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柯林武德
-
形而上学论
关于形而上学的书有很多,但是以形而上学为题的书却没有那么多。首先,我在这里主要想做的既不是阐发我个人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不是批判他人的形而上学观点;而是要解释形而上学是什么,为什么形而上学对于知识的健全和进步是必要的以及如何探讨形而上学。其次,我打算清除某些关于形而上学的错误概念,那些错误的概念会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形而上学是那些流氓和傻瓜所杜撰的思想的死胡同,许多世纪以来将人们的智慧引向毁灭。最后,我将给读者提供一些形而上学本身的例子,这是为了表明如果在最初的章节中所确定的原则被看做是合理的,形而上学的研究又是如何构造起来的。 这些例子几乎占了本书的一半;但是它们不要被看做是本书的主体,而要被看做是一种或一组附录,可能正如笛卡儿对他本人的一本书的相应的特点所说的那样, specimina philosophande [哲学化的例证]。其中之一,率因果性的那一部分,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在本年度的亚里士多德学会的学报上发表了。 -
历史的观念
《历史的观念》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柯林伍德反对19世纪以来历史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主张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
历史的观念
本书根据希尔曼父子公司1962年重印版译出 -
柯林武德自传
本书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的思想自传。柯林武德博学多才,一生涉猎诸多知识领域,在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宗教、人类学等学科都有贡献,尤其是其历史哲学思想,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柯林武德在本书中记录他自己的学术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他独特的问答逻辑的研究方法。 -
历史的观念
《历史的观念》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此书为柯林武德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篇幅增加三分之一,有助于读者了解柯林武德思想的原貌。 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它要言不烦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二,作者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训练,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三,作者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 历史哲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者,在近代西方是哲学家远多于历史学家,像克罗齐和柯林武德这样以哲学家而兼历史学家的人,并不多见。 ——何兆武 * 1926年和1928年的讲稿尤其重要,它们包含了柯林武德对其历史哲学思想所做的首次全面阐述。因此,通过它们,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第一阶段得到了完好记录。他后期历史哲学的许多著名观点都是在这些讲稿中第一次被阐述,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 ——扬•冯•德•杜森 -
历史的观念
柯林武德(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本书是他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五编。一、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二、基督教的影响。三、科学历史学的滥觞。四、科学历史学。五、后论。本书为开创和发展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编者序 导 论 第一节 历史哲学 第二节 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第三节 第一编至第四编的问题 第一编 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第一节 神权历史学和神话 第二节 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学 第三节 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 第四节 希腊人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和价值的概念 第五节 希腊的历史学方法及其局限性 第六节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第七节 希腊化时期 第八节 波里比乌斯 第九节 李维和塔西佗 第十节 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一 人文主义 二 实质主义 第二编 基督教的影响 第一节 基督教思想的潜移默化 第二节 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第三节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 第五节 笛卡尔 第六节 笛卡尔派的历史编纂学 第七节 反笛卡尔主义 一 维柯 二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第八节 启蒙运动 第九节 人性的科学 第三编 科学历史学的滥觞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赫德尔 第三节 康德 第四节 席勒 第五节 费希特 第六节 谢林 第七节 黑格尔 第八节 黑格尔和马克思 第九节 实证主义 第四编 科学历史学 第一节 英 国 一 布莱德雷 二 布莱德雷的后继者 三 19世纪晚期的历史编纂学 四 伯里 五 奥克肖特 六 汤因比 第二节 德 国 一 文德尔班 二 李凯尔特 三 齐美尔 四 狄尔泰 五 迈耶 六 斯宾格勒 第三节 法 国 一 拉韦松的精神主义 二 拉希利埃的唯心主义 三 柏格森的演化主义 四 近代法国的历史编纂学 第四节 意大利 一 克罗齐1893年的论文 二 克罗齐的第二立场:《逻辑学》 三 历史学与哲学 四 历史与自然 五 克罗齐的最后立场:历史学的自律 第五编 后论 第一节 人性和人类历史 一 人性的科学 二 历史思想的范围 三 作为心灵的知识的历史学 四 结论 第二节 历史的想象 第三节 历史的证据 导 言 一 作为推论的历史学 二 不同种类的推论 三 证词 四 剪刀加浆糊 五 历史的推论 六 鸽子笼方式 七 是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八 问题 九 陈述和证据 十 问题和证据 第四节 作为过去经验之重演的历史学 第五节 历史学的题材 第六节 历史和自由 第七节 历史思维所创造的进步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译后记 关于本书的作者柯林武德的思想及其史学理论的述评,已见本书的译序。这里只对我们在译文中所遇到的某些技术问题作一简略的说明。 “心灵”(mind)一词为作者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术语。这个字也可以译作“精神”;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或“精神哲学”的精神一字德文原文为 Geist,而英译则作mind。译文中除少数地方(如有关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章节)作“精神”外,其余地方均译作“心灵”,以期统一。 本书中的idealism一词,通常中译名作“唯心主义”。但此词另有一个涵义是“理想主义”。在大多数情况,书中用idealism和它的形容词 idealistic,系与“实证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相对而言,所以我们均译作“理想主义”。只有少数情况,当它是与“唯物主义”相对而言的时候,则译作“唯心主义”。 另一点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作者使用“批判的历史学”一词和当代一般流行的用法大相径庭。在一般的用法上“批判的历史学(或历史哲学)”系与“思辨的历史学(或历史哲学)”相对而言。但作者使用“批判的历史学”一词,却指的是一般通行意义上所谓的“考据历史学”(或历史考据学);他的心目中是指19世纪以兰克为代表而盛行一时的历史考据学,也就是他在本书中所始终猛烈抨击的那种“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或剪贴史学)。这在用词上也并非标新立异。因为criticism一词和它的形容词critical包含有两种意思,一般作“批评”或“批判”解,而在历史研究中则往往作 “考据”或“考订”解。作者在本书中使用此词,大都是用在后一种意义上。至于前一种意义,即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批判历史学”,则作者特别标出“科学历史学”一词。“科学历史学”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全书所讨论的实际上即作者所谓的“科学历史学”问题。对于这一用法,请读者们在阅读时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与通行的用法混淆。 由于作者在生前没有来得及把本书写成定稿,所以本书在编排上和内容上显得颇不平衡。有些理论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详尽发挥,甚至没有讲清楚。对他的一些基本论点的理解,翻译过程中曾参考了作者的其他著作,尤其是他的《自传》一书。读者如对他感兴趣的话,最好也请参阅他的其他著作,至少是他的《自传》。当然,作者理论本身也有其重大的漏洞,乃至前后自相矛盾和风格不一的地方。这些是有待于读者以批判的眼光加以分析的。 本书的翻译始自1979年,其后时作时辍,直到1983年秋才最后完工;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供国内对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感兴趣的同志们阅读、研究、批判或参考之用。限于我们的水平,译文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本书中所有的希腊文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同志进行了核对,谨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译 者 1983年秋,于北京 修定版后记 本书中译本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于1986年出版,作为“汉译外国史学理论名著丛书”中之一种。译文现经过重行校正和修订,改由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为修订本排印再版。“译序”也嫌不能满意,但目前已来不及改写,只好俟诸异日。 此次校订过程中,承友人朱本源教授多所指正,谨此致谢,并誌鸿爪;同时对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同志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的感激。 译 者 1994年春 北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