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正义

  • 正义的理念

    作者:[印] 阿马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是自《正义论》(约翰•罗尔斯著)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论著。我们为什么需要正义的理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正义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我们需要超越,而不只是停留在对于不公正的直观感受上;我们必须通过理智的审思来对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不公正进行批判性考察,才能确定我们目睹的悲剧是否可以成为谴责的依据,才能将不可抗阻的灾害与本可预防而未能阻止的人祸区分开来,才能将我们的视野由对于惨状的单纯观察和施救,转向对于其中不公正现象的深刻分析和解剖。 森还明确指出,研究正义问题,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的探讨上;需要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于寻找绝对的公正;我们的视野可以遍布全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的边界范围以内。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把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贴上西方世界的标签。 阿马蒂亚•森的正义理念: ● 我们需要寻找的并非是绝对的正义,而是致力于减少明显的非正义。 ● 正义需要关注实际的生活与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 ● 正义需要允许多种不同的正义缘由的同时存在,而不是只允许一种正义缘由的存在。 ● 正义应强调公共理性和反思,而不是寻找一成不变的公理性答案。 ● 正义需要“开放的中立性”,需要超越地方、国家的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评价一国内部的公正。
  • 正义的两面

    作者:慈继伟

    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共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 社会正义论

    作者:[英]布莱恩·巴利

    "本书结合现实的政策问题,论证和阐释了作者对正义问题的见解,内容涉及机会平等、优绩统治、个人责任、全球环境等问题。 封底语: 巴利的新作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这是专门为普通读者所设计的。他运用大量范例,表明了一种具有浓烈的平等主义色彩的社会正义观,并对那些拒绝以这种正义观为目标的政客们进行谴责,有时这种谴责还相当激烈。 ——马丁·奥尼尔,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 布莱恩·巴利最新的著作《社会正义论》是他脱离政治哲学的一个表现。他详细讨论了那些意欲通过对当前肆意妄为的市场资本主义加以控制而促成向战前社会民主的回归的政策……实际上,他所提议的平等主义和保护环境的措施超越了所有的资本主义的局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从道德上,从存在意义上,对不平等在当前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深刻渗透做出了有力的描绘。 ——亚利克斯·卡利尼克斯,伦敦国王学院欧洲研究部 行文优雅,语言睿智。 ——英国政治出版社推荐 目录 序言 第一编:社会正义:基本观点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理论 第二章 社会不义的机器 第三章 社会正义的范围 第二编:机会平等 第四章 为什么需要机会平等? 第五章 教育 第六章 健康 第七章 黑人集中营的形成 第三编:优绩统治有什么错? 第八章 优绩统治的思想 第九章 科学的滥用 第四编:个人责任的崇拜 第十章 责任与平等相对吗? 第十一章 权利与责任 第十二章 不负责任的社会 第五编:社会正义的要求 第十三章 不平等的病理学分析 第十四章 财富 第十五章 工作与收入 第十六章 我们能够提供社会正义吗? 第六编:社会正义的未来 第十七章 观念的力量 第十八章 变革如何发生 第十九章 彻底垮掉了吗? 第二十章 正义还是走向破裂 译后记
  • 正义一元论

    作者:沈阳

    权利与权威的双向博弈:“利维坦困境”的政治学源起 / 1 一、争论纷呈的霍布斯政治哲学 / 1 二、利维坦的基础:安全与恐惧的本能 / 3 三、利维坦的乌托邦:维护臣民的自由权利 / 8 四、利维坦的困境:秩序非牺牲自由不可吗? / 15 五、霍布斯与宪政民主体系及其国家观 / 22 性的欲望与宪法权利:对消极自由的“开放社会”检视 / 24 一、被性欲书写的自由历史 / 25 二、性欲究竟是哪一种自由? / 28 三、前、后现代派“程度深刻”在哪? / 31 四、宪政民主社会如何反对“乱伦”? / 33 构建有教堂的“开放社会”:《论美国的民主》的法社会学阐释 / 38 一、基督教文化情境中的近代西方自由主义 / 39 二、中庸性审慎与决断:“开放社会”政治与宗教的渗透式分立 / 43 三、法政系与启蒙系的分野:多数暴政的另一层预止之道 / 50 四、有教堂的“开放社会”:超越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 57 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基于法政史学的一种叙述 / 66 一、西方法政理论的逻辑起点:基督教律法与恩典的整全关系 / 67 二、“开放社会”的伦理结构:善一元论与正义一元论的分野 / 74 三、公民不服从催生政教分立:新教改革塑造法政国家体制 / 79 四、教会动员推动全民训政:共同信仰引领公共操练 / 91 五、对伯林多元论的一个反思:一元多样主导下的多样格局 / 99 正义的历史性、层次性与小共同体经验 / 108 一、基督徒千疮百孔的政治参与史 / 109 二、“一体化的法学”叙述背后的正义一元论 / 115 三、?萑?“罗素悖论”的多元主义叙述 / 119 四、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小共同体的价值诉求 / 123 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朱学勤困境”的法哲学分析 / 128 一、专制极权制度的不道德与宪政民主制度的道德 / 128 二、从“两种自由”的中庸到“两种道德”的区分 / 132 三、政治生活中显性道德转变为隐性道德的几种路径 / 135 四、转型中国法治与道德整全关系的建构与文明困境 / 145 正义一元论的多路径衍变:法治认同立体培育之分析 / 149 一、一元主导的多样格局:没有终结的历史进程 / 150 二、主义信仰小共同体化:公共取向的理性过滤 / 158 三、问题意识和层次意识:转型时代的法政思维 / 170 四、当代法治的立体培育:司法正义的全民共识 / 179 市场自由、社会公正与司法正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正义一元论 / 193 一、小共同体体系与资本主义发展:法学家对社会学家的一段学术批评 / 194 二、劳工阶层抗争与资本的文明化:公正评价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及运动 / 203 三、自主交叉性小共同体与公正的可落实:市场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互动 / 214 四、何种法律体系最适合于市场经济体系:信仰法治正义一元论的政治原则 / 223 五、宗教文化与市场选择的一种对应关系:为何我们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 / 230 从民本想象到正义建构:中国现代性变迁的双重困境分析 / 236 一、民本想象:古代中国的千年之梦 / 236 二、儒家体系:德性正义与自相似性 / 241 三、司法正义:说是民本,看似人本 / 251 后 记 / 259
  •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作者:慈继伟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作者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力图超越从康德到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的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名人推荐 本书出入古今中西,谦融欧美哲学风范;立论在平常间显深远,谋证于严谨中见洒脱,言说论理,简洁空灵;思路言路,别有洞开;实为近年来少有的伦理学典范之作。 ——万俊人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最近20年来社会变革的日渐深入,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亟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书作者从“正义感”的概念人手,提出了“正义的两面性”解释。比较以往哲学家们各执一端的做法(如,康德主正义之无条件性,而罗尔斯则反之),本书颇具独创性的理论方式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书论说清晰且不乏深度,既具欧陆哲学思想深邃的风格,又有英美哲学论延严谨的优长。除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之外,本书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亦将有所帮助。 ——粱治平
  • 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作者:[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 正义诸领域

    作者:[美]迈克尔·沃尔泽

    简介: 迈克尔·沃尔泽(1937—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著名政治哲学家,复合平等的倡导者,以对分配正义的研究著名。 《正义诸领域》是从分配的角度对正义所做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任何社会,正义存在于社会诸善的分配之中。不同的物品应有不同的分配原则。作者归纳与证明了三种不同的分配原则,这就是市场交换、需要与应得。不同的物品应遵循不同的分配原则,这便是作者所说的多元的正义、复合的平等。 导读: 这是一部将哲学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的著作,而且,其论述方式是迷人的和富有成效的。 ——丹尼尔·贝尔 这本才华横溢的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起点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配正义概念……沃尔泽对我们所交换和渴望得到的物品的敏锐而富有洞见的考察,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对分配正义所做的最重要的阐释之一。《正义诸领域》应当而且必将使对分配正义的辩论变得超越所有现有认识。 ——查尔斯·泰勒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重要著作:沃尔泽提出了一种新的复杂的平等理论,并通过纵观历史与现实中异常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识形态与制度安排来支持他的理论。 ——朱迪斯·雅维思·汤普森 何为平等?何为正义?什么样的社会称得上是公正的社会?沃尔泽教授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自由主义的方式重视审视了这些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和富有说服力的平等理论。本书充满洞见,处处显现出一个人文学者对于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注,而作者清晰有力的哲学论证更令我们对社会公正问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中国政治大学教授 梁治平 中 文 版 序 迈克·沃尔泽 我非常高兴看到《正义诸领域》被翻译成中文,并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在中国必将日益热烈的有关分配正义的辩论有所助益。经济改革及其所带来的新的不平等使哲学反思不可或缺。事实上,在全世界,我们所说的“全球化”这个政治与经济进程纠缠在一起的网络正在制造越来越大的不平等,因此,有关正义的辩论确实日甚一日地重要起来。 “复合平等”的论点在我看来,仍然像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写这本书时一样具有说服力。我希望在中国背景中,继而在全球背景中,思考复合平等,将会使事实比一九八三年显得(甚至)更加明显——我并非在像一些批评者所指责的那样宣扬某种道德相对主义。《正义诸领域》在美国和英国思想性和专业性杂志中引发的相对主义争论,大都使我感到不愉快;我参与其中是不情愿的,因为我真正想写的是社会诸善具体的和日常的分配,而不是重大的抽象的哲学问题。那些例子是这本书的灵魂;而使用它们,即艰难地对它们进行条分缕析的目的决不是要捍卫一种极受约束的相对主义观点——即支配特定物品的分配的标准是,而且应当是,与那些物品在分配和获得它们的人们的生活中的意义有关的。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在当时,而且直至今天,是一个相当显而易见的命题。它考虑到不同文化和国家中不同分配安排的合法性,但它本身却是普适的;它的用意是防范各种无时无处都制造最危险的不平等的各种(基于财富或权力或出身与血统的)暴政。除了承认这两种价值能够在不同的时空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实际上也已经得到实现以外,我“为多元主义和平等辩”不带任何相对主义色彩。(我也想承认可能存在着大一统的等级制社会——尽管这些社会在社会科学虚构中远比在现实世界中更可能出现——以至于多元主义和平等都不可能在这些社会中实现。) 另外两种对《正义诸领域》的论点的批评或忧虑在我看来更为严重,并且也可能更令本书的新读者感兴趣。第一种批评质疑了我对各种人类才能所表达出的乐观态度和才能在人群中传播的方式。我认为,人们擅长于不同的事物,而且有许多不同的事物供人们去精通,因此,只要各分配过程的自治得到尊重,一系列广泛的才能将产生一系列广泛的分配。不同的人将开始拥有不同的物品;没有人会在每个地方都取得成功。 但如果确实存在一切可能的方面,或至少在他们的社会所重视的所有方面都极具才干的人,那情况又会怎样呢?而如果确实还有另外一些对任何领域都不擅长的人——他们不能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或在工作中表现得胜任,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在政治领域中进行有说服力的辩论,他们没有特殊的体能,他们在家庭里没有表达爱和关心的能力,没有精神上的敏感性,那情况又会怎样呢?我的观点是,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些看起来像那样的人,但我并不相信他们实际上确实是那样的人。当代被社会大量排除在外的人,新下层阶级,日益增多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都不能被看作人类不平等的证据。相反,如果人们在每个领域都失败了,我们就应该把这看作一种不能把各领域分开并保持它们自治的系统性失败的一个标志:某种才能或某一组才能,某种善或某一组善,支配着所有其他的才能或善。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这种支配局面,我们就会看到新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先前消极的、不讨人喜欢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人——突然在意想不到的方面有所擅长并一举成名,甚至可以说在他们自己的领域中取得领导地位。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打的赌;而且,我仍然打这个赌。它是一种平等主义政治必要的赌注。 第二种批评或忧虑集中在复合平等中国家的地位和人们对政治的理解上。在本书中,我赋予政治权力双重地位。一方面,它与其他社会物品一样是一种社会善,有它自己的意义(我描述并捍卫了它在民主生活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且有它自己的分配机构和标准;像其他物品一样,它通常是一种值得拥有的好东西,但像其他物品一样,它也被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重视,一些人猛烈地追逐它,而另一些人则对它漠不关心或相对不关心。另一方面,政治权力体现在国家中是维护、修订和捍卫所有分配领域的边界的必要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能够对它无动于衷。正如托洛茨基对辩证法进行论述时所说的:如果你不对政治感兴趣,政治就对你感兴趣。 我可能对权力的第二方面论述得不够。当然,这两方面并非不一致。当我们民主地分配权力时,我们大概是在反映它的可能用途并寻找将会很好地使用它的人。虽然如此,达到并维护复合平等,要求权力的恰当使用,这个事实使权力成为与所有其他善不同的一种善。国家预防任何其他社会善的暴政,但预防国家暴政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在于宪政、有限政府、一个致力于捍卫所有社会物品的自治并能够捍卫所有社会物品的自治的——而我并没有对其中的任何一种做出充分的论证——有能力的参与性的公民整体。我应当考虑到它们对当下的中国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并且,我希望复合平等的这个方面被中国的读者们继续研究下去并详细予以阐述。 我同样没有充分强调的是,不论必要的限制是什么,我们同样需要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国家。国家权力的价值可以通过历史的和当代的例子来阐明。我们可以思考国家官员如何在现代早期运用他们的权力破坏基于出身和血统的旧贵族制(而只保留其社会地位)的政治地位。而且,我们还可以再思考它们在二十世纪是如何运用它们的权力为市场的帝国主义行径设定限制条件的。我承认,在这两种情况下——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欧洲的君主专制主义与我们自己时代的极权主义,在各领域间划定或重新划定边界的必要工作造成国家权力超越它自己的正当边界而扩张。因此,国家必须回到它正当的领域中。但这仍然是政治工作,而它的成就依赖于致力于复合平等的在国家中掌权的人。 当然,复合平等也必须从所有领域内部来捍卫:通过工会抵制资本的暴政;通过教师坚持他们学校的独立性,拒绝服务于狭义的政治(或宗教)目的;通过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寻找帮助他们最脆弱的病人的途径;通过福利制度避免使人们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或者免除被市场原则左右的命运。尽管如此,国家仍然是所有这些情况中人们最后诉诸的机构,无论何时,只要各领域内部的努力失败了,国家就介入其中,而且常常如此。出于这个原因,尽管我更喜欢一种高度多元化的和非中央集权的政治,即《正义诸领域》所要求的,我也仍然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对强权国家和对民主公民资格的强烈理解有着坚定的立场。 全球化有一天必将要求,也许它已经要求,国际服务机构来保卫不同的分配领域。但我怀疑这仍然将是现有国家要做的工作。它今天所采取的形式是这样的:国家必须为全球市场对它的公民们的影响设定界限;它必须保卫它自己的福利、教育和政治过程的自治。我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赞成政治孤立主义或经济孤立主义;我所提倡的防卫要求参与全球经济并与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密切合作;它将常常使跨越国界的合作成为必然。我只是想论证,复合平等不会在全球帝国主义化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就像它不能在一个全球化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生存下来一样。正如论证多元主义和平等的论点意味着在国家中需要有差异一样,在整个世界也需要有差异。 二○○○年七月 序 言 平等从字面上理解是一个宜于背叛的理想。献身于它的男人和女人,一旦组织起争取平等的运动并在他们中间分配权力、职位和影响力,就背叛了它,或者似乎背叛了它。有记得所有成员名字的行政秘书,有用高超技巧对付记者的新闻专员,还有不知疲倦地周游地方分部“打基础”的受欢迎的演说家。这些人既是不可缺少的,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们无疑在某些方面要胜过他们的伙伴。他们是叛徒吗?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 平等的吸引力并不能由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生活在独裁或寡头统治的国家里,我们可能梦想一个分享权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精确地享有同样份额的权力。但我们知道,这种平等捱不到新成员的初次聚会结束。有的人将被选为主席;有的人将会做雄辩的演讲来劝我们都服从他的领导。在聚会这一天结束时,我们便开始被区分开来了——这就是会议的目的。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可能梦想一个每个人的钱都一样多的社会。但我们知道,星期天中午十二点平均分配的钱不到周末就会被不平等地再分配了。一些人将把钱存起来,一些人将把钱用于投资,而还有人将把钱花了(他们将通过不同方式花钱)。钱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各种各样的活动成为可能;如果钱不存在,物物交换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只不过稍微慢点罢了。生活在封建国家,我们可能梦想一个所有人都平等地得到荣耀和尊敬的社会。但是,即使我们能给每一个人相同的头衔,我们也知道我们不能否认——事实上,我们也愿意承认——许多种类不同、程度不同的技能、力量、智慧、勇气、仁慈、精力和风度把每个人区别开了。 我们当中许多献身于平等的人也不会满意于有必要维持它的字面意思的政权的:国家就像普罗克汝忒斯之床一样强求平等。“平等主义,”弗兰克·帕金写道, 要求这样一个政治体制,在其中,国家能够频繁地遏制那些凭借他们的技术、教育或个性组织起来的社会和职业团体,否则,他们可能……索要社会报酬的一个不相称的份额。遏制这种团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给他们进行政治组织的权利。 这一评论来自支持平等的人,反对平等的人甚至更迅速地认为平等所需要的压制以及可能产生的单调和可怕的顺从。他们说,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将是一个假象充斥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事实上并不一样的人将被迫显得和做的好像他们是一样的似的。并且,这种假象将会必须由假装实际上并不在其中的精英或先锋队去强制推行。这并不是一个诱人的前景。 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平等。有一些平等主义者采纳了帕金的观点并与政治压制媾和,但他们的平等是一个可怕的信条,它只要为人们所了解就不可能吸引许多信徒。甚至那些我可称之为“简单平等”的拥护者的脑海中也不会是一个拉平的墨守成规的社会。但他们所想的是什么?如果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平等又意味着什么?追问这些传统的哲学问题并不是我的直接目的:在什么方面我们是彼此平等的?并且,因为什么特征我们在那些方面是平等的?整本书是对这些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的一种详尽的回答;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并不知道,尽管在最后一章,我将提出一个相关特征。但肯定又不止一个特征:第二个问题用一个一览表来回答要比仅用一个单词或短语回答看起来更为合适。答案与我们承认彼此作为人类与作为同一物种的成员有关,而且我们承认还有身体、思想、情感、希望,甚至可能还有灵魂,我采纳承认这一假定来作为此书的基础。我们的差异是很大的,但我们的相同之处也同样明显。那么与这种差异与相似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样的(复杂的)社会安排呢? 平等的根本含义是消极的,平等主义就其起源来说是一种废弃主义政见。它并不在于消灭全部差别,而是消灭特定的一套差别,以及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消灭不同的差别。它的目标总是明确的:贵族特权、资本主义财富、官僚权力、种族或性别优越性。但是,在上述的每一目标中,斗争却几乎都采取同样的方式,关键是一个团体控制其下属的能力。产生平等主义政见的并不是有富有与贫困并存这一事实,而是富者“碾碎穷人的容颜”,把贫穷强加到他们身上,迫使他们恭顺这一事实。类似地,导致民众要求消除社会和政治差别的不是因为存在着贵族与平民或官员与普通公民(无疑也不是不同种族或性别的存在),而是由于贵族对平民、官员对普通公民、掌权者对无权者的所作所为。 屈从的经历——首先是个人屈从的经历——是憧憬平等的原因。反对这种憧憬的人常常宣称平等主义政见生机勃勃的激情是嫉妒和怨恨,而这种激情在每一个屈从团体中都在传染是千真万确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激情将塑造其政见:因此,马克思在他早期手稿中所描述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只不过是一个嫉妒纲领罢了。但是,嫉妒和怨恨是一种不畅快的激情,没有人喜欢它们,我认为这么说是准确的:平等主义与其说是这些激情作用的行为结果,倒不如说是一个有意识的尝试,以逃避产生这些激情的条件,或者避免使这些激情变得危险的条件——因为,可以说,有一种嫉妒存在于社会生活表层却没有产生严重后果。我可能嫉妒邻居的绿手指或者他那深沉的男中音,甚至他赢得我们共同的朋友尊敬的能力,但这些嫉妒没有一种会驱使我组织一场政治运动。 政治平等主义的目标是不受支配的社会。这是冠以平等之名的活生生的愿望:不再需要打躬作揖、谄媚奉承;不再有恐惧的哆嗦;不再有盛气凌人者;不再有主人,不再有奴隶。这不是一种消除所有差别的愿望,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一个样子或者拥有同样数量的同一种东西。当没有人占有或控制支配的手段时,男人们和女人们是彼此平等的(对所有重要的道德目的和政治目的来说都如此)。但是,支配的手段在不同社会里的构成是不同的。出身与血统、地产、资本、教育、神的恩宠、国家权力——所有这些都在不同时期为一些人支配别人提供了手段。支配往往以某些社会物品(social goods)为中介,尽管经验是个人的,单个人本身却无法决定经验的特征。因此,平等再一次如我们所梦想的那样不需要压制个人。我们必须理解和控制社会物品;我们不必用自己的标尺裁剪个人。 我在本书中的目的是描述一个这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一种社会物品充当或能够充当支配的手段。我不会去试图描述我们应该如何创造这样一个社会,仅仅描述这样一个社会就已经很艰难了:一个没有普罗克汝忒斯之床的平等主义;一个鲜活开放的平等主义,它不与“平等主义”一词的字面意思相合,而是与这一憧憬的更加丰富的层面相宜;一个与自由相一致的平等主义。同时,我的目的并不在于勾画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或一个普适的哲学理念,一个平等的社会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正如我试图阐释的,它是一个此时此地的实践可能性,早已扎根在我们对社会物品共享的认识中了。我们共享的认识是:这一憧憬是与其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相关,而不是或并不必然与所有社会环境相关。它与人们如何互相联系以及他们如何用其所造之物以形成彼此关系的特定观念相适合。 我的论点完全是特殊主义的,我不是要宣称我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多大进展。着手哲学事业的一种方法——可能是最初的方法——是走出洞穴,离开城市,攀登山峰,为自己(而绝不是为愚夫愚妇们)塑造一个客观的普遍的立场。于是,你就可以在局外描述日常生活领域,这样,日常生活领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轮廓而呈现出一种一般形态。但我的意思是站在洞穴里,站在城市里,站在地面上来做描述。研究哲学的另一个方法是向其他公民们阐释我们共享的意义世界。正义与和平可以被设想为哲学的人工制品,但一个公正的或平等的社会却不能如此理解,如果这样一个社会并不存在——正如它已经隐藏在我们的观念和范畴中——我们将永远不会对它有什么具体的了解,也永远无法把它变为现实。 xv为了提出(某一种)平等主义的可能现实,我试图通过当代和历史上的实例、自己所处社会中的分配状况以及与别的社会的比较,来推演出我的论点。分配无法代替戏剧性解释,我也几乎讲不出我想讲的故事:有开头、过程和一个含有寓意的结尾。我的实例都是粗线条的,有时集中在分配机构上,有时集中在程序上,有时集中在标准上,有时又集中在我们分享、分割和交换的物品的用途和意义上。这些例子旨在表明物品自身的力量或毋宁说我们关于物品的观念的力量。我们用头脑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就像我们用双手创造的社会环境一样,我们创造的独特的世界正适宜于平等主义的解释,再一次声明,不是一个字面意思上的平等主义——我们的观念对它来说太复杂了;但它们确实直接趋向于禁止为支配之目的来使用物品。 我认为,这一禁止的源头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的普遍主义观念,倒不如说更是一种关于物品的多元主义观念。因此,在下文中我将模仿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方法,并舍弃了(大部分)由个人权利(也即人权或自然权利)的观念可能给我的论点带来的便利。若干年前,我论述战争时,是严重依赖权利思想的,因为战争中的正义理论确实能够从两个最基本、最广为承认的人权中产生——并且用最简单的(消极的)方式:生命和自由不受剥夺。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两项权利似乎能解释我们在战争期间最通常做的道义判断,它们真正起到了作用,但在思考分配的正义时,它们的助益却是有限的。我应该主要在关于成员资格和福利的章节中诉诸于它们;但即便在那里,它们也不可能使我们深入到论证的实质上去。通过增加权利来作出的对正义的全面解释或对平等的辩护的努力,不久就会使所增加的权利变得毫无意义。说人们有权拥有我们认为他们有权拥有的任何东西,等于什么也没说。男人们、女人们确实除了生命和自由还有别的权利,但这些权利并不源自我们共同的人性,而是来自共享的社会物品观念,它们在特性上是局部的、特殊的。 但是,穆勒的功利原则也不能在关于平等的争论中用做最终的裁决。我认为,“最大意义上的功利”能够以我们喜欢的任何方式发挥作用,但是,古典功利主义看起来似乎为社会物品的分配要求一个协调的方案,一个高度精确的中心计划。并且,虽然这个计划可能产生有点像平等的东西,但它也不会产生我所描述的不受任何支配的平等:因为制定计划的人的权力可能是支配性的。如果我们要尊重社会意义,那么分配就不能与普遍幸福相洽和,也不能与别的什么东西相洽和。只有当社会物品为明晰的“内在”原因而分配时,支配才能被排除。我将在第一章中解释这一意思,然后论证分配的正义不是——而功利主义肯定是——一门整合的科学,而是一种区分的手艺。 而平等只不过是这种手艺的结果——至少对我们来说,它是用手头的材料做成的。因此,在本书的其余章节中,我就试图一个一个地描述那些材料,那些我们制造和分配的物品。我将试图说明安全与福利、金钱、官职、教育、自由时间、政治权力等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何种角色;以及如果我们免受一切类型的支配,我们可能如何分享、分割和交换它们。 一九八二年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 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

    作者:[美]涛慕思·博格著

    《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是博格教授围绕全球正义的主题专为中国读者选编的论文集,作者在书中以康德的正义理论为基础,以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批判性考察为主线,通过与全球正义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契约论、资源主义和能力进路等的对话和论争,阐明了在全球化时代社会正义理论之发展的可能路径:即全球正义与国内正义之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并提出了通过推动在国际和国内两个领域的制度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有助于加深中国学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能够促进正在中国各地兴起的关于伦理和正义的深入、丰富和广泛的探讨,推动在实现社会正义理想道路上的国际的思想合作。
  • 不可能的正义

    作者:(法)让-吕克•南希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正义课 “这不公平!”——难道,一个孩子没有无数次或响亮或低沉地发出过这种愤怒的叫喊?“为什么不表扬我?”——难道,一个孩子从没有过如此的委屈悲愤?公平理当是平等对待每个人的,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那么是否存在着两种正义?究竟什么才是正义?
  • 偷星九月天

    作者:周洪滨,小松

    《偷星九月天(1-10)(珍藏大礼包)》内容简介:一个是水样可人的粉嫩蜜桃,一个是傻得冒泡的青涩地瓜,一纸债单,冤家合同生效!娇蛮小姐在闪亮的橱窗前痴迷败金,国际大盗在暗黑的月色下飞檐走壁,一个偷吻,双面娇娃惦记着她傻乎乎的灰姑娘!猫和老鼠的追捕游戏,他屡屡失手,是在黑白公主的爱中摇摆不定?命运的黄金罗盘开始转动,循着遥远古国的召唤,有谁不露声色地跟踪而至……时尚轻小说与唯美青春漫画的完美结合,颠覆灰姑娘故事的全新演绎!
  • 偷星九月天1

    作者:编剧/周洪滨,绘画/小松

    突如其来的破产,父母忙于躲债把他抛弃;债主蜂拥上门,琉星少爷被逼无奈卖身为奴…… 为了抓住飞天大盗九月天,“复仇”四人组将展开哪些秘密侦察?一边是救命恩人神秘少女兰雪,一边是海归女友黛安娜,琉星的情感天平又将偏向何方? 偷星九月天,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正义二十讲-大家西学

    作者:万俊人

    《正义20讲》主要内容:正义的本性是什么?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是法律还是道德?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友谊还是利益?是平等还是等级?是战争还是和平?是美德还是制度?是自我保全还是财产所有?是积极的幸福追求还是消极的痛苦约束?是个体的还是整全的?是必要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纵观古今,不论在雅典还是耶路撒冷,对此的回答不一而足,毫无疑问,正义是西方文化一贯而永恒的、最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作者:[美] 迈克尔·J. 桑德尔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是一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名著。它从道德主体、分配原则、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证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的偏颇,并据此提出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本书结构严谨,论述精妙,为西方学界视为少数几部有影响的挑战罗氏理论的著作之一,与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等并称于世。
  • 正义论(修订版)

    作者:[美]约翰·罗尔斯 著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 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 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 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 正义论

    作者:[美] 约翰·罗尔斯

    自由主义中的保守派只能接受形式上的平等,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自由平等主义者则表现出对于实质平等的强烈关怀。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所谓平等的自由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条原则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像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煌煌50万言的文字,便是围绕这两个原则展开的。
  • 公正

    作者:[美] 迈克尔·桑德尔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 以眼还眼

    作者:威廉·伊恩·米勒

    《以眼还眼》以独特的方式讨论了一种正义的理论,或更准确地说,一种正义的反理论。它与眼、牙、手和生命相关。它是有关同态复仇法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报还报——的一个扩展解释。同态复仇将估价置于正义的核心,它是关于衡量标准的。耶和华: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艾德加·爱伦·坡:“对敌人施行正义,有什么比这种信念更让人安慰呢?”
  • 新闻与正义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

    《新闻与正义:14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全译本3》(修订版)内容简介:真实是真正的新闻的生命。普利策说过:“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彻底弄清之前,绝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一定要坚信,真实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女人一样重要。”今天,有那么多的内幕、丑恶得以揭露,仍得益于这一优秀的新闻传统。
  • 运送正义的方式

    作者:贺卫方

    这是一本论文集,收录《司法公正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建立统一的司法研修制度》《法律诉讼与足球比赛》等有关司法改革等方面的文章六十多篇。
  • 南京大屠杀

    作者:张纯如

    张纯如版《南京大屠杀》, 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所有的中国人都要看的书! ★★★★★ 编辑推荐: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的独特价值 1.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是张纯如唯一以《南京大屠杀》命名的中文简体版。 2. 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15种语言,轰动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杀》是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张纯如母亲所做的序、张纯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于2011年9月撰写的尾声,新增加的内容对这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张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因此,本版译著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可读性。 3.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忠实于原著,选择了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资深译者进行翻译,彻底解决了原著的翻译问题,精妙地传达了原著的神韵。阅读这本书,完全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南京大屠杀》给你带来的震撼。 ★★★★★ 内容简介: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最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该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 媒体及专家评论: 对历史和道德进行探究的最新力作。张纯如极其认真地对这场大屠杀的规模进行了认真叙述。 ——《芝加哥论坛报》 该书的研究工作一丝不苟……全书自始至终都引人入胜。 ——郑念 《上海生死劫》的作者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扩展了“二战”暴行的内容,该书反映了她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入。该书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白彬菊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该书读来令人心碎……扣人心弦的一本书。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引发了我们对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包括日本的军国主义,还包括那些虐待狂、强奸犯和谋杀犯的心理因素。 ——魏斐德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 张纯如的外祖父母侥幸逃过了南京大屠杀……她在这部最新力作中,详细叙述了这场耸人听闻的大屠杀,她在文中表现的愤怒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夏伟 《纽约时报书评》 任何对战争、自以为是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该书的重要意义。它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学术研究,也是一本充满激情的著作。该书的很多章节令人不忍卒读,但我们应该阅读,因为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 ——罗斯•特里尔 《毛泽东传》的作者 作为20世纪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将成为世界战争史中的经典著作。 ——汤美如 影片《以天皇的名义》的制片人兼联合导演 该书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张纯如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广受关注。 ——拉塞尔•詹金斯 《国家评论》 在这个动荡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张纯如的著作唤起了民众对“二战”中这段最黑暗历史的关注,为通向未来和平的道路洒满阳光。 ——史咏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的合著者 张纯如的故事读来字字惊心……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对这一道德暴行的控诉。 ——《休斯顿纪事报》 这是一段不容否认的历史,该书的意义在于,它既记录了人类在实施暴行时的冷酷无情,又通过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圣何塞水星报》 张纯如提醒我们,不论发生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它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不能让遗忘危及文明自身。 ——《底特律新闻报》 张纯如所做的恢复历史的工作非常急迫……她的著作促使世人迈出了承认这场悲剧的重要一步。 ——《海湾卫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