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设计

  •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作者:史蒂文.蒂耶斯德尔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即那种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集中了相当多的历史建筑的地区,以及以场所和地区为指向的各种城市设计与规划方法。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它们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个案分析展示出多样性的城市振兴策略及其成果,从这些历史街区的经验中所获得的方法与思考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作者均为建筑师或规划师。史蒂文·蒂耶斯德尔(Steven Tiesdell)毕业于诺丁汉大学,目前任职于该校城市规划系。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住宅,是《城市设计:装饰与装修》一书的作者之一。塔内尔·厄奇(Taner Oc)先后就读于中东技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目前是诺丁汉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安全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装饰与装修》一书的作者之一以及《城市规划问题研究》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主编之一。蒂姆·希思(Tim Heath)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目前任职于诺丁汉大学城市规划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 街道與空間‧變奏中的香港城市設計

    作者:施培德 Peter Cookson Sm

    在施培德筆下,街道作為城市空間,就是這樣的豐富和活潑,表現著人與建築物的互動關係,表現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
  • 收缩的城市

    作者:Philipp Oswalt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 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著由Philip Oswalt编著,德国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中文版将于2012年9月10日正式出版,全书712页,500张图片。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及日本东京等城市为例,集合了全球数逾百位专家的深入研究展开全方位剖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令全球瞩目,有关城市的讨论亦成为热点。而《收缩的城市》一书,却带给我们另一种声音:城市也可能收缩,并且,收缩已成为今日全球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收缩不一定表现为城市面积、规模的收缩,而是有复杂多样的方面。尽管有关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长期、深入的工作,然而相关理论著作、资料在国内却极为匮乏,目前尚无中文版专著出版。而本书对于中国城市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Naked City

    作者:Sharon Zukin

    As cities have gentrified, educated urbanites have come to prize what they regard as "authentic" urban life: aging buildings, art galleries, small boutiques, upscale food markets, neighborhood old-timers, funky ethnic restaurants, and old, family-owned shops. These signify a place's authenticity, in contrast to the bl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suburbs and exurbs. But as Sharon Zukin shows in Naked City, the rapid and pervasive demand for authenticity--evident in escalating real estate prices, expensive stores, and closely monitored urban streetscapes--has helped drive out the very people who first lent a neighborhood its authentic aura: immigrants, the working class, and artists. Zukin traces this economic and social evolution in six archetypal New York areas--Williamsburg, Harlem, the East Village, Union Square, Red Hook, and the city's community gardens--and travels to both the city's first IKEA store and the World Trade Center site. She shows that for followers of Jane Jacobs, this transformation is a perversion of what was supposed to happen. Indeed, Naked City is a sobering update of Jacobs' legendary 1962 book,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Like Jacobs, Zukin looks at what gives neighborhoods a sense of place, but argues that over time, the emphasis on neighborhood distinctiveness has become a tool of economic elites to drive up real estate values and effectively force out the neighborhood "characters" that Jacobs so evocatively idealized. With a journalist's ey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 longtime critic and observer, Zukin's panoramic survey of contemporary New York explains how our desire to consume authentic experience has become a central force in making cities more exclusive.
  • 栖居之重

    作者:杨之懿,蜗牛工作室

    《栖居之重:全球背景下的上海近现代佳宅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上海近现代住宅建筑。上海住宅虽然没有公共建筑那样闪耀,但是因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其空间特征最直接地见证了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理解,属于乔治·贝尔德(GeorgeBaird)描述的“历史中那些厚重流淌的部分”,可以找寻和反映的内涵反而比公共建筑更为丰富细腻。
  • 城市状态

    作者:荷兰根特城市研究小组

    本书为生动展现城市现状勾勒出一幅尽可能详细的图画,融合了大量科学领域的成果,并牢固定位于城市研究的特点,提出城市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景观、同时也应是一种文化乃至精神的产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记叙了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理论研究;并采用了大量丰富的材料和实例;下篇分析了西欧和北美城市状态的18个具体实例,充实和深化了上篇的理论。全书以一种逻辑论证法,有机地融为一体。  全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及社科类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人文爱好者参考。
  •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作者:施植明,Christian Norber

  • 伟大的街道

    作者:[美] 阿兰.B.雅各布斯

    《伟大的街道》一书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百条街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些街道有幸跻身“伟大的街道”之列,而在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与设计相关,哪些与设计无关。 《伟大的街道》正文中包含大量的街道平面图、剖面网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此外,作者还甄选了世界上50个不同的城市,分别将每个城市中方圆1英里范围内的街道平面绘制在图纸上,以方便读者比较。
  •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作者:尼格尔·泰勒著

    本书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在这50来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却没有一本书能通俗简明地阐述规划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通常,学生会选修有关"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作为城市规划研习的一部分。从我自己专业课教学的经验来看,我明白学生感到学习困难。部分困难源于规划主题的内在特性:研究思想和观点,而不是收集和传播规划事实。但是,学生体会到的困难不能靠规划理论著作来减轻。因为许多专业课程方面的原版作品过分复杂和晦涩,对普通学生而言,理解十分艰难。在学科课程开放周引发的热情很快被首次阅读有关规划理论的"经典文章"所吞没。在规划理论方面,有一些有影响的"读物",如安德烈亚斯·法卢迪1973年出版的作品,还有斯科特·坎贝尔与苏珊·费恩斯坦(1996年)合著的最新读物。但是,依然没有一本书,能讲这个自二战结束以后,城市规划理论如何演变的故事。为填补空缺,我不遗余力撰写本书。按此思路,我致力于以清晰和易懂的方式来讲述理论演变的故事,而不牺牲分析的逻辑性。在我看来,一本关于理论历史的书,不仅要描述成熟的理念,而且也要启发读者去评价他们。这个目的是否达到,只能留待读者评判。 首先,我要说明我对"城镇规划理论"的理解(自1945年以来,有关概念在不同的规划理论之间存在大量的争论)。关于这点,有一个基本前提:如果城镇规划实践确切、真实地运行,那么,城市规划学生在校园里做的一切--譬如,哪怕他们是在学习管理城市规划的法律--是学习关于城镇规划的这种或那种"理论"。"规划理论"课程的特色在于增进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全面或者一般性理解。由此说来,规划理论家们研究的(或者应该研究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是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例如:城市规划是什么类型的行为?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什么?现实中城市规划实践的效果如何?这些是有关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也是"简单"问题;因为这一系列城市规划问题是一个儿童也不难提出的。但是,从童年时代成长过来的人都知道,简单的(也就是基础的)问题通常都难以回答,因为他所要了解的是我们思想认识的根基。于是,这成了为什么许多学生认为"规划理论"课程困难,以及为什么部分理论仍会使阅读艰辛的另一个理由。我将竭尽所能使本书简明易懂。 这里,有一个关于"城镇" (town)规划这个词的简短说明。我因简明的缘故使用这个词,也因为这是在全世界描述我们关心的规划行为中使用最广泛的词。在使用"城镇规划"一词时,我也比较了有些人(尤其在美国)如何称呼urban或者city规划。Town,urban和city这几个词清楚表明了规划学科的焦点是建成环境(的规划)。然而,我们塑造城市(建筑)环境的方法也对农村和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以致,我们或许应该将我们的工作改称为"环境"规划(有些关于"城镇"规划的文章用了这个标题)。我在这里描述的"城镇"规划也包括在英国传统上称为"城乡"规划的内容。 我所讲的规划史主要结合英国的经验和思考习惯。自二战以后,英国实施和探讨的城镇规划特点,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相似。虽然我在这里讲的内容是英国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许多理念却是来自其他地区,尤其是美国。所以,我希望其他国家的读者会发现这种叙述的趣味性并得到启发。 词条术语的讨论就此打住,更重要的是如下事实:在20世纪,欧洲、北美的大部分人变成城市居民,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人口现在也不断增长。这种"城市迁徙"伴随着原生于乡村的,或称"野性自然"的情趣的巨大失落感,在英国,这导致了"思乡病"和"反城市"作品(参见威廉姆斯,1973年),成为20世纪城镇规划思想史中意味深长的插曲。我不认为我们有权贬抑这类情愫,也许,那样的敬畏与超然,在城市中不可能产生,离开"野性自然",人们就体验不到。当然,正如游历过诸如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罗马、伦敦和纽约等城市的人指出的,城市能成为美丽的所在。但是,这些也许都是例外。假如还存在一个非常流行的反城市主义的根源,那必是许多城市已然成为冷漠、丑陋的地方。但,城市是人工环境,有些城市是适宜居住且不断改善的事实表明,许多饱受城市人诟病的不良环境,是建设不善所致。 上述情形突显了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其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现代城市文化中,城镇规划活动没有得到广泛的沟通和论证,并且,明显没有意识到城镇规划是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非常重要的行为。有关这点,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91年)有过生动的描述: "最近我和朋友谈论到底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对我们的情绪有最强、最直接的影响。对方宣称是音乐和诗歌拥有最强大的阵容,直到有人意外地提名建筑。惊讶之余不觉令人肃然敬。建筑?她肯定真的是指建筑艺术?建筑真能使她欲哭欲笑?我们问她,是的,是建筑艺术,她十分肯定。…… 我无数次地回忆起这次交谈的情形,想起朋友的观点,和第一次比起来,现在已不觉怪异。的确,一些最伟大、最辉煌的情绪和审美体验是来自建筑。试问,谁能忘记威尼斯、罗马、伊斯坦布尔、马拉喀什、迦太基、丹吉尔、巴黎、莫斯科、悉尼的第一印象呢?" 这里,我想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观点作一些补充。首先,虽然城市能像大型艺术作品一样被体验,以致审美问题成了这些规划的焦点,但城市决不仅仅作为艺术品;好的城镇规划仅有好的城市设计是不够的,无论我们通过建筑或其环境体验到愉快或者厌恶感。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玛格丽特提到了建筑物和建筑风格。虽然单独的建筑,以及建筑风格对于城镇生活质量是重要的,但城镇是建筑和空间的集合--包括停车场和花园--这些左右着我们对它的体验(注意,关于上述问题,玛格丽特是如何悄无声息从谈论单个建筑转换到作为整体的城市)。换句话说(就艺术角度),城镇规划的艺术真的是最有意义的艺术,这种来自德拉布尔思考的观念显然十分可疑。但是,经过这些质询,德拉布尔观点的重要性变得非常突出,因为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显著事实上,那就是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城镇规划(包括建筑)在现实社会中的特殊意义(再次提醒,她最初惊讶于朋友的古怪念头)。纵使大多数城市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居住在城市,事实表明,人类为自己的生活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是可能的。 如果城镇规划像我主张的那样重要,那么,很清楚,支撑它的基本理论同样重要。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规划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内容将牵涉三个问题:第一,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第二,在何种条件下,这些环境质量目标最有可能实现?第三,进一步看,为建设更好的人居城市(一般而言,指更好的环境质量),作为前述条件之一的公共部门城镇规划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我将在本书的结论中回答。值得一提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大部分时间,规划理论家漠视这些核心内容,而专注于那些我们将如何建构(定义)城镇规划学科的基础性概念问题。另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自1945年以来城镇规划理论家的领军人物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把握城镇规划概念的差异,以及高度相关的规划理论的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好,我现在就开始讲这个令人向往的故事。 目录: 第一篇 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第1章 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7 引言 7 二战后城市规划概念的构成 9 城镇规划作为空间形态规划 9 城镇规划作为城市设计11 城镇规划作为详细蓝图或总体规划 16 结语19 第2章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21 准则提出的背景:关于社会变革与保守情怀的文化21 英国二战后规划的基本理论23 乌托邦式综合规划24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27 关于城市结构秩序性的看法29 关于规划目标共识的假设33 结语34 第3章关于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的批判37 引言:二战后规划的"黄金时期"?37 关于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和设计化倾向的批判38 对于漠视社会性的批判39 关于空间环境决定论的批判40 咨询的缺乏41 关于蓝图式规划的批判42 关于二战后规划理论准则及构想的批判 44 关于乌托邦主义的批判44 关于反城市化的批判45 关于城市结构模式化的批判46 关于规划价值取向共识的批判48 政府的反思:规划咨询委员会的报告 49 结语52 第二篇 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 第4章 系统规划理论和理性过程规划理论57 引言:城镇规划思想的根本变化57 系统规划理论59 基本概念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59 系统规划理论的兴盛62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63 引言63 理性过程理论的根源66 对理性过程规划模型的补充说明67 关于理性本身的问题-67 把理性过程模型作为规划的基本模型 68 理性过程模型是工具推理(手段-目标)模型68 "非连贯渐进式"规划V.S."理性综合式"规划69 结语:理性、控制论和现代性70 第5章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72 现代主义和城市抗议活动72 科学、价值和理性:伪技术主义74 规划评估75 规划、玻珀其人和科学方法78 早期理论学者:视规划为标准的政治实践79 公众参与82 代议制民主的缺点82 政府响应公众参与83 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84 第三篇 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 第6章 有关规划效果的理论91 引言91 对"空虚"或"空洞"的批评92 英国战后规划的成果:"英格兰城市控制" 94 对规划效果的解说:选择性"政治经济"观点97 城镇规划、城市管理及其政治经济背景 97 城镇规划与自由市场:皮克万斯的分析 98 城市化、规划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99 结论: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102 第7章 理性规划及其实施106 引言 106 实施理论的出现107 实施理论以及政策与行动的关系113 作为"沟通行动"的规划116 政治经济、市场与实施119 第8章 新右派式规划理论124 引言 124 社会民主、古典自由主义复苏与规划问题125 战后的社会民主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复苏125 自由市场与城市规划127 撒切尔主义时期英国的城镇规划129 反思城市规划的政治经济基础:政体理论与调节理论132 地方政府中的企业主义与政体理论132 资本主义的改变与调节理论 136 以问题为核心的规划理论 137 城市经济的衰退与复苏138 社会不公正现象与机会平等 139 全球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140 城市环境的美学品质141 地方的民主管理与"公众"规划 143 当今的规划理论143 第四篇 结论 第9章 范式变换,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49 规划理论和范式变化149 1945年以来规划理论两个范式的演变? 151 城镇规划从设计到科学151 城镇规划师从技术专家到"沟通者" 152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154 后现代主义风格154 挑战科学和理性的后现代主义155 作为生活质量替代标准的后现代主义157 结语:城镇规划学科和城镇规划理论158 参考文献 161 译后记171
  • 城市街区的解体

    作者:(法)巴内翰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引发了城市形态的剧变,街道消失,建筑孤立无依。本书审视了这一变迁的几个阶段,提出了城市肌理之重要,它作为建筑与大尺度城市结构间的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唯有着眼于城市肌理,人们方能理解土地与建筑、道路与城市建设、形式与空间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菲利普·巴内翰等编著的《城市街区的解体——从奥斯曼到勒·柯布西耶》选择了现代性中的范例——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城市——作为论述的路径,它们像一个世纪(1860—1960年)的历史标杆,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以及你我的生活领域。其影响使我们至今仍在寻求解答,想找到各种城市形式,或调和与维系当前的生活模式.或追随传统的布局结构。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城市街区曾经很容易就保证了一种人们今日所追忆之城市性,因此它的分崩离析也应当激起更多的警觉。《城市街区的解体——从奥斯曼到勒·柯布西耶》以新的视角再次开启这一讨论,勾勒出街区形式的变迁。
  • The City Shaped

    作者:Spiro Kostof

    Spanning the ages and the globe, Spiro Kostof explores the city as a repository of cultural meaning and an embodiment of the community it shelters. Widely used by both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of architecture, The City Shaped won the AIAs prestigious book award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cludes hundreds of photos and drawings that illustrate Professor Kostof.
  • 上海武康路

    作者:沙永杰,纪燕,钱宗灏

    本书以上海市武康路——一条重要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实践为契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和环境的形式特征,以及区域人文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机结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保护规划和保护更新实践的切入点。全书梳理了武康路及周边区域的演变过程,展示出该区域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最初的城市化到今天面临新一次“转变”的发展过程全景,为相关的保护规划和实际整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并结合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工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历史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 城市的形成

    作者: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介绍了: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在《城市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什么成为目前的样子。 科斯托夫教授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书中数百张照片、历史图片和特别制作的图解镶嵌出一个关于城市建造的全球画面:精心塑造而成盼中世纪锡耶纳。作为英国人统治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新德里,自封为世界社会主义首都的莫斯科的改造,以及城市天际线从宗教与公共性的象征物到商业集团私有摩天楼群的转交……在所所有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断强调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对于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了解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的人来说,这部经典研究著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作者:原广司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本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将世界聚落中的真知做了简要介绍。
  • 香港造城记

    作者:谢尔顿 (Barrie Shelton)

  • 城市的组合

    作者:(美)斯皮罗·科斯托夫

    《城市的组合》是一部阐述历史上的城市形态元素的著作:涉及了街道、公共广场、城市分区(宗教信仰、政治和社会)和城乡边界等形态元素。作为声誉卓著的建筑历史学家的斯皮罗·科斯托夫,他的这部著作既是一部独立的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他的另一部阐述城市作为完整实体的著作——《城市的形成》的姐妹篇。 科斯托夫追寻着从古至今的城市形态元素的演进变化的踪迹,探讨了”城市的演变”:涉及战争、城市再开发和自然灾害等现象对城市的作用影响,诸如伦敦的大火灾和里斯本的地震等,并将其与传统的城市肌理的生长和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当今,当城市从现代主义的极端行为中逐渐恢复过来的时候,他使我们重新回首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即什么是我们最应珍视的传统城市的生活?我们又怎样才能将古老的城市形态与当代人们的共同感受相互融合?在书中,他以超过300幅的素描图、印刷品、油画和照片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一历史故事,并以示例插图的形式解释了城市的形式与用途,内容涵盖从远古的巴尔米拉(Palmyra,叙利亚中部的所罗门古城)的柱廊式街道一直到“城市贵族化”改造的伦敦广场。 也正是因为科斯托夫教授这种渊博和睿智的恰当描述与实证研究,使《城市的组合》一书立即成为人们研究建筑学和社会学历史的一部必备的书籍,同时也是人们通过案例的研究揭示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变化规律的一部指导性著作。
  • Cities for People

    作者:Jan Gehl

  • 拼贴城市

    作者:柯林·罗

    在以城市为背景对象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地位。《拼贴城市》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内的高度关注,许多著名学府将其选为必读教材。本书所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学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与城市。
  • 俄勒冈实验

    作者:亚历山大

    《俄勒冈实验》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应当自行设计他们的房屋、街道和社区。这个观念可能会很激进(它暗示了对建筑行业激进的改变),但它来源于这样的观察:世界上大多数美好的地方都是由本地人而非建筑师建造的。《俄勒冈实验》是俄勒冈大学的总体规划,并已由该大学付诸实施。同时它显示出任何一个规模跟大学一样的社区或小城镇,将如何由社区内所有成员亲自参与设计自己将来的生活环境。它是在实践中展示环境结构中心的理论的实例,用简单的细节、大量的例子来展示如何实现以下六个原则:有机秩序、参与、分片式发展、模式、诊断和协调。
  • 人性场所

    作者:[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

    这本书分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等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