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遗民
-
民國初期的復辟派
本書撰寫方式大致以敘事為主,析論為輔,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討復辟派的形成及分析其歷史背景,並縷述復辟派在民國元年至四年間的活動情形;第二章說明復辟派與護國之役的關係,及復辟派在此役前後的重要言行,尤其是促使雲南首義提前發動一事,影響政局至鉅;第三、四章是以曇花依憲的丁巳復辟為主題,前半部為丁巳復辟的醞釀,焦點集中於張勳及其有關的時局異動,以探究丁巳復辟的緣起,後半部為丁巳復辟的開場與收場,並分析其迅即失敗的種種原因及其善後影響;第五章是復辟派的脈絡與變質,從丁巳復辟失敗落幕開始,至溥儀就任「滿洲國」執政為止。 -
滄海遺音
本書重現了《滄海遺音集》這部遺民詞集所連接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清末民初的社會文化變遷,一個是感時傷世的集體書寫。作者通過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和細膩的文本解讀,遊刃有餘地出入於史事和文本之間。在全書五章的論述中,作者精彩復現了清末民初的遺民詞壇場域,向讀者展示了朱祖謀、陳曾壽、王國維、陳洵等遺民詞人的群體風貌,並進一步揭示了他們的主體身分和詩詞創作之間互相塑造、牽制的關係。 迥異於五四新文學以來的主流論述,作者拒絕對遺民詞人進行政治判斷,而是採用記憶、稱號、時間、地方、物件等獨特的觀察點切入史料文本,對於遺民的家國情懷予以更同情的理解。與此同時,作者的詞學造詣和對文本的嫺熟導讀,令古典作品中的各種元素變得易於理解而又不失其動人。 -
遗民的江南
《遗民的江南:中国文化史上的遗民群落》主要内容:从政治上看,遗民足一种姿态;从道德上看,遗民是一种操守;从哲学上看,遗民是一种价值信念;从文化、审美上看(也许只有从文化上看才更契合遗民的本质内涵),遗民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经典,具有光耀千古的审美价值。 -
清初遗民社会
《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试图以明遗民为视点,尝试从清初满汉文化的整合与明遗民待清态度的变迁二者之互动为切入口,来阐述明遗民在清初的历史演绎。文章的取径始终围绕着两个断面:一方面,在清初,满汉两种异质文化经由了从冲突到调融再到整合的历史流变,另一方面,与之相偕应,明遗民对清廷的态度亦发生了从抗争、不合作到徘徊、分化再到亲附合流的蜕变。纵向上,揭示清初满汉文化整合与明遗民变迁的双向互动与基本规律;横向上,展示明遗民与清初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的多层面的内在牵连。 -
苍虬阁诗集
陈曾寿是中国近代诗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诗“沉哀入骨,而出以深微澹远”,“深醇悱恻,辄移人情”,有较多艺术价值。本书为陈曾寿之诗词合集,是研究其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
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
本书将清初遗民词人群体放置在明清易代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采用文献学与文艺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各地遗民词人的分布和创作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另一方面将清初遗民词与明遗民诗、南宋遗民词及明词加以比较,以揭示清初遗民词在创作上的继承和创新。此外,对清初词选专集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彰显清初遗民词的词史地位。 -
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
内容简介 毋庸讳言,眼下的中国史学正经历着一场巨变,这一巨变因同时构成为中国社会巨变的一部分而显得异常深刻。 事实上,这一巨变已延续了近三十年之久。只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巨变在悄然加速。巨变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个基本的方向。而此时的中国史学,却失去了度量变动的参照本身,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正不知该划向何处。 方向不明,且道路崎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前的史界情势! “历史学往何处去?”从“文革”结束后就一直是个问题。最初我们想回到前“文革”时代,很快发现不行。八十年代我们急切地拥抱现代化,“反传统”,向往所谓的“西方文明”。九十年代,“西方”虽未淡出,但“传统”却卷土重来,与传统互为表里的“国学”也随之复兴重光。出于对所谓“国学”的向往,九十年代的知识界集体向民国学术走去。近若干年,我们的学风又在调整之中,回归考据的势头有所减弱,“西学”特别是其中的“西方汉学”或美国中国学重又抬头,乃至有成为“显学”的迹象。但“西方汉学”能成为未来史学界的稳定方向吗?回答显然无法立刻作出。 实际上,史学界仍处在摸索和徘徊之中。 史家的天职让我们懂得,巨变的时代,巨变中的史学,需要一份清楚的历史记录,或者说一份实录。这份记录或实录必须要贴近时代,要同“本土化”与“全球化”交相辉映的学术现实共脉动;要尽可能多地容纳大家对其历史去向的望闻问切,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特色各异和角度不同的病情诊断与症候分析;还要能引领史学走出当下的迷茫,要竭尽所能地寻找中国史学前行的新航向。其中,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概括力的审视和扫描必不可少,而基于不同审视和扫描的批评与专深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革命的冲击 第二章 新思想的先锋 梁济,1859~1918 王国维,1877~1927 罗振玉,1866~1940 郑孝胥,1860~1938 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催化作用 潜伏的忠和保守性格 忠的再度肯定 今是昨非:对过去的自我的否定 文化和学术的重建 第四章 遗老的生活 租界,辫子,儿女婚姻 郑孝胥的经营 王国维的选择 罗振玉的海外生涯 第五章 遗老的复辟活动 张勋复辟 复辟的时代错误性 反对多而主张少 动机的政治观 外国势力和复辟运动 第六章 保护和整顿宫廷 溥仪的心情 留学问题 优待条件 任用新血 移宫颐和园 裁减人员 私有财产 优待条件的修订 第七章 遗老与日本 护驾出宫 日本使馆 天津日本租界 天津七年 第八章 文化学术的重建 经世致用的怀抱 罗振玉的经世事业 王国维的经世之学 远离现实的消遣学术 第九章 遗老的内讧和分歧 王国维和南书房行走 清华教职 王、罗的决裂 王国维的自沉 第十章 遗老的最后努力:满洲国 清室内部的动力 满洲国执政 遗老的心情 满洲国中的遗老 第十一章 王道理想国 王道思想的缘起 皇帝为政治之本位 孔子为文化之本位 王道的理想世界 满洲国的王道社会 日本与王道 第十二章 复辟的结束 郑孝胥的最后见解 溥仪的下场 参考书目 -
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
明遺民的詩學並非純粹思辨詩歌美感的學問,其中更涵融了亡國臣民的恢復之志與故國之思,透顯出遺民詩論家的思想、人格之精神。 本書以江南遺民界的精神領袖覺浪道盛禪師、道盛禪師的托孤傳人方以智、以及曾受道盛思想所沾溉的錢澄之三人為對象,探討諸遺民如何在特殊的生命情境中,建構以「怨」、「群」為核心觀念的詩論體系,藉以呈現遺民群體順隨著時間流逝,由「怨怒不平」而過渡到「和而不流」的精神演變軌跡。 -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
民國乃敵國也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