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公民社会
-
颠狂与谨守
课堂需要光,这光既非来自教师亦非来自学生,而是出于带给我们自由的伟大事物(道、真理、生命)本身,课堂本是练习自由的最佳场地。收录在这里的几节课,从二〇〇六年的《套中人》到二〇一〇年的《弟子规》,跨度近五年,参与的孩子则高中、初中、小学都有。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与第一本课堂实录的差别:《言说抵抗沉默》里的五节课都只有PPT没有黑板,而这里的六节课,其中五节有由孩子们完成的板书——将简明的词语罗列于黑板,孩子们的胆量和清晰的思路就随之而来,相信他们,他们的发言就像锤子敲击在金属上。倘若觉得仅凭字面听不到声响,不妨去看看现场,六节课的视频在网上都有晒晾。 -
公共服务中的伙伴
《公共服务中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汇集了作者在过去12年中所写的主要论文,它们探讨了“第三方治理”的概念,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范围和性质。这些论文集中于五个重要主题,并形成了《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的基本结构:首先,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理论基础;其次,当前非营利部门的规模以及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现实;第三,这种服务提供的合作模式对非营利部门及其服务对象的后果;第四,20世纪80年代的紧缩政策对这种伙伴关系的影响;第五,对本国及国际上发展态势的展望。 -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
本书是一部关于公民社会制度研究专著,全书包括《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民国时期民间组织的制度环境》、《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国际比较》、《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调研报告》几篇研究性论文,适合社会制度研究者参考学习。 -
国家与社会
本书系1995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亚太研究联合中心举办的“中国公民社会”讨论会论文汇编,兼学理研究及个案分析,涵盖政治科学、历史、教育、宗教等诸多学术领域。一批北美顶尖的“中国学”学者相聚探讨“公民社会”概念在中国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及其限度,进而重新思考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各位作者并非把持现成的西方“公民社会”尺度来裁判和论断中国,而用历史比较学的眼光,平等对待欧洲和中国的历史经验,尝试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与社会模式。他们迥异的学科背景、理论立场和研究路径,为本书带来了可贵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本书呈现的研究范式将打开一些缺口,为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
海外学者中有一种观点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了深刻的经济改革,但政治体制基本未作变动,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从政治学角度而言,政治体制内涵是多方面的,除了西方国家的多党制、三权分立、代议制外,还有法制和法治、行政体制、领导体制、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如果根据后面这些广泛的标准来看,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的许多变革直接间接地促成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民间组织及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分别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行业协会、村民组织、社区组织为实例,对民间组织的影响、功能、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及其对治理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案例出发,作者对正在兴起的中国公民社会及其对善治的意义做了初步的理论概括。该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公民社会的兴起已经并正在对中国的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
全球公民社会
“近年来,全球出现了非常重要的浪潮,即市场和国家以外大范围的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机构被冠以“非营利的”……但是非营利部门仍然是现代社会的风景中“不为人知的大陆”,不仅不为大多数决策者、商业精英和新闻界所认知,甚至也不为置身于非营利部门的很多人所认知。” 《全球公民社会》是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约35万字。这个项目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委托莱斯特·M.萨拉蒙博士等人,对全球分布在西欧、中欧、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组织(NGO)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完成了系统的资料收集,本书汇总了该项目第二阶段的初步成果。内容包括:这些组织的基本规模、结构、收入基础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国家的表现有何不同:什么因素促进或阻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实体的特殊属性是什么。 这股力量包括数以千计的社区私人团体、医疗诊所、学校、日托中心、环境组织、民间结社、发展组织、文化机构、职业协会、消费团体以及其他类似实体,它们构成日益响亮的所谓私人非营利部门或“公民社会”部门。 在不同的国家中,这些实体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和普遍的差异性,然而它们都具有某些重要的共性,正是这些共性使它们被区分为一类社会“部门”,即:这些实体都是在国家机构体系之外运作的组织,它们不分配利润,公民自由地加入或者不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加入。 前 言 第一编 概 述 第一章 公民社会的比较观 第二编 西 欧 第二章 比利时 第三章 芬 兰 第四章 法国、从雅各宾传统走向分权 第五章 德国、统一和变革 第六章 爱尔兰 第七章 荷兰非营利部门的主要特色 第八章 西班牙 第九章 英 国 第三编 其他发达国家 第十章 澳大利亚 第十一章 以色列:对其主要经济变量的综述 第十二章 日 本 第十三章 美 国 第四编 中欧和东欧 第十四章 捷克共和国 第十五章 匈牙利 第十六章 波 兰 第十七章 罗马尼亚 第十八章 斯洛伐克 第五编 拉丁美洲 第十九章 阿根廷 第二十章 巴 西 第二十一章 哥伦比亚 第二十二章 墨西哥 第二十三章 秘 鲁 附录A 附录A的补充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章后参考文献概译 译后记 -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
首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于2010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2月26日下午,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教授等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众多NGO代表出席了发布会,部分与会代表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冯利博士主编。报告分总报告、分报告、典型案例、大事记四个部分。 康晓光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康教授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及其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然而,时至今日,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外部环境还缺乏系统的观察与评论,对来自本土的经验和教训也缺乏全面的总结,对基础性、杠杆性、先驱性的案例缺乏足够的重视,亦未建立起权威的部门规范和有效的内部整合机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应运而生。报告立足中国,发掘本土经验,站在NGO的立场,以NGO的视角进行观察,以明确的价值立场,强调导向性;对现实进行系统客观的观察,强调实证性。报告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了整个第三部门,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对历史进行了回顾,对重大事件给予记录和评价,树立典范,针砭弊端,奖善罚恶。报告的发布旨在逐步确立行业规范,推动组织发展,引导部门的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自律和外部问责。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的总报告对当前中国第三部门进行了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第三部门在整体上还非常弱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自主性,并且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失调,其命运掌握在环境力量手中,尚不具备主宰自己未来的能力。结论认为,中国的第三部门是“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分报告探讨了五个主题: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发布以来,中国的企业(家)基金会作为第三部门的新成员出现的背景、产生的意义、价值,和面临的挑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脉络、六个环节、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社会组织目前的能力无法对接政府的需求,同时社会组织的独立空间又受到政策挤压;近年来由政府、媒体、民间组织各方组织的公益类或慈善类评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公益评奖到底重在什么,专业性和权威性来自哪里,评奖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何在;随着公益领域的发展,媒体对公益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加,媒体已成为公益领域的问责主体,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媒体对公益领域的问责仍停留在法律、道德层面,还未触及绩效问责;志愿精神和志愿者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基础,以大型事件中、日常情境下的志愿者的参与方式和志愿者追求的价值、传递的理念为观察点,可见“志愿”在中国不是一件舶来品,西方意义的志愿精神和中国的志愿精神虽然在表现和内涵方面相通,但对志愿者而言,其内在的支配逻辑却不相同。 典型案例包括了典型机构、典型项目、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此次报告共剖析了10个典型案例。例如,典型机构剖析了致力于解决低收入人群脱贫与就业问题的社会企业——富平家政学校,将其成功的运作模式总结为“政府支持+企业式经营+公益目”,同时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就典型项目,报告剖析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推动全民公益的项目——“爱心包裹”,该项目在启动两个月的时间内即创造了公众捐赠的奇迹。而与此同时不少公募基金会却缺乏创新,走“大捐方”筹款路线而忽略公众基础的建立。报告关注该项目并总结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机构的创新机制、准确的项目定位、扎实的操作执行、出色的资源整合,和善于抓住契机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就典型人物,报告剖析了李连杰及其倡导“壹家人”的公益理念。李连杰打破富人慈善的怪圈,利用自己的智慧与人脉,借壳公募基金会推出“壹基金”,倡导公众参与,打破政府垄断公众募款、只给少数机构以公众募款权力的口子,凝聚媒体力量和公众力量,打造“壹基金”品牌,推行“壹家人”、“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另一个典型人物是在大陆从事公益的香港人士陈庆芸,她的职业经历以及个人品德使中国公益组织特别是草根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深思,应如何完善内部治理,如何理性地在个人权力与机构发展之间进行权衡。就典型事件,报告指出,劳资双方矛盾正逐渐凸显,媒体的介入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而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却往往形同虚设。在2010年由劳资纠纷引发的事件中,政府首次采取了中立态度。遗憾的是,来自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声音却很微弱。报告还剖析了目前在网络上成功运作的网络组织“格桑花”,和包括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动公益组织发展的战略性项目在内的3个典型项目,认为媒体正从“看客”变为公益传播的主角,他们以问责主体的身份联同公益界,推动了规则的建立,体现了社会责任。报告剖析了“多背一公斤”项目对年轻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大事记从法律法规、政府行动、行业建设、活动方式和资源、组织建设、学术界、公民行动和海外力量八个方面记录并评价了自2008年以来对中国第三部门有重大影响的26件大事。例如,2009年4月21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不得提供公益捐赠回扣有关问题的通知》,报告认为这意味着专业筹款人的出现暂无可能;2010年7月7日,民政部会同五部委发布《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要求汇缴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这是政府继汶川地震之后又一次大包大揽;2010年5月4日,曹德旺曹晖父子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以现金方式向西南五省市受灾贫困家庭捐赠2亿善款,报告认为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捐赠行为,捐赠人对捐赠方式、捐赠途径、捐赠时间、捐赠结果非常关注;再如,针对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来到中国游说中国富豪捐半数资产事件,报告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对资本主义逻辑的彻底颠覆,他们告诉人们,成功地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的动力不是为了自利,而是为了利他。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得到了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先生称“本书的观察角度与方式同蓝皮书和专业书籍相比更有特色,以生动的方式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读者理解与思考的特殊信息。” 南都公益基金会徐永光理事长称“它抓住了第三部门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同时报告本着独立的价值立场,对好的事物不吝啬表扬,对不好的事物也不放弃批评,由此可见研究者对第三部门发展的责任意识。这是一本颇具分量的观察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称本报告为“中国第三部门建设系统中独立观察智库的开山之作”。 本报告的资助方、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对该报告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本报告是迄今我所看到结构最为严谨、行业观察角度犀利而深入、观察系统全面、收集材料详实、案例调研精深、对行业相关各方具有启迪指导作用的很好的一份行业观察报告”。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每年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和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一次。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理论研究,特别是本土经验的总结与开发;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家独立的专业评估咨询机构,专注于公益咨询服务、前瞻性研究与开发;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中国公募基金会中创新不断,带头自律,支持和推动行业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该报告,是期望借此推进行业理论构建,加强社会对第三部门的关注与研究。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的持续推出将使我们见证中国第三部门的动态发展状况和趋势,也使我们不断地反思什么样的第三部门才是中国最需要的,第三部门将如何行动才能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部门。 -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
《全球公民社会》是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约35万字,由美国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该书对西欧、北美洲、亚洲、中欧和东欧、拉丁美洲等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完成了系统的资料收集,内容包括:这些组织的基本规模、结构、收入基础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国家的表现有何不同:什么因素促进或阻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实体的特殊属性是什么。 在本书中,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继续全面阐述了发展中和发达国家中非营利部门或日公民社会部门的范围、规模、组成和资金来源情况。全书涉及36个国家——深入研究的有14个国家,重点集中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同时还收录了有关欧洲的新材料、更新版的概论以及一套新的全球公民社会指数。书中提供了有关非营利部门大量的重要信息来源,全书图表丰富,数据浏览方便。 莱斯特·M.萨拉蒙,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政策研究所教授,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政府行为和非营利部门研究的国际专家和代表性人物。著有: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1993),The Emerging Seclor(1994),Global Civil Society: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1999)等。 -
从群众到公民
本书是由德国科学联合会(DFG)和德国经济合作部共同资助的“关于中国地方参与进程中的政治意识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作者对中国六个省份或经济特区的社区和村庄进行了考察,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访谈。在大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制度变迁在草根层面上(农村和城市社区)对相关人员(农民、普通市民和地方干部)的意识的影响。本项目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即本卷致办于中国城市的研究;第三卷致力手农村地区的研究。一本卷从稳定和合法性的角度、从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政治意识的角度,研究农村和城市居民区的转型及其对地方政府的政权稳定的影响和对全国层面的影响。 -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t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Jean Cohen and Andrew Arato argue that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articulates a contested terrain in the West that could become a primary locus for the expansion of democracy and rights. -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
非营利部门在世界各国已构成了一股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正在悄然升起。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和促进中国社会力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也是本书出版的良好机遇。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编 概 述 第一章 公民社会的比较观……………………………………………………………………3 第二编 西 欧 第二章 比利时…………………………………………………………………………………37 第三章 芬兰……………………………………………………………………………………52 第四章 法国:从雅各宾传统走向分权………………………………………………………68 第五章 德国:统一和变革……………………………………………………………………83 第六章 爱尔兰…………………………………………………………………………………100 第七章 荷兰非营利部门的主要特色…………………………………………………………123 第八章 西班牙…………………………………………………………………………………138 第九章 英国……………………………………………………………………………………152 第三编 其他发达国家 第十章 澳大利亚………………………………………………………………………………173 第十一章 以色列:对其主要经济变量的综述………………………………………………186 第十二章 日本…………………………………………………………………………………205 第十三章 美国…………………………………………………………………………………220 第四编 中欧和东欧 第十四章 捷克共和国…………………………………………………………………………239 第十五章 匈牙利………………………………………………………………………………256 第十六章 波兰…………………………………………………………………………………272 第十七章 罗马尼亚……………………………………………………………………………281 第十八章 斯洛伐克……………………………………………………………………………296 第五编 拉丁美洲 第十九 章阿根廷………………………………………………………………………………311 第二十章 巴西…………………………………………………………………………………327 第二十一章 哥伦比亚…………………………………………………………………………342 第二十二章 墨西哥……………………………………………………………………………356 第二十三章 秘鲁………………………………………………………………………………368 附录A ……………………………………………………………………………………………383 附录A的补充 ……………………………………………………………………………………390 附录B ……………………………………………………………………………………………396 附录C ……………………………………………………………………………………………404 附录D ……………………………………………………………………………………………415 章后参考文献概译………………………………………………………………………………426 译后记……………………………………………………………………………………………431 -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作用。作者在第一章中首先对中国政治环境与西方政治环境的区别进行了描述,然后在第二章中讨论民意调查在中国的实施和问题,第三章讨论中国公众对政权的支持度,第四章研究媒体对公众政治态度的影响,第五章谈中国的人际关系对公民社会形成的影响。接下来的部分讨论公民政治行为,包括第六章公民表达意见的程度和渠道,第七章有关职工政治参与和解决劳动纠纷的研究,第八章关于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讨论。在第九章结论中,作者总结了民意在中国XX主义政治制度中影响决策和公民社会发展的特点。上述研究发现,即使是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民意有可能向公民社会发展,也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和中国的政治变迁。 作者从三个大的理论方面探讨中国民意的形成,即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结果发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对民意的影响最大,文化传统其次,政治制度最少。这一发现与西方主流政治学派的观点不同,西方政治学认为,中国的民意是被政府操纵的,而且无法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在西方政治学中研究中国民意的一次突破。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 》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方面的另一个突破是它的实证性。这是第一部从全国范围研究中国公民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英文著作,它包含了对几万人的民意调查数据,时间从1987年到2004年,其中198X年5月和10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城市调查,更是记录“XXXXX风波”绝无仅有的科学依据。 很显然,作者关心的不是中国如何在一夜之间民主化.而是关心民意如何向公民社会发展。在一个公民社会中,百姓应当有参与的愿望,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精神,忍让和容忍不同意见的风格,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公民社会,民主才可以运转和持续,没有公民社会,再好的民主制度也无法实施。 -
公民与文明社会
《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内容简介:雅诺斯基教授执教于美国肯塔基大学,在他在《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中从三个重要方面推进了公民理论。第一,他澄清了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一些混乱。《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利用韦斯利·霍菲尔德的法学理论,主明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系统地与自由权、要求权、支配权和豁免权相对应的。第二,《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通过有限交换和总体交换系统阐明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书中指出,当权利与义务并非存在于一对一(有限交换)的关系中时,社会和组织会比较强有力。社会民主国家有着高水平的平衡(即高权利和高义务),而自由主义国家则为低水平的平衡(即低权利和低义务,尽管它们常常强调广泛的自由权)。第三,雅诺斯基教授回答了有关公民权利几百年来发展情况的一些问题。他说明,传统国家依靠社会闭合而将权利和义务限制在一定居民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总体交换可以更有效地运作,比闭合的群体所能取得的结果更佳。自由主义国家依靠社会开放,因而只能有低水平的权利和义务,因为公民们不想让他们的资源分给那些自由入境出境的人。雅诺斯基教接接着又参照权力资源论和国家中心论,阐释了公民权利近数十年和数百年发展。他支持T.H.马歇尔的观点,即权利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逐项增进的。首先出现的是基本的法律权利,包括男子和妇女的财产权,以及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然后是政治权利,有财产男子、所有男子、妇女、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群体先后获得选举权。在这些法律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后出现了社会权利。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出现了参与权利,包括共同决策权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权利和保护。 -
为公益而共和
《为公益而共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治理之路》是一部讲述中国企业家组成的环保公益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展历程和组织模式的专著。该协会由100多位中国企业家参与组建,旨在治理沙尘暴和阿拉善生态,并推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公益而共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治理之路》详尽记录了组织从2004年2月筹备到2010年1月这五年的发展历程与经历的各种风雨,并力图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民主组织模式的经验,提供一些公民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案例。 -
市民社会基础读本
该书为西方学者对市民社会理论领域内重要文献的基础汇编,书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文献,内容涵盖了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与社会资本、市民社会中的市民信任和社会权威、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等几个基本主题。 -
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
本书内容包括:三个奇特现象的解读——珠三角农民工观察、回乡农民工搅动乡村政治、天安门旁边的流民家园等。 -
国家与市民社会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收录了25篇论文,分四个部分依次讨论市民社会概念的厘定、市民社会与社会整合等重大问题研究的勾连、援用市民社会模式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所做的具体研究、以及全球化影响下的市民社会研究与全球市民社会问题,力求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过程中浮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及讨论加以促动,并为拓深此一题域中的本土性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不可或缺的研究文献。《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适合社会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