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环境史

  • 天生狂野

    作者:[英]安德里亚·L.斯莫利

    *一部动物视角的美国早期殖民史

    *一段北美动物抵抗殖民进程的血泪史

    *“子弹打不穿河狸”,鹿有“漫游的自然权利”,“大自然使努力的人有大福报”,但屠戮的哀歌却响彻北美大地!

    *欧洲移民追逐丰饶的北美生物,殖民当局推出宏大的殖民版图,天生野长的无主之物竟为殖民愿景中心,猎杀之徒从东部海湾游荡到南方平原 !

    *以北美生物资源为切入点和线索,探讨北美洲殖民化三个阶段的特点与变化过程,同时揭示这一过程中自然与文化的互动与调适。

    《天生狂野》是一部动物视角的美国早期殖民史,讲述了一段北美动物抵抗殖民进程的血泪史。

    本书作者以北美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切入点和线索,将野生动物视为英属北美殖民进程的参与者并以“河狸、狼、鱼、鹿和野牛”为不同章节的具体主角,再现了北美野生动物抵抗殖民的真实故事,逐步合理地探讨出野生物种阻碍殖民者重塑北美地貌计划的发展过程,同时揭示了这一过程中自然与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另外,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本书还列举了展现北美生物物资源丰富的宣传史料和图像资料,记录了探险家、旅行者、测量员、博物学家和其他推动者的多次北美之行。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学术科普读物。

  •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作者:[美] 马立博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

  • 命运之痒

    作者:[加]蒂莫西·瓦恩加德(Timothy C. Winegard)

    蚊子是人类历史中的令人生畏的杀手。按照死因排名,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蚊子而死亡的人数约为200万。蚊子吞噬了我们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恐龙等许多动物因蚊子而走向灭亡。蚊子并非孤立存在,由于自然与社会原因,相应历史事件应运而生,蚊子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命运之痒:蚊子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为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新视角,讲述了蚊子在人类历史上的统治,你将按照年代顺序,踏上一条饱受蚊子之苦的旅程。蚊子因其传播毒性强且进化程度高的疾病,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决定了关键战争的结果,影响了宗教和经济的发展。蚊子从汉尼拔手中拯救了罗马人,从蒙古人手里解救了欧洲,其引发的蚊媒传染病帮助海地赢得独立,也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为了对抗蚊子引发的疾病,人们发现了咖啡和茶的妙用,进而推动了咖啡和茶的产业发展。

    为了抵御蚊子的致命叮咬,人类开启了对医疗、卫生、科技的不断探索。蚊子促使我们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人类世代相传的疟疾防御机制逐渐形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或许可以让人类避免命运之痒。但是即使面对现代科学与医学,蚊子依然是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动物。全球自然气候变暖速度加剧,蚊子开辟了新战线,进入曾经不受蚊媒传染病困扰的区域展开行动。我们不得不承认,讨厌的蚊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深远,它让我们看到昨天的世界如何改变并塑造了人类的今天。

  • 成为三文鱼

    作者:(挪威)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书是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基于作者自2002年始在三文鱼养殖业的田野,以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检审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水产资本产业。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它们的”故事在生物学家中寻找读者,“我们的”故事在人类学家中寻找读者,但讲故事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这本书既是对三文鱼和饲养它们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敏锐探索,也是一封引人入胜的写给民族志的情书,它阐明了这种工作可以扩大我们思考科学和社会棘手问题的界限……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它向所有人讲述了我们的食物系统和被卷入其中的动物,以及不确定性的不可避免;它以一种高超的声音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结尾的答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个及时的贡献……总的来说,《成为三文鱼》对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进行了详细而有启发性的研究,提供了对照料实践的关键见解,这些实践确实将鱼作为食用动物带到了生活中,并贯穿其间。

    ——《工作人类学评论》

    《成为三文鱼》展现了生活中平庸的一面,揭示了它们令人震惊的陌生感。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追溯了这种陌生感——通过理论、历史、民族志和凄美的个人叙述——来说明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如何处于我们生活的核心的。

    ——本-奥洛夫(Ben Orlove),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教授,《变暗的山峰:冰川退缩、科学和社会》的合著者

    作者带我们进入神秘的贸易区,在这里,人类和鱼类等不同物种相互接触,并决定彼此的命运。

    ——罗安清(Anna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末日松茸》作者

  • 洪水与饥荒

    作者:[美] 穆盛博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

    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 洪水与饥荒

    作者:[美] 穆盛博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

    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 The Yellow River

    作者:David A. Pietz

    Flowing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home to 200 million people—the Yellow River sustains one of China’s core regions. Yet this vital water supply has become highly vulnerable in recent decades, with potentially serious repercussions for China’s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Yellow River is an investigative expedition to the source of China’s contemporary water crisis, mapping the confluence of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now faces in managing its water reserves. Chinese governments have long struggled to maintain ecological stability along the Yellow River, undertaking ambitious programs of canal and dike construction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urrent droughts and floods. But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aoist years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s radically re-engineered to utilize every drop of water for irrigation and hydroelectric generation. As David A. Pietz shows, Maoist water management from 1949 to 1976 cast a long shadow over the reform period, beginning in 1978. Rapid urban growth, industrial expansion, 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China’s economic boom have been realized on a water resource base that was acutely compromised, with effects that have been more difficult and costly to overcome with each passing decade. Chronicling this complex legacy, The Yellow River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 into how water challenges will affect China’s course as a twenty-first-century global power.
  •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作者:Judith Shapiro

    In clear and compelling prose, Judith Shapiro relates the great, untold story of the devastating impact of Chinese politics on China's environment during the Mao years. Maoist China provides an example of extreme human interference in the natural world in an era in which human relationships were also unusually distorted. Under Ma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l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s" was abrogated in favor of Mao's insistence that "Man Must Conquer Nature." Mao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war" to bend the physical world to human will often had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both for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argues that the abuse of people and the abuse of nature are often linked. Shapiro's account, told in part through the voices of average Chinese citizens and officials who lived through and participated in some of the destructive campaigns, is both eye-opening and heartbreaking. Judith Shapiro teache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t American University in Washington, DC. She is co-author, with Liang Heng, of several well known books on China, including Son of the Revolution (Random House, 1984) and After the Nightmare (Knopf, 1986). She was one of the first Americans to work in China after the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in 1979.
  • 自然与权力

    作者:约阿希姆·拉德卡

    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ISBN:9787810970013,作者:(德)约阿希姆·拉德卡(Joachim Radkau)著;王国豫,付天海译
  •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作者:夏明方

    该书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自然灾害生成、演化的规律、特征及其在乡村社会层层扩散的过程,论述了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乡村经济、社会冲突的关系,指出灾害源与社会脆弱性的相互作用。
  •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

    作者:冯贤亮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叙述了1368年至1912年间太湖平原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的城乡变迁,展示了人、环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地展现近五百年来这个地域中环境与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环境的反作用、环境对于社会的再影响,故择取的考察面,仍侧重于社会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史、慈善事业史、疾病医疗史、农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
  • 水俣病

    作者:[日]原田正纯

    本书是世界环境史领域的一部经典作品,由日本著名环保人士原田正纯博士根据自己参与研究水俣病的经历和对医学的反思创作而成。该书总结了水俣病这一史无前例的公害病的经验教训,想必能够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发挥其应有的镜鉴作用,从而化作有益于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后发优势。
  • 水俣病

    作者:[美]蒂莫西·乔治(Timothy S.

    水俣病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仍是最恐怖的环境事件之一。《水俣病:污染与战后日本的民主斗争》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对当事人的访谈,描述了水俣病发生之后受害方、施害方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着重聚焦于受害者及其支持者为获得赔偿和救助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草根阶层的运动。作者发现,战后日本民主非常脆弱,并严重依赖于特定的公民活动。而水俣病发生后的维权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战后日本的民主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也发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环境邻避运动。作者对日本水俣病这一环境公害及相关各方博弈过程的描述,无疑值得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在讨论环境问题时予以重视。
  • 绿色世界史

    作者:克莱夫·庞廷 (Pontiong C.)

    为什么罗马会崩溃?历史学家克莱夫·庞廷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论证了对此的回答对于我们现代全球文明具有急迫的启示。罗马帝国,随着它的人口增长,随着它在科技复杂性上的发展,最终耗尽了它那丰富的自然资源,遭遇到了这个社会命中注定的生态崩溃。 庞廷展示了这样的故事如何在整部人类史之中和全世界各地重复——从苏美尔到古埃及,到哥伦布之前的北美,到小小的复活节岛。人类靠着开发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而繁荣。 此书
  • 环境与历史

    作者:威廉·贝纳特,彼得·科茨

    两位英国学者尝试打破政治、地理和学科分界,将比较研究运用于环境史,考察经济文化变迁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以人对自然的态度作为主线,以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为重点,从广阔的视角描述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勾勒出现代环境主义兴起的脉络,也涉及土著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本书努力平衡环境主义的思想倾向,强调“自然”概念的文化烙印以及环保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关注以人为本和社会公正。
  •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的環境史

    作者:J. R. McNeill

    了解過去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危害 才能避免未來全球生態崩潰的危機 二十世紀人類造就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全球環境變革。無論就環境變遷的強度及人為因素的影響程度來說,廿世紀都是一個超乎尋常的世紀。而人類正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作者麥可尼爾將地球生態史和人類社經史並列討論,透過歷史學家的眼光,檢視這場二十世紀人類對地球生態發動的大規模實驗。 本書特色 1.唯一一本關於二十世紀世界環境史的著作,資料豐富、架構完整。 2.彰師大歷史研究所入學考試題曾以本書命題,適合各大專院校歷史、生態學及相關人文通識課程用書。 3.本書榮獲2001年世界史學會圖書獎及森林學會圖書獎。 4.本書獲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翻譯發行學術著作計畫案贊助出版,經專家審查推薦。
  • 自然之死

    作者:吴小英,曹南燕,吴国盛,卡洛琳・麦茜特,

    《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是“绿色经典文库”的一种。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其中许多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公众的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有些甚至被誉为“绿色圣经”。
  • 自然不可改良

    作者:何塞.卢芩贝格

    自然不可改良,ISBN:9787108013002,作者:[巴西]何塞·卢岑贝格著;黄凤祝译
  • 还自然之魅

    作者:(法)莫斯科维奇

    《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主要内容:生态运动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然而,却很少有人对生态运动的产生进行过思考,即使是从哲学角度的研究也很少。据我所知,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是法国为数不多的深人思考该问题的学者之一。1968年,《论自然的人类历史》作为费尔南·布罗代尔主编的丛书之一出版令当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感到震动。他们好奇、甚至有些不解地看到,自然重新挤进了政治生活,居然还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1972年《反自然的社会》的出版让我们激动万分,现在,莫斯科维奇对书中大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一方面为了勾勒出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他接触到的年轻一代的经历和关切。书中文章最初发表时,绿党运动的未来尚未确定。后来,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绿党却已经成为现实,一切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两个时期谈论这一运动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新书,我们无法与过去——相关思想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一一保持某种延续性,而只是在书中不同地方做了一些注解。今天,政治性生态运动已经名副其实,读者可以透过书中主张,了解其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