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医学史

  • 從眉壽到長生

    作者:杜正勝

    自1990年起,本書作者提倡新史學,醫療史即是他「不欲徒託空言」的實證研究。醫療變成臺灣史學的新領域,作者身為拓荒者,其經歷彌足珍貴,本書「方法篇」可以當作臺灣醫療史學的新興史看待。作者專研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史,他的醫療史實證研究遂集中在中國古代範圍內;論其主旨,即如本書主體所分的「形神」、「祝禱」、「威儀」、「養生」和「生死」五篇,歸結於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一套頗為完整的論述。他從身體認識論出發,涵蓋心性與靈魂各層面,勾勒出中國古代的生命觀。但作者著重維繫和延續生命的方法,毋寧更屬於文化的研究,不只是思想之剖析而已。 最後本書附有「傳播篇」,評論中國漢醫學對日本傳統醫學的影響及其限度,作者顯然希望後之來者能把中國醫學及醫療文化以廣大的亞洲作基盤,方可以發掘更深刻的意義。
  • 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

    作者:关雪玲

    《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在全面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清宫档案、各种官书、方志、私人笔记等文献资料,同时结合清官医学文物,系统地论述清代宫廷医学渚问题,弥补当前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使清代宫廷医学的表征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清代宫廷医学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 伟大的医生

    作者:(瑞士) 西格里斯特

    本书介绍了从古希腊至20世纪初西方50多位著名医学家的生平及其实践、理论与方法,通过这些医学家的事迹,展现了西方医学的主要发展过程,具有丰富翔实的医学史料,是了解、研究西方医学史的重要参考书。本书译文典雅,可读性很强,并附有大量医学知识及相关西方文化知识译注,同时适合广大医学爱好者阅读。
  •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作者:林富士

    從西元第二到第六世紀,中國社會至少遭遇到三十八次「大疫」的侵襲,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接二連三的死亡或是在瘟疫的陰影下過活。在這段期間,東漢帝國崩解,中國的政治由大一統的格局走向分裂與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興的本土道教和外來的佛教逐漸茁壯長大,傳統的巫覡信仰則大力推動厲鬼崇拜,並廣設祠廟與神像。這些歷史現象,彼此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從本書所收錄的17篇論文可以得到解答。
  • 中国医学史

    作者:陈邦贤

  • 形神之间

    作者:董少新

    社会医疗史是目前相当前沿和兴盛的学术领域,是所谓新史学的一个重要前沿。但是,对明末清初西洋传教士在华的行医活动,无论是医学史家还是社会医疗史家,都未曾进行过系统研究。本书从宗教传播史和医疗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传教士在华的行医史活动,或许更能够揭示历史的真实情况。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医疗史、传教史、社会史和思想观念史的各种问题结合起来讨论,时时进行中西对比,视野相当开阔。作者使用了大量国内学者很少问津的各种西文包括很多小语种的文献资料,仅仅这一点,就能够给国内学界提供新的线索。本书是一部值得相关学界关注的高质量学术著作。
  • 中古时期的医者与病者

    作者:范家伟

    《中古时期的医者与病者》内容简介:医者与病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紧扣在一起。没有病者,医者失去提供服务甚至研究的对象;没有医者,病者得不到治疗。在医学发展史中,医者与病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医者从事医学探究,最终目的都是使病者恢复健康,生命得到挽救。如果没有病者,所有医疗技术、理论、临床经验都无从应用,失去可资凭借的对象。过去医学史研究,重视医学成就和突破,医学史就像是名医的历史。
  • 疾病图文史

    作者:[英]玛丽•道布森

    如果人类没有疾病,世界历史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书以30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随处可见: ①疾病影响战争史:鼠疫加速古罗马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黄热病侵袭;虱子如何大闹两次世界大战等。 ②公共卫生的发展:19世纪,因传染病而掀起大扫除运动;20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21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③治疗手段之演变:从古代的放血、催吐疗法,发展到19世纪时麻醉剂引入外科手术,再到20世纪的心脏移植手术等。 ④伟大的科技进步:1883年,霍乱致病菌首次被确认;1948年,氯霉素可治愈伤寒; 1972年,诊断癌症的CT扫描仪被发明等。 …… 本书收录了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百科、200幅特色图片、300份专业文献,附有常用词汇表和诺贝尔医学奖总表,系统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疾病抗争史。全书由牛津大学医学史专家亲笔撰写,北京大学医学史博士担纲翻译,力求权威、通俗、有趣。
  •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作者:于赓哲

    本书系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疾病、医疗为视角观察唐代历史。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唐代主要疾病考——以敦煌写本《新菩萨经》、《劝善经》为探索渠道;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民间医人水平评估——由“福医”、“时医”现象说起;中古医籍受众浅论;唐代药材产地与市场;医巫并行的时代——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高原疾病与战争;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一项技术抉择的时代背景分析;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疾病观与唐长安城的嬗变;疾病、卑湿与中古族群边界;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并附录一篇《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
  • 生命史学

    作者:李建民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活着。”“不会灭亡的,就是生命。”“凡有气的就是生命。”如果我们从中国历史与中国医学出发,什么才是真正的答案? 本书不仅探索历史上个体的生命观与身体观,同时也思考整体文化生命的不息活力,即钱穆先生所谓“生力”、“生原”者;以生命为核心的历史学期待建立中国人古典医学生命力的真实临在,并且促使史学的生机在芸芸众生之中生活化与内在化。
  • 剑桥医学史

    作者:(美)罗伊・波特

    《剑桥医学史》以大众的目光和专业的视角考察了2000多年来人类社会中疾病、健康与医学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回溯了从古至今医学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重大事件,同时它也关注医学史上的发现和争论以及困扰医学进步的问题。与一般医学史著作不同的是,本书对于疾病与治疗、医学科学与社会、病人与医生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叙述,体现了医学史研究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现代风格。
  • 再造“病人”

    作者:杨念群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作者:皮国立

    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本书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中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论争也有启示作用。
  •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

    作者:余新忠等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是国内第一部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文集,共邀集了来自中、美、日等国的18位历史与医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共同探讨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问题。其中既有享誉海内外著名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学人。内容涵盖了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清以来的疫病及其社会应对、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学、近代境遇中的“卫生”等方面。编纂这样一部论文集.首先是希望藉此来展现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这一新兴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动向.进而推动国内这一研究的发展。其次.也有意将其放在本世纪初一些学人所倡导的“新史学”构架中,从一个具体的专题领域入手,来践行和展示“新史学”的学术理念,特别是社会文化史的取向和对“现代性“的省思。最后也期待通过展示海内外和内外史之间的研究的各自特色,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最伟大的医生

    作者:[美] 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

    本书以简明流畅的方式描绘了从古希腊的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到心血运动的发现者哈维、牛痘免疫的首创者詹纳、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奥斯勒等48位伟大医生的生平和业绩,以此为线索,勾勒出西方医学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伟大医生的生平传记,也是一部系统梳理西方医学源流的优秀医学史著作。
  • 医学史十五讲

    作者:张大庆

    首先,医学史是考察医学的历史,这里包括了疾病的历史变迁、医学观念与技术的演化,因此需要对医学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所有的医学活动都是发生在历史语境中,不熟悉历史、哲学、宗教等就难以正确地评价医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医学史是对医学的总体评述,需要有哲人的洞察力以及能鉴赏不同医学传统的情怀,需要明了医学的社会功能。最后,医学史是in the presenI,wjth the past andfor the future,学习医学史需要关注现实问题,以历史之眼光来审视现实,以未来之理想来改变现实。
  • 麻风

    作者:梁其姿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作者:余新忠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人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人新视野,探讨新问题,在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做出新的诠释。
  • 医学史

    作者:[美]洛伊斯·N.玛格纳

    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 序言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第五章 中世纪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院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 索引
  • 极简医学史

    作者:[英]罗伊·波特

    ★医学史入门第一选择 【内容简介】 两小时纵观西方医学史 如此全面又如此精悍 只有罗伊•波特做得到 医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人类一直在为生存与健康而战,这是最原始最普遍的斗争。 本书源自罗伊•波特上课的讲稿,以八个主题概述西方医学史,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波特机智风趣,视野广阔,从远古到现代,他为我们描述了人类与疾病的生死存亡之战,告诉读者,面对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的敌手——疾病,医学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 【媒体评价】 医学史学家不应只考虑医学技术的发展,还应关照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之所思所想,并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建立联系。论这一点,没人比得上罗伊•波特。 ——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主编 波特有一种特殊的天赋,能够用令人愉悦的写法梳理庞杂的知识,并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神经科学家、作家 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学者对一个重要话题所做的介绍,读来畅快,信息丰富。 ——杰拉德•格罗布(Gerald N. Grob, Ph.D.),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