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京·商务印书馆*

  •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作者:[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葡]菲利佩·卡

    本书以社会理论大师为纲,简明扼要地勾勒了20世纪以来社会理论的发展全貌。作者以简洁易读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理论具有挑战性的阐释,涵盖了社会理论界的关键人物和古典学派的思想,包括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帕森斯、默顿、卢曼、亚历山大、米德、戈夫曼等。作者架设了一座沟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桥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贡献,还囊括了大量最新材料,包括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文化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曼纽尔•卡斯特尔、迈克尔•曼、萨斯奇亚•萨森、兰德尔•柯林斯、西达•斯考切波等当代社会思想家的成就。
  • 论文化帝国主义

    作者:[德]伯尔尼德·哈姆,[加]拉塞尔·斯曼

    文化帝国主义如何体现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发展方向? 西方主导的文化帝国主义秩序如何破坏全球的就业和生态系统? 美国如何成功实现其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的文化统治? 本书是揭示新自由主义形态下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论著。 本书所选的材料则来自全球各地。这些本土的故事恰当地表明,构建支持他自身的市场、国家与文化正是资本主义逻辑,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形态下的资本主义逻辑。本书中的各个章节不断指出,对非资本主义文化的攻击一直以来都是严酷的、潜藏着危险的、巧妙的、帝国主义的。这些章节还表明这种攻击极其危险,因为它鼓励一种不仅会导致不平等、人类的痛苦与绝望,而且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书中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文化帝国主义必须在本土层面受到抵制,而且正在本土层面受到抵制。本书为大家提供机会重新评判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维度的重视程度,并且重新确定文化在我们理解人类事务时的中心地位。本书从多学科视角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增加了一份杰出的成果。” 本书由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印度、伊朗、菲律宾、日本、斯里兰卡和瑞士九个国家的作者的最新研究论文合集而成。 本论文集包罗万象,为当前的研究、知识以及不断增加的全球政治行为和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它贯穿多个学科。在其中一些学科领域,文化帝国主义尚未得到深入研究。这些论文强调了在西方学院派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针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一直持续的重要相关性。更重要的是这些论文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文化帝国主义、全球权力结构以及当前美国获取全球统治权的努力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本文集中的几个章节同时也表明,从历史起源来说,文化帝国主义不是美国人的创造,它的寿命也可能比当前的美利坚帝国要长得多。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关于美国全球化文化统治的论战中,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者和辩护者新近都做了哪些考据翔实的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还是一个固有的循环过程,包括了许多可能的反向文化流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盎格鲁—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机构、文化过程,以及最近的全球地缘政治发展方面显示出来的?这些方面包括:好莱坞电影工业、西方文化强权和媒体工业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影响;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时期对大众“心灵和头脑”的争夺;新自由主义对人文主义发动的攻击;《服务贸易总协议》达成的贸易自由化和教育商品化;世界银行发起的“良善治理”政体在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还有我们正在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全球生态破坏的局面下体验的人类当今的大灾难。在这本独一无二的文选中这众多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回答。 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性思想现在横跨许多学术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分领域。本书内容对此有清楚的反映。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多样化的论文,论及当今的研究、知识、全球政治举措、以及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等方面的状况。这19个章节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兴趣领域和地理背景,他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权利结构,与隐藏在当今美国试图进行的全球统治背后的政治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正如书中几章同时显示的那样,文化帝国主义在历史上当然不是美国的发明,有可能比当今美帝国持续得更为长久。
  • 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作者:[德] 安瑟姆·基弗

    本书是德穆兹和基弗之间从2003年春天至2009年之间的谈话集成的访谈录。这些谈话既可以单篇阅读,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读,起点已经在某个角度上给出了方向。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火、水、气和土等基本元素,围绕着《旧约》和《新约》中的叙述以及在佛教思想中起核心作用的空,追踪一切过去之物的复返或轮回,追问德国的历史和欧洲的历史,对基弗关于浩劫(Shoah)的深入研究进行专题讨论——尤其是通过基弗对策兰诗歌的“回应”。因此,这本访谈录探讨了基弗的艺术哲学和神学基础,探讨了他的艺术学和文化学立场以及他的工作和世界观,引导人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基弗无比丰富的作品。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关于“终结”的言说,“艺术的终结”更是无处无时不在被宣扬着。在基弗看来,艺术家乃是“一个持续的没落者。他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始终只能围着酒罐转,当他要接近酒罐时,他就像恩培多克勒那样掉进去了”。艺术面临危险,但几未没落,艺术在没落中升起。这是一个积极高调的书名。本书借助这个书名,希望在这个终结感、没落感日益增强的时代里,让我们仍然对艺术、对哲学、对生活,抱有一种向上的期待和希望。
  • 论存在者与本质

    作者:托马斯·阿奎那

    该著由“引言”与六章正文组成。 “引言”针对西方哲学逻辑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哲学传统,发挥亚里士多德和阿维森纳的思想,强调区分逻辑学与本体论,强调区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和实存论性质。 第一章“存在者与本质这两个词的普遍意义”提出了从现实存在者出发达到事物本质的认知路线(与其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相呼应,并为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作为在复合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一方面强调物质实体的本质并非如柏拉图主义所言,仅仅由形式构成,而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质料乃物质实体个体化原则(individuationis principium)。 第三章“本质与属相、种相和种差的关系”针对希腊哲学将属相、种相等逻辑概念理解为本质的逻辑中心主义路线,强调指出属相和种相并非物质事物的本质本身,它们是由“理智活动”完成的,是作为“在理智中所具有的存在本身生发出来的偶性”相关于本质的。 第四章“作为在脱离质料的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讨论了区别于物质实体的精神实体(如天使等)的本质不是由质料与形式复合而成的,而是单单由形式构成的。进一步强调了在受造物中存在与本质相区别的原则。(这是阿奎那对西方哲学史是一项基本贡献,至现代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了铺垫。) 第五章“在不同存在者中所发现的本质”和“作为在偶性中所发现的本质”,突出强调了上帝的本质特征在于“单纯性”:A,上帝既没有质料也没有偶性;B,上帝的本质即存在。由于A,上帝的本质区别于物质实体;由于B,上帝的本质区别于精神实体。并且,既然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其存在都是“由他存在”而非“自己存在”,从而也就通过对本质学说的讨论深层次地论证了存在即活动或创造活动这一重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公式,而且也为基督宗教神学的创世学说作了理论铺垫。 该著是阿奎那哲学和神学著作中最具形而上学意蕴的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该著历来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 当今西方出版界有三个较为流行的英文译本:(1)Armand Maurer译本;(2)Joseph Bobik译本;(3)George G. Leckie译本。 可以说,研究阿奎那的哲学和神学,不研究此书便很难上升到其理论制高点。
  • 西方儿童史(上卷)

    作者:[意] 艾格勒·贝奇,[法]多米尼克·朱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的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 华盛顿的假牙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乔治 •华盛顿带着一副假牙,几十年忍受牙痛的折磨,今天的人们或许惊讶不已,然而,在十八世纪这种“怪异”的现象并不少见。启蒙运动部分源自巴黎的沙龙、咖啡馆、戏院;巴黎的街头巷尾,人们的闲谈碎语、歌曲和诗歌与法国大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定的革命者布里索或许是警方的一个密探;伏尔泰、孔多塞、卢梭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还有另一副不为人知的面孔⋯⋯琐细事件,断续残片,揭开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重塑了光怪陆离的、或许是“更为真实”的十八世纪。
  • 帝国豪门

    作者:[英] 艾玛·罗斯柴尔德

    《帝国豪门:18世纪史》是关于非常著名的约翰斯通家族发展史的历史类著作。家族中的四个姐妹和七个兄弟,他们是废奴主义者、投机商人、奴隶主、官员,有时还是政治家。他们见证了18世纪大英帝国的动荡、焦虑和变迁。四姐妹之一加入了叛军,曾被关押在爱丁堡,后乔装逃脱。她的一个弟弟是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的好友。另一个兄弟精通波斯语和孟加拉语,并且与一位著名的诗人成婚。他还是一个名叫“贝尔或贝琳达”的奴隶的主人,这名奴隶来自加尔各答,后又抵达弗吉尼亚,是不列颠群岛上最后一个被法庭判定为奴隶的人。约翰斯通家族成员在格林纳达、印度、牙买加和佛罗里达的轨迹,展现了当时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联系。他们的家族历史,让今天的人们洞察到那个在公共与个人、家乡与海外、奴役与劳役等概念之间摇摆不定的时代。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2011年度苏格兰圣安德鲁十字学会历史书类文学奖 •本书荣获2011年美国《纽约客》杂志“最受书评人欢迎奖”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一项卓越的档案史料发现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每一个历史学者梦想要做的。 ——《纽约书评》 罗斯柴尔德女士的《帝国豪门:18世界史》通过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次令人激动不已的帝国时期苏格兰社会的发展历程。 ——《华尔街时报》 11位生活足迹横跨英国、非洲和美洲的苏格兰约翰斯通家族成员的精彩故事,组成了这本极富独创性和卓越性的书。 ——《书评人周刊》
  • 致死的疾病

    作者:[丹]索伦·克尔凯郭尔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一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 失落的天书 (增订本)

    作者:刘宗迪

    《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书中那些奇禽异兽,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诸如此类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要穿行于天荒地远、山灵水怪的《山海经》世界而不迷失,要穿越训诂注疏、异说怪谭的文字密林回到《山海经》本身,读者需要一幅指点迷津的路线图。《失落的天书》便是为这本难解之书特别绘制的一幅“思想地图”。 “山川之精,上为列星”,这幅地图引导读者将视线从人烟交织的大地山川,移向星转斗移、万象森罗的苍穹之上。“天垂象,圣人则之”,芸芸众生的命运、世间生活的节律皆离不开星空的昭示和指引,《山海经》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天地相映、人神交通的古老“天书”。
  • 自由主义批判史

    作者:[意]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在政治术语和学者的论著里,自由主义是世界历史中一种积极的力量;自由的社会可能曾容忍了一些罪恶,但那只是实现普遍自由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洛苏尔多反对此种说法,他揭示了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它是一种无力践履自身理想的意识形态。本书中,他以批判柏克、洛克、孟德斯鸠、富兰克林、杰斐逊等自由主义先驱开篇,指出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立场和意识形态,自始就与奴隶制、殖民主义、种族灭绝、种族主义和势利眼之类最反自由的政治行为密切相关。 自由主义的功绩太突出,优点太明显,故而大可不必把其他想象出来的功绩和优点也归之于它。本书撰写的初衷,是反对普遍的盲视事实和美化自由主义的行为,最后它被写成了一部“反面历史”。若要得到扎实的历史理据,首先就必须向圣徒传记说再见。 ——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洛苏尔多在自由主义中看到的,既不是自由的神话,也不是一种纯为谋求统治的信仰。和现代怀疑论的大师们一样,他看到了解放和征服的辩证对立。任何自认为了解自由主义历史的人,读过本书后都会感到惊诧。 ——柯瑞·罗宾(Corey Robin) 作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多米尼克•洛苏尔多具有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他这部新著探究了自由主义的阴暗深处,指出了其根深蒂固的、常令人反感透顶的弱点。 ——意大利新闻报 自由主义太重要了,因此,不能让自由主义者控制它。 ——意大利时报
  • 西医的故事

    作者:[法] 阿克塞尔·凯恩,[法] 帕特里克

    讲西医故事,观生命历程。没有历史纪年式的简单堆砌,温情讲述穿越岁月的西医故事。 西医视域下的人类身体到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呈现。 图文并茂。精选权威版本插图,还原时代语境,详解图片含义,鲜活呈现历史上的西医传奇故事。 作为一代经典的它并非高冷。走下神坛,让生命有温度。 三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一位艺术史家,为我们讲述西医从神话发展到科学的故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医学不再以冷峻艰涩的面目示人。本书穿插了许多有趣的主题单元,如“相面术是不是科学?”“解剖插图小史”“活死人:中世纪的麻风病人”“天才与病态之间:忧郁症”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我们熟知的医学现象。 内容简介:本书由三位当代法国医学界泰斗(帕特里克·贝什、让·克洛德·阿梅森、阿克塞尔·凯恩)倾情著述。他们考察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医学文献,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联合医学图书馆到私人图书收藏家,与法国著名史学家伊万·布洛哈尔一起,引领读者共同探究和思索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 本书通过对四大主题(人类的身体、无形的生命世界、微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现西方医学思想发展演变、医学大师们的艰苦摸索和西方医学领域一点一滴的进步。
  • 道德小品

    作者:[意]贾科莫·莱奥帕尔迪

    本书是莱奥帕尔迪作品《道德小品》和《杂感录》的选译。《道德小品》汇集了莱奥帕尔迪写于1823年至1825年间的散文。首次出版于1827年,共收24篇散文,大多采用对话录文体,凭借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来阐发哲学观点,表达诗人因理想失败,深感狂澜之难挽,而趋于悲观,但又不懈地追求理想、探讨人生价值的旨趣。莱奥帕尔迪的另外一些散文、随笔,在他逝世之后,汇编为《杂感录》问世。这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发乎情的诗意,诉于理的思辨,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做了透彻的阐发,具有令人省察的思想深度,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 希腊精神

    作者:[英] 阿诺德·J.汤因比

    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汪洋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佳的指南。
  • 论灵魂的激情

    作者:[法]勒内·笛卡尔

    本书为笛卡尔关于心灵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笛卡尔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心身相互作用的可能在于身心的交感。这一理论的提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身心理论的进程。
  •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美] 查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 但丁与《神曲》

    作者:[意]拉法埃莱•坎巴内拉

    无论来自何种文化,无论说何种语言,只要他是一个敏感的人,就不可能不在《神曲》中找到共鸣。 •经典导读——对但丁的代表作《神曲》逐篇逐章地做了系统和详尽的解释。 •作者把《神曲》形象地比喻为但丁的一个旅行,旅行中最亲近的伙伴是贝雅特丽齐和维吉尔。立意新颖。 •作者同时介绍了但丁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更多地了解但丁和他的作品。 《但丁与〈神曲〉》是了解但丁与其著作的普及读物,概述了《神曲》的总体轮廓,细致阐述了比喻、象征和数字、综合主题,以及一些对于母语是意大利语的学生也很难理解的部分。《但丁与〈神曲〉》的作者介绍并分析了诗人“地狱、炼狱和天堂”旅行中的两个主要伙伴——女人贝雅特丽齐和导师维吉尔,描述《神曲》中的地狱之环,炼狱之层和天堂之天空,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并阐释了《神曲》写作的社会背景——教会和教皇的权力。
  • 文字起源

    作者:[美]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

    《文字起源》被《美国科学家》杂志列为20世纪引领科学发展进程的100本图书之一。 《文字起源》一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代表作《文字之前》的简本。经过多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课堂教学,本书在理论说明、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以及文字叙述、篇幅长短方面都较《文字之前》有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认真分析了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东部和土耳其等地11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8000个陶筹,对陶筹的功用、与楔形文字的关系等事关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指出:楔形文字来源于计数的陶筹。
  •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

    作者: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全三册),名为“钱锺书在欧洲(1935-1938)”,收录钱先生在英国牛津埃克塞特学院以及之后到法国巴黎学习期间所记的10本读书笔记。首先是用英文写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心理学著作,例如圣茨伯里、艾略特、理查德•阿尔丁顿、欧文•白璧德、乔治 •桑塔耶纳、洛夫乔伊、简•奥斯丁、查尔斯•狄更斯、艾兹拉•庞德等作家的作品。到巴黎后,他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开始肆意读书。在英国文学基础上,他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如圣伯夫、古尔蒙、阿尔封斯•都德、阿纳托尔•法郎士、巴尔扎克、博马舍、福楼拜、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甚至还有《法语俚语表》;他还开始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为自己打下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的语言文学基础。这些早期笔记摘录的内容比较短,目录信息尚没有日后那么详尽,但他的字迹却像汉字书法一样神采飞扬、意趣横生,这在后来的笔记中已很难见到。
  •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

    作者:[清] 曹雪芹 原著,[清] 程伟元,高

    《新批校注红楼梦》由正文、前言、评批、校注及附图五部分组成,彼此勾联、相辅相成,形成有机整体。正文,以《红楼梦》程乙本为底本,参校程甲本及甲戌、己卯、庚辰、梦稿、列藏、蒙府、戚序、戚宁、舒序、甲辰、郑藏等脂评本。凡底本可通者一律不改,以存其真;凡底本明显讹误处,亦不改,出以校记,并注明所据版本。评批,分正文夹批与回后总评,为该书的主体部分,也是其价值和特色所在。夹批附于正文有关文字之后,针对词、句、段评点,揭示其旨意、内涵、语言特色及学术着眼点等,引导读者细致品味作者初衷,提高鉴赏水准,同时注意关照《红楼梦》和同时期其他小说、文学的横向关系,发现问题,指出错讹。回评,着眼于全回的总体构思、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前后回关系,引导读者回味前文,进而把握全书布局。《新批校注红楼梦》评批注意结合传统形式与现代理念,消化吸收西方文艺理论,以新的视角诠释《红楼梦》,然断语客观公允,决不以新奇取悦读者。 《新批校注红楼梦》由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和教学的两代学者披阅十余载而成,既发扬评点贴近文本、细致凝练的本色,又自成格局、系统严密,必将有助于《红楼梦》的阅读接受和学术研究。
  • 统一与分裂

    作者:葛剑雄

    本书是《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的修订版,包括作者的增订版自序和三篇约五万字的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一直思索的重点问题,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提出如何认识统一时期的消极因素和分裂时期的积极因素,并面向未来,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 本书史料扎实,分析深入,视角鲜明,见解独特,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