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史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作者: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 灭罪与度亡

    作者:刘淑芬

    经幢是唐代发展起来的以镌刻佛教经文为主的石柱建筑。在唐代,经幢所刻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是释迦牟尼佛为解救善住天子临终前将轮回畜生、地狱道并受诸苦而说。唐以来,地狱观念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镌刻此经的经幢其功能就是灭罪度亡、破地狱门,兼及祛病延寿、禳灾祈福,乃至镇护土地、保境安民等。唐人因信仰、尊奉此经而广植经幢。作者将经幢作为社会史的独特资料来处理,通过各种经幢结构、造型与所刻内容的考察分析,揭示唐代及唐以后社会宗教生活与宗教心理的一个基本特征。全书资料丰富、观点平实,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基础性研究著作。
  •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

    作者: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第1卷中国佛教史,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等内容。 《中国佛教史(第1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中国佛教史

    作者:蒋维乔

    本书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 佛教史

    作者:杜继文

    佛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严肃的学术态度研究佛教,对正确了解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促进学术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家为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佛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共11章,所记范围,始于古印度释迦牟尼创教,终于近代佛教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所记内容,按部派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展开,详细阐述了各教派和宗派的教义、经籍、人物、僧制、僧职等等,同时兼及佛教的节日、礼俗、典故、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佛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佛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史事考证也提出了新的见解。书后附录有“佛教大事年表”、“南传佛教分派表”、“北传佛教分派表”、“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世系表”、“索引”(包括在地名、寺名、教派、宗派、教义名词、主要人物等等)。
  • 唐代密宗

    作者:Yiliang Zhou

  •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作者:吕澂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授课的讲义稿。 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这本讲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作者:柯嘉豪 (John Kieschnick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的贡献。在此书之前,西方学者撰写中国通史时,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仪式等方面的激荡外,很少强调佛教曾影响中国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传与物质文化间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促使其思索宗教物品在其信仰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新颖的启发意义。
  •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作者:侯旭东

    本书是以造像记为中心对5、6世纪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的学术专着,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材料,独述己见,可谓是对中国5、6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着作,对于佛教思想研究由偏重精英与社会思想,民众思想并重的转化,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
  • 幽灵的节日

    作者:[美]太史文

    本书首先综述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与鬼节的多重意义,进而提出对中国社会中宗教形态的认识。作者将社会中的宗教区分为“制度型”与“扩散型”两种,并加以修正来为鬼节定位,视之为涵盖了从扩散型宗教到制度型宗教的所有形式。由此引出对资料性质的关注,强调不同资料的价值,突出视角的多样性。最后由提示宗教形态转到具体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 印度佛教史

    作者:平川彰

    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日本版為春秋社出版,大陸未出版。
  • 一口气读完佛教史

    作者:谢路军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 中古的佛教与社会

    作者:刘淑芬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关于佛教与我国中古社会关系的论集,收入“社会· 经济·观念史丛书”。本书涉及中古社会民族、政治、民俗丧葬、养生等诸领域,以多种视角反映出当时佛教与中国社会互相渗透、影响的立体景观。其中有关北方少数民族与灭佛、宦官与佛寺兴建、斋戒与断屠、福田思想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撰述经典与民间佛教、露尸葬、塔葬等对中国葬俗的影响、寺院茶汤丸药的普及等内容,尤其具体深入。本书观点新颖,涉及面广,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关系,是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
  • 观音

    作者:于君方

    作者一直对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深感兴趣。我们知道在长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外来的宗教被传入中国,但是却只有佛教成功地在中国生根,变成了中国的佛教。并且与中国原有的儒道传统融合,从而“三教合一”乃成为中国宗教的一大特色。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东南亚等地,亦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国,“他”却变成了“她”,成为循声救苦的“慈悲女神”,并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与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结合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探讨观音经历此戏剧性演变的原因与过程。除了佛经之外,本书将感应录、朝圣故事、寺志与山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以及反映观音形象变化的艺术造型等全面纳入讨论范围,是深入研究观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 印度佛教史

    作者:渥德尔

    英國學者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出版於1970年. 篇幅不大,是一種教科書式的著作,但它運用的材料相當廣泛,作者的態度也比較客觀. 王世安先生,湖北黃梅人.早年受業於北京大學湯用彤熊十力先生.晚年息影林泉,為<佛教大辭典>搜集詞條工作.這部譯文是他利用餘暇的作品.
  • 佛教史

    作者:杜继文

    《佛教史》是一部佛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佛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佛教产生前的古印度社会状况,止于近现代佛教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所记内容按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展开,广泛涉及各教派和宗派的教义、经籍、人物、僧制、僧职等等,同时兼及佛教的节日、礼俗、典故、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佛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佛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重大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作者: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 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

    作者:张国庆

    作者在仔细钩沉大量出土辽代石刻文字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实物资料,用十五章、30万字的篇幅,对前人未及关注的辽代佛教之“细微”之处,诸如“僧官”、“寺职”、“法名”、“师号”、“具戒”、“供养”、“福田”、“经幢”等,作了较全面、细致之考探;于前人论及较少的佛教对辽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等,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对前人已经有过研究的问题,诸如佛教宗派、寺院经济、雕塑艺术等,亦在征引石刻史料的基础上,予以丰富性之研究。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作者: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内容简介: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