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童年研究

  • 童年的未来

    作者:[英]艾伦·普劳特(Alan Prout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书中,阿兰·普劳特探讨了儿童和童年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批判性地审视了“新童年社会研究”,重新考虑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性假设和立场,从而指出童年是异质性的和复杂的。因此,童年研究要求广阔的智识资源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各章讨论了如下问题: 当代童年变化中的特质,成年和童年之间的边界转移; 19世纪和20世纪童年研究的出现; 生物/文化二元论; 加工品和技术在当代童年建构中的作用。
  • 童年社会学

    作者:[美]威廉·A.科萨罗(William

    本书为国际儿童与童年社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读本之一,科萨罗教授突破传统的理论视角,运用阐释性再构和“童年是一种社会结构要素”的理论,以儿童的声音为数据,深入考察了儿童,特别是学前期儿童和青春前期儿童的同辈文化和日常生活,分析了儿童同辈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儿童的行动,与同伴、成年家长、老师的关系及面临的问题,为我们展示了认识和理解儿童与童年的另一种路径,这对于儿童权利保护、儿童早期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等实际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儿童精神分析五讲

    作者:埃里克·迪迪耶

    埃里克·迪迪耶先生在国际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是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早年追随过拉康,接受过多伦多的个案控制训练,2009年在中国成都四川大学所作的五次儿童精神分析讲座深受精神分析界的喜爱。它们宛若熠熠的光束、青春的流泉,再造了超越的能量。
  • 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

    作者:加雷斯·B·马修斯 著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在这本小书里,马修斯教授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可以让成人思考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背景,让有兴趣的成人能更进一步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认知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台湾儿童哲学家 亲子阅读专家 陈鸿铭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教,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

    作者:[美]劳拉·E·伯克 Laura E.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是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科书,是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最权威的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著作。 作者劳拉•E•伯克既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也是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的前半部分内容。它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发展心理学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以人的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为依托,以真人真事为例,把生理学、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和理论融为一体,对个体的生命早期、婴儿期和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的各领域的发展娓娓道来。特别是对怀孕、孕期发育、分娩、新生儿的讲述淋漓尽致,更能引起新手父母的共鸣。 最新的研究成果、鲜活生动的图文资料、简练流畅的表达风格,使本书将理论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它既可以作为我国大学心理系的教学与学习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各种培训教材。而对于绝大多数一般读者,尤其是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与教师,它也有重要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 西方儿童史(上卷)

    作者:[意] 艾格勒·贝奇,[法]多米尼克·朱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的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作者:【美】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由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所著,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
  • 再见童年

    作者:张倩仪

    长期逃学的沈从文 屁股挨板子的郭沫若 晚饭后听四叔钱穆吹箫的钱伟长 大年初一外出讨饭的彭德怀 满脑子地狱惨象的胡适 …… 100余位民国人物 200多部自传作品 细笔勾勒民国大师童年成长足迹 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做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 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出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鲁迅 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儿科”。童年的成长过程,小的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童年成长和教育形态,以至该国家民族民众日后的文化素质和生存价值。作者本书在描写传统中国童年生活及其迁变而使之成趣味盎然的知识外,文字间另有深意,一言以蔽之,是对文化生活价值的终极的关怀。 ——陈万雄,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 在张女士的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消逝的时代,消逝的传统。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传统的内容是什么,乃历历如画,展现于眼前。 ——唐振常,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本书作者别辟蹊径,利用1828至1938年出生的多达150余位名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从中捕捉他们童年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如实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绪、行之久远的童年生活形态,及其经西风美雨的洗礼而一去不可复返的历程。 从这部材料丰富、 妙趣横生的著作中,我们既可看到那些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既单纯又不平凡的童年情景,又可看到数不胜数的小人物的人生如何构成传统中国的“乡土”特色,更可看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被日益卷进全球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瓦解和重构中国人生活形态的过程。 这虽是一部舀取中国历史长河一个片段的“小”历史,却把握住了滚滚水流之下的脉动。折射出中国千年未有的大格局的变动,引人深思。
  • 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通过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师能从《童年的秘密》的许多具体事例和理论阐述中得到启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在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 儿童的发现

    作者:徐兰君,安德鲁•琼斯Andrew Jon

    人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是现代文学的三大发现,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全新的景观,但学界对"儿童的发现"的研究相对不足。本书是国际学界第一次就现代中国文学文化中的"儿童的发现"的主题进行专门及深入探讨的大型国际会议论文集,汇集了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对此主题已经做出优秀研究成果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论文,内容涉及儿童研究的许多重要命题,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为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 儿童的世纪

    作者:菲力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

    本书荣获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 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