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边疆史

  • 新疆南部乡村汉人

    作者:李晓霞

    本书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对新疆南部农村汉族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文化适应及其与维吾尔族的关系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做出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分析。本书既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又紧密联系实际问题,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所揭示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在一定意义上对于解决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新疆发展继续创造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从内陆边疆到民族地方

    作者:王田

    本书通过清代以来川西北杂谷脑河流域市场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族群接触与互动的生动故事,观察更大政治经济体系场景中的区域社会变迁。首先,作者运用以世纪量度的长时段视野,对明代以来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断裂观念持警惕态度,从而把握时代变迁背后的历史潮流之延续性;其次,过往研究时常把边疆与内地、中心与边缘对立起来,本书作者在注意它们之间因为空间距离而造成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其内部的相对性;再次,作者避免将当政的民族区分方式,生硬套用于杂谷脑河流域长期以来纷繁复杂的族群分类知识上,动态地考察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区域市场格局的嬗变过程、当地族群对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与反思的细微而重要的变化。
  • 边界、边地与边民

    作者:安介生,邱仲麟主编

    明、清两代于中国疆域研究而言,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本书是“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结项成果。本书对明清时期北方边塞地区部族分布与地理生态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环境与生态篇,开发与转型篇,文化与移民篇。
  • 1927—1950年中英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较量与争论(上下卷)

    作者:张皓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系统阐释了“西藏问题”的由来、演变,揭露了以英政府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借“西藏问题”以达到分裂中国的阴谋,同时,围绕班禅回藏、康藏划界、中央在西藏统治权这三大问题,详细阐述了1927年至1950年间中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同中外反华势力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和努力,最终得出中国自身的发展是彻底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这一结论。
  • Across Forest, Steppe, and Mountain

    作者:David A. Bello

    In this book, David Bello offers a new and radical interpretation of how China's last dynasty, the Qing (1644–1911), relie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ethnicity to incorporate the country's far-flung borderlands into the dynasty's expanding empire. The dynasty tried to manage the sustainable survival and compatibility of discrete borderland ethnic regimes in Manchuria, Inner Mongolia, and Yunnan within a corporatist 'Han Chinese' imperial political order. This unprecedented imperial unification resulted in the great human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that exists today. Using natural science literature in conjunction with under-utilized and new sources in the Manchu language, Bello demonstrates how Qing expans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empire was dependent on a precise and intense manipulation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Combines under-utilized and new sources in the Manchu language with natural science literature Complements a general professional and publishing trend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lating both to China and to global history of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Offers a new, radical interpretation of how China's last dynasty relie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ethnicity to incorporate China's borderlands into its expanding empire
  • 满文档案与清代边疆和民族研究

    作者:乌云毕力格 主编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人员的论文集。数位作者直接利用大量的满文档案,探讨清代蒙、满、藏等民族史和蒙古、西藏、东北等边疆地区史,内容丰富而新颖。大量满文档案的介绍和利用,丰富了清史研究的资料,拓展了清史研究的领域。
  • 中国新疆

    作者:厉声

    《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阿拉伯、土耳其及维吾尔、哈萨克等文字,将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如实地旱现于世界读者面前。 《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不是一部通史性著述,而是一部重点阐述与新疆稳定和发展相关的新疆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尊重史实,分清是非,立足现实,落笔历史是本书的主旨。
  • The Perilous Frontier

    作者:Thomas Barfield

  •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

    作者:郑少雄

    本书以康定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末代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康区政治人物,不管是土司还是喇嘛的权力、权威都来源于社会外部,比如土司去往北京定期朝贡,喇嘛去往中心寺庙定期朝圣等。这一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历程,也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 漢人在邊疆

    作者:藍美華

    本書匯集十篇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課題之論文,以「民族互動與文化書寫」為主軸,透過史料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等方法,考查漢人在邊疆的活動及其紀錄。時代由清代至民國初期;主要參考文獻有日記、詩作、方志、異域隨筆以及作者之田野考察資料等;主題包含漢人官員奉派主持某地邊政時的作為,奉派至邊疆之漢人官員對異域空間、人物、文化之描述與其間可能流露的個人認同與偏見,以及近代「邊務」轉變為「外交事務」的情況下,奉命之漢人官員所遭遇之失敗與挫折等。無論在研究地域、材料、主題及作者之學術背景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多元性。每一篇文章,呈現一個時期和一個地區的特殊問題,綜合起來,卻是可以反映近代中國核心與邊陲關係的變化,亦是現代中國疆域與族群形塑的關鍵。
  • 嘉峪關外

    作者:米華健 (James A. Millwa

    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的嘉峪關,以及嘉峪關西邊更廣袤的新征服之地─「新疆」,這塊土地佔了今日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通過考察清政府在新疆實行的財政和民族政策,尤其是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南疆的商業活動以及不同民族出身的商人所採取的管理和控制,作者試圖回答一個更深遠的問題:清帝國如何向民族國家過渡。這是一本新清史的經典之作,開創了清帝國邊疆研究的先河。
  • Xinjiang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作者:Justin M. Jacobs

    Xinjiang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views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n officials who were tasked with governing Xinjiang. This region, inhabited by Uighurs, Kazaks, Hui, Mongols, Kirghiz, and Tajiks, is also the last significant "colony" of the former Qing empire to remain under continuous Chinese rule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foregrounding the responses of Chinese and other imperial elites to the growing threat of national determination across Eurasia, Justin Jacobs argues for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as a "national empire." He shows how strategies of difference for administering this region in the late Qing, Republican, and Communist eras were molded by, and shaped in response to, the rival platforms of ethnic difference characterized by Soviet and other geopolitical competitors across Inner and East Asia. This riveting narrative tracks Xinjiang political history through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the warlord years, Chinese civil war, and the large-scale Han immi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efforts of the exiled Xinjiang government in Taiwan after 1949 to claim the loyalties of Xinjiang refugees. JUSTIN M. JACOBS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American University in Washington, DC.
  • 边疆的背影

    作者:袁剑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和政治中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对于中国边疆研究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从拉铁摩尔本人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出发,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梳理20世纪初至今中国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理论的接受过程,并通过对他在中国边疆地区(东北、蒙古、新疆等地)所进行的田野考察活动的细致梳理,对他与当时中国学界和政治界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拉铁摩尔在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归纳与反思。本书力图以上述的相关梳理与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边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祖国及其边疆地区提供一个历史的文本。 【拉铁摩尔】当一捆捆的羊毛从骆驼背上被卸下装上货车时,骆驼就在那里休息——马可•波罗时代与轮船时代在这里相会了。我决定我必须到商队出发的地方去,亲自看看那里的情况。 【拉铁摩尔】从太平洋到帕米尔高原,又从帕米尔高原南下,到达分隔中国与印度的高寒地带,在这个范围内所包括的是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这是亚洲中部的隔绝地域,世界上最神秘的边疆之一。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欧文通过他的想象力,结合实地观察,建立了一座历史理论的城堡。 【罗威廉(William T. Rowe)】 总体而言,欧文•拉铁摩尔的研究为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独到见解。 【袁剑】 他是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孩子,一个曾经卯足了劲想要考牛津大学的懵懂少年,一个在商行工作中发现边疆与内亚魅力的青年人,一个与新婚妻子度过一整个“蜜月年”的丈夫,一个跟埃德加•斯诺、费正清等建立起终生友谊的学者,一个曾经拜访过延安的美国友人,一个首次将中国内陆边疆地区进行区域性划分的西方研究者,一个对政治不敏感却被委任为蒋介石政治顾问的老实人,一个被麦卡锡主义迫害而不得不远走他国的学问家,一个在耄耋之年应邀访华的老朋友,他是边疆与内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也是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方面的思想者,更是20世纪国际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之一,他就是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中文名为赖德懋、赖迪谟等)。
  • 大清帝国时期蒙古的政治与社会

    作者:齐光

    本书利用满、汉、蒙、藏多种语言文字史料,以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切入点,通过揭示该部在清朝时期的活动,首先探讨了康熙、雍正时期西北准噶尔部、青海和硕特部、达赖喇嘛地方政权等的内部动向,及清朝基于这种动向所实施的方针政策。同时又以阿拉善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清朝时期外藩蒙古札萨克旗内部的社会行政组织的存在形式及其具体运营,以及札萨克王爷的部众支配手段。以此较详细、系统地论述了清朝时期外藩蒙古的政治与社会的具体面貌。
  • Empire at the Margins

    作者:Pamela Kyle Crossley

    Focusing on the Ming (1368-1644) and (especially) the Qing (1364-1912) eras, this book analyzes crucial mo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regional, and religious identities. The contributors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on China's "peripheries," paying attention to shifts in law, trad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cultural dialogue. They find that local communities were critical participants in the shaping of their own identities and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and behavior of the state. At certain times the state was institutionally definitive, but it could also be symbolic and contingent. They demonstrate how the imperial discourse is many-faceted, rather than a monolithic agent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 行役戍备

    作者:赵宠亮

    本书利用出土简牍、传世文献和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从吏卒的来源与退役、工作与休沐、功过与奖惩、物质生活、医疗卫生状况与死亡抚恤、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河西汉塞的社会生态等方面,对汉代河西地区屯戍吏卒的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细致讨论。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对汉代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也得以加深。
  • 想象西藏

    作者:沈卫荣

    本书是作者近十余年关于中西方对于西藏的想象之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结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西方学者以东方主义理论为批判武器,清算西方文化传统中以妖魔化、神话化西藏和西藏文化为特征的想象西藏的历史。作者不但以《西藏生死书》和密教在西方的流传为例,进一步批评和讨论了西方想象西藏的历史,而且率先用同样的学术方法对汉文化传统中有关对西藏想象的若干历史个案作了深入的讨论,揭示了造成汉藏佛教文化间种种误解的根源所在。
  • Beyond the Pass

    作者:James A. Millward

    James A. Millward's study of the Qing dynasty's governance of Xinjiang is possibly the most careful study of the subject written since Owen Lattimore's studies of Central Asia. Taking on the Fairbankian idea of concentric rings of Chinese empire, Millward reminds us that the ways in which the Qing dynasty governed its far western regions was a Manchu policy,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treatment is topical, but does not lose sight of the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The study ends, however, before the Muslim rebellions in the region changed it forever, both in its ethnicity and demographics.
  •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作者:拉铁摩尔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作者:荣新江

    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之后,这是作者又一部汉唐中西文化交流的力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 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