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问题
-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从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如资源禀赋、外部援助、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经济政策等详细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各自选择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通过分析中印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进行有益的探讨,乃至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提供有益的洞见。当今世界,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路经济学家纷纷为发展中国家出谋划策,众说纷纭,但有不少落人了“因为穷,所以穷”的怪圈。 -
中国问题
《中国问题》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人文与社会”跨学科系列讲座的第一辑,主旨在于拓展中国经济学的视野。讲座内容力求贯穿“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理念,对以往全部人文与社会思想进行反思,所含内容丰富,始于诸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样广泛的观察性和描述性的主题,经过诸如“文化心理学”和“政治社会学”这样的学术和历史考察,结束于诸如“数学与思维”这样的分析性和探究性的主题。力求使读者不仅读懂这些讲演者的文稿,而且通过这些文稿提供的“心”、“物”、“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感悟到一些与自己性命攸关的真实性。 -
关键时刻
改革是一个长久不衰并且在近年来一直被热议的话题,围绕这个主题,作者经过调查和研究,形成了这本内容各有侧重但主题明确的文章合集。本书反映了作者近两年对中国改革的一些思考,主要打算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要改革?”、“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改革如何才能进行下去?”等,对社会热点话题如反腐败、城市化和体制改革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文章的写作时间的跨度从意义重大的十八大之前开始,延伸到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近年来关于中国改革的理论体系的延续和完善。 -
中国做对了什么
文集是继作者07年《世事胜棋局》和08年《病有所医当问谁》的最新力作,延续了作者的一贯风格,言词犀利、笔法畅快,凝结了作者精深学识和卓然远见,是一部值得从头到尾细细读来再慢慢品味的案头佳作。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2009年的最新文集,其中收录了包括作者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在内的25篇文章。全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30年改革历程,第二部分针对当前的金融热点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第五部分针对城乡统筹土地改革的新问题展开了讨论。 简要目录 纪念中国改革30年 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 30年改革感言 一部未完成的产权改革史 公司理论与中国改革 通货与通胀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 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币值稳定是第一民生 货币的教训——美国次贷危机的思想影响 货币不能松 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 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 转型的困难 让相对价格发挥更大的作用 向内转型的困难 体制政策要靠前 未来的瓶颈 新形势,新挑战 未来中国经济的挑战与走势 经济新形势下的新起点 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为什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打通城乡土地市场 走城乡兼顾之路 试办“土地交易所”的构想——对成都重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个建议 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城乡协调 成都经验的启示——在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
天下有贼
《天下有贼》由财新《新世纪》周刊对张春江、李华等为首的中移动腐败窝案的系列独家和深度报道为基础创作而成,包含《张春江案由来》、《电信隐形人》、《寄生中移动》、《中移动利益链》等重磅报道,集合了数百页的司法案卷文件、公司内部材料,对案件的起因、调查过程和涉案人的犯罪细节等做了深入、客观的讲述。 -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中国哪一天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我想应当是整个社会均衡的现代化,是11亿人共享的现代化,而非城市或一部分人口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的现代化,在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本书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6-1993) 一等奖(199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1999年)。 -
当代中国问题
《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内容简介:中国自以巨大的落差遭遇现代性以来,至今已逾160年。在这160多年中,中国人经历了各种持续的动荡和断裂,以及持续的革命和后来极端的社会整合,直到中国经济突然爆发的最近20年。然而,经济突然的大规模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着现代性转型的完成,恰恰相反,它反而会加速地暴露其在政治七需要发展完善之处,这正是马克斯·韦伯在100多年前对德国精英和知识阶层的警告。在我们看来,这个警告也适合于今天的中国。 30年前,正值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者开始进行反思,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思想启蒙。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版了《走向未来》、《文化:中国与世界》和《二十世纪文库》等丛书。这些从书所传播的现代知识,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维定式,为3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今天,中国又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关头,如果说,当年的思想启蒙重在传播现代理念,为骤然而来的改革提供思想力量,那么,博源基金会作为思想启蒙的传承者,编辑出版《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则旨在集近30年来实践、研究与探索之成果,寻求对今天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共识。 -
这个国家会好吗
《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视角入手,力图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书中涉猎内容甚广:贫富分化如何产生、破坏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市场有哪些缺陷、中华文明为什么与众不同、企业家精神怎样发挥作用、地方政府如何定位……作者李晓鹏博士在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原因时,也为您解答了前面的世纪之问。 -
自我的他性
在《自我的他性》中,流心以华南某一沿海城市的商业实践逻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类人(官员、商人和小姐)作民族志描述,阐释他们所讲述的有关自我或他人的故事,从而揭示当代中国的自我结构。 本书的特色在于,进行以城市空间为分析对象的田野工作,或明或暗地对以村庄为分析对象的人类学研究的经典模式提出批判,民族志描述的焦点不再是人们的实际经验,而是他们讲述的故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变革,在变革中,中国人的性格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随时改变自己,甚至很容易就能在性格上变为另一个人,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自我的他性。 -
哈佛看中国
本书收录的是本人在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求学时间里,直接采访或邀请他人采访的访谈稿件的汇编。由于访谈稿件数量较多,总体规模较大,为方便读者阅读,分成了“政治与历史卷”、“经济与社会卷”、“文化与学术卷”三卷出版,每卷各16篇。需要说明的是,三卷内容的划分是相对的,有些内容有所交叉。 本卷即“经济与社会卷”,一共采访了16位哈佛大学教授和部分在哈佛大学学习、交流、工作过的中国问题专家,形成16篇访谈稿,内容涉及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可持续发展、卫生保健与社会价值等问题。其中,《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和关键性问题》、《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克服衰退,实现经济再平衡》、《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和幻象》、《全球经济的复苏与中国因素》等篇,主要是围绕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效率与公平:中国的渐进式变革》、《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和印度:企业家的角色与作用》等篇,主要谈论的是转型时期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一过程中企业家的角色和作用;《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的环境问题》两篇透过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健康与中国的医疗卫生》、《中国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口腔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期待》等篇,关注的是中国的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状况;《谁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全球化时代,什么是中国的价值》两篇,关注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其对世界所作的贡献。 简要目录: 前言 1、 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和关键性问题 受访人——德怀特•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 2、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 受访人——沃伦•麦克法兰(F.Warren McFarlan) 3、 克服衰退,实现经济再平衡 受访人——彼得•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 4、 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和幻象 受访人——盖保德(Albert Keidel) 5、 全球经济的复苏与中国因素 受访人——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 6、 效率与公平:中国的渐进式变革 受访人——怀默霆(Martin King Whyte) 7、 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 受访人——欧维伦(William H. Overholt) 8、 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受访人——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A.Frankel) 9、 中国和印度:企业家的角色与作用 受访人——韩太云(Tarun Khanna) 10、 中国的粮食安全 受访人——阿马尔•库瑞西(Ajmal Qureshi) 11、 中国的环境问题 受访人——戴尔•乔根森(Dale W. Jorgenson) 12、 全球健康与中国的医疗卫生 受访人——白瑞•布隆(Barry R. Bloom) 13、 中国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 受访人——刘远立 14、 口腔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期待 受访人——艾提•若沃斯(Athanasios I. Zavras) 15、 谁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受访人——瓦特•约翰(Watt John) 16、 全球化时代,什么是中国的价值 受访人——黄万盛 附录一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附录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国 后记 -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第2版)》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新版结合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全面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分析内容,并新收入一篇关于全球失衡分析的附录,还为每一讲新增了引言、内容提要和思考题,更有助于相关课程教学以及自我学习时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中国民族性中固然有丑陋的一面,但以偏概全式的处理,却涉及这种作者的人格与学格的问题,虽然完全符合他的风格。令人惊异的是,这种作者口口声声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事实上,他真的肤尝身受过,却还无耻地想认他们父子做“孺慕”的对象,以“热情忠厚”“一代英雄”之颂,备加赞美呢!泛指所有的中国人都丑陋,用来替自己的怯懦垫背,这种行径是要谴责的;这种劣作,是要拆穿的。 -
中国人太多了吗
《中国人太多了吗?》,本书讲述: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民工荒,大学生生源萎缩,房价,经济结构转型等很多经济问题都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年轻人少了,对中国经济是祸还是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 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小孩太少了。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更是降到了世界最低的水平。长此以往,中国将面临人口过度老化,经济缺乏活力,男女比例失调、社会不稳定以及国力衰落等各类问题。本书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国的经验和中国发展的特点,论证中国人口发展政策已 -
影子对话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最显著的特征是匿名发言的权利,而在匿名权利之下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对话,我称之为“影子对话”——影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我从200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这种“影子对话”,至12月下旬满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将其转化为纸质图书了,因为我和影子们围绕着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展开对话,而这些议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思考。概括起来说,我们需要教授是:什么是“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而,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基本问题? 影子的身份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影子又决不完全脱离影子所属的人,我们总能透过语言来推测影子的性格和性情,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才造就了“影子对话”的开放性。由于开放,我们才可以反思过去80年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和“急功近利”传统,才可以想想知识如何为信仰留有余地。 目录: 前言 合作与竞争 最近课程及日常感受 提出问题 对诸友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的看法的进一步探讨 关地“嫉妒”或“妒忌”的讨论 学术与人生 问题意识 生活伦理 关于互联网社会的无名氏定理 实践高于理论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为什么“边际效用递减” 社会科学学术中心的三个必要条件 《风的颜色》自序 知识与信仰 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经纬》发刊词 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 正义与政治 论政治家的品格 关于正义问题 王小波的说与思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关于残雪的作品 把这一主题改造为更有意义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没有新闻? 性,性关系与社会发展 三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主义与科学,以及关于中医 略论有知的无知 启蒙意味着为科学划界 “主义”与“科学” 对赞同中医者的看法的赞同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中医药的出路 满月的总结:何为“科学”? -
哈佛看中国
本书收录的是本人在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求学时间里,直接采访或邀请他人采访的访谈稿件的汇编。由于访谈稿件数量较多,总体规模较大,为方便读者阅读,分成了“政治与历史卷”、“经济与社会卷”、“文化与学术卷”三卷出版,每卷各16篇。需要说明的是,三卷内容的划分是相对的,有些内容有所交叉。 本卷即“政治与历史卷”,一共采访了十多位哈佛大学教授和部分在哈佛大学学习、交流、工作过的中国问题专家,形成16篇访谈稿,内容涉及政治变革、体制改革、法律、外交、历史等领域。其中,《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与谨慎》、《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民主化》等篇,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变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社会变迁与体制建构》、《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嬗变》、《寻求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等篇,主要谈论的是社会体制、制度方面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法治化:打造“第二长城”》、《法律改革的两难: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中美关系与我的中国法研究》等篇,主要是针对中国的法律改革与法制建设情况的访谈;《中国的软实力与对外交往》、《巧实力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和平:国家间交往的良性基础》等篇,主要谈论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中美关系;《应完整地看待新中国的历史》、《在细微处观察中国历史》等篇,主要谈论的是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最后一篇《崛起的中国与蓬勃发展的哈佛中国学》,可以看做是对新中国的发展史与哈佛中国学的研究现状作一总体回顾。 简要目录: 前言 001 1, 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受访人——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 2, 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与谨慎 受访人——傅高义(Ezra F.Vogel) 3, 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受访人——程中原 4,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民主化 受访人——谷梅(Merle Goldman) 5, 社会变迁与体制建构 受访人——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6, 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嬗变 受访人——华琛(James L. Watson) 7, 寻求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受访人——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8, 中国法治化:打造“第二长城” 受访人——安守廉(William P. Alford) 9, 法律改革的两难: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 受访人——李本(Benjamin L. Liebman) 10, 中美关系与我的中国法研究 受访人——柯恩(Jerome A. Cohen) 11, 中国的软实力与对外交往 受访人——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12, 巧实力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受访人——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13, 应完整地看待新中国的历史 受访人——柯伟林(William C. Kirby) 14, 在细微处观察中国历史 受访人——包弼德(Peter K. Bol) 15, 和平:国家间交往的良性基础 受访人——孔飞力(Philip A. Kuhn) 16, 崛起的中国与蓬勃发展的哈佛中国学 受访人——张伯赓(Julian Chang) 附录一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附录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国 后记 -
舌战中国
2011年,基辛格、李稻葵、弗格森、扎卡利亚齐聚加拿大,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芒克大辩论,这是一场影响全球的世纪大辩论, 受到广泛瞩目。 在辩论会上,四位全球精英唇枪舌剑——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国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经济辩题 中国如何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 中国只能坐世界经济第二把交椅,而无法问鼎世界经济之冠? 中国应该如何管理好巨额的外汇储备? 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风险在哪里?如何应对这种风险? 面对环境污染、盲目投资、诚信危机,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外交辩题 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才能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在处理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时,中国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什么? 21世纪,中国将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为了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民生辩题 中国的收入差距为什么也会越来越大?应该如何解决? 中国民众的声音如何才能被广泛的传达? 中国很快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的严峻局面,这是杞人忧天吗? 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中国问题
《中国问题》主要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然而,罗素却是立足于中国的立场谈中国的现实政治:关注中国军阀纷争的政治格局,剖析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特别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指出中国经济、铁路交通、工业(尤其是矿业)的发展前景.呼吁中国重视教育,呼唤“少年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罗素又立足西方立场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有其独到的见解。 -
治理中国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