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史

  • 人类思想史

    作者:[英] 彼得·沃森

    本书分为“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想象的进化”和“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浪漫史”两部分,本书的叙述始于近200万年前手斧的发明,并揭示出了在人类和语言出现之前,一些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起源的。作者还探究了人类最初的语言和词汇、神的诞生、艺术的起源,以及金钱所造成的深刻的智力影响;描述了书写的产生、古代法律思想、科学、哲学及人文科学的起源,以及祭祀和灵魂在宗教中持久不衰的原因。是一部高屋建瓴、影响深远的思想著作。本书是“人类思想史”丛书的第一本。 --------------------------------------------------------- 一部历史领域的杰作……沃森从至今仍对西方思想禁锢至深的文化狭隘主义中解脱出来,令人耳目一新。他自由地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中,他的研究包括了中国和印度思想中给人启迪的片断;对吠陀传统的描述也大有裨益,吠陀传统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幻觉。主流的思想史著作通常墨守成规,把从柏拉图到北约的思想进程讲得枯燥无味,本书则旁征博引涉猎广泛,对于那些渴望引人入胜的精彩叙述的读者而言,将是无价之宝。 ——约翰•格雷,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专业教授,《新评论》 沃森独具慧眼,能够发现历史的生动细节,他使档案中那些蒙尘的名字再次鲜活起来。只待读者意犹未尽地啧啧赞赏……本书不可否认的实力就在于,它对精神生活的热情令人振奋,它强调智力的历史不可思议地独立于技术,而它的视野也更为全球化。 ——《伦敦时报》 沃森是驾驭语言的天才……他如此才思敏锐,能够巧妙地化繁为简……这是一部宏伟的著作……人类思想的历史理应在这样的规模中讨论。 ——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历史学家,《标准晚报》 这是一部特别的新作……它是关于“思想”(IDEAS)的历史,这是前所未有的。 ——诺埃尔•马尔科姆,《星期日电讯报》
  •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 赖蕴慧

    作者文笔清晰流畅,在关注哲学观念的同时,对诸如文本不同层面的作者归属问题这种文本复杂性异常敏锐。对于任何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本科课程来说,本书都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教材。 ——信广来,香港中文大学 本书清晰流畅、论证充分、剪裁合理,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及其准确定位。可读性非常高,对那些对中国人文精神感兴趣的学生非常有激发性,尤其值得推荐给中国哲学导论课程做教材。 ——成中英,《中国哲学季刊》主编 尽管本书没有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时期和中国哲学史的全部人物、流派等等做详尽的考察,但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的内涵及特点,这是本书的特点和意义。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 本书是新近出版的一部综合展现了西方中国哲学研究成果的优秀著作。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中国轴心时代诸子学说以及中国佛教,主要探讨了儒、墨、道、法、名、《易经》、佛学的核心概念、主题以及论辩方法,描述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一些观念在后世经学者阐释的流转传承。本书并不求全,而是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的内涵与特点,并以之检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核心思想,使之超出历史语境而具有普适特点,呈现出富有生机活力的面貌,令读者产生与古贤直接对话之感。 本书列出了中国哲学经典的优秀英译本目录以及大量英语研究文献,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理解西方中国哲学研究的境况和脉络。
  • Sophie's World

    作者:Jostein Gaarder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Book Description A page-turning novel that is also an exploration of the great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Western thought, Sophie’s World has fired the imagination of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more than twenty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One day fourteen-year-old Sophie Amundsen comes home from school to find in her mailbox two notes, with one question on each: “Who are you?” and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 From that irresistible beginning, Sophie becomes obsessed with questions that take her far beyond what she knows of her Norwegian village. Through those letters, she enrolls in a kind of correspondence course, covering Socrates to Sartre, with a mysterious philosopher, while receiving letters addressed to another girl. Who is Hilde? And why does her mail keep turning up? To unravel this riddle, Sophie must use the philosophy she is learning—but the truth turns out to be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she could have imagined. Amazon.com Wanting to underst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the universe isn't the province of ivory-tower intellectuals alone, as this book's enormous popularity has demonstrated. A young girl, Sophie, becomes embroiled in a discussion of philosophy with a faceless correspondent. At the same time, she must unravel a mystery involving another young girl, Hilde, by using everything she's learning. The truth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she could ever have imagined. From Publishers Weekly This long, dense novel, a bestseller in the author's native Norway, offers a summary history of philosophy embedded in a philosophical mystery disguised as a children's book-but only sophisticated young adults would be remotely interested. Sophie Amundsen is about to turn 15 when she receives a letter from one Alberto Knox, a philosopher who undertakes to educate her in his craft. Sections in which we read the text of Knox's lessons to Sophie about the pre-Socratics, Plato and St. Augustine alternate with those in which we find out about Sophie's life with her well-meaning mother. Soon, though, Sophie begins receiving other, stranger missives addressed to one Hilde Moller Knag from her absent father, Albert. As Alberto Knox's lessons approach this century, he and Sophie come to suspect that they are merely characters in a novel written by Albert for his daughter. Teacher and pupil hatch a plot to understand and possibly escape from their situation; and from there, matters get only weirder. Norwegian philosophy professor Gaarder's notion of making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accessible is a good one. Unfortunately, it's occasionally undermined by the dry language he uses to describe the works of various thinkers and by an idiosyncratic bias that gives one paragraph to Nietzsche but dozens to Sartre, breezing right by Wittgenstein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y of this century, logical positivism. Many readers, regardless of their age, may be tempted to skip over the lessons, which aren't well integrated with the more interesting and unusual metafictional story line. Author tour. From School Library Journal YA?From the opening Goethe quotation to the closing discussion of the big bang theory,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exciting, provocative book that has been a bestseller in Europe. Gaarder presents a didactic history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as part of a fictional mystery story that both pulls readers along and breaks up the "heavy" explanations into manageable parts. Yet the plot is itself a philosophical conundrum, not resolved until the aftermath of a hilarious, disturbing garden party in celebration of both Midsummer's Eve and the 15th birthday of the protagonist, a suburban Norwegian teenager. And even then, the mystery, like the human mystery, is not really resolved, and leaves readers wanting to know more. Gaarder pulls off the difficult feat of blending philosophy and entertainment in a way that will capture YAs' interest and make them eager to explore further.                                 Judy McAloon, Potomac Library, Prince William County, VA From Library Journal This novel has already been a best seller in Scandinavia and Germany, and though it i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e prototypical American best seller, it should also do well here. The framework of the story is the receipt by a 14-year-old girl of mysterious letters that present her with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the pre-Socratics through Jean-Paul Sartre. After reading them, Sophie is prompted to ask questions and to think analytically. She also tries to discover their source and other manifestations, such as the puzzling postcards a Norwegian UN soldier in Lebanon sends to his nearly 15-year-old daughter. Adults and mature teens will appreciate the mystery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y lessons found in this first novel by a Norwegian high school philosophy teacher. Recommended for most collections.                                   Ann Irvine, Montgomery Cty. P.L., Md. From AudioFile Have you always wanted an overview of philosophy but never had the time to pursue it? SOPHIE'S WORLD is the answer. It contains an abbreviated survey of Western philosophy. Kitt Weagant reads 15-year-old Sophie's part in wonder-filled tones, sparkling with inquisitiveness. Jacob Needleman reads Alberto Knox, the philosophy teacher, who presents the philosophy in bit-sized pieces. His voice is slow and steady, phrasing the sentences for easy comprehension. The second tape contains music, which separates the story from the discourse and is often distracting. Nonetheless, SOPHIE'S WORLD will aid the listener in discovering the secret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M.B.K. From Kirkus Reviews What if we were all just characters from a book written by Major Albert Knag as a philosophical present for his daughter Hilde's 15th birthday? This is the question that Sophie Amundsen must ask as she tackle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what begins as a personalized correspondence course for which she never signed up. Coming home from school one day, Sophie finds questions in her mailbox, followed by typewritten pages about philosophy. She also gets strange birthday cards apparently intended for a Hilde Mller Knag in Lillesand, whom she has never met. Through these unusual circumstances, Sophie embarks on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with Alberto Knox--a middle-aged mystery man in a beret--only to discover that she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fictional heroine of a novel (called Sophie's World) ab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Hilde, on the other hand, whom we meet halfway through the book, appears to be a real girl whose father has written a novel entitled Sophie's World. She in turn learns about philosophy by reading about Sophie's study of philosophy, never suspecting that she is merely a character in a book--Sophie's World--written by a philosophy teacher named Jostein Gaarder to teach teenagers the beauty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is long, self- referential novel (to use the word loosely), Gaarder presents philosophy in a clear, cogent way, using Sophie's and Hilde's experiences to illustrate his points. The reader who is expect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a creative textbook, however, will be disappointed. Maybe Gaarder can fool Norwegian youths into learning philosophy, but savvy American kids won't be so easily hoodwinked. Index. (Philosophy/Fiction. All ages) Midwest Book Review Sophie, a Norwegian schoolgirl, is anticipating her fifteenth birthday when a card arrives in the mail asking the question: Who are you? With her unorthodox and mysterious mentor Alberto Knox, Sophie ponders the great questio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ranging from the pre-Socratic Greeks to Jean-Paul Sartre) in this fascinating, humorous work. Ideal listening for teens and adults of all ages.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20.9                 width:(cm)13.9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苏菲的世界
  • 大哲学家100

    作者:[英] 彼得.J.金

    《大哲学家100: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生平及成就简述》就引人人胜地描述了100位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正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善与恶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是谁?数千年来,众多的哲学家一直在努力思考这类问题,权衡每,一种思想与每一种理性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大哲学家的那些男男女女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苏格拉底有云:"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去过。"与古希腊、中国及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一道开始审视生活,其乐无穷。
  • 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张世英,赵敦华

    本套丛书共包括45册,即:《奥古斯丁》、《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德里达》、《阿伦特》、《伊壁鸠鲁》、《阿奎那》、《柏拉图》、《休谟》、《杜威》、《黑格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弗洛伊德》、《贝克莱》、《霍布斯》、《伽达默尔》、《福柯》、《加缪》、《胡塞尔》、《帕斯卡尔》、《波伏娃》、《波普》、《荣格》、《怀特海》、《苏格拉底》、《康德》、《皮尔士》、《萨特》、《尼采》、《莱布尼茨》、《克尔恺廓尔》、《洛克》、《马克思》、《梅洛-庞蒂》、《密尔》、《蒯因》、《罗蒂》、《卢梭》、《罗素》、《叔本华》、《斯宾诺莎》、《梭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维特根斯坦》。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1. 图书性质: 哲学入门读物、大家小书。 2. 读者定位:高校哲学专业学生、哲学爱好者。 3. 著译者简介: 主编:张世英、赵敦华; 著者:英文原版主编克拉克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各著者均为美国大学权威学者。 译者:均为国内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权威或新锐 (如罗素研究专家陈启伟、海德格尔研究专家张祥龙、怀特海研究专家李超杰等) 4. 内容简介: 思想导读或指南,包括简要的思想家生平、最具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介绍。 5. 思想解读: 概要介绍,要言不烦,特点、要点突出,解读准确到位。 6. 写作风格:简明、易读、亲切、有趣味。

  • 名哲言行录

    作者:(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

    在经历了如此久的时光和如此多的毁灭之后,这部古典时代的著作几乎毫发无伤地留存于世,我们真要感谢上苍。   本书既致力于古希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生平行迹的描述,又试图勾勒出希腊思辩的全息图。他对古希腊文献的丰富占有和熟悉,使他在上述两方面几乎接近了成功。此外,本书对希腊精神的还原方式,使我们得以亲近那个逝去的时代,感受希腊的光芒和人性欲求。总之,这部大约成书于古典时代晚期的著作,适时地开列整个古希腊时代的精神遗产清单,留存无比珍贵的文献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已足够配得上它在西方世界获得的荣耀。
  •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作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传记是“热爱哲学的宣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传记,而且是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乎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一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本一髂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面且还是一本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本哲学史著作,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正是由于这本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 中国哲学史(上下)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 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 西方哲学史(下卷)

    作者:[英] 罗素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 西方哲学史(上卷)

    作者:罗素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本书强调“哲学和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 西方哲学史

    作者:(美)梯利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可以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某一体系由它的后继者所继承、演变、发挥或推翻,这就会暴露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这种体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倾向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并且尽可能避免在探讨中渗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人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而且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同近代理论相比较,古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朴素、幼稚和粗糙的,而嘲讽这种世界观却极不明智。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人类最初努力了解世界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 西方哲学史(下卷)

    作者:罗素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 世界哲学史

    作者:(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本书叙述了东西方哲学发展通史,内容涵盖古代印度哲学、古代中国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哲学、19世纪哲学以及20世纪世界哲学思想的主流。该书初版于1950年,后经多次修订和增补。1999年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订,重新撰写了涉及当代世界哲学的第七部分,是为本书第17版。本书德文版的销售量迄今已超过60万册,被翻译成8种语言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好评,成为德国学术著作通俗化、公众化的范例。
  • 最美的哲学史

    作者:[法] 吕克•费希,[法]克劳德•卡佩里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位作者深入浅出的对话,让读者,包括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读来似品味美丽的思想盛宴,并且最终领悟那些过往的思想成就。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全书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

    作者:(挪)G・希尔贝克,N・伊耶

    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显示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来展开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全书内容覆盖像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大师的哲学讨论,其风格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 西方哲学史(上卷)

    作者:[英] 罗素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 西方哲学史

    作者:罗素

    《经典通读》是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
  • Sophie's World

    作者:Jostein Gaarder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作者:邓晓芒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