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公民社会

  • 行动的力量

    作者:朱健刚 著

    《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以集体行动的学术视角,通过对八个民间志愿组织个案的研究,集中分析了这些志愿性集体行动的意义框架和行动策略,揭示了中国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指出,这些志愿行动的外在和内在意义都在发生变化,民间志愿行动正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 中国发展简报

    作者:Beijing Civil Societ

  • 何谓“市民社会”

    作者:(日) 植村邦彦

    《阅读日本书系·何谓“市民”社会:基本概念的变迁史》是从市民社会的思想起源开始论述,从概念转化,直至今天人们对市民社会认识的变异,其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洛克,到霍布斯,到卢梭,到弗格森,到黑格尔,到马克思,一路走来,再到现当代日本及各国的市民社会的研究者们,最后到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是对市民社会这一演变过程最经典的解读。
  • 公民社会的诞生

    作者:肖雪慧

    全书共分为五辑,按我的理解,顺序依次是教育、法制、评论、宪政、学界规则。它给予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肖老师的内心始终心系具体的个人,而这“个人”是民主社会或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因此其学理立足于权利,围绕人的权利展开。 我想肖老师把“教育”放在第一辑,和她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现状有切肤之痛有着很大关系。因为此辑文字的思想和她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肖雪慧教育随笔》及《独钓寒江雪》中的,乃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都是针对教育的困境和误区开出的一剂剂良药。她的眼光常投在弱势群体(尤其是贫穷的孩子)身上,其意旨在呼唤与民主化潮流同步的教育到来,培养公民社会、缓解目前社会冲突、避免大规模社会动荡。所以她的笔触有锋芒,但内里是拳拳的赤子之心。我从老师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超越的眼光,而这种力量和眼光,在我看来乃是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 第二个感受是在文学评论领域,肖老师所展示深厚的学养和深刻见地。毕竟肖老师的大学专业是川大哲学系,多年来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伦理学,所以与文学还是有距离的。但第三辑中《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读〈何满子学术论文集〉有感》,肖老师表现了极高的文学理论水平,绝对是中文系教授级别,而且其行文思路、文学见解,不拘一格,别有新见。她的这种新见立足于整个中国大文学史,所以对何满子先生的评价也显得客观中肯。何满子先生为人熟知的是作为杂文家的一面,而作为博中西、通古今的学问家的另一面却鲜为人知。所以肖文的出现,也提醒国人看一个作家要有全局观。何先生是一个持批判眼光的杂文家,也许在这点上和肖老师达成某种共识:对现实的批评,有利于针砭时弊,“引起疗救的注意”。 当然,肖老师近年来一直心系自由、民主和宪政,所以第四辑中文字较为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现状的看法。从《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到《为了和平》,文心是希望国人能借鉴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具有普世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公民社会的诞生。她两次引用中世纪阿拉贡臣民向国王的宣誓语和1581年“出亡法”所撤销的对菲利普二世的效忠语,都在说明统治的正义性或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尊重人的权利。肖老师相信臣民和统治者之间有一种原始契约关系,证明以自由为核心的权利观念是西方人的普遍观念,而基于权利观念反抗国家权力突破原始契约所划定的界限是西方有力延续着的传统。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公民所拥有的出版、言论、结社等自由,以及保持中立的独立司法系统为公民提供反对国家犯罪的合法渠道,在我国是怎样的稀缺! 西方的公民有一种个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宪法性关系,而我们的“公民”则更多的是顺民和奴才。其中原因在于前者有希腊精神文明传统的传承,后者乃是两千多年专制王权的大一统,给予了国人一种“服膺于权力、效忠于一家一姓、无条件服从王权并把卑微和奴性植入于人内心的臣民训练”。所以肖老师急切呼唤必须通过对国家权力的约束来保障公民权利,当然这在一党执政、发扬党监督党的政治形势下,希望几近渺茫。所以肖老师特意引进西方的思想资源——博兰尼的《自由的逻辑》和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希冀国人能“从另一文明中中自由的历险、自由的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尤其是其间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获得重要启示”,晓示国人“通行于古今立宪国家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忠诚和相互保护基础上”。 我国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专制”(引用李慎之先生的话),所以肖老师特意写《多样文化和普世价值》和《为了和平》,提醒世人当代国际关系中很多冲突乃是文化冲突,要我们警惕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认同与人权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和平、正义、思想宽容等原则在内的普遍价值,因为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价值前提。由于战争仍然还存在,甚至有核威慑影响在,所以肖老师厘清了“绝对的和平主义”和“有条件的和平主义”两个概念,这里的论述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任何条件下都拒绝参与所有的战争是一种天真的必然有偏狭色彩的观点”是一致的。或许这样的观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去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 最后一辑文字,都是反对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文字,但因为其中附有两则伦理学论文《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探询道德原则,建立整合模式——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系列研究》,通过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早在1997和1998年肖老师所达到的伦理学研究高度。当然这里也有建设公民社会的原则,例如公正、平等、互利和伙伴关系原则。至于反对剽窃文字,保护作者著作权问题,国家教育部在8月26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引自8月28日《钱江晚报》A3版),这在表达独立见解和创新思想要承担风险的时下,也算是政府的一个弥补吧。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也希望今后的学术界多一些清洁和纯粹,多一些像肖雪慧老师这样治学严谨的学者。 当然,《公民社会的诞生》并不是完美无缺之作。作品中还有一股情绪的潜流,有时表现为一种愤懑不平之气。这对于一个伦理学家是一种遗憾。但是我们想到肖老师的坎坷命运——经历上个世纪末的那次事件,专制政权一直以来给予她心灵的伤害。我想读者自然会谅解她这一点。毕竟从那时至今,肖老师一直含辛茹苦,默默耕耘,不懈播撒文明的种子。所以我祝愿她作品中的文明之种像《圣经》中所说,能多一些撒在泥土中,立于信心的磐石,这样能引发一大批民众的觉醒。借傅国涌先生的话,肖老师确实是当代“文明的使者”,“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伦理学家,她的全部文化、社会批判都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所以才显得那么清楚、有力。”借她自己对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评价,肖雪慧老师作品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 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

    作者:韩水法,黄燎宇 编

    《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理解"市民—公民"概念的维度》是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专题论丛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壮大成为中国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人们急于了解中国的这个新生阶级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或者当今所说的西方中产阶级有何异同,国内学术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随之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中德两国哲学、法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知名甚至顶尖级学者,譬如德国当代史学泰斗尤尔根·科卡等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所形成的成果具有学术补白和开拓性意义。
  • 索罗斯的救赎

    作者:乔治•索罗斯,查克•萨德提克

    《索罗斯的救赎》在《超越金融》中所讲述的索罗斯社会理想和哲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他的理念和哲学在慈善事业中的应用,应该说,是索罗斯最新思想、慈善事业的总结。 《索罗斯的救赎》讲述了索罗斯对慈善的种种认识,从开放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索罗斯这个自称为自私的人如何创办了一个无私的基金会。书中对其多年来从事慈善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也讲述了索罗斯在开展这些项目时的一些理念和方式。 对于希望了解索罗斯的人生哲学和理念,对于希望从他身上学到更多关于如何开展慈善项目的人来说,《索罗斯的救赎》不可错过。
  •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

    作者:高丙中,袁瑞军

    本书是2008年《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书中具体收录了:政府转型对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式的社团革命——对社团全景图的定量描述、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关系策略与合作机制建构、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等内容。
  • 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作者:寇延丁

    (国内正式出版)目 录 张淑琴:从丐帮帮主到社会企业家李 波:假如天堂都在劫难逃 李 涛:灾难面前我们不做木头人 马小朵:路遥知马力 孙 恒:歌者行于途 吴登明: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 吴昊亮: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 杨云标:需要 赵 丽:在沙漠里种小草 翟 雁:用生命影响生命 翟明磊:说出了真话的孩子 周鸿陵:七年只做一件事 周永宏:我们一道前行 周 宇:一直向上走 郑 冰:三千农民办农会乡村 王树霞: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世界 王殿敏:人生没有回头路 全能农民刘忠训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一棵成长中的树 邱建生:用什么照亮心灵 袁小仙:最根本地做一件事 潘家恩:淬火激情 黄志友:赤脚走在土地上 严晓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袁清华:摸索在困惑与失落之间 刘健芝:读书应当有用处 谢英俊:安得广厦千万间 对 话:做一个行动者(作者与梁晓燕老师) [经过两次三审方得出版,有些人物不得不略去……]
  • 还君明珠香港琐谈

    作者:严飞

    对回归后的香港的解读,总存着几点偏差:香港的本土意识,常常带有浓郁的本位化色彩;西方视界下的香港,又往往带有严重的殖民倾向和幸灾乐祸的心态;而在大多中国内地人的眼中,香港则是一个资本化自由化的金融香港、游乐香港。本书为一名在香港工作的内地青年人,以“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的“他者视野”,去细心剖析香港人对国族身份的探索、对公民社会的实践、对集体记忆的珍视、对社区保育的执着,以及香港人在地产主义、中环价值和边缘危机下的省思,从而还原出一个真实复杂而又多元的香港。
  • 公民社会視野

    作者:陳健民

    有说香港的公民社会于八○年代已具雏型,但自回归一路走来,从七一游行、五区公投以至近日的区议会及特首选举,公众及各政党对香港民主发展、选举制度等均持不同意见,各人用不同的方法演绎各自的民主理念,文有笔战口辩,武有掷蕉动粗,明有总辞公投,暗有种票任命。在猪狼乱战下,香港这一 奇特的公民社会在政改阴霾下的发展该何去何从? 吕大乐(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新力量网络主席): 论政这回事,就是无法避开争议,不可能意见一致。如果只能容忍一种想法或主张的话,那便不是开放的政治辩论了……跟陈健民相识多年,大家在很多问题上各有不同看法,时有不一样的意见。但跟他辩论时,总能够感受到他多年跑田野的经验与观察(尤其是关于公民社会这个课题),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对保持开放的政治辩论的坚持……尽管明白到大家的想法并不一致,仍想早日读到他所写的最新评论,刺激一下思考。
  •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蔡朝阳

    作者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对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独到的观察与剖析。身在教育体制之中,作者所见真切,所感颇深。第一辑“以自由看待教育”中的教育观察和教育随笔,反思当下教育,提出个人意见。第二辑“教育从孩子开始”,以父亲的身份,叙述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得乃至惶惑。第三集“守住教师的底线”,以“一厘米主权”为价值标准,讨论教师如何坚守底线,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 使民主运转起来

    作者:[英]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通过对意大利各地区的研究探讨了有关公民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运用社会资本、治理和善治等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对意大利进行个案考察,经历长达20年的实证研究,论述了意大利如何在法西斯专制崩溃后,成功地利用意大利深厚的公民传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民主机制,逐渐使意大利社会走向善治和繁荣。
  • 公民心事

    作者:易中天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官员是什么?公务场合是“公仆”,下班以后是“公民”。学者也是公民,可以关起门来做学问,也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 作为《书生傻气》的姊妹篇,本书所收妙文是2008年以来易中天陆续写作和发表的。公民关心社会,天经地义——矿难,城管,三聚氰胺,糊涂的拆迁,心酸的理想,绿丝带与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以及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中国梦与中国之套,仇官仇富,三俗非俗,又有《三国演义》的“性之病”,曹操变脸,关羽成神,孙权下课,诸葛升坛,还有逝者柏杨、吴冠中、蔡定剑等远去的雷声…… 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那些,都是本书要说的。比如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比如自由、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愿不用再说。
  • 对话欧洲

    作者:陈乐民,史傅德

    《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