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史
-
康熙
《康熙》(原書名”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is”)分別從六個不同的領域(遊、治、思、壽、阿哥、諭),「戲仿」康熙的語氣,揭露他的統治思維、用人原則,乃至於生活態度、嗜好、教養子女與養生之道。透過第一人稱敘述,史料中的細節似乎活了起來:舉凡他在面對死亡、立儲引發的爭鬥時的執著與淡然,為政兼顧理、義、情,凡事親力親為、謹慎求實,展現決斷力,又不時反躬自省。這些「原料」,經過史景遷的巧手重新剪裁、拼貼、縫製後,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人物像。開卷讀來,彷彿親眼觀摩這幅畫像的繪製過程,而這臨場感正源自材料與技法的相輔相成,拋磨出一個事實與想像互不干擾的奇異氛圍。 不同於歷史小說所創造的場景,可就著歷史的骨架空隙自由發揮,《康熙》處理的史料有憑有據,但處理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學術著述:假康熙之手,一手揣著一只鏡子,自我端詳,一手拿著一枝看不見絲線所牽引的筆,自我描繪。這只鏡子、這條絲線代表什麼,牽涉到歷史的追求,讀者定各有體會。重要的是,康熙的語氣與性情的再現,讓這位古代君王走下龍椅,褪去厚重的歷史感,呈現生活化與人性的一面。 繁體中文版的難得之處,在於譯者付出龐大心力,費心查索,一字一句皆細細推敲,還原成古雅精鍊的文體。這多添上的幾筆,將史景遷白話英文所描繪的康熙輪廓,勾勒得更為清晰,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踏入三百年前的紫禁城內,來到御書房這位仁厚的皇帝跟前,親耳聽他娓娓道出他生命中的懸念。 ■本書目錄 序言 康熙王朝 第一章 遊 第二章 治 第三章 思 第四章 壽 第五章 阿哥 第六章 諭 附錄一 康熙三十六年春,寄太監顧問行的十七封信 附錄二 康熙遺詔 註釋 譯後記 參考書目 -
东华录
乾隆三十年十月,重开国史馆于东华门内稍北,骐以谫陋,滥竽纂修。天擬管窥,事凭珠记。谨按馆例,凡私家著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遇鬮分列传事迹及朝章国典兵礼大政,与列传有关合者,则片片纸录之,以备遗忘。信笔摘钞,逐年编载,祗期鳞次栉比,遂觉缕析条分,积之既久,竟成卷轴,得若干卷云。 -
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
根据档案文献等第一手史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清代新疆的历次和卓叛乱事件,特别是对每次叛乱事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清朝统治者在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方面的政策失误,以及当时喀什噶尔一带一些人对和卓家族这一宗教贵族的狂热迷信,以至被后者利用,成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是为叛乱事件之所以屡次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书中对乾隆、嘉庆两朝治疆政策进行的比较,对松筠治疆政绩的分析,对“七和卓”名称及阿古柏死因等问题进行的考证,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大清帝国时期蒙古的政治与社会
本书利用满、汉、蒙、藏多种语言文字史料,以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切入点,通过揭示该部在清朝时期的活动,首先探讨了康熙、雍正时期西北准噶尔部、青海和硕特部、达赖喇嘛地方政权等的内部动向,及清朝基于这种动向所实施的方针政策。同时又以阿拉善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清朝时期外藩蒙古札萨克旗内部的社会行政组织的存在形式及其具体运营,以及札萨克王爷的部众支配手段。以此较详细、系统地论述了清朝时期外藩蒙古的政治与社会的具体面貌。 -
人参帝国
本书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
自贡商人
曾小萍编著的《自贡商人(近代早期中国的企业家)》以自贡盐业的经营和自贡商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了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自贡盐业发展的基本面貌。作者高度评价了自贡盐业在中国乃至世界产业经济史上的研究地位,认为自贡盐业是“中国第一个资本密集、大规模生产的私营井盐工业”。本书记述的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高资本、高生产能力工业企业——食盐制造企业的百年兴衰。这些企业清朝中期时出现在今天的四川省自贡市。这是一部商业史的著作,也是一部与外界互不关联的商人圈的社会史——他们调配经济、社会和政治资源,向我们呈现了帝国边缘地带的中国城市精英的形成。 -
“香妃”
“香妃”的故事流传甚广,不仅见于野史、小说,还搬上了舞台,更有甚者,上世纪40年代的工具书中亦有“香妃”的条目,说法与野史、小说大同小异。乾隆皇帝的确有一位维吾尔族妃子,那就是容妃,本书讲述的就是容妃真实的故事,与流传的“香妃故事”相去甚远。作者从阿帕克和卓墓开始,给我们展现了当年伊斯兰宗教贵族的争斗,南疆政局的动荡,准噶尔部对南疆的兼并,以及清政府平定叛乱的场面,由此介绍了容妃家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能入选进宫。作者还讲到了“香妃故事”流传的始末,并一一将故事和史实剥离开来还我们一个真实的容妃。 -
湘军集团与西北回民大起义之善后研究
本书是在赵维玺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记述了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集团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后,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风化等方面,对当地的战后恢复与重建。作者花费几年时间于历史档案和私人文集、日记、年谱、函牍中搜集材料,并对当年的战场和回民移居地考察,不发空论。书中详细阐述了湘军集团在甘宁青地区实施的移民政策,如调控汉回等民族矛盾和伊斯兰新老教关系,析置和重组地方政权,修建道路交通和军事防御设施,陕甘分闱和修复书院祠庙,清丈田亩和推广桑棉,振兴盐茶和兴修水利,《救荒六十策》与恤婺、保节、禁烟等善后举措,全方位长时段展现了其善后全貌,并探究其成败得失,对了解湘军集团在西北的政治活动及其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处理过程的探析,为处理当代西北民族宗教问题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NO!我不是大清正史
《NO!我不是大清正史》是第一部。《NO!我不是大清正史》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猜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虽然书中屡次描写烽火连天、千军万马厮杀的惨烈场面,然而不动声色冷幽默的叙述方式,却让读者在爆笑、狂笑、讪笑、奸笑、淫笑、狞笑之余倍感沉重。 -
Empire at the Margins
Focusing on the Ming (1368-1644) and (especially) the Qing (1364-1912) eras, this book analyzes crucial mo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regional, and religious identities. The contributors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on China's "peripheries," paying attention to shifts in law, trad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cultural dialogue. They find that local communities were critical participants in the shaping of their own identities and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and behavior of the state. At certain times the state was institutionally definitive, but it could also be symbolic and contingent. They demonstrate how the imperial discourse is many-faceted, rather than a monolithic agent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
Emperor Qianlong
This new entry in the Longman Library of World Biography series offers an intimate and provocative account of the Manchu emperor Qianlong (1711-1799),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empire-builders, who helped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 During the 64 years of Qianlong,s rule, China,s population more than doubled, its territory increased by one-third, its cities flourished, and its manufactures - tea, silk, porcelain - were principal item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Based on original Chinese and Manchu-language sources, and drawing on the latest scholarship, this is the biography of the man who, in presiding over imperial China,s last golden epoch, created the geographic and demographic framework of modern China. This accessible account describes the personal struggles and public drama surrounding one of the major political figures of the early modern age,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given to the emperor,s efforts to rise above ethnic divisions and to encompass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of Han Chinese, Mongols, Tibetans, Turks, and other peoples of his realm. In addition to becoming familiar with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figures in world history, readers will find that learning about Emperor Qianlong will add greatly to their appreciation of China,s place in the worl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ill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lace in the world today. -
清朝全史(上下)
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是学界公认的第一部全面论述清朝历史的著作,面世之后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其观点和史料曾被许多著名学者如梁启超、梁漱溟、萧公权、柳诒徵征引为据。时至今日,这部著作仍然受到学界的重视,为众多学人所搜求和引据。 -
骆驼王的故事
本书作者蒲乐安(Roxann Prazniak)现任教于俄勒冈州立大学,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跨文化研究。 清末政治剧变时期,与“新政”交织于一体的是此起彼伏的乡村民变。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当时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著名的汉普顿-悉尼学院(Hampden-Sydney College)的蒲乐安,为了了解清末乡村民变发生的背景,深入中国内地考察,采访当地干部和老百姓,获得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口述史料与文献资料的有机结合,是蒲著的一个特色。 蒲著通过叙述清末发生在山东莱阳、直隶遵化、四川威远、广东连州和江苏川沙等地的民变,揭示了清末民间社会所蕴含的潜能及其如何通过民间秘密结社等势力激发出来的历程。清末乡村民变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受到中国学界的持续性关注,但大多属于零散的个案研究。蒲著把地理空间跨度大、时间无序、组织上毫无关联的各地民变组织到一个论述框架里展开讨论,颇有挑战性,也为我们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蒲著还灵活运用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华做田野调查时所获得的史料,其中有著名的“穷棒子合作社”领导人王国藩的口述史,揭示了清末民变对“地方性”的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社会变迁。恍如隔世的时空在一位老人那里获得了“关联性”。 该书译文流畅,图文并茂,适合研究人士和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
给曾国藩算算账
京官时期,曾国藩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其实,这多少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想发财也没什么机会。那曾国藩管理众人皆知的腐败的晚清军队以及任总督期间还能做到这一点吗?即使他能做到,他的家人能做到吗?他是怎么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对清军的俸饷制度及总督的收支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陋规的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做了说明,也通过史料梳理了他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的具体收入与支出。 -
雍正帝
《雍正帝》是宫崎市定精研《雍正朱批谕旨》的重要成果。本书分七章论述了雍正时期的若干关键问题,涉及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及雍正帝即位后翦除异己问题、苏努教案与政教关系问题、文字狱与华夷观念问题、以奏折制度为核心的密探政治与君臣关系问题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位“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的统治状况,同时生动立体地勾画出雍正帝勤勉与好胜、辛辣暴躁却又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
热河日记
《热河日记》主要内容包括:渡江录、旧辽东记、盛京杂识、粟斋笔谈、商楼笔谈、古董录、盛京伽蓝记、山川记略、汛随笔、北镇庙记、姜女庙记、关内程史、冽上画谱、夷齐庙记、滦河泛舟记、射虎石记、虎叱、东庙记、漠北行程录、太学留馆录、还燕道中录、倾盖录、黄教问答、班禅始末、札什伦布、行在杂录、忘羊录等等。 -
荣禄与晚清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荣禄出身满洲世家,以难荫起家,通过结纳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李鸿藻等人,参与管理神机营,充任内务府大臣,取得两宫太后信任,在光绪初年权倾一时;后虽一度遭受挫折,但从甲午战争期间自西安重返京城后,荣禄审时度势,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中间,协调满汉矛盾、调解中央与地方纷争,协助最高统治者慈禧度过重重艰难,竭力维护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权;在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己亥建储、义和团运动、庚子新政等历史事件中都曾发挥了重要影响。身为满洲贵族,出于“忠诚”,荣禄事事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最后数年政以贿成,无所作为,为时论所讥评,也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简介: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了“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就如何超越传统的政治史研究、重构清代政治史的认识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满人主体性与对满汉文化交融状态的考察出发,理陸回应了“清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话题。《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即是此次会议的论文辑集,分为7个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仅打开一个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视野,激发了学界对“回归政治史”的强烈企盼;而且对问题意识的构建、对学术思维的磨砺,以及在学术理念与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