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墓葬
-
汉墓的考古学研究
本书是以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为主轴来展开基础考察和分析的,全书内容共分十章,每章再分成诸小节,前后文章对照呼应来展开论述。第一章,回顾和展望汉墓的研究史,在强调统一墓葬概念和采取通用的专业术语重要性之同时,提出个人方案和见解。又从重视墓葬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角度出发,对累积成专业术语重要性之同时,提出个人方案和见解。又从重视墓葬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角度出发,对累积成堆而又复杂多样的墓葬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之后,再抽出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制特点来进行型式分类和分期。为系统分析和综合考察汉墓的划时代变革而铺石垫基。第二章,按各大文化区域分别整理了汉代以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和论述,揭示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传统性及地域特点。第三章,依据本书提示的椁基和室墓的两大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战国秦汉时代的大型墓,具休比较和详细进行型式分斯,系统把握汉墓在开成过程中存在的传统与革新的诸因素,总结并揭示出汉墓的变革来自传统的椁墓开制自身的阶段性发懚变化,进而转变为新兴室墓的。第四章,对各地发掘出的西汉中小型墓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型式分期,然后,再对比西汉大型墓的形制特征,揭示西汉中小型墓制发掘资料为中心,明确椁墓向室墓转变过程中与大型墓之异同。第五章,以东汉墓发掘资料为中心,具体阐述室墓在各地确立和推广之后的形制及特点,指出室墓顶部构造的变化表达了汉墓变革的最大特点。第六章,以坟丘为代表的墓上建筑、陵园设施为中心展开资料调查和整理,特别注重版筑坆丘设施的形成和变化,系统观察了古来“不封不树”的传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第七章,重点考察出土随葬品的组合特征和空间配置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等,从中探寻解释地下、地上的埋葬设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第八章,从墓葬中直接或间接出土的绘画、雕刻、文字资料入手,寻找解释汉墓变革的蛛丝马迹。第九章,综合前八章的论说内容,引用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附加经过考古发掘而得到的实物资料,探讨了由宗庙祭祀向坟墓祭祀转变的具体过程及重要内容,同时指出中国历史上祖灵祭祀的特点和意义。终章则全面概括和总结本书的议题,并强调指出汉墓(室墓)变革的历史意义。 -
古墓丹青
《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是作者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基础上调整和修改而成的。全书认真检讨了20世纪以来汉墓壁画发现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运用分期、分区的方法对汉墓壁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同时对部分图像重新进行了考辨。并在详尽占有原始材料基础上,重点对汉墓壁画形成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历史渊源、图像及风格传统、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汉墓壁画专著,可供中国美术史、文物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本书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唐代墓室壁画综合性研究专著。全书主体由上编、中编和下编组成,每编3章,共9章。大16开本,427页,65万字,插图811幅(包括线图、黑白图、彩图)。 上编从考古学角度对唐代壁画墓形制和壁画图像配置进行分期分区的整理和研究,重点探讨陕西关中唐代京畿地区壁画墓形制和壁画配置的历时性变化,为更进深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符合唐代历史文化时空背景的实物资料系统。阐述初唐壁画墓对北朝后期和隋代壁画墓形制和壁画配置的继承和变新,认为关中初唐壁画墓逐渐演化成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规范性较强的墓结构与壁画配置的模式,即“初唐京畿模式”。唐玄宗时期的关中壁画墓一方面延续“初唐京畿模式”,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简化趋势和某些新的现象。唐肃宗至唐末,关中壁画墓的结构进一步简化,等级区别模糊,传统模式逐渐消解。关中地区墓葬形式的演变与皇权的兴衰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中编从图像学方面对唐墓壁画内容布局进行探索,根据图像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两个图像系统:一、府邸内外场景图像系统;二、宇宙神瑞图像系统。试图发掘不同图像系统中的文化蕴涵,阐释当时丧葬观念的基本特征。府邸内外现实性图像系统所包含的出行仪卫图像单元和内宅侍奉图像单元,分别表现墓主人现实生活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一为社会礼仪,一为家居享乐,反映出儒家礼仪思想和世俗精神。这两个统一在府邸内外现实性图像系统中的图像单元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与政治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相关联。作者将壁画墓墓室与墓志的形制和宇宙神瑞图像加以比较,联系式盘和道教镜的巫术功能,深入阐释宇宙神瑞图像系统所蕴含的象天通神、厌胜驱邪和祈祥升仙等数术神巫思想、道教文化因素。 下编将唐墓壁画作为绘画作品置于唐代绘画史原境中,对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形式风格、图绘语言和审美情趣及其变化进行讨论,并与文献记载和传世卷轴画加以比照,旨在进一步扩展对唐代绘画艺术的认识。首先,将人物画风格分为4期:一、高祖至高宗时期;二、武则天至睿宗时期;三、玄宗时期;四、肃宗至唐末。第一期是南北朝隋代风格向唐代风格转换的时期,风格呈现多元化,并逐渐形成初唐主流风格。第二期是初唐主流风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为“武周风格”。第三期为盛唐风格,是唐代人物画艺术发展到饱和状态的时期,与“武周风格”一同构成唐代人物画艺术的经典样式。第四期是盛唐风格延续和逐渐转化的过程。其次,对壁画墓中作为背景的山峦、岩石、树木等图像分析,重新审视唐宋文献关于山水画的记载,着重探讨盛唐“山水之变”这一问题,试图澄清元代以后对唐代山水画某些含混的认识。最后,对壁画墓中的花鸟画进行整理,划分出神瑞化的花鸟画、附属点缀性的花鸟画和独立主题性的花鸟画三种,阐述这些花鸟画在墓葬中不同的性质和功用。证实了无论是在关中京畿地区,还是在幽州和西州等遥远的边镇,花鸟画大致体现为一种统一的主流风格。 上述三方面的研究虽然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但它们却相互关联,从学理上构成了一种实验性的研究。 本书自出版以来,在美术史学界和隋唐墓葬考古领域产生很大影响,新近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的关于隋唐美术史和美术考古的论著大多引用本书的成果或将本书作为基本参考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等著名教学和研究单位将本书列为必读书。另外,据作者所知,北京大学古代历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等学术单位均将本书列为资料室必备图书。 -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简介: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所收论文从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既有宏观观察,也有个案分析,展现出多元的解释方法,显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由巫鸿和郑岩主编。 -
南北宋陵
《南北宋陵》讲述的是:宋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建筑中有着许多独特之处。由于战争的原因,南北宋陵分布在浙江绍兴和河南巩义两地。位于河南巩义的北宋陵区分布着北宋“七帝八陵”以及为数众多的皇后陵、皇亲贵戚及勋臣墓,这里现有汉唐以来为最多的陵园石刻。绍兴权殡南宋六位皇帝及数位皇后。 《南北宋陵》考述了南北宋陵的形成过程及陵园择地所遵循的原则,对帝陵的营建和陵寝制度的形成过程、丧葬礼仪及与陵寝制度相关的寺院建筑、神道石刻和宋帝轶事都 做了专题研究和综述,是迄今为止对南宋陵史迹考证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著。 -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是郑振铎先生重要作品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是一部较全面记录河南省巩义市宋陵遗迹的考古调查报告。 -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
白沙宋墓
《白沙宋墓(精)》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不仅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并且结合大量文献分析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修订再版,加入附录一篇。 -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内容简介: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辞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西汉末年刘向具体指出:“殷汤无葬处,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指后来西汉国都长安的武库所在),皆无丘垄之处。”(《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东汉崔寔《政论》也说:“古者墓而不坟,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兆(指墓地的兆域),与平地齐。”(严可均辑本)。 -
中国人盗墓史
《中国人盗墓史》参考史记体例,分列帝篇——六大“盗墓皇帝”、王篇——四大“盗墓天王”、臣篇:鞭尸盗宝“双雄”、儒篇:一大“盗墓文儒”、兵篇:三大“帝陵克星”、匪篇:义军盗墓狂人、僧篇:第一“盗陵恶僧”、 宦篇:绝种“盗墓太监”、 民篇:两大“盗墓牛人”等九大篇章,以诙谐幽默的春秋笔法,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五千年中国盗墓历史。我们坚信:流行盗墓小说,并不等于流行盗墓文化,盗墓小说也代表不了盗墓文化。 -
唐陵的布局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一书以唐代的政治制度史为背景,对唐代帝陵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唐代帝陵的分类和演变、神道石刻等的功能及其源流等重要论题,还以此为切入点,将唐代陵制与帝国统治秩序相联系,很好地做到了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的有机结合、互证。 -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结合多幅图片,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与论述了中国皇帝陵的起源与变迁,关于古代陵寝制度,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几方面课题。《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国墓葬史
《中国墓葬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考古学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意义、独立的学科,应该从十八世纪开始,具体地讲,1760-一1840年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中国最初的考古学属于“舶来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学术知识的传播,西方的考古学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到了中国。1927年开始的周口店发掘和“北京人”的发现,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上,中国考古学者通过讲学,将西方先进的考古方法和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有机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五十年来,中国考古学沿着这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很大成绩。 -
墓葬与生死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
盗墓史记
《盗墓史记》抽丝剥茧,另类读史,带你进入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神秘的古墓、传说的财宝、绝命的咒语、充满智慧的盗墓与反盗墓较量,就如至今深藏的秦陵地宫,谜团无数。一代奸雄曹操缘何薄葬?成吉思汗陵寝为何仍未被找到?乾隆的棺椁会走动,自己“看护”自己的陵寝?汉广川王刘去四处挖坟盗墓仅仅是为饱眼瘾图好玩,南朝陈叔陵破掘坟墓是因为喜玩死人骨头;更有大旱之年,愚昧的农户以为得罪上苍,必破坟伐墓,残其死者肢体,进行“打旱骨樁”这样的巫术。 -
黄泉下的美术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逝者的面具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