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历史

  •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

    作者:刘致平

    本书分类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建筑技术等的发展演变,并对其得失作了简要的评述。
  • 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

    作者:克拉克 , R. H,波斯 , M

    译自: Precedents in architecture/Roger H. Clark, Michael Pause. -- 2nd ed. -- 美国: VNR, 1996. -- 汉英对照序言、再版序言、简介、目录、分析目录. -- 附建筑师索引
  • 空间·时间·建筑

    作者:希格弗莱德·吉迪恩

    《空间·时间·建筑》一书具有以下特点: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用空间概念来分析建筑;用恒与变(Constance and Change)来揭示发展的本质;用大历史衬托具体建筑现象,又用具体现象的深刻分析来呼应时代;种种直笔与曲笔的结合,共时与历时分析的结合使人在雄浑的历史感中体会到建筑真意。   内容上时段起始文艺复兴直至当代,范围跨越规划、建筑,所用材料丰富翔实、富于启发,实际上它不止检讨建筑和规划各方面与工业技术的并行发展与相互影响,还呈现了它们与艺术结伴而行的情形。此外在它之前许多建筑与规划不为人知,而经它之后为人重视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对史料所作的重新诠释之功也是不可忽视的。 该书第五版汇集中吉迪恩在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第五版所写的重要序文。作者在一序中指出现代文化外表混杂,内部依然潜藏着统一和综合,一个新建筑传统有望成长。三序中则饶有趣味地提到了他的先辈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四序中揭示了“恒与变”这一深刻主题并表示意欲进一步研究原始艺术和上古文明恒与变的问题,撰写《艺术的起源》和《建筑的起源》两书以深入人类经验底层,在意识中作探幽索隐的工作。作者在五序中对所添内容作了说明,意使全书轮廓更为清晰整一。
  • 建造革命

    作者:薛求理

    《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包括民族特征的演变和海外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这些特点体现在老一辈和年轻建筑师的身上,通过建筑师的思考和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整理。通过《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
  • 华夏意匠

    作者:李允鉌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