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旁观者

  • 旁观者 Spectator

    作者:钟鸣

    “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诗人钟鸣的新作《旁观者》正好印证了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的这句台词。《旁观者》被作者自称为是一部成长小说,其中叙述了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反映了南方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诗人们的命运,此外,还有作者的诗歌作品、译诗等。如果《旁观者》仅止于此,并不足以让我们惊奇不置。 150万字、1500多页的《旁观者》是一部超文体的奇书,融合了传记、诗歌、随笔、小说、文论、译文、摄影、新闻、文献、手稿、注释等多种因素,从上述因素中任选其一展开阅读,展现的都是一部独立的作品。 这也是一部十分风格化的书,其风格从第一页,就十分明显。钟鸣在书中提及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称其“行文风格犹如拍快照”、“勇猛的速度,再加甜蜜的内核,掏肺捣脏,插科打诨。一看便知是‘闲话风格’”。钟鸣的文风也是如此快速急进,但他却大大地超越了爱伦堡。敏锐的触觉,良好的平衡感,轻松地选取词语,飞快地传递,由此根据词语展开的叙述、类比和广征博引,灵巧而迅捷,赋予它们崭新的意义。钟鸣的文风就像蒙田所说的那样:活泼、简洁、有力、率直。在《旁观者》中,我们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极端融合到了一起。张弛适度的表述与结实的文字的融合;游刃有余的行文,机智的语言,富于弹性和张力,文字的内涵却是空前的高密度;世俗的平凡事物和重大的哲学命题的融合;超越平面的描述带来了特殊的厚度和广度。 这些特点在钟鸣颇受欢迎的随笔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步者随录》中已经有所显露,但在《旁观者》中,钟鸣的追求更为显著和富有成效。钟鸣因此也是难以模仿的,除非你同样博闻强记、同样思维敏捷、并且具有同样突出的塑造和解构能力。 在《旁观者》中,钟鸣以辛辣的文笔,对所谓的美文实施了一次无情的嘲弄和摧毁。《旁观者》不仅体现在对文坛时尚的反动,更表现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判,对文学权威的质疑和对文人普遍存在缺陷的揭示上。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钟鸣曾经谈到了他的目的:“我想结束一种东西,那就是从白话文运动以来,一直困扰着许多人的气味,精神气味。我要通过特殊描写,把它抓出来;在诗歌的肚皮上,划出一刀,不留情地掏肠肠肚肚。”作者所强调的见证意识,使《旁观者》不仅揭示了当代诗歌演变鲜为人知的重要之点,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图片,为后人提供了当代诗歌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旁观者》的写作历时五年,写于每天日出之后、正午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钟鸣因此自诩为“黎明之书”。而这部作品在其他的意义上,也是一部黎明之书,不论是对中国文学的建树,还是它所带来的震动都是如此。□王 寅 原载<新民晚报>
  • 旁观者

    作者:彼得·德鲁克(Drucker.P.F.)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珍藏版),ISBN:9787111280798,作者:(美)德鲁克(Drucker,P.F.) 著,廖月娟 译
  • 旁观者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旁观者》是一代管理大师的亲笔自传,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旁观者》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和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事实上,早在餐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是“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和阿苏尔般遥不可及。 《旁观者》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德鲁克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本,是德鲁克迷们最不该错过的一本,是了解德鲁克的必读,我愿意郑重推荐给所有的管理者——我知道大家用来读一本书名中既不包含“管理”也没有“领导”的书的时间很有限,但是如果可能,请翻开这本书,开始读。 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在我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这本这么长——20年来,这些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行、住、坐、卧,无所不在;也没有一本书这么快就问世了——从我坐在打字机前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 ——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