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环境史

  • 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

    作者:冯贤亮

    本书考察的内容是近世浙西地方的环境、民生与社会变迁。如果要深入地解析这里的生活日常及其在整个历史变革进程中的表现,勾勒出其中传统江南中的许多重要生活侧面,水利社会史层面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古今,浙西地区的水利问题,或者是水环境的利用与改造问题,仍然是这里社会民生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着眼于环境社会史的角度,对浙西地方的环境、水利、城乡地方民生等方面,予以比较充分的解读,视野更多地转至城市以外的乡村社会。这是考察传统中国地方民生与社会实际的重要取径。
  • 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

    作者:王利华

    《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中大部分篇幅只是罗列资料和描述史实,恐有堆砌和零散、琐屑之弊。因此,即便它被读者宽容地接受为史学著述,至多亦只能算作“另类”的历史,并不奢望登大雅之堂,人高人法眼。不过,其中抄录的史料或许可给天下爱竹之士提供一些文献线索,有些故事亦或许能给读者们带来点滴新鲜之感。
  • 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

    作者:王建革

    王建革所著的《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一书是以宋代以来传统吴淞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中心,描述环境与人文的关系的史学著作。《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在现代地理学的基础上,对古代吴淞江流域的河道和水环境的景观与人文的关系,这一地区鱼米之乡的环境形成及其发展,古人在传统知识体系下对环境的认知与社会反映等问题都做了系列的描述。
  • 电脑办公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龙马高新教育

    《电脑办公应用从入门到精通》通过精选案例引导读者深入学习,系统地介绍了电脑办公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 全书分为4 篇,共17 章。第1 篇“办公入门篇”主要介绍了电脑办公基础知识、打造个性化的办公环境、高效打字轻松学及办公文件的高效管理等;第2 篇“Office 办公应用篇”主要介绍了Word 的基本文档操作、文档的美化与高级排版、Excel 的基本操作、初级数据处理与分析、高级数据处理与分析、PPT 演示文稿制作及幻灯片的设置与放映等;第3 篇“高效办公篇”主要介绍了办公局域网的组建与管理、利用网络高效办公及办公设备的使用等;第4 篇“高手秘籍篇”主要介绍了电脑的优化与维护及备份与还原等。
  • 土地的变迁

    作者:克罗农

    《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20周年版)》结构严谨,内容新颖,注重理论阐述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艺术创意与表现技法的结合,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内容有瓦尔登(Walder)的观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生态变迁、景观与景观中的各类组成部分等。
  • 环境与历史

    作者:[美]威廉·贝纳特,彼得·科茨

    以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和南非为重点,从广阔的视角描述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勾勒出现代环境主义兴起的脉络,也涉及土著与环境关系的变化。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极端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
  •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王子今

    本书从气候、水资源、野生动物分布、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 汉人的生态环境观、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对于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若干个案,如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因素、秦史的灾异记录、秦汉长城与生态史、汉代“海溢”之灾以及 两汉南方的“瘴气之害”等,作者也进行了分析。
  • 大暖化

    作者: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

    本书用散文式的笔触探讨了公元10-15 世纪前后地球经历的一场大暖化战役,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交往等关乎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问题的影响。费根认为自然环境的微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希望当代人在面对日益暖化的环境时能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用大视角、全局观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命脉。 简要目录 第1章 中世纪暖期 引论 中世纪暖期应该算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气候现象,尤其是在公元1100—1300年的中世纪盛期。只不过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温和而稳定的气候,已经足以改变历史了。 第2章 贫民的斗篷 西欧 中世纪暖期开始时,欧洲还是一片农业大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围绕着小村庄和永无休止的日常耕种收割而展开。有利的气候条件带来了可靠的粮食收成,这既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又引发了战争。现代欧洲的序幕就此拉开。 第3章 上帝之鞭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执政时,适逢较为干燥的气候破坏了大草原的草场,然后有这么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成功地将彼此争斗的部落和相互独立的首领们团结起来,组成发动征服战争的大军。上帝之鞭就这样动摇了亚洲和欧洲的根基。 第4章 摩尔人的黄金贸易 西非 中世纪暖期的黄金贸易之所以繁荣,不但要归功于适应气候能力很强的骆驼,还有那些非洲的黄金交易者。正是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使他们身处的社会能够适应中世纪暖期突如其来的极端气候事件,使世界的黄金贸易得以维持。他们的行为改变了历史。 第5章 因纽特人和格陵兰岛 北欧 中世纪暖期加拿大北极圈地区有利的结冰条件,使古挪威人和因纽特人这两个完全迥异的文明进行了短暂交流。古挪威人的目的是寻找海象牙,而他们身上只有一样东西是当地土著居民所需要的,那就是铁。 第6章 特大干旱时期 北美西部 部落间的协同合作、无限的耐心、灵活变通的机会主义和多样化的食谱,这些都是在广袤而干旱的北美西部土地上必备的生存之道。只有适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人,才能在干旱中活下来。 第7章 橡子和普韦布洛人 北美西南部 当干旱使居住环境的土地生长率下降时,与其他部族的血缘关系,就成为获取食物非常重要的手段。每个部落都控制着本地区的食物资源,人们开始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获得生活必需品。共同承担风险和互惠互利等深厚的传统,成为在美国西部生活的根基。 第8章 “水山”的主人 中美洲 雨水是玛雅地区水资源的唯一来源。与其他可从河流或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水源的文明相比,即使在收集、储备、管理水资源的工程建设方面达到顶点,玛雅文明依然难以承受短期且不连续的气候变迁。干旱最终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灭亡。 第9章 奇穆的君主 南美洲 奇穆的都城在中世纪暖期既受到干旱的影响,又要承受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洪灾风险。但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使灌溉、水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应对策略得到系统的贯彻与实施,奇穆的危机被成功化解。 第10章 顺风而行 太平洋地区 波利尼西亚水手借着中世纪暖期盛行的西风在太平洋众岛屿之间自由穿行。新发现的岛屿分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提供了新的耕地和资源。文明的交流和贸易的联系也随着航线的拓展而扩大、加深。 第11章 飞鱼之海 东南亚 中世纪暖期,东南亚地区季风的正常交替被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破坏,产生了极端的洪水和干旱。印度受到干旱和饥饿的威胁,难以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与骚扰。高棉文明过于精致的水利系统同样无法应付极端气候变化,逐步走向衰弱。 第12章 黄河的哀鸣 东亚 干冷的气候条件、强烈的冬季季风和少雨的夏季,是唐朝最强大的敌人。农作物歉收和饥饿了社会的混乱,并导致叛乱。面对长安周边黄河流域持续发生的大范围旱灾,唐朝无力维持其中央集权的统治,只能在严酷的旱灾中走向灭亡。 第13章 静静的象群 结语 1 000年前,活跃在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类文明都极具灵活性,针对气候的剧烈变化,他们都在因地制宜地寻找应对之策。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当今社会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反而比中世纪暖期时的文明差了上千倍。气候变暖和干旱的警钟,正在敲响。
  •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作者:Micah S. Muscolino

    This book explor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war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enan Province, a hotly contested frontline territory that endured massive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human disruption dur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at raged during World War II. In a desperate attempt to block Japan's military advance, Chinese Nationalist armies under Chiang Kai-shek broke the Yellow River's dikes in Henan in June 1938, resulting in devastating floods that persisted until after the war's end. Greater catastrophe struck Henan in 1942-1943, when famine took some two million lives and displaced millions more. Focusing on these war-induced disasters and their aftermath, this book conceptualizes the ecology of war in terms of energy flows through and between militaries, societies, and environments. Ultimately, Micah Muscolino argues that efforts to procure and exploit nature's energy in various forms shaped the choices of generals, the fates of communities, and the trajec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 文明的力量

    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这是一本奇特的文明史,也是一本充满新意的文明史。作者的注目焦点不在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史,而是生态环境。 作者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验,以风、雨、气温、地形、洋流、纬度、海陆比例等元素为依据,将人类文明分成九大类型十七种生存实境,细数历史上人与环境的各种可能。区别于其他书籍,本书具有深刻的内涵,作者独树一帜,文字引人深思。文明的高下是可以评断的,不过我们应该自我警惕,避免套用过去染上特定意识形态的社会发展度量表,而应该以社会如何与环境互动为依据,替文明化的成果打成绩。在作者新颖的历史架构之下,“文明”不等于“进步”,人类文化不能自外于自然环境。作者陈列在我们眼前的不只是文明的影像,还有文明兴起与枯朽带来的问题,令人目不暇接。
  • 大雾霾

    作者:〔澳〕 彼得•布林布尔科姆

    自中世纪以来,伦敦城的空气就一直饱受煤烟污染。《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便讨论了中世纪以来伦敦的空气污染历史、公众对污染认识的变化以及污染治理的艰难历程。在17世纪初,伦敦便有了“雾都”的声誉。到了19世纪,雾甚至成了造访伦敦的游客们必看的“特色”景观。在1952年著名的大雾霾爆发之前,英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烟雾对人的健康影响。而对污染的治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直到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仍然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不仅有对伦敦空气污染、煤烟对环境影响的专业分析,还考察了雾霾对建筑、家居、艺术创作和时尚生活等的影响。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是国际权威的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对伦敦空气污染有多年研究,他认为污染的治理不仅是化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监管。同时,他还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这让《大雾霾》这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和趣味性,读来如惊悚小说般酣畅淋漓。
  • 草原与田园

    作者:韩茂莉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生态敏感带。辽金两代,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方式从以游牧业为主向农业占主要地位转变,针对这一转变分析论证人类活动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在完成一系列颇有创新价值的具体论述中,作者揭示了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垦与环境变迁的互动特征,在学术与应用中部表现了较高的价值。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辽金农业与环境问题研究的成果,文中解决了目前学术界与地方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比如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究竟有多大规模,这样的规模究竟带来哪些环境后果。
  • 中国环境史

    作者:[美]马立博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虽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节制开发资源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观念,但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比,这些思想却并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 气候的文明史

    作者:[德]沃尔夫刚•贝林格(Wolfgong

    全球变暖与气候的未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是,对于500年前或5000年前的气候波动我们又知道多少?对于天气的历史我们又知道什么?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繁荣与创新精神有什么影响? 沃尔夫刚•贝林格在这本重要的新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地球气候演变的最新历史研究。他研究的焦点是自古至今对气候变化的文化回应,旨在表明,即使是微小的气候变化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社会、政治与宗教剧变。通过考查我们的祖先应对这些事件的方式,贝林格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以利于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所面临的严重气候变化。
  • 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

    作者:(日)森田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水利的兴衰,对农业的发展又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历代政府会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社会的官僚和民众也会特别关注本地水利的建设,由此,水利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森田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专攻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本书以清代水利史为中心,分别探讨不同地域水利设施的兴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水利问题的态度和举措,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演变和发展的脉络。作者搜集并整理了很多罕见的方志和家谱等资料,发微探隐,以小见大,分析精深,见解独到,是海内外关于清代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作者:冯贤亮

    学术创新丛书。 本书是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新的角度对江南地区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内在因素所进行的全面考察,主要从行政管理、地方防护、水利调控、灾害应变机制、宗教和民间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中央、地方政府和民间三大层面,如何对自然和社会两种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即所谓社会控制,使社会处于长期稳定的秩序和发展势态。
  • 在西部的天空下

    作者:唐纳德•沃斯特

    本书是美国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的作品。本书作者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其论著对世界环境史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书汇聚了作者有关美国西部环境史的多篇论文和学术讲演。本书首先介绍了西部史的发展过程及新西部史的基本特点,对新西部史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并研究了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和经验教训等内容。总的来说,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史的三个主题即多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个人自由与集权问题展开。本书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环境史等专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 Tigers, Rice, Silk, and Silt

    作者:Robert Marks

    Review "...this is a landmark book that deserves, and will undoubtedly receive, a wide readership."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Few historical studies feature animals in their titles. We gain insight, however, from turning human-centered history around because animals, earth, water, and climate all strongly affect human daily life. One of the special merits of Robert Marks's meticulous study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 China is that he incorporates the human story into a balanced, synthetic description of natural, bi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While recognizing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settlers who transformed their environment, he never loses sight of the costs." Peter C. Purdu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the book's most thought-provoking achievement is to make us ponder late imperial Chinese history in terms of long-term processes of change through which human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has created an ambivalent mix of economic goods and ecological "bads"." JAAS "...it deserves high praise for being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South CHina in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Marks has provided the most balanced overview of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The book is packed with useful statistics, and the maps are beautifully presented...Marks has presented us with a solid examin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Lingnan reg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insightful and well-documented...Tigers, Rice, Silk, and Silt weaves together a vast variety of data on environmental trends, including long-term climate shifts, deforestation, land reclamation,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phants and togers. It is presented with the help of many useful maps, charts and tables. Marks is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in showing the reclama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near Canton after the fourteeth century, and the expansion of a regional rice market as the Delta area turned to the production of cash crops and manufactured goods for export to other parts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Jrnl of World History Fall 2000
  •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作者:劉昭民

    中国历史上气侯之变迁,ISBN:9789570505276,作者:刘昭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