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技术史

  • 无畏

    作者:(以)英巴尔·阿里埃利 Inbal Arieli

    ★为什么马云说,他在以色列学到了2样东西。“创新,和虎刺怕(希伯来语Chutzpah)——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以色列:人均创业密集度全球第一;人均风险投资额全球第一

    ★为什么沃伦·巴菲特说:“如果你要寻找智慧,去以色列就对了。这片土地上流淌着智慧和活力”?因为以色列: 人口仅800多万获得了12个诺贝尔奖;3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研发中心(苹果、英特尔、脸书、谷歌……)

    ★你可能不知道马化腾的创立QQ的灵感来自于以色列的ICQ。以色列不仅发明了世界上首款线上聊天软件ICQ,还发明了首个手机导航APP、U盘、滴灌技术、VPN技术……

    ★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一个面积相当于1.5个北京市、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产生了如此多的创业公司,甚至比英国、德国、中国等大国都多?

    ★著名以色列连续创业家的代表作品,作者在以色列核心科技圈、创业圈从业20余年,开创性提炼5步创新法则,得到谷歌副总裁和“U盘之父”等大咖认可。阅读本书,你可以掌握:5步创新法则+22个创业家案例+以色列社会环境大揭秘=可复制的创新经验。

    本书从以色列独特的教育模式、学校系统、军队系统、社会文化、组织制度等方面,揭秘以色列究竟为何能孕育出创新的基因,成为全球创业生态系统中最有活力的一环。

    ★本书得到谷歌副总裁、清华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严飞和真格学院院长顾及倾情推荐。

  • 技术史

    作者:雅科米

  • 发明的起源 新机器诞生时代历史的回声

    作者:约翰·H.林哈德

    《科学新文献:发明的起源》我们通常习惯使用“发明”一词来描述某一产品的首次出现,如蒸汽机、印刷机或是飞机。这同西方人普遍接受的观点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将这些东西的发明赋予某一神化的个人。说到蒸汽机就应该想到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说到印刷机就应该想到约翰?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同样,提起飞机,我们第一个想起的也应该是莱特兄弟。但事实上,无数事物的发明故事中都交织着许许多多人的贡献。 约翰.H.林哈德挑战我们对伟大技术产生过程的固有观念,他认为这决不是灵感的突然进发,而是无数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还鼓励我们将发明看作是某种体验,而非产品的共同渴望。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体现了人们对速度的渴望,而非这些机器本身。那么,对速度的渴望就是发明的驱动力,整个社会都是它的创造者。 描述新机器的诞生时.我们使用的典型语言没有体现出集体智慧的作用。因此,林哈德建议“发明”一词应该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反复做出的贡献。飞机,火车机车和书籍历经几个世纪才最终出现,它们背后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通过对某项发明文化背景和创新理念孕育过程的记述,作者促使我们将技术的创新看作是人类自身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作者:张柏春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系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装备与运用等方丽,综合论述了德国克虏伯与晚清技术转移的过程、路径及影响因素。《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适合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中西交流史、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 古兵雕虫

    作者:钟少异

    本书是钟少异研究员二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一部总结之作。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军事技术史研究、冷兵器研究及火器研究。在“军事技术史研究”部分中,作者着重从宏观层面讨论了中国早期的军事技术、国家与军事技术发展的关系、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的演进、中西火器技术发展比较,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停滞退化现象等问题。在“冷兵器研究”中,作者着重探讨了中国冷兵器的技术、使用、发展历程、外来影响等几个核心问题,并着重以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剑、戟、弓、甲胄、手砲、拍竿、马车等步战、水战、车战的代表兵器为对象,进行细腻而精当的个案研究。“火器研究”除探讨管形火器的发展、火药的发展应用两大主要问题外,同样选取了铳、炮、枪、烟火等代表性火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全书既有综论性质的总结概括,也有众多角度新颖、分析方法多样的个案研究,并随文附有180余幅插图。该书不仅是兵器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也是近年来古代科技史研究领域的一部优秀论著。
  • PLIP时代

    作者:(法)雅科米

    《PLIP时代:技术革新编年史》通过家居用品及工业机器技术革新的成败阐述了社会的发展史。无论是伟大的发明,如车轮、蒸汽机和织布机,还是一般的发明,如打字机的键盘,均是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不得不探寻工业机器——博物馆展品的发展史,对连环画《丁丁历险记》中的科幻机器进行解析,对人类与机器之间敌对或竞争的关系进行思考。 汽车的电子中控遥控锁是如何诞生的呢?为什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在使用曲柄呢?为什么计算器键盘上的数字和电话键盘上的数字的顺序相反呢?为什么煤气炉灶开关和电气炉灶开关的旋转方向不一致呢?电按钮究竟起源于什么呢?通常,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PLIP时代:技术革新编年史》为我们揭密了技术演变的历史。 现代技术的发展正严峻考验着我们的社会,而《PLIP时代:技术革新编年史》回顾了技术革新史,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 伊斯兰技术简史

    作者:【叙利亚】哈桑等

    本书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军事技术、船舶与航海术、化学技术、纺织品、纸和皮革、农业和食品技术、采矿和冶金、工程师与工匠等方面讲述了伊斯兰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影响伊斯兰科技发展并致使其衰落的主要原因,论述了伊斯兰技术在伊斯兰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展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世界所作的贡献。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科技史、科学社会学和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相关学者和研究生参阅,也适合对阿拉伯伊斯兰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发明的历史

    作者:特雷弗·威廉斯

    本书是著名的科技史专家特雷弗•威廉斯的科普力作。全书图文并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从石斧到硅片的人类发明史。同时,作者还希望表达: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社会同样从技术发展中受益。技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强大的互动关系。 “这本书精彩地呈现了人类科技与发明的进程。”——《科学图书与影视》杂志 想了解关于科技发明的一切吗?翻开这本书把。《发明的历史》带你着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从最原始的工具与武器,一直到通信、基因、工程、建筑、医学、交通、农业、航空等各个领域的最前沿进展。 这是一本发明家的百科全书,一本网罗科技的知识宝典。让你头晕目眩,却手不释卷! 最新修订版增加:最前沿的电脑与信息科技,包括数码摄影、数码电视、卫星传导,以及建筑、隧道、桥梁工程学的进展、基因研究,如转基因食品等。
  • 工程师史

    作者:Walter Kaiser,Wolfga

    《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是由Walter Kaiser和Wolfgang Konig主编的Geschichte des Ingenieurs——Ein BeruFin sechsJahrtausenden一书的中译本。《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较为完整地向读者介绍了6000年来工程师在人类文明技术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所作出的贡献,旨在为历史研究人员提供工程师历史的总体介绍,希望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工程师介绍这一群体的传统,有助于他们温故知新。《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揭示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工程师的重要职业特点,例如必须不断应对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的矛盾,以及必须提高对这一职业经济、法律和伦理层面的敏感性。 《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可供工程师和从事高等工程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人士作为参考书籍使用。
  •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

    作者:沃尔夫(英),周昌忠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亚·沃尔夫撰写的科学史名著。书中全面、精炼地介绍了科学技术在十八世纪里取得的巨大进展;扼要地介绍了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在十八世纪的发展。
  • 技术发展简史

    作者:[美] 乔治·巴萨拉(George Ba

    本书描述的是技术发展理论的依据是技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从经济史和人类学中获取的相关材料。它挑战了一种流行观点:技术进步是由少数英雄式的人物不依赖过去的任何原有技术而创造的一系列发明所推动的。因而,本书的观点是以生物进化论而非以政治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所作的类比构成的。
    本书中贯穿着三大主题:其一是多样性--确认古往今来所见的人造物的品种惊人之多;其二是需求--相信人类总是
  • 现代的历程

    作者:杜君立

    什么是古代?什么是现代?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和祖先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那么,请跟随这本书,沿着机器和齿轮的轨迹,回到前世,回到古代,回到历史。 从石器时代的弓箭,到青铜时代的轮子,人类开始从工具到机器的旅程。当人类发现时间并驯服时间,人类最终被时间驯服;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却泄露了上帝的秘密。钟表和印刷机成为关于机器和现代最神秘的隐喻。钟表创造了时间,印刷书消除了时间。印刷书的到来引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200年前开始,纺织机和蒸汽机为我们打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火车和轮船打破了空间的区隔,天朝走向没落,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典范。战争释放了人类的狂热,人类却遭到机器无情的屠戮。电灯消除了夜晚,电话消除了空间,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从汽车到电脑,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了机器,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类自己,使人类本身越来越像机器,直到被机器取代,这就是现代。 钟表、印刷机、纺织机、蒸汽机、计算机如同一座座里程碑,现代的历程就是传统终结的历史,就是人类一步步超越本能,超越自然,超越历史的历史。机器带给我们丰裕,也带给我们焦虑;一个被钢铁重构的世界,我们注定要失去栖居的诗意。金钱和财富筑成一部现代史,但人类文明的主旋律,依然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心灵史。
  • 纺织史

    作者:詹妮弗·哈里斯(Jennifer Har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地域为单位分为九个章节,分别为古代、近东和中东、印度和巴基斯坦、地毯、远东、西欧、中欧和东欧、美洲、非洲,涵盖了文明最早起源地的埃及,丝织业发达的中国、在纺织技术和图案设计上进行了革新的欧洲,以及将民族风格贯彻始终的非洲。各章皆以时间为线,系统而全面地陈述了纺织在该地区的发展,以及它是如何反映、影响本区的经济、文化进程的。 第二大部分则精简地介绍了各种主要纺织技术的发展概况,包括编织、花边、印染、针织等等。使毫无专业知识的读者也能进入纺织的神奇世界。
  •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作者: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

    本书是一本从全球观点审视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史著作。作者以科学和技术在历史上一直并行发展这以观点为主线,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上,深入探讨了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美洲的人民在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下,沿着各自的轨迹“毫不相干”地发展各自的科学与技术的历程。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欧洲人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积累之后,先后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最终一跃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背景和原因。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 古刻新韵:天工开物

    作者:(明)宋应星

    《古刻新韵: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篇,共十八卷,明代宋应星编撰。是书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对中国古代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全面反映了中国工艺技术的成就。收入图画123幅,较好的展示了各项生产技术的同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
  • 天工开物译注

    作者:[明]宋应星,潘吉星译注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多种文字。它系统而全面地记述了中国16~17世纪农业、工业和手工业18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艺和经验,如农植物种植方法,纺织用具及操作方法,谷物加工、制盐制糖工序,砖瓦缸瓮和陶瓷的制造,榨油、造纸的方法,车、船、武器的制作,矿物开采等等。书中还附有一百多幅插图。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和理解此书,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先生将此书译成白话并作简注。 导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 上 1.乃粒第一 2.粹精第二 3.作咸第三 4.甘嗜第四 5.膏液第五 6.乃服第六 7.彰施第七 卷 中 8.五金第八 9.冶铸第九 10.锤锻第十 11.陶埏第十一 12.燔石第十二 卷 下 13.杀青第十三 14.丹青第十四 15.舟车第十五 16.佳兵第十六 17.曲蘗第十七 18.珠玉第十八 附 录 一、古今度量衡单位换算表 二、二十四节气及时辰换算表 三、本书插图目录 索引
  • 中华科学文明史(上下)

    作者:[英] 李约瑟 原著,柯林·罗南 改编

    李约瑟教授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乃是20世纪的划时代巨著,本书是在该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普及读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李约瑟在从事最尖端的生物化学研究时,改行研究科技史,使人敬佩,尤其是身为英国学者,愿意摒弃西方历来对中国科技傲慢的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彻底研究我国二千多年来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这种高尚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由于跨越和覆盖的范围很广泛,书中的有些结论还不能算是定案,但无论如何,本书对科技史普及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五卷。作为李约瑟巨著的缩写本,本书承原著之精要,以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勾勒出中华几千年来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史。书中以数理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可以量化的科学为主,还涉及了医学、气象学、地理学、工程学等领域,包括对中国古代的儒、释、道、墨、法等各家思想也作了论述,堪称是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通史性读本。
  • 传播的历史

    作者:【加】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

    《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第5版)》以媒介的历史为主线,将传播技术与载体从口语、文字、印刷,到电子、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此间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探讨传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汇集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们对不同时期的传播媒介进行研究的经典文献,对传播的历史与技术、文化、社会的互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第5版)》为人们理解媒介和传播史提供了更为冷静和专业的框架,它还有助于加强传播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新的学术关联。
  • 生产力

    作者:戴维·F·诺布尔

    诺布尔指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出来并最终广泛应用于工业的“数值控制”技术,自所以能够在各种与之竞争的技术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出于其推广者所宣称的,它具有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数值控制不是在一个制造业环境中而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来的,他的市场不是具有经济头脑的制造商而是有美国空军制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其他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姬说之所以被拒绝,最重要的缘故是,他们将生产的控制权交给了熟练工人而不是管理层或程序员。如此诺布尔证明, 工艺设计受到了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设备的配置—书中以通用电气公司设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大工厂为例—又往往与职业分类、车间组织、管理职责以及权威模式等不可分离。 本书将技术视为一种人类社会的过程,从而对研究美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技术史(Ⅰ-Ⅶ)

    作者:查尔斯·辛格,E.

    我作为常务主编,与查尔斯・辛格(Chales Singer)、DJ.霍姆亚德(E. J. Holmyard)和A-R-霍尔(A. R. Hall)一起与这部著作发生关系,至今已有35年了。这部著作是按照英国一家领先的化学公司―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ICI)――赞助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其最初构思为5卷本,旨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囊括从人类文明发端至19世纪末的整个技术史。继而,作为唯一的主编,我负责 1978年出版的涵盖1900-1950年的后续两卷本的工作。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著作的出版者,把这两卷本看作它成立500周年庆典的一部分。最后,包括整部著作的综合索引的最后一卷第皿卷于1984年问世。可见,这部《技术史》占据了我的大部分工作生涯。就我而言,对我在过去岁月里观察到的一些变化进行反思也许并无不妥。 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对于这部厚重之作头5卷的支持,是具有卓识远见的赞助的一例。作为一家国际性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公司,它的活动是过去许多代人的成就促成的。它开始有些意外地意识到,一旦产生了需求,居然没有一本能供学者们在进行更专业的工作之前作为首选参考书的综合技术史。这部《技术史》恰如其分地用事实填补了这个空白,以至于除去一例之外,没有一部堪与其媲美的替代性著作出版过,这个例外就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不朽之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它向西方和东方学者同样揭示了新的世界。虽然这部书的第一卷在1954年问世,却仍然未完成,不过已经胜利在望了。极其遗憾的是,原来的5卷《技术史》完成之前,很少有这类发人深思的著作可以援用。也许我们将会在21世纪看到东西方的贡献都整合在其中的一部全球视野的技术史。然而必须承认,这样一种可能性不单单是学术上的,欲使此类计划得以成功,管理人员的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这部及其他著作的主编,我始终明白在多大的程度上应归于作者们,正是他们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创作一个个章节。但是,像音乐家一样,他们的努力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和谐的音乐,完全是建立在他们齐心协力的基础上的。 《技术史》这部著作分两批问世的原因曾招致人们的评论。当1950年着手筹划这部书时,在时间上,世纪的更替似乎剔罗辑上的终点。早年的经验主义为牛顿(Newton)的物理学、拉瓦锡(Lavosier)和道尔顿(Dalton)的新化学及工业革命所遵循。但是,19世纪后半叶不断有新的现象被发现(尤其在电学领域内),这种本质上机械的经典观点是不合时宜的。20世纪伊始,人们看到相对论的出现,随后不久是量子力学的创立。那时,人们发觉这不仅说明了难以与早期的研究相调和的态度变化,而且还要求向普通的读者引进难以掌握的艰深的理论概念。然而到1970年,局面有了一些改观。1945年原子弹戏剧性的突然出现,促使公众注意到原子物理中产生的理论和实用两方面的重大发展,并且新一代的读者已然成长起来,他们所受的教育至少对于这些新的发展给予了关注。因此,把《技术史》从1900年推进到1950年是与时俱进的。意味深长的是,在保持实质上同等研究水平的条件下,这半个世纪需要两整卷的篇幅,而至1900年的技术史则有5卷就够了。自1950年以来,技术演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预期补充的两卷将把《技术史》延伸至今。可以想见,不仅对于当时存在的各个领域的重大进展,而且在微电子和计算机、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空间探索和研究、核动力、机器人等新领域,人们都必定会发现新的天地。 尽管这部《技术史》迄今未遇到竞争对手,它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成功的,即作为更细致的研究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份易于了解的文献来源,从而在技术史方面激起了人们的兴趣。有趣的是,这些研究已经显示出地域上的区分。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大部分地方,在技术上注重的是1922年建立的纽科门学会传统―所谓的具体细节进路。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认识,但却是与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然而在美国,近30年来,人们认为社会、政治和经济这些因素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其部分原因是许多美国的科技史学家有着大学文科的背景和少许的工艺知识。然而,说得更严重些,在美国,20世纪的技术被广泛地看作美国的技术的同义语,却把世界其余地方的贡献大大抹煞了。值得高兴的是近一二年内有证据表明,年轻一代的美国技术史学家正在质疑这种内省的、狭隘的态度,而提倡一种更开明的研究方法。 这部《技术史》长期以来一直是标准的参考书,无疑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英语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广泛接受的语言。此外,它的流传因为日文版、意大利文版的出现而增加了。我与T"K-德里(T. K. Derry)在1960年出版的《技术史》头5卷节本《技术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echnology),已经用这些文字和西班牙文、荷兰文面世。很荣幸,中国的科技史学家们现在认为应当把这部《技术史》译成他们自己的文字。我十分清楚这需要巨大的工作量,因此我感谢所有为此勇于合作的人。我衷心地希望,这部书在他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不断的技术创新史的国家中所激发起的研究,将是无可匹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