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印象派

  • 雷诺阿

    作者:周梦罴

    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
  • 德彪西画传

    作者:(法)让・巴拉凯

    德彪西的音乐是对19世纪传统语言的一系列发难中最早的一次,他不想19世纪的程式化和声程序,设计了一种具有高度独创性的“21音音阶”来“淹没”调性意识。同样的,他的不断求索的头脑也对管弦乐中传统的乐器用法提出了挑战。德彪西的作品是20世纪音乐中的开创性力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当时印象派画家和象征主义作家所追求的理想。评价德彪西的作品不能只从音乐的水平考虑。他的朋友曾:“你必须寻求他的音乐中的诗。”他的音乐中不仅有诗,而且常常有来自绘画的灵感。德彪西自己曾说:“我几乎像热爱音乐一样热爱绘画。”融合绘画与诗歌,也许正是德彪西音乐丰富性的一个表现。 本书作者让·巴拉凯认为,迄今为止,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一直是在被人曲解中存在,他的丰富性不能用印象派或象征主义简单地概括。因此,本书试图重新解释德彪西和他的音乐,还原其本来的音乐面目和人生肖像。
  • 现代生活的画像

    作者:T·J·克拉克

    19世纪60和70年代的巴黎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到处都是林荫大道、咖啡店、公园和郊外娱乐场所的地方,一个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商业与休闲风俗的诞生地。T.J.克拉克通过质疑那些仅仅从技法上来看待印象派画家的史学家,着重描绘了马奈、莫奈、德加、修拉及其他画家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式,并寻找现代生活中最具典型特色的代表——不管他(她)们是酒吧女、划船者、妓女、观光客,还是在草地上用午餐的小资产阶级。本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绘画的出现究竟是一场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消费文化的庆典,还是对这一消费文化的批评性探索?这部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包含了作者撰写的新序,以及148帧高质量的插图(其中30幅是附有高清局部的彩图)。
  • 塞尚

    作者:塞尚

    直到世纪之交,塞尚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各国艺术家,包括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弗拉曼克、德兰等先锋派艺术大师都对他大为赞赏。一位来自普罗旺斯的绘画大师,其画风还影响了俄国艺术界的年轻一代,为他们创造新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塞尚生前却饱受冷遇。1906年10月,当塞尚在艾克斯逝世时,巴黎各报刊登了他的讣告,但言词含糊,模棱两可,声称由于塞尚的视力先天不足,他是个有缺陷的天才,是个算不上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粗俗不堪,除了速写以外什么也不会画。生前,这些污辱性的评击对于塞尚而言可谓家常便饭,甚至在他死后,在他的墓边,人们依旧这样苛责他。
  • 世界艺术巨匠-莫奈

    作者:玉玺 编

    《世界艺术巨匠:莫奈》内容简介:莫奈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不但长寿(享年86岁),而且画作数量惊人。他常对同一画作主题在不同时间中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气氛,显出光与色的高明度及鲜明感,交织成光与色彩的华丽交响诗,创作出印象派的巅峰之作。《麦草堆》、《浮翁大教堂》、《白杨木》等连作皆为家喻户晓。《世界艺术巨匠:莫奈》收录几百张莫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早期讽刺画作品谈起,图文并茂地叙述了莫奈的生平与艺术
  • 印象派绘画大师

    作者:雷华德(美)等,平野等

  • 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

    作者:露丝·E.爱斯金

    本书旨在考察印象派绘画与巴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联,集中缕析了印象派艺术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即多被描绘为出入时装店、剧场、歌剧院、咖啡厅、超市中的消费者、生产者及销售者。这一观察改变了既往我们对印象派绘画中女性形象的认识,即女性经历了从遭遇现代性的排斥到融入公共空间,从男性目光的专享到进入公众视线的这一过程。作者露丝.E.爱斯金力图指出印象派绘画热衷于描绘女性扮演的主动角色,其角色已不仅仅是被动的展示者。进而作者还探寻了巴黎女性、法国时装与民族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计划”,以独特方式观察了19世纪巴黎城市的景观变迁,以意象的方式寓意了资本主义的盛衰史;后印象派画家凡高,他执著艺术、渴望生活,感动了亿万读者。那么此书,则以独特视角、综合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对19世纪印象派绘画中时尚女性形象和巴黎消费文化等趣味性内容的探索与描绘…… 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既延续了传统艺术的风格,又开启了现代艺术视觉经验的先声。此书通过消费文化这面“透镜”审视了记载于册的印象派画作的各类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阐释,分析了消费文化、前卫艺术实践以及印象派画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相互影响。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与宏观的知识视野,使本书融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在今日都市生活日益精致趋优的背景下,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印象派绘画带着巴黎永不褪色的时尚气息,再次激起读者共鸣。
  • 与莫奈赏花

    作者:吴梅东 主

  • 马奈

    作者:加香

    《马奈:画我所见》简介:“画我所见,”马奈如是说。就如此简单吗?这位《草地上的午餐》、左拉、马拉梅、克列孟梭以及贝特·莫里索等名人肖像画的作者,这位画过许多小咖啡馆和划船者的画家,戏称自己是“静物画界的圣弗朗索瓦”。那么,他果真是现代画家中的第一人吗?抑或如波德莱尔所述,是表现艺术“衰败的第一人”?从《奥林匹亚》到《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弗朗索瓦丝·加香娓娓道出了这位爱大海、爱女人但更爱绘画的地道巴黎人的一生。
  • Vincent Van Gogh: The Complete Paintings

    作者:

    The complete van Gogh Vincent van Gogh's story is one of the most ironic in art history. He lived an unhappy and difficult life during which his work received almost no appreciation—finally killing himself by a bullet to the chest, so great was his despair—and is now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inters of all time, his works fetching record prices of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at auction.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represents a rarity in art history: a detailed monograph on his life and art combined with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his 871 paintings. This volume also reproduces most of van Gogh's paintings in color for the first time.
  • 莫奈画传

    作者:中流编著

    莫奈于1840年10月14日生于巴黎,一度随父亲居住在海边小城阿弗尔做杂货买卖,自幼就厌恶学校,视为“监狱”,像个流浪汉成天流连在海边。他说:“我愿永远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涛之巅。”他喜欢画画,15岁画的画就已挂在布丹的画框店展出,并得到布丹的忠告:“当场直接画下来的任何东西往往是有一种你不能再在画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笔的生动性。”布丹的忠告渗透了莫奈的灵魂,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画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在他19岁时来到巴黎,父亲希望他进美术学院受教于著名画家,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绝学院派教育而流连于各种画展,并和一些反学院派的青年画家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莫奈没有逃避兵役,他被编入非洲军团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虽极为艰苦,但对青年画家来说是美好的两年,因病被父亲赎回法国,又在家乡阿弗尔海滩作画了,在这里结识了热爱大自然的画家琼坎。莫奈说:“从那时候起,他成为我真正的老师,他完成我眼睛观察事物的教育。”
  • 莫奈艺术书简

    作者:(法)莫奈

    在当代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克劳德•莫奈,依然十分耀眼。可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他的现实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借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他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直到最终取得了成功。本书收集了莫奈的两百多封艺术书简,几乎全部的画作,真实地展现了这位印象主义之王的真实内心,记录了他的悲伤、失意、高兴、绝望、振作的一生。
  • 印象……印象主义

    作者:[法] 西尔维·帕坦

    他们,屡遭官方沙龙的拒绝、守旧评论家的谩骂和观众的嘲笑。在潦倒了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形成了“最受欢迎的艺术运动。”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这些天才的画家,如何痴迷于光影的变幻,又各自拥有怎样的性情与命运?左拉、瓦雷里、马拉美……当年是如何热情捍卫和赞美印象派的?凡·高画笔下的唐吉老爹,以及其他正直的社会人士,留下了哪些动人的佳话?这本书将娓娓地告诉你关于印象派的一切。
  • 印象派画传

    作者:李行远

    1876年当印象派画家举办他们的第二次画展时,《费加罗报》的评论家阿尔伯·沃尔夫写了一篇评论,将他们描绘成一群“拿起画布、颜料和画笔,漫不经心地涂出两三种调子之后签上一个名字”的狂人。这位评论家甚至耸人听闻地将巴黎街头发生的一桩事故与这个展览联系起来,说是有一个人看完展览之后发了狂,居然咬起路人来。他指责画家们用错了色彩,说树木不是紫罗兰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奶油色的,“聪明才智之士决不能接受这种神经错乱的表现!”   印象派一共举办了8次画展,而直到1886年的最后一次展览,类似的谩骂之声都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一幅讽刺印象派的漫画,描绘了一个邋遢的怒发冲冠的画家,拿着一把破旧的大扫把在画布上作画。李行远在《印象派画传》的引言中这样表达她的感受:“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的命运一样,印象主义绘画在诞生之时以及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领受到社会为她准备的鲜花和美酒。”   屡遭官方沙龙的拒绝、守旧评论家的谩骂和观众的不屑,画家生活也一直陷于困窘。他们常常连颜料和画布都买不起。1869年的雷诺阿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们不是每天都有饭吃的。”在同一年莫奈也写道:“我停下来了,因为没有颜料。”他们常常需要向朋友求救以维持生活。   然而,在画家们潦倒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印象派突然之间成为了艺术史上“所有艺术运动中最受欢迎的运动”,印象派作品的市场价格攀高不下,展览在世界各地都备受瞩目、门庭若市。连远离巴黎的中国人也对印象派作品表现出令人惊异的热情。2004年秋天,《法国印象派画展》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美术馆先后展出。在一个月的展示中,中国美术馆创下了总量26万人次,平均每天近7000人次,双休日高达1.3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画展结束的前一天,中国美术馆甚至从上午9时一直开放到第二天晚上9时,36小时不间断地接待观众。在上海、在香港,都出现了观众排长龙等待入场的场面。   如果想到在19世纪末欣赏印象派的巴黎人只有“不超出15个”,“文革”时印象派还被批判为腐朽没落的艺术逆流,我们就不能不感叹时间是多么伟大的裁判。印象派的命运或许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种。   1856年,尤金·布丹遇见十八岁的莫奈时对他说:“你要牛到底,抓住第一个印象不放,因为它才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传统学院派还将绘画的题材局限在古代的神话和历史,将线条清晰结实、形象逼肖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而年轻的印象派画家却开始了极富自主性的探索:“画你看到的、感觉的、需要的东西。”——这种理念类似于中国的“神似,而非形似”,画家着力表达自己的瞬间感受,捕捉瞬息万变的光线与色彩的变化。物体的细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但简洁大块的颜色却常常能够渲染出画家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绘画的题材也摆脱了那些封闭的古典框框,转向画家身边鲜活的日常生活。   李行远的《印象派画传》正为我们提供了诸如此类的全面认知印象派的途径。印象派画展来到中国,看展的观众达到几十万,然而真正了解印象派的还是极少数。对于更多没有能够到现场观看的人而言,更需要这样的代偿。《印象派画传》用一种深入浅出、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个画派的历史命运、代表作家、特点和重要作品一一进行讲解。作者采用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因此对画家有新的评判。书中还附加了大量的印象派作品图片。   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巴齐依、塞尚、莫里索……他们的个性和命运是怎样的?画风如何?怎样算是真正的印象主义?马奈为何不愿参加印象派的画展?莫奈在妻子死后的举动是违逆人伦常情吗?——在李行远笔下,印象派的故事被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之下来观察,获得了透彻的全新诠释。在关注画家和画派的命运的同时,读者能够自然地获得对印象派画家和作品深刻的理解。
  • 印象派绘画史(全二册)

    作者:[美] 约翰·雷华德

    这是一批不怎么受命运青睐的人。他们诞生在19世纪中期的相同年代,有过相同的遭际,并且与同样的反对力量斗争过。他们偶然聚在了一起,接受了共同的命运,正如他们接受了外人赐给的嘲弄味十足的名字“印象派”一样。他们的名字是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西斯莱等。《印象派绘画史》引用了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勾勒出了他们完整的思想轨迹和生活形态,并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在痛苦砥砺之后绽放的一朵朵艺术奇葩。
  • 后印象派绘画史

    作者:(美)约翰・雷华德

  • 梵·高艺术书简

    作者:梵·高

    从梵·高给弟弟提奥、父母、妹妹,以及朋友拉帕德、高更、贝尔纳等人的600余幅书简之中,精选了200多封书简,并配有近400幅梵·高原稿。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忱,对人性、自然和艺术有着最真挚的善良。看过他的油画、素描和书简之后,你一定会作此想法———哪里能找到一个胜过梵·高的实际存在的生命的典范呢?是怎样的一种境况,让这位身后留名的艺术巨匠,将心事和情绪付诸艺术的时候,再付诸书简?厚厚的书简背后,存世的名画之中,画家梵·高究竟要向世人倾诉什么?一页页书简自指尖掠过,一些属于梵·高的记忆轻轻地透过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浮现出来,清晰起来。
  • 印象之光

    作者:【法】左拉

    本书集结左拉论述马奈及其作品的几乎所有文字。左拉通过对马奈及其作品的论述,阐述其美学学说的基本思想。这些文章最初于马奈画展前一年结集出版,论述严肃、客观而富有条理,为一个当时不被理解并受到攻击的艺术家进行了辩护,构成了左拉作为文艺批评者为捍卫自然主义美学立场进行的一场睿智的文字争鸣。在这本书中,左拉那充满热情、极其感人的篇章,让左拉和马奈这两个被历史紧密联系起来的名字永不分开。
  • 印象派四重奏

    作者:[美]杰弗里•迈耶斯

    传记大师杰弗里•迈耶斯拂去时间的灰烬,将“印象派”四天才带出阴影。 印象派的大名如雷贯耳,可是,我们对于印象派巨匠们的了解,也只能说有模糊的印象吧。他们的生活,他们对于当时社会、艺术与人生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的交往,又有怎样的波澜?大概唯有优秀的传记作品才能担当解答这些疑问的重任。 杰弗里•迈耶斯以他光灿的笔墨,将马奈与摩里索、德加与卡萨特,他们的私人关系、艺术创造力、外界对他们作品的接受、历史事件,以及丰富繁杂的社会和经济背景,绵密地编织起来。迈耶斯是细节的大师,但并未因而伤及他个人生动的艺术创造力。在他这首精心结构的四重奏里,每件“乐器”在融入合鸣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质。
  • 如何看懂印象派

    作者:丰子恺

    ★画家眼中的画家:丰子恺用通俗淡雅的语言,引介与东方绘画因缘深厚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大师 ★拉阔视野:以印象派为中心,纵向上追溯西画源流,横向上比较中西绘画传统 ★首次独立印行,全新编排;新增边栏,收录画家的妙语轶事 ★配入多幅彩图,裸脊装展现跨页名画,触摸印象派“光的语言” 丰子恺认为印象派画家是“光的诗人”,以纯粹的眼光描出色和光的世界。本书一共五讲,深入浅出地讲解印象派本末及其后续兴起、与之关联紧密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点拨欣赏名家画作的入门路径。 在《如何看懂印象派》中,丰子恺对其中的重要画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了简练而精准的点评,引读者体 味绘画中的“光的言语”和“色的文字”,点出东方绘画对印象派的影响,并对相关技法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理论剖析,指出印象派与现代艺术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