大学诞生的故事,从1877年创设日本最初的近代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成为帝国大学)开始,到1918年允许设置私立大学为止,期间长达40年。 作者从现代的视角回顾了这段艰难的摸索和选择过程,并勾画出逐渐形成的日本大学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独特的形态与构造。他描述了帝国大学的草创和私立大学的雄起,还描述了在大学诞生过程中职业学校及中等学校的彼此定位。 有意思的是,100多年过去了,看看如今日本大学的排名,几乎于100多年前大学的草创时代并无差异。无论是国立的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东北、北海道,还是私立的早稻田、庆应、青山学院大学等等,只要成立得早,排名就靠前。 于是,人们不由地开始思量,日本的大学是如何维持他们的这种文化传承的呢? -
中国教育史
本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总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
中国书院史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它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书院概况,强调文化性、阶段性的书院特点,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力求反映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加盟后的变革。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学术概论性读物。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书院数曾达到七千多所,分布于各省区城乡,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书院问题正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主要内容:革命与改革并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时代特点。留日学生群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共同目标下选择不同的政治道路。忽视留日学生对革命的贡献,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辛亥革命;同样,忽视留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贡献,也就无法很好地解释这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 -
中世纪大学
本书从中世纪大学的“思想”作用(思想的产生)和“职业”作用(人的培养)出发,关注中世纪大学机构的运行,了解大学成员如何汇聚并生活于其中,考察这个智力活动的社会于机构的基础,分析中世纪大学同当时社会所建立的联系,从而试图构建中世纪文化的社会学。 书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如关于中世纪大学诞生于12世纪初和13世纪初的机构的于精神的双重变革的思想;关于中世纪大学尽管脆弱却催生了最初的人文环境的思想;关于对中世纪大学的控制很早便构成教会、君主和城市的政治赌注的思想;关于中世纪大学对于文化整体面貌的变革,对于欧洲社会精英的构成与功能均有重大影响的思想,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欧洲大学史(第一卷)
《欧洲大学史(第1卷):中世纪大学》由欧洲大学校长常设会议(CRE)领导的编委会组织编写。CRE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会员包括东欧和西欧的许多大学,总数超过500个。CRE作为本套丛书的协调者,委托其副秘书长管理全部工作,并任编委会秘书。 在过去的一千年中,大学是欧洲唯一一种基本形式、基本社会作用和功能都保持不变的机构。本套丛书将阐明大学如何且为什么能逐渐包括所有的知识,并遍布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大学是如何形成欧洲共同智力传统的,以及大学是如何培养学术和职业精英的,这些精英的精神气质具有超越国界的特征。 -
哈钦斯的大学
哈钦斯1929年至1950年主政的芝加哥大学鹤立鸡群,与其他美国高等学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鲜明对比。哈钦斯,以及对他进行响应的那些教授和学生们,在努力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进行明确化方面,就这些问题所开展的严肃辩论,在其他地方既微弱又缺乏活力,而在芝加哥大学,几乎所有的教职工和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团体——特别是本科生团体——都参与其中。 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地方,度过自己的年轻岁月,真是太美妙了。早在大一和大二时,学生们就开始大胆地探索人类生活与社会的大问题,在课堂内外辩论不休。哈钦斯很快就让芝加哥大学大多数的本科生确信:他们确实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因为他们受了如此良好的教育。因此,青春期的叛逆从来没有让这所大学的学生跟他们的校长分离。毕竟,哈钦斯本人也一直顽固地保持着大二学生那种状态——寻求真理,嘲讽妥协,不时还用他那独具特色的带刺的妙语,冲击已确立的权威。诙谐的自贬也是哈钦斯修辞武器库中的一件兵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那些觉得他的大学计划骇人听闻,或与自己的职业毫无干系的人缴械投降。 本书作者,是当时学生中一员,后来又成为芝大的教授,他想通过本书阐明:正是体制与社会学环境,跟学术与个人抱负两相结合,才使得芝加哥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成了如此特别的一个地方。 -
大学的兴起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以求为2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高等教育的有关知识。 -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
作者讲述了抗战中中国大学内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既有事后的回忆与学者的发掘,更值得关注的是汇集了许多当事人的珍贵文字,这些文字体现的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精神,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呈现出战时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和一代学人的文化情怀。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ISBN:9787561723265,作者:孙培青主编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