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规划

  • 什么造就了城市

    作者:[美] 乔纳森·罗斯

    抽丝剥茧现代城市规划利弊,勾勒人类未来生活蓝图

    《众病之王》《基因传》作者悉达多·穆克吉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激赏推荐

    ◎ 编辑推荐

    ☆ 城市因何而生,又将往何处去?交通拥堵、雾霾污染、贫民窟乱象、阶级割裂等城市困境,是否存在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之道?

    ☆ 执业30余年的美国殿堂级建筑师乔纳森•罗斯,寻根溯源,细致梳理了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受巴赫平均律的启发,他提出了解决当前城市病、打造宜居城市的五个原则,并用丰富故事和案例讲述了人类是如何践行这些原则的。

    ☆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的物种。建造什么样的城市,决定了我们将如何生活。

    ◎ 内容简介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在拥堵的街道上或地铁的轰鸣中度过一天最初的一个小时,目之所及的是千篇一律的“国际范”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桥地道和茫然失序的人群车辆。这就是城市生活的本来面貌吗?城市应如何建造,人类该如何生活其中?

    乔纳森·罗斯认为,城市就像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感知并适应周围的变化,而理想的城市,是人类与文明的碰撞和联结。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启发,作者进一步提出,只有通盘考虑五个方面——凝聚、循环、韧性、社区与同情,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长远和谐,城市才能更宜居,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全书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城市规划理念融为一炉,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变革与可能。

    ◎ 名人推荐

    这本关于城市的未来的颠覆性的、构思雄伟的书,是我们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读物。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环保主义者和音乐家,罗斯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百年城市之旅。我们不禁慨叹城市的韧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巴赫告诉我们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什么,城市的新陈代谢又是什么。读毕此书,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城市和周围的世界。我无法放下这本书。

    —— 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基因传》作者

    乔纳森·罗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分享了他对城市的辉煌愿景。《什么造就了城市》构想了城市、生态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任何生活在城市或关心城市的人,都会有所收获。

    ——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作者

    罗斯对城市历史、规划理念与实践的阐释令人振奋,他将同情心、巴赫的平均律和当代科学理念融合在了一起。

    —— 菲利普·格拉斯,当代著名作曲家

  • 城市规划原理

    作者: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本书系统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作者:盖尔,吉姆松

    本书所研究的哥本哈根市是一座欧洲古城,它的历史和风貌与中国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书中讲述了哥本哈根市在漫长的40余年间如何由一座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转变成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历史,这种改变了一座城市的政策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为其他城市带来了启迪。 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一本如何善街城市居民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收集和利用有关公共生活的数据的书。这种方法已经在哥本哈根市应用了30余年。正是在哥本哈根,人们深切意识到了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获得了城市应该怎样运作才能改善市民生活的相关知识。事实上,这种研究城市空间与生活折方法的方法已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这也是哥本哈根能如此完美地转变为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 Triumph of the City

    作者:Edward Glaeser

    A pioneering urban economist offers fascinating, even inspiring proof that the city is humanity's greatest invention and our best hope for the future. America is an urban nation.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us live on the 3 percent of land that contains our cities. Yet cities get a bad rap: they're dirty, poor, unhealthy, crime ridden, expensive,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Or are they? As Edward Glaeser proves in this myth-shattering book, cities are actually the healthiest, greenest, and richest (in cultural and economic terms) places to live. New Yorkers, for instance, live longer than other Americans;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rates are lower in Gotham than in the nation as a whole. More than half of America's income is earned in twenty-two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ity dwellers use, on average, 40 percent less energy than suburbanites. Glaeser travels through history and around the globe to reveal the hidden workings of cities and how they bring out the best in humankind. Even the worst cities-Kinshasa, Kolkata, Lagos- confer surprising benefits on the people who flock to them, including better health and more jobs than the rural areas that surround them. Glaeser visits Bangalore and Silicon Valley, whose strangely similar histories prove how essential education is to urban success and how new technology actually encourages people to gather together physically. He discovers why Detroit is dying while other old industrial cities-Chicago, Boston, New York-thrive. He investigates why a new house costs 350 percent more in Los Angeles than in Houston, even though building costs are only 25 percent higher in L.A. He pinpoints the single factor that most influences urban growth-January temperatures-and explains how certain chilly cities manage to defy that link. He explains how West Coast environmentalists have harmed the environment, and how struggling cities from Youngstown to New Orleans can "shrink to greatness." And he exposes the dangerous anti-urban political bias that is harming both cities and the entire country. Using intrepid reportage, keen analysis, and eloquent argument, Glaeser makes an impassioned case for the city's import and splendor. He reminds us forcefully why we should nurture our cities or suffer consequences that will hurt us all, no matter where we live.
  • 東京製造

    作者:塚本由晴,黑田潤三,貝島桃代

    從東京開始的都市建築冒險 建築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公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這些寡廉鮮恥的用途組合及空間構成,憑藉現代建築技術而出現在都市裡。可容許這種狀態存在的東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若以從事建築設計的價值觀為準,這個都市在人們眼前的映象只是充斥著該被唾棄的毫無價值的建築物。如果身邊淨是慘不忍睹的都市風景,那奉建築名作為圭臬只不過變成展示自己的興趣品味、擴張對漂亮照片的無謂憧憬而已。這樣下去連建築設計也立刻成為索然無味的無聊玩意兒罷了,讓人不禁悲觀地對未來失去信心。 但東京已經完全被上述所謂無價值的建築物所佔據了,也許我們不該逃避現實,而是思考如何將它們變成優點才對。若不能將己身周遭化為豐富的資源,就失去特地留在東京的意義了。作者意識到這種想法,開始思考如何化前述的不協調感為可用。若整理前述寡廉鮮恥的建築物,將常被形容為渾沌、混亂的都市現狀以報導形式來嘗試認同它們不也很好嗎? 東京都市這些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憨直地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作者以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而從透過建物的形式來觀察東京的現實這點來說,濫建築或許比任何建築家的作品都好。不論那個都市都會有獨特建築物反映出它們所選擇的都市狀況或價值觀,與其說這類建物是被東京說明,還不如說藉由這些濫建築說明了東京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故若不集合這類建物並將之連結在一起的話,將無法浮現出東京都市空間的特質,並找出身處之地究竟蘊含著怎麼樣的潛力。 東京製造的、被稱作「濫建築」的建物,全是因為當下有必要,於是盡可能地利用基地的所有要素,即時組裝建造出來的。涵構或歷史性無法得出文化面的解答,只有經濟效率高的解答才是最佳捷徑,也許東京並不要求直接答案之外的東西。這不是受文化薰陶的「建築」,而是被當成事物的「建物」。問題已不在調整比例等細節上。只有機能、或是無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沒有角色,才能形成慾望的零度,甚至可說它們是常識之外的建物。不過東京就是這樣違反常理的地方,這些「建物」毋寧反映出東京的都市空間。用故事訴說歷史或訴諸文化的美化手法,反而顯得虛偽不實,這就是東京。 本書便是此一研究主題下的結晶成果。本書採用導覽形式,無軸線、都市界線曖昧的東京,是沒被導航系統組織過的巨大迷宮。有各種主題的導覽被製作出來,依使用者的目的重新編輯那個都市。就算是後來製作出的軟體,在組織都市使用方式的意義上,導覽就成為第二次都市計畫或系統化的工具。而導覽不需要結論,既沒有明確的開始、也沒有終點。這種形式最適合經常重複建設與破壞的東京。 這本導覽並非網羅東京全部,要把東京這個巨大的都市全體都當作觀察對象是辦不到的。但就算是如此龐大的都市,至少可以建物為中心,掌握一個被「整合」後的環境。作者以在都市內部以建物為始,觀察所有者與使用者,還有生活於其中的人們。這裡的觀察反映觀察者身體、心理上對當下東京的真實感受,可以為這城市的個別使用者或設計者需要系統化的時候提供幫助。只有從這裡出發才能開始真正的建築冒險。
  • 未来美国大都市

    作者:

    《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是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专著。作者总结了美国城市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析其根源,结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社区的基本原则,首次提出了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式发展(TOD),又以实例说明了这些理论原则如何得以实现。该书强调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以形成更为紧凑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全面实现生态保护、完善的社区设施和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的目标。特别是,作者以形象的图解、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社区建设的经验,既有理论,又有实例,受到美国规划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的好评。
  •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

    作者:[德]康拉德·沙尔

    城市建筑里“文明空间”的重现导致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空间以设计的原生态及其造型品质重新进入视觉画面。   本书阐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按照目的的对使用空间进行预设和安排。为了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如何进行专业化、分支化的抉择,并运用众多的设计案例进行说明。   城市作为空间使用的系统、空间及其建筑样式的结合体,处于二者的中心位置。为了构筑城市空间,使其紧密相关,作为正常运作的要素融入城市体系,本书阐述了设计标准和规定形式的尺度,并采用大量的图例、方案及作者的设计构想以说明。
  • 城市的印象

    作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年联合出版的版本翻译。 对市民来说,他们的城市意味着什么?为使城市形象生动难忘,城市设计者应做些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林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泽西城市民的一些体验作了研究,依据在现场的调查和访问中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文化、艺术、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形象性(Imageability),并且阐述了它对于城市的新建和改造所谴责的价值。 本译本是林奇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译。收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丛书”。 该译文由项秉仁(现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译出,原载于《建筑师》丛刊第19~22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90年重新整理出版了这册单行本。 该版只印行2310册,故很少有人知道。
  • 后现代城市主义

    作者:[美] 艾琳

    《后现代城市主义》中涉及的最后年代,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人们将跨入一个新领域的门槛,尽管对我们而言这多少有些熟悉,但以前从未用同样的方法来讨论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最流行的城市设计,包括历史主义、地方主义、主题设定、防卫性城市主义等,一方面要满足对城市共同体和安全性的渴求,另一方面则要满足对私密性和探索性的渴求,而这些在现代城市主义中都极其缺乏。尽管后现代城市主义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矫正,但结果不仅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持续存在的渴望,相反,在很多实例中却更进一步地增强了这些渴望(参看第五章的结尾)。 后现代城市主义的失败引起人们重新去思考设计价值、设计目的和为达成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与通过逃避现实和改变战略的方法来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思路相反,很多人的实际行动就是欣然接受、直接应对并且参与到这些变化之中(但不是去控制和管理)。事实上,往往越是不必要做的事我们反而越要去做,因为现实对我们感情的巨大冲击,刺激着并产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防御性城市主义。
  • 城市星球

    作者:[美]安杰尔·什洛莫

    本书以全球120座大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了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发展模式的规律;本书主要针对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给出了政策建议。城市管理体制必须为城市扩张做充分的规划和准备,要为城市将来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用地预留土地。
  • 规划博弈

    作者:[美] 亚历山大·加文

    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看懂身边城市的书。 耶鲁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著名规划师的亲历体验,带我们理解所处身的城市,以及它的未来。 本书作者亚历山大•加文希望通过他在耶鲁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和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亲历体验,引领读者理解他们所处身的城市。他使用的,不是艰深 的理论,也不是耀眼的大师,而是真实的故事——四位规划师和他们的四座城市。 亚历山大·加文的《规划博弈》以清晰准确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揭示了有效的城市规划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书中,来自大师——奥斯曼、伯纳姆、摩斯、培根——和他们城市的经验,是当今博弈参与者绝好的实践指南。阅读《规划博弈》是完全令人愉悦的。 ——丹尼尔·多克托罗夫,彭博有限合伙公司CEO,前纽约市副市长 亚历山大·加文在《规划博弈》中提出的洞见,是来自于应对真实城市的亲身经验,并由迷人的历史资料支持。我认为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取得卓越成就的社区,是明智而不可或缺的路线图。 ——小约瑟夫·莱利,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市长 在写作现代城市方面,没人比亚历山大·加文更博识、更深刻、更有想象力。《规划博弈》是关于希望和可能的。单是这些彩色插图就值得拿出宝贵的时间与这本书独处。 ——肯尼斯·杰克逊,哥伦比亚大学雅克·巴尔赞历史学教授,前纽约历史协会主席
  • 图说城市区域规划

    作者:青山吉隆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高度发达农业文明 的民族,将面临的一个历史性的社会转折,从一个农业文明为主导的民族,提升为一个城市文明为主导的民族。这不仅仅需要城市学家和城市规划师们深入的专业研究,可能更需要的是把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变成全体民众了解的显科学,这是中华民族的城市化道路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最大的基石和保障。   城市区域规划是一门跨越众多领域、内涵极其广泛的学问。此书是一本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城市和区域规划体系进行综合介绍的入门书籍。 众所周知,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目的、课题、内容和方法,随着各个国家、城市和区域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此书主要是将近代日本和欧美诸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本书中包含有非常多的可以作为城市规划参与和借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本书是适用于进行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研究的学生、学者和从事于企业和政府的读者。
  • 全球城市

    作者:(美)丝奇雅・沙森

    《全球城市》的最新版本中,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最强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因此,它是一个象征性的全球城市。
  • 僭建都市

    作者:鄒崇銘,韓江雪

    《僭建都市》是我近年讀過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難得今天仍然有人借理論對這座充滿不平等的城市作深入反思,崇銘引用阿巴斯(Ackar Abbas)一書,令人明白今天批判城市發展已不再是西方學者之專利。本土學者起來加入批判行列,誠是可喜現象。 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際城市,香港已不再是一個「借來的地方」,躲在殖民管治下孤芳自賞。香港和所有國際大都會一樣,正在經歷一由新自由主義主導之空間大改造,目的是讓土地和空間結合,為資本創造更大租值和財富。新自由主義已無情地使本來平衡的城市發展演化成社會階級的兩極化。到底香港這個城市應該怎樣再發展下去?這應該不再是官員和規劃專家們的專利,而是廣大市民的責任。 崇銘及江雪這本書以理論出發,深入淺出地探討香港空間改造的一些重要議題,正好為有興趣參與這個探索歷程的市民提供一個認知的基礎。 ——李健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
  • 社会城市

    作者:[英] 彼得·霍尔 (Peter Hal

    《社会城市》的出版恰逢埃比尼泽·霍华德的革命性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霍华德的书在20世纪证明了它是关于城市规划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该书为英国的大约30座新城,以及世界各地难以计数的其他新城提供了模板,帮助建立了城乡规划协会,并最终促使了一部《议会法》的产生,这部法律制定了我们城市的建设将如何被管理的方式。 作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的核心,它极力主张向文明的和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回归。《社会城市》评价了霍华德的著作如何正面应对了20世纪的关注。这些关注——棕地和绿地地点的开发、公共交通及与之相对的私人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背后的政治意向、公众可进入农村的自由权与在农村里的生活品质,以及我们城市的未来——是如此非常地紧迫。最后,在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中,彼得·霍尔和科林·沃德将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带入了21世纪。这本标志性的著作将会引起关心我们城市未来和我们农村未来的所有人的兴趣与关注。
  • 人性化的城市

    作者:[丹麦] 扬·盖尔

    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 城市造反: 全球游擊的十一個案例

    作者:侯志仁

    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2012年最佳書籍獎Places Book Award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北京.柏林.京都.洛杉磯.香港.西雅圖… 農耕城市X夜市經濟X閒置空間利用X藝術造鎮X文化保存X社會正義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從占領華爾街到占領土耳其的廣場,從北半球的香港到南半球巴西,城市造反事件如野火燎原般席捲全球。這股從城市點燃的人民之火向我們指引了前方的道路。我們想問的是,人民的力量如何參與新公共空間的建立,又如何打破權力者與既得利益者的城市想望?在新一波的公民行動中,對城市空間的改造如何能夠帶給社會關係、政治過程和文化認同新的解答? 《城市造反》從世界各地,收錄了十一個特色各異的社區營造實例,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透過各地的城市造反實錄,瞭解當地民眾與專業者,在面對僵化的都市建設時,所從事的抵抗、反制與自力救濟,更重要的是重新營造一個更多元、開放的城市。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 规划世界城市

    作者:[英]纽曼 索恩利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主要城市都经历了转型。而无论在伦敦、东京还是上海,城市中心、高楼大厦和滨水区的发展看起来都很相似,《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作者彼得·纽曼和安迪·索恩利挑战那种认为领先的世界城市都朝一个方向发展的观点。事实上,世界上的不同城市,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是非常多元的。在一些城市,全球化得到了热情的拥抱,而在另外一些城市,全球化被节制、控制,甚至是抵制。 在《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这部关于城市规划及其全球、区域背景的重要而全新的比较文献中,两位作者详尽地考察了传统上被视为“世界城市”的伦敦、纽约和东京,也介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一系列其他的重要城市。 全球化为城市政治与政策带来了挑战。纽曼和索恩利认为规划关系重大。战略规划阐释了全球化的动力,推广了城市角色独特的愿景。当然,战略规划也需要回应公民的利益。在管理全球\地方的交互作用,设置经济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生活质量、环境和社会的议程时,战略规划是关键的政策工具。刘晔负责全书的校对和统稿。
  • 權力地景

    作者:[美] 雪倫.朱津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 城市读本

    作者:张庭伟,田莉

    《城市读本(中文版)》广泛收录了关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经典和最新的文献共计54篇,其中37篇翻译来自“城市读本”(英文版)第五版,17篇为新收录。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城市读本(中文版)》的特色是:提供了全书的导演、每个部分的引言及每篇文章的编者导读,还翻译、更新了《城市读本(中文版)》的部分框图,并且新加了14张与中国城市有关的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