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理论
-
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
一本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参考书,以往的理论手册通常都按思想家和学派分人头叙述,主要侧重介绍,本书写法和编排独特。从不同的传统切入分析,包括了学术传统、国别传统、知识传统、主题和叙述、全球视角等五大部分。分别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文章梳理社会理论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理念。其中国别传统中尤其提到了社会理论中的意大利、西班牙、北欧、中东欧等地域的学术发展,意大利部分强调了社会理论与马基雅维里等古典理论家的学术关联,而中东欧社会理论的进展最近几年逐渐收到学界的密切关注,许多中东欧国家的社会理论研究因其社会背景与中国的相似性,对中国学界更有借鉴价值。 虽然书名为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但是全书并未忽视欧洲以外的社会理论的进展,包括对中国的关注。近10年来最受关注的主题和理论发展趋势都有涉及。 -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本书自初版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被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简明目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1957年修订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编 论理论社会学 第一章 论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体系 第二章 论社会学的中层理论 第三章 显功能与潜功能 第四章 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 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编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 导 论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八章 科层结构与人格 第九章 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组织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贡献 第十一章 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十二章 影响的模式:地区性和世界性影响力人物 第十三章 自证预言 第三编 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 导 论 第十四章 知识社会学 第十五章 卡尔·曼海姆和知识社会学 第十六章 对广播和电影宣传的研究 第四编 科学社会学研究 导 论 第十七章 科学与社会秩序 第十八章 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 第十九章 机器、工人和工程师 第二十章 清教主义、虔信派和科学 第二十一章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与经济 文献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本书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订版,而只是增订版。1957年的修订版,除了简短的导论被大大地扩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变。仅有的变动都是技术性和无关紧要的,诸如校正印刷错误与增补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写作构成本书的诸篇论文时,并未打算写成一部有连贯章节的著作。因此,那种期望这些论文现在的排列会展现出一个由严谨的内部联系所主导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想法是徒劳的。然而,我还是不愿相信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统一和重点突出等诸种优点。 为了做到尽可能的连贯,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第一编展现了一种理论取向,根据这种取向,随后讨论了三类社会学问题。后三编各有一简短的导论,目的是想使读者不必自己去寻找由前一编到后一编的逻辑路径。 为了全书的统一起见,这些论文是着眼于两种社会学关切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而组合起来的,这两种关切贯穿于全书,是通过各个章节中的观点而不是在考察一个特定主题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这两种关切就是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切和对整理实质性理论与社会学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程序的关切。 可以认为,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受到范围过于局限的损害。事实上,假若我暗示这些论文涉及了那些广大而模糊的领域,那么这一过分的论断只是强调了产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论与研究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整理是贯穿于本书各章节的关切,那么就理论取向说几句,正如在第一编所提出的,就是适宜的。 第一章阐明这一情况: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目前的应用理论的表述之间,虽然它们的功能是互动的,但却是不同的。我们几乎无需指明当前的理论社会学依赖于以往的理论社会学的遗产。然而,我相信,考察对于真正的社会学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会学学说概要的知识要求,还是有价值的。这就恰如考虑当前社会学理论如何吸取前人理论是有价值的一样。 由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社会学中层理论予以很大关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据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对这种理论的应用和批评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 第三章为被描述为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框架。它是以一种范式为中心的,这种范式整理了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诸领域发展出来的功能阐释中一直隐含(偶尔也显见)的那些假设、概念和程序。如果放弃发现一词的广泛含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范式的诸因素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们部分是通过批判性地仔细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讨论而得以认识的,部分地是通过重新检验我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得以认识的。 第一编的最后两章概括了现今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公认的各类相互关系。 第四章区别了那些被社会学理论这一常常含糊应用的术语所包括的相关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程序逻辑、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后解释、经验概括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在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它们联系的事实就包含了它们的区别——我要强调在理论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会学从这种一般取向中,要比从一系列由一般理论导出的、被经验证实的、具体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实。因此,我也要强调和试图描述经验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这种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过一个整理过程而得以核实和加强。因而,它们就成为一般规则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论与研究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只有那些仅仅是读过而并未从事过经验研究的人,才会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为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验先前建立的假设。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但却狭隘的、远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论发展中,(经验)研究起着比这种被动的确证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正如这一章所详细指出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也有引发、重新阐述、重新确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经验研究促进了理论的成熟。很显然,那种远离所有经验研究而只凭道听途说的社会学家,会冒着同经验隔绝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还没有经验准备。他还不会有常常被称为偶然发现的经验,即由对新发现(而不是按图索骥)有准备的头脑偶然作出的发现。由于注意到这一点,我把偶然发现作为经验调查的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哲学。 马克斯·韦伯赞成的观点是对的,即一个人不必为了了解恺撒而成为恺撒。但是,对于我们理论社会学家来说,有这么一种诱惑,常常好像为了解恺撒而不必研究恺撒。然而,我们知道,理论和研究的互动既有助于对特殊个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规则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编辑了前两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对这两章初稿的批评;感激玛丽·迈尔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变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准备这些导论性的章节时,我还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1957年修订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大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新的。这一主要的变化包括四个新的章节和两个文献附录,这些附录回顾了它们所属那些章节所涉及的问题的近来发展。通过改写那些应该很清楚却并不清楚的段落,我也试图改进书中各处的阐述,并且我已消除了几个绝不应犯的乏味的错误。 在这一版所加的四章中,有两章来自已出版的专题文集,其中一本已脱销了,另一本也同样近于见不到。“影响的模式:有地区性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人物”一文首次出现在1948年至1949年的《传播研究》(P.F.拉扎斯费尔德和F.N.斯坦顿编)中,它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处关于在社会中个人影响之作用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章介绍了“影响”这一概念,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影响,即“地区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而且把这两类影响与地方社区中的影响结构联系起来。“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与艾丽斯·S.罗西夫人合作写成的,最初发表在《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R.K.默顿和P.F.拉扎斯费尔德编)中。它利用了《美国士兵》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来阐明在某些条件下,人们要使自己遵从不同群体的,特别是他们所不隶属的群体的规范。 在这一版中新加的其余两章从前未发表过。第一个是“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加强近来对被称为失范的社会规范解体的经验和理论分析。第二个是“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说明当前对参考群体行为的研究的一些特定社会学含义(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含义)。目的则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某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对参考群体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之前必须解决。 文献附录主要涉及到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还相当详细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发展中新教的作用。 我特别要感谢埃莉诺·巴伯博士和玛丽·克林克夫人所做的校对;感谢伯尼斯·泽尔迪齐夫人所做的索引准备工作。在修订本书时,我受惠于福特基金会为行为科学计划提供的一小笔资助,这笔资助是没有事先限于某个特定项目的资助表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56年感恩节 致 谢 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很难在细节上追溯我在本书中论述的种种观点的起源;很难追究这些伴随我多年的观点不断修正的原因。许多社会科学家对这些观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只要知道了出处,在各个章节的大量注释中都会提及。但是,在这些人中,有六位尤其使我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受到裨益,对于他们,我谨致谢忱。 最早和最大的帮助来自查尔斯·H.霍普金斯,本书以题献这种微不足道和姗姗来迟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谢意。由于他(我的姐夫)的存在,许多人提高了他们的人类尊严。只要我们中间任何领略过他的生活的人还活着,那么他就活着。我是充满爱、尊敬和感激之心将此书题献给霍普——一位深切地知道应当指导他人的人。 至于我的好友、现在在奥伯林学院的乔治·伊顿·辛普森,我非常感谢他曾指导一位鲁莽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并使他看到研究社会关系系统运转的学术乐趣,使我很容易地就顺利地步入社会学之门。 在皮蒂里姆·A.索罗金全身心投入历史运动研究之前——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社会文化动力学》中——他促使我摆脱了认为有效的社会研究仅局限于美国的地方主义思想,也使我摆脱了缺乏上进的、把社会学重要主题局限于诸如离婚和青少年犯罪之类社会生活表面问题的狭隘思想。我乐于感谢这一可敬的指教,但感激之情难以尽言。 对于在科学史家中最令人敬重的乔治·萨顿,我要感谢他的友谊和指导,感谢他使我在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获得了在他那著名的哈佛图书馆189号工作室工作的特权。在本书致力于社会学理论史之必要条件的第一章和致力于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第四编中,读者将会看到他对我的激励的细小印记。 那些读了后面篇幅的读者很快就会认识到我从我的导师和朋友塔尔科特·帕森斯那里受益至深。他很早就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向许多人表明了他对分析理论的热情。从他善于激发学生的知识热情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顺从的信徒方面,可以看到他为人师表的气度。三十年代初期,哈佛大学小小的社会学研究生班所提供的亲密学术气氛中,有可能使像我这样的研究生与像帕森斯博士这样的导师之间保持着密切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同仁集体,今天在那些由众多研究生和一小群忙碌不堪的教授组成的系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集体。 近些年来,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室共同工作的时候,我从保罗·F.拉扎斯费尔德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对我从与他的无数次交谈中受惠多少还毫不知情,所以我特别荣幸地借此机会公开地使他注意到这一点。他那怀疑的好奇心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我更为详尽地阐述我持下列观点的理由,即我认为功能分析现在对人类社会的广泛问题虽不是惟一的但却是最有前途的理论取向。而最主要的是他以身作则,更加使我确信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的浅薄涉猎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系统性和严肃性之中,这就是说,以学术上的责任感和严谨探求最初被认为有趣的思想。我认为,这也正是本书第一章开头所引怀特海格言中最后几句话所说的意思。 还有其他四位我应提及的人:一位是因为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知道我对她的感激之情;其他三位会在适当时候发现他们于我助益良多。 译 后 记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我们十分高兴的是,该书在有了法、意、俄、日、波兰、捷克、希伯莱、西班牙、匈牙利、葡萄牙等文的译本之后,中译本终于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默顿是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理论横跨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不仅如此,默顿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他曾是美国七十年代前后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例如,美国《公众利益》季刊1972年秋季第29卷上的一篇调查文章把默顿列为近七十位最有名气的美国知识分子之一[参见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卡特年代》(第2版),第170页,梅士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是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本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的生动体现。该书是由多篇论文和不同时期的著作汇编而成的,初版于1949年,修订版于1957年,1968年作者在补充了许多内容之后增订再版。我们的译文是根据美国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年增订版译出的。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 我们首先感谢苏国勋先生。没有苏先生的发起、鼓励和指导,本书中文版不会与广大中文读者见面。在翻译期间,沈原先生在组织工作方面,李秋零在拉丁文、德文的译述方面,侯一麟先生在法文译述方面,邰志强先生在译稿誉清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在此,我代表译者们向他们致以谢忱。最后,我们还要感谢作者本人。在翻译之际,默顿先生及时地给我们寄来了原版书、照片和一些解决疑难的信件以及中文版序言。我们愿借此机会,向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年过八旬的社会学大师致意! 本书的译、校者名单如下:目录、序言、致谢、第一编第一至五章:唐少杰译,蒋和明校;第二编导论、第六章:冯寿东译,蒋和明校;第七章:刘永军译,李淑静校;第八至九章:李守京译,李淑静校;第十章:李传全译,唐少杰校;第十一章:袁坡、刘敬鲁译,唐少杰校;第十二章:赵艳萍译,唐少杰校;第十三章:李丽伟译,唐少杰校;第三编导论、第十四至十六章:姜肇国译,唐少杰校;第四编导论、第十七至第十八章:黄静静、刘求实译(王瑞芝老师对德文部分的翻译给予了帮助),唐少杰校;第十九至二十一章:曹尚伟译,蒋和明校;文献注释,索引:姜肇国、张玲霞译,蒋和明校。本书中文稿自1987年底至1988年初开始,最初,蒋和明先生主持全书翻译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劳动,后来,因他赴美深造,改由唐少杰负责全书翻译工作,由唐少杰通阅全部译稿,并做了文字校订和统一工作。最后,译林出版社约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齐心先生对全部译文作了大量的校订、补漏和部分重译的工作。 为了方便进一步查阅和研究,我们把本书英文原版页码以边码的方式标在正文页旁。我们还把书中引用的著作、杂志、论文等原文标题附出,在第二次以及之后出现相同的标题时则略去原文。另外,在引文出处若有相应的中文版译著,我们也尽量标明。 总之,谨请各界读者对我们的译文不吝批评、指正。 唐少杰 1992年初春一稿 2005年初春二稿 北京清华园 -
外国社会学史
本书第一版分三篇,共14章。现在的修订版,保持三篇的格局未变,只是在前两篇里各增加了一章新内容。具体地说,第一篇是写社会学产生和形成时期的西方社会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法国 、英国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限于当时的情况,没有把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理论包括进来。这次的修订本增加了关于帕累托普通社会学思想的一章,即第七章。目前关于帕累托方面的材料开始多了起来,不过读起来感到有些凌乱,本书按照已形成的体例加以编排,使其属于他特有的思想内容更为集中和突出。在本书第二篇,20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增加了自80年代末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发展趋势一章,即第十五章;另外,将第一版的附录——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改作一章放在第二篇,即现在的第十四章。在第三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部分,由于这些国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十六章冠以“前”南斯拉夫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标题;将第十七章也冠以“前”南斯拉夫社会学,删去乐欧国家社会学提法和相关的内容,为了向读者说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学的一般状况,故增加了附录部分的新内容。 -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本书以社会理论大师为纲,简明扼要地勾勒了20世纪以来社会理论的发展全貌。作者以简洁易读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理论具有挑战性的阐释,涵盖了社会理论界的关键人物和古典学派的思想,包括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帕森斯、默顿、卢曼、亚历山大、米德、戈夫曼等。作者架设了一座沟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桥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贡献,还囊括了大量最新材料,包括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文化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曼纽尔•卡斯特尔、迈克尔•曼、萨斯奇亚•萨森、兰德尔•柯林斯、西达•斯考切波等当代社会思想家的成就。 -
社会学何为?
《社会学何为?》的两份索引系作者根据原书索引改编而成。个别译者注以括号形式随附在正文当中。这本《社会学何为?》的书名特别译作“何为”,而不是字面上的“雄心”(女性主义者又可以从中看出某种歧视来)或者“抱负”,这正反映了后经典时代某种明确的暧昧。《社会学何为?》中所论的“ambition”可恢宏可局促,可卑微可高远,到了后经典时代的许多理论,甚至于根本就放弃了“宏大”、“未来”与“道德”指向的欲求,视之为某种知识暴力,斥之为“宏大叙事”的欺诈。但这正是两位作者写作的居心所在:在这个无论是外部社会生活还是内部知识生活都高度专业化、理性化的时代,重新将社会生活与道德生活关联起来。中译者也想以这样的译名,扣合诗哲们面对四月荒原般的时代风景发出的追问:社会学家何为? -
现实的社会构建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书中考察了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得到代表它的制度和拥护它的人的维持和修正;现实是怎样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人与其共同体之间的符号、象征关系。 -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
该书系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撰写的一部有关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全书着重阐述世界社会学兴起的背景,社会学的使命,探讨和分析世界经典社会学家的现代社会思想,社会发展的脉络,民族国家的特征、现代城市和家庭特征等重要内容。本书不仅在作者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推动20世纪社会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社会学:议题与问题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定义及初步考察 社会学的想像力:作为批判的社会学 第二章 对立的解释:工业社会还是资本主义? 工业社会理论 马克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三章 阶级划分与社会转型 19世纪以来的变迁:公司的权力 “阶级冲突的制度化” 新阶级、新技术 工人阶级的终结? 第四章 现代国家 国家与阶级:晚近的观点 国家与官僚制 批判性评价 国家、社会运动、革命 第五章 城市:都市与日常生活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城市与现代城市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都市与资本主义 都市与日常生活 第六章 家庭与性别 家庭结构的变迁 性别、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家庭、婚姻与性别 家庭生活与新社会模式 第七章 资本主义与世界体系 现代化理论及其批判 当代世界的不平等 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军事力量 结论:作为批判理论的社会学 索引 -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
《社会学之思(第2版)》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和蒂姆·梅富有吸引力的著作之一,为原书第二版。原书第一版由鲍曼撰写,第二版增加了蒂姆·梅的内容。在《社会学之思(第2版)》中,鲍曼将主要理论家的贡献和对社会学重要概念的介绍编织在一起,以其新鲜而有穿透力的视角一一解读生活话题,从而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与他人的交往经验,并启发人们思考,而这也正是社会学的最大魅力所在。 -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诠释性和比较性的论著,由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著。 在书中,作者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学理念进行了简洁而又全面的分析,并检视了马克思的观点与涂尔干、韦伯之间的主要分歧。该书于1971年出版,多次重印,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的‘生命线’”。 本书共4篇15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理论等。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有助于对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研究。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名称,自那以后,社会学经历了最初的创立阶段、制度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当代发展阶段。虽然其内容、流派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但其中最基本的主要著作自始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E.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就属此列。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5年。由于本书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著名社会学家许德珩先生的译本。我馆考虑到当前社会需要和中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重译这本书。中译本依据的是法国巴黎费利克斯·阿尔冈出版社1919年的版本。 -
外国社会学史
《外国社会学史》一书的初版于1989年问世,现在与读者见面的是本书的第三版。本版在前两版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其中主要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综合趋势的新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府这的新动向。另外,对其他个别章节也作了一些补充。经过上述的修订,本书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层次更加清晰。 -
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
本书以独特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视角提供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导论。作者探究了日常生活诸概念从格奥尔格·席美尔的文化社会学,通过1930年代的民意调查项目到米歇尔·德塞尔托等人的当代理论的发展历程。 -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内容简介: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西方身体社会学领域的一本代表作,《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纵览该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路径的长短优劣,全面展现各路发展如何推动身体成为突破场所,探寻晚近来自女性主义、现象学、行动导向思路的身体研究,考察“身体规划”、“身体面具”和“身体潜势”等方面最新论述,分析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提出了整合论的身体观,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与启发价值。 -
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
從「四種脈絡」與「四本主義」閱讀涂爾幹的《自殺論》 涂爾幹的《自殺論》雖被譽為理論與方法的雙重經典,然而中文世界裡卻少有作品詳細介紹與評析《自殺論》。本書作者從涂爾幹的「生平脈絡」、「思想脈絡」、「寫作脈絡」和「出版脈絡」等四種脈絡出發,以獨特的四本主義(「文本」、「版本」、「譯本」、「所本(立論根據)」),重新詮釋這部經典。同時仔細考察涂爾幹的每個論點與論證,告訴讀者這部方法學的經典,在方法上出了什麼問題。 閱讀此書,不僅可以了解涂爾幹如何做研究,也可以知道後人如何評論《自殺論》,最後還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如何在眾多評論中,殺出一條血路,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
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现象学与社会学、第一部分阐释、第一章惊异、非凡的诞生与重生、第二章洞见、胡塞尔的经验阐释、第三章变形、现象学发展中的方法与主题、第四章对话、社会理论中的现象学、第二部分意涵、第五章经验、自然态度的历史社会学、第六章歧义、现代三位一体的谜题、第七章社会、社会学的还原、第八章淡漠、朝向当代非经验、结语、现象学社会学。 -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
本书力求揭示社会学领域中行动、理性、结构和系统这四个理论争论的核心所在,并致力于从理论上阐述像权力或社会性别之类的实质性话题。 -
人类可接受风险
《人类可接受风险》内容简介:“美国风险预知、传播、教育走在前列。大到人类安全、国土安全;中到航空安全、邮政安全;小到食品、饮用水和家居安全。从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美国学者就已提出怎样安全才是足够的安全的警告和预防措施,但重视不够。自9·11事件后,该领域研究与实践,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各国也积极跟进。在风险分析国际组织和研讨会上,偶尔有两三位亚洲人的面孔,基本上是日本、韩国、印度的。天灾和人祸,有时是无国界的,我们愿意把该领域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学者和政府共享,共同促进人类对风险的防控”。巴鲁克·费斯科霍夫教授在专家研讨会和其家宴上不止一次对我谈及。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