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马国川

  • 争锋

    作者:马国川

    关于本书 改革的30年中国变富变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而未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出路在哪里?我们百姓和谐、平等、舒适的生活又如何保证? 基于这样的思考,作者就中国自2006年以来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的论争、房地产的狂涨、《物权法》的不同解答等,以及由此引起的思想碰撞和社会事件,以理性、中立的视角,客观地描述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全景式反映近年来激荡的社会思潮。理性地告诉读者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未来的远景,适应改革环境,经营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不可不读本书的理由 1、 把握中国改革政策,社会思潮的起伏; 2、 了解专家对中国问题的解读; 3、 思想的碰撞激越你的心声; 4、 可以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5、 启迪你对自己前途的正确
  • 看中国

    作者:马国川

  • 我与八十年代

    作者:马国川

    八十年代,一個有鈣質的年代,一個激情的年代 一面是激情、理想、拯救、承擔、使命、信仰 一面是空泛、無力、天真、宏大、浪漫、夢幻 文化熱、美學熱、方法論熱、報告文學熱、人道主義、異化論、新啟蒙、文學主體論、《走向未來》叢書……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王元化、湯一介、李澤厚、劉道玉、張賢亮、劉再復、溫元凱、金觀濤、李銀河、韓少功、麥天樞、梁治平,和讀者共同反思八十年代 從今天回望八十年代,從八十年代審視今天 「歷史上生活過無數代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是生活在歷史的皺褶部位,平平庸庸,渾渾噩噩;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生活在歷史的開闊地帶,意氣風發,生氣淋漓。八十年代就是這樣的幸運時代。 讓我們溯流而上,走進八十年代,梳理當代中國改革的思想源流,思考中國未來的方向。」 ——馬國川
  •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是一部关系中国命运、关系国民福祉的良知之书,一部凝聚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界共识的改革建言书。《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由资深媒体人马国川对吴敬琏、厉以宁、江平、茅于轼、资中筠、高尚全、余英时、李泽厚、许倬云、袁伟时等当代10位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学者的采访对谈整理而成;围绕中国改革的主题,涉及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社会转型、经济变革、司法改革、民生保障、文化重建、道德塑造等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命题,深入剖析一百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转型的真实内在逻辑,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一个临界点,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某些激进主张开始萌动。如果不尽快重启改革议程,纾缓社会矛盾,就可能发生“进化受到壅塞时的溃决”,危及甚至中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许多人选择沉默或称颂的时代,这一批耄耋之年的知识分子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秉笔直书,直言谠论,不粉饰,不搪塞,不推诿,不避讳,直指中国面临的巨大问题:资源日益短缺,环境破坏严重,腐败四处蔓延,贫富差距悬殊,道德水平滑坡,社会矛盾激化…… 他们提醒国人,中国还不是盛世,而是矛盾重重,中国经济能不能平稳增长,社会能不能和平转型,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他们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之忧而忧,直言“不改革,无出路”,呼吁重启改革议程,并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解决之道。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理智与良知,唤醒民众与当政者,廓清对当前中国问题的诸多混乱认识。他们的思想一定可以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现实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探求中国平稳实现现代转型的道路。 海报:
  • 告别皇帝的中国

    作者:马国川 访谈

    慈禧是晚清的功臣还是罪人? 袁伟时 vs 周有光 《钦定宪法大纲》是否只是一纸空文? 萧功秦 vs 杨天石 辛亥革命是否只是纯粹的偶然事件? 李泽厚 vs 章开沅 辛亥百年是否能作为今日镜鉴? 雷 颐 vs 朱维铮 周有光题赠刘香成《壹玖壹壹》: 1911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虽然事实上的皇帝不断出现,可是皇帝的名义谁都不敢用了。我们希望中国再向前走一步,既没有皇帝的名义,也没有了事实上的皇帝。 李泽厚: 梁启超是为了改良而讲革命,我讲告别革命是为了能够慢慢改良,中国太难改变了 ,就像鲁迅讲的,“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你声称要把屋子拆了,最后人家才同意你开个窗户。 金耀基: 阅读这本《告别皇帝的中国》,更会深信中国今后必须拨开“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思想迷雾,在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之后,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实践自我改革,寻求一条建造中国现代政治文明、长治久安的道路。 本书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 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 未来历史走向。 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