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设计

  •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作者:盖尔,吉姆松

    本书所研究的哥本哈根市是一座欧洲古城,它的历史和风貌与中国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书中讲述了哥本哈根市在漫长的40余年间如何由一座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转变成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历史,这种改变了一座城市的政策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为其他城市带来了启迪。 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一本如何善街城市居民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收集和利用有关公共生活的数据的书。这种方法已经在哥本哈根市应用了30余年。正是在哥本哈根,人们深切意识到了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获得了城市应该怎样运作才能改善市民生活的相关知识。事实上,这种研究城市空间与生活折方法的方法已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这也是哥本哈根能如此完美地转变为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未来美国大都市

    作者:

    《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是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专著。作者总结了美国城市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析其根源,结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社区的基本原则,首次提出了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式发展(TOD),又以实例说明了这些理论原则如何得以实现。该书强调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以形成更为紧凑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全面实现生态保护、完善的社区设施和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的目标。特别是,作者以形象的图解、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社区建设的经验,既有理论,又有实例,受到美国规划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的好评。
  •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

    作者:[德]康拉德·沙尔

    城市建筑里“文明空间”的重现导致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空间以设计的原生态及其造型品质重新进入视觉画面。   本书阐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按照目的的对使用空间进行预设和安排。为了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如何进行专业化、分支化的抉择,并运用众多的设计案例进行说明。   城市作为空间使用的系统、空间及其建筑样式的结合体,处于二者的中心位置。为了构筑城市空间,使其紧密相关,作为正常运作的要素融入城市体系,本书阐述了设计标准和规定形式的尺度,并采用大量的图例、方案及作者的设计构想以说明。
  • Designing Cities

    作者:Cuthbert, Alexander

    Designing Cities is the first reader to be published in the thriving field of urban design. It has been assembled to appeal to a broad range of readers interested in how the design of cities comes about.
  • 营造21世纪的家园

    作者:[英] 大卫·路

  • The Image of the City

    作者:Kevin Lynch

    What does the city's form actually mean to the people who live there? What can the city planner do to make the city's image more vivid and memorable to the city dwell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Mr. Lynch, supported by studies of Los Angeles, Boston, and Jersey City, formulates a new criterion--imageability--and shows its potential value as a guide for the building and rebuilding of cities.The wide scope of this study leads to an original and vital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city form. The architect, the planner, and certainly the city dweller will all want to read this book.
  • 图解城市设计

    作者:金广君

    本书以城市形体环境的建设过程为线索,力求把城市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联系起来,也是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图解是设计创作的重要方法,是最有效的设计表达和设计交流的媒介之一。图的表达内容十分丰富,并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设计角度来说,城市设计是一种创造,因此,采用图解的形式更能适合城市设计的学科和读者。 城市设计尚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而且包容着广袤的领域。本书仅搭构了一个不尽完善的框架,许多问题尚待充实和完善。
  • 人性化的城市

    作者:[丹麦] 扬·盖尔

    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 城市读本

    作者:张庭伟,田莉

    《城市读本(中文版)》广泛收录了关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经典和最新的文献共计54篇,其中37篇翻译来自“城市读本”(英文版)第五版,17篇为新收录。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城市读本(中文版)》的特色是:提供了全书的导演、每个部分的引言及每篇文章的编者导读,还翻译、更新了《城市读本(中文版)》的部分框图,并且新加了14张与中国城市有关的框图。
  • 城市设计的维度

    作者:卡莫纳

    本书通过城市设计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以无与伦比的广度系统展开,帮助读者通过一个个逐步推进的概念形成城市设计的全面视野。作者们解释了变革和更新的催化剂,探讨了全球和当地的语境,以及城市设计操作所处的进程。本书展现了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时间的、形态的和认知的——既便于在专题上深入阅读,也可逐页浏览。全方位地说明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是英国多所著名高等院校的城市设计必读著作,受到国际城市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 我++

    作者:威廉·J·米切尔

    随着《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Me++: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的出版,《比特之城》(City Of Bits)和《E-托邦》(E-topia)的作者完成了一套检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之衍生的非正式三部曲。威廉·J·米切尔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正如他所说,这就像“大人国重启进入了小人国”。马可尼用高塔和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已经被手掌大小的手机所取代。如果马可尼的发明的操作者可以被看作固定的机器的附加肢体,则今天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转变逐次改变了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9·11那天,从即将坍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被劫持的喷气客机中打出的手机电话,就是这种连续的电子卷入新状态的力量的证明。 由此米切尔提出,比特(信息的基本单位)和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的“试分离状态”已经结束,以渐增的频率,物理空间中的事件反映出电子空间中的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数字信息可以指挥一架飞机或一只机械手的运动。在本书中,威廉·米切尔考察了无线互联、全球互联、小型化、可携带对我们的身体、服饰、建筑、城市、空间和时间使用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电力供应的连锁中断、恐怖分子对交通网络的渗透、街道上的手机通话,都是一种生动的新城市状况的征兆——那无处不在的、无法逃离的网络互联。他指出,这个渐少为边界所管理、渐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环境,并重新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伦理基础。
  • 紧缩城市

    作者:(英)詹克斯 等编著,周玉鹏 等译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提供了有关高密度的城市生活的益处和害处的最新思考。它提供了来自广阔的学科范围内的各种观点和研究,并对理论性的辩论和对紧缩城市周边的环境进行挑战的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的出版正赶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转入在各种尺度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个时期,因此《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将成为每一位对可持续发展中的城市发展有兴趣的规划人员、建筑师、城市设计师、政策方针制定者、开发商和城市居民很好的参考阅读资料。
  •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作者:Roger Trancik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介绍了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当前的议题。第一章引入了失落城市空间的问题及其形成因素;第二章全面论述了功能主义理念的哲学、演变及其反响,并讨论了蚕食城市空间传统形式的其他因素;第三章介绍了城市空间重要的历史范例和现代的一些做法,对“硬质空间”和“柔质空间”的适宜性进行了描述;第四章将针对现代城市危机的主要理论和批评观点归纳为图一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并阐述其各自的优缺点,说明只有三者整合才有益于城市空间设计;第五章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市和华盛顿特区、瑞典哥德堡市及英国纽卡斯尔的拜克地区的城市设计问题实例研究阐述了空间结构的不同形态、相互联系及其环境背景;最后一章则总结了实现整合设计目标的原则。
  • Design of Cities

    作者:Edmund N. Bacon

  • 空间·符号·城市

    作者:朱文一

    《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第2版)》建构了一种人类生存空间的逻辑演绎框架,并以此探讨了中西方城市空间的特征及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中国城市空间的边界原型及街道亚原型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及广场亚原型,并对中西方城市中存在的若干现象给出了独特的解释。 《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第2版)》适合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
  • 隐形逻辑

    作者:张为平

    《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主要讲述了:香港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大都会,是因为同时兼备了两个条件:超高密度和亚洲性。这是一部关于高密度状态下都市状况的研究文本,以香港为研究对象。不是常见的、关于城市的人文式个人情怀吟咏,亦非政府或者规划部门对于城市建设的官方总结,而是以开放建筑学的专业视点,对于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式拥挤文化”的详细解读。
  • Life Between Buildings

    作者:Jan Gehl

  • 简明城镇景观设计

    作者:卡伦

    《简明城镇景观设计》主要内容:城镇规划是一门给组成城市环境的建筑群体、街道和外部空间赋予连贯、系统的视觉效果的艺术,它的概念最早由戈登,卡伦在《建筑评论》上提出,后在1961年的《城镇景观》(Townscape)一书中进行了具体的陈述,并立即成为影响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相关人士的主要力量之一。城镇规划所关心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专业的范围。有人甚至将其视为艺术和建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贡献、因为其第一次探究了这样一个事实:由建筑物群体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建立在明确的、常常是自发的、美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也可能有入会发现,这《简明城镇景观设计》教会了他们如何去欣赏,这也是其他书本所没有过的,这正是使城市“运作”得更富有建筑学味道的原因。还有人会希望学习卡伦进行城市风景绘画的方法十一种能够使他得到人们理解的技巧。对于任何有视觉感受的人而言,这《简明城镇景观设计》的魅力是无穷的。 在这个精简的版本中,对一些特殊城镇的研究被删减了,卡伦为之重新作序,并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条件,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总结。
  • 遇见好城市

    作者:廖桂贤 著

    会吸水的海绵城市(在西雅图)、两栖城市抗暖化(在荷兰)、受路边停车保护的自行车车道(在哥本哈根)、愈塞车愈热闹的流动市场(在加纳)、行动健身房(在香港)、狗屎变能源(在旧金山)……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学习!让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设计学!!一场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好城市的基本条件到底是什么?欧洲的城市为什么特别迷人? 作者廖桂贤以九年时间,从全美最适合人居的大城市、知识水平全美第二名、星巴克发源地、微软总部所在地的西雅图为起点,足迹踏遍美欧亚非各大城市:旧金山、波特兰、柏林、哥本哈根、(瑞典)马尔摩、阿姆斯特丹、泉州、京都、香港等城市,以及迦纳等国家,搜罗各种精采案例或值得省思的负面教材,为您带来一场城市设计和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城市个性魅力,真正动人的风景:然而都市建筑设计革新观念的背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市民的生命力决定了城市的鲜活个性与魅力──1998年西雅图公投通过10年“全民图书馆”法案;2005年发起美国城市运动,订定“气候行动方案”积极对抗全球暖化;2006年通过“自行车10年总体计划”;发行《Real Change》周报创意济贫;自发性参与“开放空间2100”…… 西雅图的城市个性鲜明、市民充满活力、朝永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展现了美好城市的雏型样貌,堪称全球典范都市,这也是即便有着恶名昭彰的天气,西雅图人终究舍不得离开西雅图的原因。 城市动脉──交通大变革,从车的城市回归到人的城市,将都市空间还给“人”:你知道台湾追求交通便利的道路规划、全面都市更新的做法已落后了先进国家 30 年的脚步?荷兰“人车平权”、“提倡生活化道路”的政策,早在 30 年前就已经开始重新规划车道…… 城市静脉──打造海绵般的城市,与水和平共存不是梦想:台湾大部分城市位在河岸或水岸边,兴筑堤防、河川整治工程是最优先的治水方案,但雨水下水道普及率达 98% 的台北市,依然逃不过纳莉、敏督利等台风带来的水灾肆虐!反观原本与海争地的荷兰,2000 年放弃加高堤防、退一步展开“还地于河”15 年计划,让河流自己修复洪水灾害;西雅图的自然排水实验 2000 年完工──缩减道路面积、蜿蜒路线、设生态草沟,成功吸收98%的雨水径流量,取代传统下水道,也美化了居家环境,房地产价格顿时攀升…… 全民绿生活运动──永续的绿色经济与有节制的绿色消费:就像美国总统欧巴马拚环境,同时也是拚经济,鼓励产业转型和劳工转业政策,淘汰不永续的产业;实践并推广物资循环的观念,用“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取代目前“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经济生产模式;而爱逛大卖场小市民,别忘了低价背后的高成本、即使搞不清楚什么商品才能环保节能,但减少消费、减少制造垃圾就是最根本的方法。 未来任务──盖绿建筑已来不及,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才是王道:我们没有空间持续兴建道路桥梁、没有时间等待工程浩大的雨污水下水道来解决淹水和污染问题。我们必须马上修复不永续的城市,将所有的建筑改造为绿建筑,将基础建设改造为绿色建设,尽量利用天然又免费的生态系统服务,让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慢慢恢复健康,让城市渐渐成为绿色的美好城市。
  • 小小地球上的城市

    作者:(英国)理查德·罗杰斯

    这本书中,基于Reith lectures 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的"蕾斯讲座"),Richard Rogers提出一项未来城市的崭新蓝图。他提出建筑与城市规划会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且针对现代生活对于环境的潜在性、灾难性影响提出警告。这本书提醒大家:这世界正面对一个潜在巨变的未来。此书提出不断扩大的城市已经容纳了超过50%的地球人口,这样的现象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并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必须预先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这些灾难。 Roger认为城市建筑必须建构于人类的文明之上,他特别指出成功的城市应该能够鼓励人们每天在生活上交换与互动,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他批评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只是一心想要赚钱,而不是建立城市。他在政治与建筑的框架下发起了一项对于未来的再次革命。他建议建设一个"可以容纳的城市",在那样的城市里,大众运输工具将取代个人汽车,复合式的社区取代功能性社区,建筑大楼以现代科技发展来配合环境的要求。 这本书的力量来自于对于这些有争论议题的单纯化。这并不是指这本书只是在继续讨论一些已知的问题而已,而是直指最根本的全球化社区的伦理危机。要如何才能让城市的未来发展在考虑全球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建筑而且使之可持续发展,这个答案也很简单,要看大家怎么做:政治家、规划师、发展商、政府以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