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史
-
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全20卷)
《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写成的编年体档册,是明末清初满族入关前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官方记录。它所反映的内容,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天命九年,1607年),止于明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记载了当时满族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法律规章、对外交涉、族内纷争、官员任命、生产和经济状况乃至宫廷生活、民情、风俗、天气、地理、气象等情况。其史料原始可靠,记事翔实广泛,文字朴实,很少修饰,其中很多内容是《清实录》等官撰史书所未载,或略而不详,或载而改写过的 。《满文老档》是研究清朝开国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的第一手史料,对《清实录》等史书的校订补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全四册)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涉及有清一代各项制度、外交通商、司法行政、思想文化、科举教育、社会宗教、吏治状况及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约300万字。凡已经其他专题资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全部整理者,或该专题另经过更为全面深入整理者,本书不再选入,以省不必要的重复。入选史料均按朝代分辑,校正原先编辑过程中的错讹疏误,并根据原档的文件样式,对所有史料进行分段并加新式标点。 由于这些档案原先的刊布方式是“随时发现,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所以某些专题的内容并不完整,为便于读者,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参考《清实录》及少数能接触到的其他档案史料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意在通过兼备资学助研和方便阅读的史料编纂体例,为广大清史教学和研究者,为重修清史工程的参加者,及文史爱好者,提供一部门类多样、内容丰富、价值珍贵、适用面宽的清代档案史料集编。 -
苍凉的背影
《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结合典型的历史事例具体阐述光绪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有关国际背景。《本编荆天棘地千秋业》以原始档案资料为依据,采用考证、叙述、论说等方式,全面翔实地展现张之洞创办钢铁工业的全过程。同时,实事求是地考证了百年来备受非议的购炉、选址、质量、效益等问题的由来及真相,以一家之言对评价张之洞这一事业直抒已见;并通过这一过程,揭示他与慈禧、李鸿章、盛宣怀、翁同龢、刘坤一等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揭露晚清政局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从一个侧面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历史命运。 -
大清皇室的家庭秀·宫闱卷
《大清皇室的家庭秀》内容简介:大清王朝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而清代宫廷生活却以各种方式,强烈地吸引着当代人好奇的眼光。现如今,游人如织,或随意穿行于当年戒备森严的清宫禁城,闲庭信步在云林深锁、烟雨缥缈的离宫别苑;或驰骋原野,追寻康、乾二帝南巡北狩的浩荡足迹;或跻身寺庙,顶礼膜拜,虔诚祈祷变幻莫测的现实人生风平浪静。人们可能触摸到清代皇室生活的外缘,但清代宫廷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却少有专门和系统的介绍。 -
御門聽政:滿語對話選粹
本書就康熙朝滿文本起居注冊,摘錄康熙皇帝御門聽政時君臣談話的短句,並選錄御製文及諭旨數則,集為一帙。 -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将人类学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观认同意识或自我归属意识纳人满族史的讨论中,考察了天聪九年(1635)“满洲”命名前后直到清朝统治末期“满洲”共同体性格的历史变迁。《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认为,在上述历史时期,满洲共同体经历了从一个来源复杂的征服者集团到对自身来源有着清晰意识的集团的转变。女真诸部在努尔哈赤时期力图建立自己与金、元女真的历史联系,这种努力由于皇太极改称“满洲”和“大清”称号而中断。人关前后的八旗满洲是按照特定的政治一军事制度组织起来的女真语部众。民族意识在他们中间的发育,由于征服初期的清政府刻意在八旗内部和整个中国回避满汉分别而受到抑制。乾隆时期,清朝迎来了盛世的繁荣,与此同时,以“国语骑射”为代表的满洲传统文化却在迅速丧失,在这种背景下,清王朝“构建”满洲历史根源性的努力显著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洲的历史根源性被重新追溯到金元时期的女真人;二是对满洲主体部分“从龙”(跟随努尔哈赤起家)的集体历史进行了重新塑造。这种有意识构建的具有独特血缘与历史经历的新的满洲共同体表明,满洲共同体在自我定位的主观意识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朝末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满族人的群体意识凸现、固化并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清朝灭亡后,旗民界限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满族身份的确定遂以是蓊具有旗籍为依据。 -
钦定八旗通志
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的社会制度,前代未有,后世也无。清朝重视八旗制度,先后编修了两部《八旗通志》,为加区别,称前书为《八旗通志初集》,后书为《钦定八旗通志》。两书内容详细、系统、全面、完整,是研究清代旗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俗、氏族、制、教育、宗教等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者必备的经典著作。其前书,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校点出版;其后书,清代的刻本,印数少、卷数多、未加标点、没有索引,广大读者借阅不便,查检困难、甚感头痛。吉林文史出版社新近出版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受到学界的重视,也得到学者的好评。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女真狩猎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的,初制为四旗;到万历四十三年,析置为八旗,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满洲制度。后发展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成为清朝完整的重要社会制度。八旗兴则清兴,八旗衰则清衰。八旗制度对于清代历史、满洲民族之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八旗制度,就不了解清史,也不了解满学。八旗制度的深入研究,是清史、也是满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八旗通志初集》于雍正五年(1727)敕撰,鄂尔泰等修,乾隆四年(1739)刊印,共254卷。其记述始于满洲肇兴,迄于雍正十三年。《八旗通志初集》以八旗兵制为经,以八旗法令、职官、人物为纬,有卷首、志、表、传四个部分。志分为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志,表分为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八表,传分为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孝义、列女八传。志、表、传的体例,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志以事系史,表以年系人,传以人系事,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但存在缺失:有的项目同而内容相违、体例同而史事不合。其艺文志,收帝王敕令、臣下奏议,阙八旗人之著述,违传统体例,且名实不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提要的是《八旗通志初集》,收入《四库全书》的却是《钦定八旗通志》。这是因为纪昀等撰修《四库提要》时前书已成,而后书未纂;待缮录《四库全书》时,后书已经告成,誊录编入,按架归函,故而出现《四库提要》与《四库全书》目先书后、相互B77C BE6A的现象。 《钦定八旗通志》于乾隆五十一年敕撰,纪昀等修,嘉庆年间成书。此书实际上分为御制诗文12卷、志120卷、传149卷、表69卷、其他4卷、目录2卷,共356卷,“著一代之宪章,垂奕世以法守”。先是乾隆三十七年敕纂《四库全书》,命修订《八旗通志初集》。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帝批阅四库馆呈进修订后之《八旗通志》,发现该书有严重阙失:人名、地名、官名满文记载,不注汉文,后人难以“开卷晓然”;馆臣办理疏漏,修订无多,“是钞史,非修史”。乾隆帝驳回呈稿,谕“著交军机大臣会同该馆总裁重加辑订”。于是《八旗通志》开始重修,至乾隆末,基本完稿。其间经乾隆帝多次抽检,馆臣反复勘EC21,不断修订、抽换、增补、缮录,直至嘉庆间告竣,装匣插架,收入四库。其记事始于满洲肇兴和八旗制度创建,迄于乾隆六十年。两书的关系,《钦定八旗通志》是在《八旗通志初集》的基础上纂修,既有同,又有异。所谓同,两书时间上限一致,编写体例相似。所谓异,两书的时间下限、内容结构、资料取舍、范围规模等有所不同。后书较前书增加102卷,多出200万字,共600余万言。特别是补续乾隆朝六十年之八旗史事。然而,前书纂修在先,有开创之首功;后书重纂继续,集资料之大成。所以后书不是前书的续编。其史料来源,就点校者征引所见,有六朝实录、康熙会典、六科史书、御制文集、盛京通志、上谕八旗、旗册、会典等书,也采摘了大量八旗档案和地方文书。志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宗人府、六部、国子监的原档和八旗将军、都统、省府州县衙的来文来册,以及诏诰、上谕、奏疏、诗文等。表的主要资料来源,有玉牒、封册、诰命、世爵世职敕书及地方名宦册等。传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国史列传、实录、史书及各旗册、旌表册等。上述档案文书大多散佚,赖《钦定八旗通志》得以保存,其史料价值,更弥足珍贵。由此可见,《钦定八旗通志》既是清人纂修的一部八旗史,又是一部关于八旗的史料集。这对于研究清史、满学,尤其是研究八旗制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的文献与学术价值,分作四点,略加评述。 第一,分段标点,方便读者。1986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影印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校点本《八旗通志初集》。但《钦定八旗通志》一书,经点查现藏:稿本残缺、殿本珍善、四库本难求,读者急切希望出版一部校点本的《钦定八旗通志》。八旗研究成果之所以不丰,同研究者查阅《八旗通志》困难攸关。最近国家开始纂修大型《清史》,满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八旗研究又一再升温,所以二百年以来第一次出版标点本《钦定八旗通志》,正逢其时,恰当所需。这项学术工作,更具重要意义。此次点校《钦定八旗通志》的主要工作是:分段、标点、校注、索引。其分段,便于读者阅览。其标点,虽方便读者,却似易实难。古籍的标点,或难于疏解。清人姚鼐曾言:书籍“圈点启发人意,甚于解说”。校点古籍,功力不深,态度不慎,鱼鲁不辨,臆断文意,贻害读者。标点古籍正如鲁迅所言,“往往害得有名学者出丑”。此书的标点,更多一层满洲、蒙古人名、地名、官爵、衙署、赐号等满、蒙、汉文翻译之难。故而标点尽量谨慎;力求避免误点破句,表现出校点者与编辑者的严谨态度。 第二,精校精印,惟慎惟微。其校注,见功力。本书以嘉庆内府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参证《清实录》、《清会典》、《八旗通志初集》,以及文献、档案等,并汲取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校勘、注释。正如前贤所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可妄加雌黄。”由是,本书校点者规定“三勤——勤思、勤查、勤问”和“慎改——校出之讹、误、衍、脱,必查实根据,亦必出校勘记”。此项校点工作,“其底本之缺行、漏段,词序颠倒及讹、误、衍、脱之字,均据校本予以补足、理顺、勘误,并出校于所校补之段、行、字词下,加校改顺序号,按号作注,置于卷末”。对于书中新旧体字如争、FDA2,异体字如误、FDA3,古今字如B050、侄,通假字如闲、B15F等,均“以仍其旧,不做改动”。至于简化字表中异义归并之字,如CACA、适(适音狄),术、术(术音朱),叶、叶(叶音谐)等,“校本中皆离析还原”。据笔者统计,《八旗通志初集》仅出校勘记164则。《钦定八旗通志》的校勘,做得更多、更细、更广、更精。经笔者统计,全书共收录校注401则,其中第285卷25则、第283卷24则、第284卷22则。勘误校正,举其例如:“回子营”误作“回子劳”、“冤抑”误作“冤仰”、“满达海”误作“海达海”、“侍卫”误作“待卫”、“谕曰”误作“E222曰”、“乾隆”误作“乾乾”等,甚至于“明总兵祖大寿以锦州降”中的“锦州”误作“荆州”,均加以校勘,并出注依据。全书印装精美,厚重典雅。 第三,志传索引,嘉惠学人。《八旗通志初集》中的人物传记,凡122卷,收录满洲、蒙古、汉军旗人3977人,列女3308人,共计7285人。《钦定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记,凡149卷,入传满洲、蒙古、汉军旗人3409人,列女15997人,共计19406人。两书累计共收录满洲、蒙古、汉军旗人7386人,列女19305人,总计26691人。其所收人物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清史列传》、《清史稿》、《清国史》、《碑传集》、《国朝耆献类征》等书所不及。《八旗通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八旗人物传记。但志中或传中人物,分散各卷,头绪纷杂,查阅检索,非常繁难。而《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也没有收录《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传。此书将《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书的正传和附传人物7386人(列女除外),加以排比,做出索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八旗通志初集·人物传索引》,下篇为《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索引》。每篇分列出汉字姓氏笔画检索和汉语拼音检索。 每传主之下列出名字、姓氏、旗分,并注明校点本的册数、页码和原底本的卷数、叶码。有歧义者,加注说明。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仅此一项,功莫大焉。 第四,选择版本,反复EC21查。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抢救民族古籍,适应学术界之急需,乃着手组织人力,整理校点《钦定八旗通志》。整理古籍,版本为要。台湾学生书局影印的《八旗通志初集》,系据美国华盛顿大学所藏缩微胶卷,因胶片断缺,而出现白页。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则以嘉庆年间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遴选版本,更为精当。如果说《八旗通志初集》是一部八旗制度的资料 长编,那么《钦定八旗通志》则是一部八旗制度的专史专志,同时也是一部更为可信的八旗资料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本书的点校工作,由李洵、赵德贵先生等任总校点,先后有50余人参与其事。他们态度严谨,学风严肃:“前不愧对古人,后不贻害来者。”本书的校点工作,开始于1986年。工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历时五年,完成点校;继是五年的繁体竖排;再是六年周折;最后是复校、定稿、出版。此间课题组人员与出版社编辑,分别校对清样,先后达12轮(包括对红)。仅两位主校点者,即对照底本、校本通校了3编。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的校注出版,多历磨难,总算问世。 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整理出版历经十七春秋,至诚精神,实在感人。精校精注,精印精装,秀于书林,惠于学人。 -
清代前期海防
王宏斌同志的这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的。他的研究目的明确,在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题目,按照我对所有研究生的要求,他首先完成了学术史的研究,找到了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确定了自己的用力方向。他认为,一部系统的海防史专著,应当全面研究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制度和有关海防的重大事件。具体到清代前期海防思想来说,应当探讨当时人们的海洋观念、海防地理认识水平、禁海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就海防政策而言,应当研究清政府的海防对象与任务,移民政策、闭关政策与海防的关系;就海防制度来说广应当深入研究海防的兵力部署状况和特点,研究水师的会哨制度,战船、兵器修造制度;就重大事件来说,自然应当研究郑成功、施琅收复和统一台湾,乾嘉之际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罗马教皇与英国使节带来的海上冲击,等等。鉴于史学界在郑成功广施琅收复和统一台湾方面,在移民和闭关政策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他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重点,即主要研究海防地理认识状况、海防制度、禁海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这些问题大多数仍属薄弱环节和空白,或者属已有论述而需要调整一下研究角度,以深化认识的问题。 -
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策卷(全33册)
本书收入自顺治朝起至光绪朝止,共计2函33通,清代范承谟等人应试的殿试策卷。殿试,又称廷试,作为中国封建帝王用于选拔国家高级人才的一种制度,它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的明令废止。据傅增湘先生考订,清代殿试原卷于内阁填榜后,即存内阁大库。然而经年累月,随着改朝换制,加上看管不善,宣统元年移交历史博物馆时,历科达人名士的卷子均已流散民间,不知下落。当前中国境内的清代殿试策卷收藏非常分散、零星,像这样成规模的收藏尚不多见。故而今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策卷极为珍贵,能够将之完整地刊行公布,极具意义。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这批清代殿试策卷保存状况完好,全书将采用先进的底本复制、印刷技术,参照原件,原样原色影印,经折装,完美再现珍贵文献原貌,使本书除具较高文献价值外,更增收藏与鉴赏价值。 -
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
内容简介 《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以清代围场资源利用和环境变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构成清代围场体系的各围场与行围制度的梳理,论证了国家对围场资源的干预、组织和调控的作用,分析了人们在资源利用目的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及各层面间的关系,探讨了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进而导致围场资源结构、环境状况及质量的改变,聚落村镇替代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 -
清末预备立宪研究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清末预备立宪问题的研究专著,首次从清政府的层面对预备立宪进行了全面系统而且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该选题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清代八旗官制与行政
本书论述了八旗在旗务管理、军事等方面的设官与职掌;宫廷中的旗人武职机构;八旗文官入仕途径、选任制度,世官制,八旗武官选任制,八旗人选任绿营官制度,八旗特殊的选官来源拜唐阿;内务府诸多繁杂机构的归纳、职官总数量,内务府官员的选任、考绩制度,其机构、职官特点,内务府某些问题的考证;以及八旗制度中集中办理八旗事务的值年旗,监察八旗行政的查旗御史;传统的汉制机构及汉人官员对八旗事务的管理。 -
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
19世纪中叶前后,中西方军队对抗方式主要是陆海炮战,火炮是最重要的武器。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颇多,中西方军事技术尤其火炮技术的悬殊差距是一个极为重要却不争的事实。刘鸿亮编著的这本《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指出清军铁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英法联军铁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军事技术变革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的变革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可加深国人对清军“炮不利”与侵华联军“炮利”问题的理解,进而对近代中西军事史以及技术社会史的研究有所提升。 本书可为军事部门史料、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火炮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可供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共收录73份鲜为人知的清朝顺治、康熙两朝期间的档案文件。内容都与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在华生活相关。这些文件均选译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全宗满文密本档、内阁满文票签档、满文题本、宫中满文朱批奏折等,且均为首次翻译,首次公布的档案文件,为研究清初来华传教士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文献。 -
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
明清鼎革是當時驚天動地的大事,漢族知識份子面臨到出處的為難,同時要權衡儒家的價值觀與現實的生活。而滿人的統馭之術亦影響漢族士人的考量。本書分別從「史論」、「人物」與「滿人統治」三方面來討論這個動盪的時代,冀能對明清之際的士人與政治有更深入的呈現。 這本書中的文章分為三類,第一類「史論」,是作者對於學界有關明清之際研究的回顧與論述。很多在此方面的研究,都是著眼於手邊的個案史料,缺乏宏觀與比較的視野。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論述此領域學界的研究趨勢與特色,也指出一些缺失和問題,可以作為後來者之參考,所以作者收入了六篇文章。第二類「人物」,則是對於當時人物的研究,作者特別以張岱和洪承疇為對象,因為他們似乎是兩個極端的人物,被視為遺民與貳臣的代表。可是細看兩人,卻是別有意境,有過去學界所未注意到的地方。另外兩篇文章則是討論明清之交遺民的交往與遭遇。第三類「滿人的聲音」,則是從滿人的角度來看這段時期,因為滿人的統治策略與漢化程度,也深深影響到明末清初知識份子出處的考量。此部份是由四篇文章所組成,前兩篇探究清太祖與多爾袞對漢人的統御之術,後兩篇則從文化與族群政策上來討論滿人的措施。 -
清实录研究
本书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清实录》的学术专著。它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学术结晶,揭示他们的研究成就,同时弥补其研究之不足,对前人讨论较少的部分则予以补充和充实,对其尚未研究的领域,则予以耕耘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实录进行系统勾勒和全面研究,形成一部近70万字的专著。在史料上本书尽量竭泽而渔,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布局和特点。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清实录》在清朝的致用问题,此为前人关注不多者。本书蕴含大量的个案研究及新颖观点。如对《清实录》的很多记载,逐一进行考订和辨析,从而弄清该书的信实部分和不实之处,准确判断其史料价值。本书还从《清实录》的具体研究,上升到对整个东西方史学的比较。可以说,这是一部研究《清实录》的集大成著作。 -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该书对于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的研究多有独到之处。对清人日记,人们往往较多注意日记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资料,却常常忽视日记作者本人的历史资料价值。该书作者着眼于后者,尽力挖掘。尤其是清人有的将日记作为日课以自我砥砺,故该书作者从做人、律己、交友、求学、节操等诸多方面阐述了清人日记的内涵。清人日记中反映的日记作者的心理活动,家内人际关系,人情世故,家庭及个人经济状况,日记作者的主要经历,政事主张等等,为写出日记作者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提供了难得而又不可或缺的素材。“所以本书作者在这里强调日记的学术价值,首先是对日记作者的传记资料的意义。”这是很有见地的。 ?本书说明了清人传记史料书籍的作者、内容、文体、出版、收藏、利用情况以及有关的工具书,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冯先生在前言中指出,写作此书是为了提高传记著作的质量。“大量的人物传记,对于人们认识历史,认识自身和家史,尤其是快速接受历史知识的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想给清代人物的研究者、文学艺术创作家,以及寻觅先人历史资料的民众提供一点方便”。所以该书的写作上,多从有助于人们认识史料的用处和利用史料着眼,成为全面寻找清人传记资料的方便通道。 -
刑案汇览三编(全四卷)
《刑案汇览(三编1-4)》讲述了: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每每提起中国丰富 的文化史料,人们总会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之类的话语来形容。然而,相比较而言,关于法律案例类的史料典籍却显得凤毛磷角,而且,现存的相关史书中收录的案例也多半出自于民间传说、野史记载,编辑重点多半注重突出案情的诡怪陆离、法官侦破断案技术之高超卓绝。这些生动的案例汇编为我们了解古代司法状况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但是,历史的发展是立体的、多侧面的,还原历史面貌的必然途径是必须依赖和建立在最为科学、真实、准确的史料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官方史料所起的作用无疑是野史、传说所无可替代的。有清以前,古代官方司法档案都未保存下来,从此意义上讲,作为中国古代篇幅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分类最为详细的案例编纂类图书,由任职刑部两代老吏历时数十年精心编纂而成的《刑案汇览三编》所具备的史料价值是弥足珍贵的。 本书包括:《刑案汇览(三编1)》、《刑案汇览(三编2)》、《刑案汇览(三编3)》和《刑案汇览(三编4)》。 -
努尔哈齐写真
《努尔哈齐写真》将历史的真实力求以图画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治史者都有体会,求细者难写,没有广泛的史料搜集、对史料的细致研读与深入理解,是根本做不到的。写真之作,还要求作者以活泼的文笔对史事进行生动的描述,力求通俗化,没有对史事的深入研究、准确的把握,又很难做到深入浅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