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罗志田

  • 再造文明之梦(修订本)

    作者:罗志田

    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本书提示我们的,还有研究的方法问 题,即如何从时代解读人物,颇有些知易行难的味道。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研究人物的书,前面一章是时代,然后讨论人物,互不搭界。本书在讨论胡适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有时代在,是真正将“文本”放在“语境”中。 这是一部关于胡适研究的代表作,用一篇书评的话说,作者以独到的见识和洞察力,成就了这一经典之作。可以说任何想认识胡适,认识胡适的时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十年断版,第三次修订,这次不仅有罗志田先生为本书新写的序,交待了多年前写作本书时的“幕后”故事,还新添了一章“《自由中国》与中国自由主义”,书写胡适在台湾的最后一段时光。
  • 昨天的与世界的

    作者:罗志田

    一、文化的教育 1、物质与文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2、社会心态的“贫寒子弟化”:从有与无的比较说起(《开放时代》2001年1期) 3、以平常心见证历史时刻(《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 4、学会共处:“双不赢”未必“双输”——也说大学“土政策”(《开放时代》2001年2期) 二、社会的学术 5、学术与社会的互动有感(《读书》2001年5期) 6、业余“学术警察”心态与学术打假(《读书》2000年7期,题目有更易,后半部分删) 7、打倒与建立:再说学术打假(《东方文化》2001年6期) 8、学者立言宜谨慎——也说中美外交中的“承认”与“认识到”(《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有“作者附志” 9、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是建设而非防弊——呼应王笛先生(《开放时代》2002年2期》 10、论文评审与学术创新(《文史知识》2003年9期) 11、人鬼共舞:学术的多重围城式表现(《东方文化》2002年4期) 三、学术的履迹 12、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光明日报》2002年3月26日) 13、“赛先生”与国学(《读书》2001年2期) 14、整理国故与文学史研究——致胡适的一封信(《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 15、与《光明日报》记者谈史学(《光明日报》2002年3月21日)有“作者附志” 16、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开放时代》2003年5期) 四、史学的书 17、姑妄言之——历史专业本科生可读的一些书(《南方周末》2004年7月1日) 18、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集刊》第25卷) 19、2000年7月出版的两本“好书”(这是为《中华读书报》“好书告诉你”栏目写的新书介绍,刊于该报2001年11月28日) 20、通过日本认识西方的梁启超(《南方周末》2002年11月28日) 21、中国现代史上的自由主义(《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 22、尝试大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2期) 23、历史的不完全:新诗的历史和几成历史的新诗(《万象》8卷9期,2006年12月) 24、从国际发现中国历史(《二十一世纪》2006年6月号) 五、从文化看政治 25、18世纪清代“多主制”与《宾礼》(《清史研究》2001年4期) 26、数千年中大举动:废科举百年反思(《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有较大改动) 27、从文化视角看辛亥革命前夕的派别分野(《文史知识》2001年8期) 28、国粹与欧化:从清季到民初的观念传承(《读书》2002年1期) 29、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开放时代》2000年5月号) 六、影响历史的人物 30、张之洞与“中体西用”(《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 31、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 32、国器章太炎(《南方周末》2005年8月11日) 33、疾病与历史:非常威尔逊(《南方周末》2004年8月12日) 34、尝试梦想的胡适其人(《万象》2006年5期) 35、两个质疑留学的留学生——读梅光迪致胡适书信,1910-1913(《东方文化》2003年4期) 36、话语四千年:傅斯年眼中的中国通史(《南方周末》2004年4月8日)
  • 东风与西风

    作者:葛小佳,罗志田

    《东风与西风(修订版)》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东风与西风”,无论是对“西风”的评介,还是对“东风”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 道大无外

    作者:罗志田

    本书为作者第一本短文集。作者在书中选辑百余篇短文,按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学问与学校”,以教育和学术为中心,多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下篇讲“历史与人生”,则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现实,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亦有对人生之感悟。
  • 东风与西风

    作者:罗志田,葛小佳

    本书之所以名为“东风与西风”,并不是觉得其中一篇以此命名的文章特别好,而主要是因为多数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我们都是学中国历史出身,后来又多少受过一些西方的教育;深感不仅西方对中国有许多误解,在我们已经尊西崇新一百多年的中国,国人对西方文化学术的了解仍可说仅及皮毛(包括《读书》在内的一些尚有地位的刊物,近年刊发的有些论及西学的文章,便时有“背塔说相轮”的情形)。更为不幸的是,同样由于百多年的尊西崇新,到我们的上一代人就已对中国传统甚感模糊,以后更是每下愈况,结果造成今日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拿西方文化作我们的“传统”、而我们的“国学”家“后学”家也依稀难辨的严重错位现象。 本世纪初胡适在欲为中国“再造文明”的同时也鼓吹“充分的世界化”,那是受了“天下一家”的传统思想影响(或者也因为他所学的专业是意在高远的哲学),总希望有一个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大同世界的存在。近百年以及前此数千年的人类历史经验提示,这样的理想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恐怕仍只能是个名副其实的理想(亨廷顿将此说破,最为与胡适心态相近的中国人所不乐闻)。谁都希望下个世纪的世界是个冲突更少的世界,但努力的方向也许不是人们常说的求同存异(人类诚有共性,同者自同,原不必求;而人类各文化族群亦自有其个性,求也未必能同),倒是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和庄子主张的“以不齐为齐”更适合于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处,也更有实现的可能。
  • 再造文明的尝试

    作者:罗志田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