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伊斯兰教

  •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作者:Johan Elverskog

    Elverskog has produc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of Buddhism and Islam that should be welcomed by all students of Eurasian history. His approach to this issue is informed, balanced, and insightful. He understand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diversity within both religions, and that their encounters were not clashes between monolithic belief systems. Their relationship ran the gamut between religious violence and fanaticism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tolerance.—Thomas T. Allsen, author of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This is the most thorough treatment I have seen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Islam. Elverskog skillfully and often entertainingly corrects many longstanding stereotypes about both religions, and richly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historical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This book is thoughtful, its arguments well supported, and its style very accessible. —Richard Foltz, author of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meeting of Buddhism and Islam is most often imagined as one of violent confrontation. Indeed, the Taliban's destruction of the Bamiyan Buddhas in 2001 seemed not only to reenact the infamous Muslim destruction of Nalanda monastery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but also to reaffirm the stereotypes of Buddhism as a peaceful, rational philosophy and Islam as an inherently violent and irrational religion. But if Buddhist-Muslim history was simply repeated instances of Muslim militants attack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uddha, how had the Bamiyan Buddha statues survived thirteen hundred years of Muslim rule?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demonstrates that the history of Buddhist-Muslim interaction is much rich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many assume.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covers Inner Asia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hrough the Mongol empire and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y exploring the meetings between Buddhists and Muslims along the Silk Road from Iran to China ove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Johan Elverskog reveals that this long encounter was actually one of profound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which two religious traditions were not only enriched but transformed in many ways.
  • 伊斯兰教

    作者: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

    没有哪个主要宗教曾像伊斯兰教那样,在西方世界中遭受如此扭曲。将伊斯兰视为一种宗教,以及一个世界主要文明的“主导思想”和支配原则,在今天意义是格外重大的。不仅因为它彰显了超过十二三亿穆斯林人口的生活之道,更因为伊斯兰及其文明在欧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实扮演了比一般认为的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且伊斯兰教是亚伯拉罕一神教体系的重要分支,如不对其进行研究,那么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属宗教体系的整体知识将会有所欠缺。本书作者为现代伊斯兰思想大家,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勾勒了一千多年伊斯兰文明的全貌。
  • 伊斯兰教教派

    作者:王怀德

    《伊斯兰教教派》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分类为基础,分门别类地介绍各主要教派的历史沿革、教义主张、组织方式、礼俗习尚、现实影响等,涉及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苏非派、苏非教团、瓦哈比派等。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四册)

    作者:[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

    本书为全书八册本的第四册,即“近午时期”第三卷。本卷阐述了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教义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依据大量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和介绍了教义学各主要教派——穆阿台及勒派、十叶派、麦尔吉阿派和哈瓦立及派的教义、政治历史、著名人物和文学。 阿拔斯时代教义学的产生和发展在整个伊斯兰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当时的教派之争造成各教派典籍大量佚失,各派观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为了尽可能全面、真实、系统的介绍伊斯兰教各主要教派的历史和基本观点,作者作了大量搜集、校勘和论证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伊斯兰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卷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末卷。从下一卷开始,进入“正午时期”,共四卷,介绍伊斯兰史上学术活动最光辉灿烂的一段时期。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本收为全书第二册,即“年午时期”上卷,阐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750-847)百年内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本书根据大量的原始资料,阐述了阿拉伯人和各族穆斯林学者,对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籍进行大量的翻译和校勘、诠释,并结合伊斯兰教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开创阿拉伯文化的鼎盛时期的光辉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还着重阐述了奴隶阶级对文化的贡献。阿拔斯人重视女奴的教授,培养她们通晓各种学艺,尤其是文学诗词和歌舞弹唱。女奴来自文化高度发展的各邻近民族,女权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远非阿拉伯自由妇女所能及,可以和男奴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媲美。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八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本卷依据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并介绍了伊斯兰叫个主要教派——穆阿台及勒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后期的发展及各派之间的分歧,并对各派的主要教义、著名人物和文学做了充分的阐述。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七册)

    作者:[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

    本书详细介绍了安德鲁斯的社会生活、宗教、语言 、语法、文学、哲学与科学、历史和地理、艺术等领域的演变发展。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六册)

    作者:[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

    本书为全书八册之第六册。它描述了公元9世纪中叶到11世纪初(伊斯兰历4世纪末)阿拔斯王朝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学术文化的影响,介绍了经济学、圣训学、苏州派、语言、语法、词法、修辞、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演变发展及各学科代表人物的生平均与成就等。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五册)

    作者:[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

    本书为八卷本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的第五册,即“正午时期(一)。本卷阐述了阿技斯王朝第10位哈里发穆台瓦基勒(伊历222-241/公元841-86年在位)时代至伊斯兰帝国中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黑人以及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帝国的分裂、各地的独立王朝的出现,记述了埃及与沙姆地区、伊拉克与波斯、呼罗珊及河外版权页上阿文书各及出版者各称和出版日期。
  •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

    作者:马通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很深的影响力。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倾力推出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针对伊斯兰教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密切关系,以及其教派与门宦的广泛影响,探讨了中国的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影响,内容全面详实,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尤其在现代的第三世界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就详细的介绍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其门宦制度。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公元651年就传入了中国,对于我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有广泛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概述了伊斯兰教的历史,中编下编,全面记录了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和四大苏非学派及其门宦的各项制度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书中内容都是通过大量实际调查收集的资料,包括一些教派、门宦负责人的口述和家史和地方志,真实可信,极具参考价值。本书附录还收集了伊斯兰教大事记、教派与门宦概况表,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传教世系,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对于对于我国的民族宗教工作者而言,有重大意思,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通过书中详实记录,可以对伊斯兰教的历史、教义和现况都有各透彻的了解。
  • 阿拉伯国家史

    作者:彭树智 编

    本书系一部阐述22个阿拉伯国家从远古到20世纪末的通史性著作。本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人类文明交往论和通识性综合方法构建基本内容与框架,纵向脉络为呵拉伯半岛一阿拉伯帝国一阿拉伯民族独立国家体系三个发展时期,横向脉络为经济、政治、社会、宗教、民族、文化、思想、军事和国际关系诸领域之演变。本书尊重阿拉伯民族的传统和宗教,注重学术品位和史学本位的提高,深入浅出,可读性强。除可供研究生学习外,也是其他读者了解阿拉伯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最新读本。
  • 回民起义(全四册)

    作者:白寿彝

    中国近代回族穆斯林反清起义史料汇编。编者白寿彝。本书资料搜集广泛。 包括: (1)回族穆斯林自己关于反清斗争的记述。 (2)汉族学士的私人见闻笔录。 (3)官方文书或半官方文书有系统的记载。 (4)某些零散有价值的资料等。 全书共分4册,25开本,正文2074页,插图24幅。前两册是关于云南回民起义的资料,包括清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的几次起义。后两册是关于西北回民的起义。近代史上的西北回民起义,多是在同治、光绪年间(1875~1908)。因这次起义和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米喇印、丁国栋起义,以及乾隆四十六年(1781)和四十九年(1784)苏四十三、田五起义有密切关系,故该书把顺治、乾隆年间回民起义的记载,也选收了两篇放在第三册卷首。辑入本书的资料排列,按史事发生的先后,总叙在先,分述在后。史料都以原文照录。原来没有标点和分段的,一律加标点和分段。而且在每一种资料之前复都冠有简要的题记,说明主要内容、作者和版本。本书对研究中国近代回族穆斯林反清起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种,1952年12月由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 白寿彝先生编纂的<回民起义>(4册,约200万字), 全书共4册,云南和西北各2册。云南部分是对《咸同滇变见闻录》的充实。西北部分是重新搜辑的。是建国初中国史学会主持编选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种.白先生于抗战时期即在云南致力于史料的搜求,建国后又进一步加以扩大和系统化.本文认为,此书的突出学术价值为:搜集文献丰富,种类齐全,除官书和奏议外,还有大量私人著述和方志、碑刻资料,编者并作了精审的考证;善于剔别旧记载的偏见和诬枉,保留其中有价值的成分.故此书出版后一向受到近代史和民族史研究者的重视
  • 谁为伊斯兰讲话

    作者:[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美]达丽亚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作者约翰·L·埃斯波西托所提出的“谁代表伊斯兰”的问题,恐怕是一个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由于宗教解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世界伊斯兰教历来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代表机构,因此各种不同的解释主体(教派、学派、思潮、运动、宗教领袖、学者个体等等)实际上都有权对伊斯兰教进行解释,只是不能以自己的解释取代他人的解释。穆斯林大众的意见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反馈给更广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应当感谢本书所提供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 伊斯兰教史

    作者:金宜久

    《伊斯兰教史》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

    作者:穆斯林·本·哈查吉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ISBN:9787802541986,作者:穆萨·余崇仁 编译
  • 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作者: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 编

    圣训(al—Hadith al—NabaWi)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立教的言行记录。阿拉伯语“ الحديث”的意译,又称“逊奈”(Sunnah,即行为、常道)、“艾赫巴尔”(Akhbar,即消息、表述),有时亦称“伊特拉”('Itrah)。中国穆斯林学者还译作圣谕,有时亦称为穆圣的嘉言懿行。穆罕默德弟子谈论宗教、经训和实践教理的重要言行,凡经他认可和赞许的也被列为圣训的范围。圣训为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经辑录定本的圣训集被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基本经典,是对《古兰经》基本思想的阐释,它对整个伊斯兰教的教义、教律、教制、礼仪和道德作出了全面回答和论述。成为后世各派法学家立法、制法的第二位渊源和依据,也是历代教职人员、学者进行宣教和立论、立说的依据,故受到穆斯林的高度尊崇。
  • 古兰经译注

    作者:

    在伊斯兰世界里认为《古兰经》是安拉降给至贵圣人穆罕默德的经典。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宗教经典之一,但由于宗教信徒本身分布广泛,故而各国都有不同版本。这部约80万字的译注抛开了各种非阿拉伯语译本,注释所依据的注释参考书,都是从多种阿拉伯文版本中选出来的,力求使之成为当前最具权威的汉译注释本。 《〈古兰经〉译注》的护封、内封、环扉由回族青年艺术设计家程全盛先生设计,伊斯兰艺术风格明显,书卷版面右为阿拉伯文经文,左为汉文译文,对应排列,版面下方为简明注释,使人在阅读经文、译文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经文大意。此书即可在各种宗教活动场合诵读,又可翻译、讲解,这是一部有初中文化程度即可阅读的翻译和注释作品,译文通俗贴切,注释简而明了,从这部16开版面、840多页目、万言译文和一万一千多条注释组成的80多万字的书中,可以体味这位穆斯林老人的学识和信仰。
  • 古兰经注

    作者:伊本·凯西尔

    《古兰经注》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沿用了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些译法,书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书名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基本一致,且与阿拉伯原文本的格式保持一致。《古兰经注》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穆罕默德

    作者:(英)罗伊斯顿·派克(E. Roy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