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港台书

  • 隂性皮膜性快感

    作者:蕭翔鴻

    本書彙整美國、歐洲、日本女性面具性嗜好者的經驗。穿透一般人對「扮異性戀物症」﹙Transvestic fetishism﹚與變性慾者﹙Transsexual﹚的錯誤迷思。並且為本地情慾模式開啟全新的綜觀視野。 內容還包括其他與女性面具嗜好相關的情慾聚落: 對可愛卡通人物產生性慾的動物皮毛嗜好者﹙Furverts﹚; 喜愛氣球與膨脹性愛的氣球與乳膠膨脹性嗜好者﹙Balloon Fetish & Rubber Inflation﹚; 借助機械化動作來達到性興奮的機器人性嗜好者﹙Robot Fetish﹚; 類人的沉溺,假人性嗜好者﹙Doll Fetish﹚; 由女性統治世界的Femdom王國; BDSM的相關聚居:騎馬性嗜好者﹙Ponyplay﹚、乳膠性嗜好者﹙Latex and Rubber﹚、防毒面具性嗜好者﹙Gas Mask﹚; 台灣稱為窒息式性愛的呼吸控制性嗜好﹙Breath Control Fetish﹚; 愛上失去感覺的人?沉睡性嗜好﹙Somnophilia﹚、酒醉與昏迷性嗜好﹙Drunk and Fainted Fetish﹚與戀屍性嗜好﹙Necrophiles﹚……。
  • IKEA的真相

    作者:約拿.史丹納柏Johan Stenebo

    原來這些家具都有讀心術! 為什麼全世界的IKEA都搞得像地下墓穴似的複雜? 為什麼賣場上總堆滿了小燭台、馬桶刷?什麼是「坎普拉袋子」? 為什麼IKEA最暢銷的商品總是缺貨? IKEA是全世界最神祕的企業, 也是最擅長不著痕跡地操控顧客購買行為的家具大王。 老闆坎普拉是個專制天才與超級富翁, 卻聰明地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溫和慈祥的簡樸老人。 第一手內幕!IKEA創辦人坎普拉得力助手,揭露IKEA不為人知的祕辛! 本書作者史特納柏在IKEA服務超過二十年,並曾擔任老闆的貼身機要、英德IKEA分店高階主管,最後出任IKEA綠能科技公司執行長。這本書,是他以局內人的身分,為讀者揭開他對這家全世界最神祕公司的第一手觀察。 書中首度揭露,坎普拉這位神祕企業家,不為人知的個性與領導風格;IKEA多年來「不沾鍋」──不沾黏各種負面新聞──背後的真相,包括:多年前的抄襲風波、節儉到近乎吝嗇的文化、精心布局的環保爭議;IKEA巧妙的產品開發與採購策略、精采的行銷布局與銷售技巧──究竟IKEA讓消費者上鉤的祕密是什麼?賣場上的家具為什麼好像都有讀心術…… 這本書,是一部紙上紀錄片--一個IKEA人的貼身報導! 本書特色 ★ 第一本由IKEA前內部高層所執筆的IKEA觀察筆記,正反並陳、絕不粉飾太平的真實記錄。 ★ 深入IKEA創辦人也是億萬富豪坎普拉的身邊,跟著作者觀察真正的坎普拉,而非坎普拉想要讓你看到的坎普拉。 ★ 從產品定位、設計量產、全球供應鏈、賣場設計、行銷策略、品牌經營、企業文化形象到社會責任,讓IKEA立於不敗之地的秘密,全都在這本書中。
  • 在人生的列車上

    作者:嚴家祺

    這本書是著名中國政治學者嚴家祺的一部半自傳。取名為《在人生的列車上》,也可以稱為《跨越人生的飛行》,但這一本書不是「幻想小說」,而是真實人生記錄,記錄了作者在北京、巴黎、紐約五十年不同人生的所見所聞。 作者說他的人生中途有一個「大峽谷」,只能「飛行」過去。一九八九年從北京到巴黎,他說他的人生經歷,不是感受到了中國與西方「兩個世界」的不同,而是進入了兩個不同世紀,感受到了「兩個人生」的不同,一九八九年就是作者人生的「大峽谷」。 本書雖不是作者的完整自傳, 但在作者的回憶中我們可重溫當代中國波譎雲詭的歷史。
  • 我愛偷窺

    作者:Hal Niedzviecki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作者:黃子欽

    我喜歡做工匠,像一個原始人做出一只碗、一把鎚子或一張椅子; 我把一本書先化為標本,然後活化它,啟動它的心跳, 希望讀者聽到書的聲音、封面的故事。 設計師「剪花王子」黃子欽,唯一珍藏作品集, 68本書,演繹68種閱讀心情。 他以傳統工匠的手感,用雙手捏剪裁磨出最適合的裝幀, 播放「不插電」「歌德」「噪音」「耳語」「搖籃曲」「原聲帶」 6種封面故事,演繹68種閱讀心情── 《誰怕艾未未》的無厘頭爆衝,藝術家艾未未的髮型像小甜甜、氣味像鬍鬚張,無限複製像V怪客。 《第一人稱複數》的人格分裂虛實交錯,斜折的書腰讓遮住五官的雙手帶來恐懼。 《留味行》的牛皮紙裱瓦楞紙書盒,將書衣立體化為溫暖旅程的 POP 展示。 《我是許涼涼》的愛情療育軟膏、《西夏旅館》的西夏文打字機、《請問么零么在哪裡?》的台灣旅遊明信片、《世間的名字》的蟲魚鳥獸足印、《紙牌的祕密》的小丑紙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的日本紙器櫥窗…… 在故事的流動中,在作家的書寫後, 設計師以封面以紙張,將過程凝成標本, 等待讀者在書店中考古,在書本中考現, 因為有每一次的靜止,我們一PLAY就聽到書的心跳聲。
  • 青花瓷的故事

    作者: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

    瓷器,在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時間裡,曾是專屬於中國獨有的發明。絲綢、茶葉、瓷器,這三樣來自「東方中國」的產品,曾經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瘋狂。而瓷器的精美、光滑、細膩,尤其讓歐洲人深深醉心,不但引發歐洲人的豔羨,更引發歐洲人的無限想像和嚮往。 若從葡萄牙人來華算起,三個世紀內共有三億件中國瓷器在歐洲登岸,歐洲人除了瘋狂收集中國的精美瓷器,就連運送途中損壞的碎瓷片都可做成首飾出售,各國君王更紛紛成立實驗室或派出商業間諜,一心想破解中國獨霸千年的製瓷祕方。 當年「中華帝國」的天威之盛,不光光風靡歐洲大陸,鄰近的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無一不為之心悅誠服。而瓷器的流通歐洲,除了激發十四世紀商業冒險活動的興起,亦與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的興起,環環相扣、息息相關。 「天下第一瓷都」的景德鎮,在十八世紀初無疑是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三千座窯密密麻麻遍布全鎮,每天得消耗掉一萬擔白米和一千頭豬,不但為朝廷燒製奇珍異件,為中國百姓生產家常器皿,更為世界各地的客戶特製符合當地品味和需求的瓷器。景德鎮的分工之細,工業化之精,不但比亞當斯密的工業分工理論還早出現,更比福特的汽車生產線足足早了一個世紀以上! 十八世紀中國瓷器行銷各地數量之巨,遍布之廣,已首度充分證明:一種世界級、永續性的文化接觸已然形成,所謂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於世界史中隆重登場。而青花瓷的出現,不但集工藝、美學、商貿之大成,更是東西美學相互影響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 世界史的探討雖已從多種不同貨品切入:鹽、茶、巧克力、咖啡、馬鈴薯、香料、絲綢等,但比起其他商品的單向旅程:香料吃下肚,絲綢穿上身,終而褪色或消失,瓷器最特別的是以完整成品形式外銷,不僅歷時常在,而且成為媒介,跨越遙遠的距離,承載著文化意涵,藉由貿易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促成不同文化的交互影響。 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首次真正興起的濫觴。而從歐洲人發現製瓷祕方的那一刻起,中華帝國的命運也從康雍乾三朝的豐華盛世,悄悄步向近代三百年的動盪不安與衰頹。英文小寫的「china」,竟與大寫的「China」,如此命運相同,令人扼腕。 瓷器自七世紀發明問世以來,始終居於文化交流的核心,中國瓷器則反映了世界史中一項規模最龐大的文化轉型活動。《青花瓷的故事》藉由瓷器,將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東非的歷史合為一體,強調國際各區域間的交流、互動、影響,使我們對世界史有更清晰深入的認識。不但結合「生產、分配、消費的歷史」、「科技、貿易、藝術的歷史」與「社會、商品、文化、政治、文學的歷史」三者於一爐,既關注於細節,又清楚聚焦於全球主題。
  • 被遺忘的動物們

    作者:太田康介

    人撤走了,動物們卻只能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的任性 2011年3月14日,福島第一核電廠因為地震而面臨核芯溶解,日本當局緊急撤離核電廠20公里內的居民,但除了人類,福島縣內的各種動物都被留了下來,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造成的危機。 3月30日,攝影師太田康介憑著「一定要挺身行動」的信念,帶著貓狗飼料、水和相機衝入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尋找這些被遺忘的動物們。他的想法很簡單,這些動物一直被大部分的人類視為家人,如今突然被捨棄,應該要為她們做一些事情。 太田先生和動物救援義工們將動物們一一送出災區,暫時收養,等原本的主人返回家園時再送還他們。同時他也仔細紀錄這一群動物們——無論是貓、是狗、 是牛、是馬、是豬——的生存現況:許多狗忠實地等待家人返回;許多貓四處覓食,突然開始流浪生涯;許多豬與牛在大街上出現,盡力生存下去、等待家園重建、團聚的一天,但最後竟被撲殺。 太田康介的鏡頭說了一個我們從未注意的故事,讓我們注意到,人類造成的災難是所有的生物一起承擔的後果,特別是這些我們視為家人的動物們。這一張張逃難中的動物照片,一隻隻等待主人現身的小狗與貓咪,讓許多日本人挺身而出加入救援行列,也讓許多動物免於撲殺的命運,讓更多的動物和他們的主人,一起回家。
  • 我在性癮治療所的臥底日記

    作者:

    內容簡介■絕對真實!話題滿分!比《250天倫敦應召日記》更令人想要一窺究竟! ■不僅是老虎伍茲、大衛杜契尼、性格男星查理辛等名人染癖,全球約有6%的人深受其苦!英國女記者雪莉秘密潛入性癮治療所,以一支故事力極強的筆,帶你了解從未被認真看待的世界! 你以為最骯髒最瘋狂的性,卻有機會讓你找回最純粹的愛。 性上癮絕對不只是外遇跟醜聞的藉口,事實上……真有其病! 為了發掘事實,性冷感的女記者雪莉被迫喬裝成飢渴女護士, 進入這個不為人知卻充滿「幹」勁的新世界! 二十五歲的雜誌記者雪莉,遇上了她今生最嚴重的事業危機!為了重振業績和名聲,新任總編輯要她潛入性癮治療所,將病友的赤裸告白寫成「性癮者臥底日記」! 愛家好男人偷吃成癖,明知婚姻危機,仍舊無法自拔;把SM當工作的年輕女生靠性賺錢,但性伴隨而來的暴力卻讓她失去一切;退休AV女優的上半身只想單純的愛,卻停不了下半身的冒險;喜好交換性伴侶的夫妻檔將所有時間花在雜交派對上,沒有自己的生活;打手槍打到脫水的男子熱愛戶外手淫,就連圖書館、博物館也不放過。 雪莉能否保守自己偽裝的祕密,並寫出一篇篇叫好叫座的報導?對性冷感又缺乏愛的她來說,這個任務簡直像個終極懲罰。但隨著療程進入尾聲,這些怪咖們的真情告白,卻漸漸溫暖了她的心房…… ★內附自我診斷小測驗,若你心中有疑問,趕快讓真相大白!
  • 拍劍東來還舊仇

    作者:野夫

    今天,當我們的文人藝術家都爭作「聖潔天使」的時候,野夫的文字卻來扮演魔鬼,發出凌厲的聲和另類的光。這是當今塵世中的輓歌。我不覺得他是在寫作, 他在跟我說話,也是獨自沉吟。筆下那些砍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親,是怎樣被一節一寸地攪碎榨乾;那些美妙溫軟的情感,是怎樣被一陣一陣的風雨沖光刮淨—─我讀到的是他的心,看到的是他的淚。那獨立之姿,清正之氣,令我心生莊嚴。 如果說詩歌是面對天空的話,那麼散文就是面對大地了。野夫的作品正是由哭泣的大地孕育出來的。微風漾水,淡靄淒林,有著很豐富的人生意味。 ─ 章詒和 散文是一種久已不被重視的文學形式。魯迅以後,散文大體以輕靈見長。然而野夫這一本散文集卻是一個例外。它是重中之重。文字的凝煉,內容的深沉,情感 的真誠自制,是近年少見的。在漢語的書寫歷史中,它應該被認識到。 他的散文,有一種剛正之氣。讓我彷彿看見一個劍客,當濁世滔滔,早已遺忘了是非黑白的界限,他還站在那裹,渾身浴血,堅持人間的愛恨情仇,有恩報恩, 有仇報仇,把話說分明,沒有打混的餘地。即使他是最後一個劍客,也要戰到最後一刻。 這散文,是劍客的獨白,是正氣的堅持,也是孤獨的狼的夜歌。 —楊渡 野夫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字精準、詩意,又不乏子曰詩云般的典故和博 學,他在傳統、現代之間出入自如。但他又絕非傳統或現代意義上的純粹文人,在他寥寥幾筆的論述中,我們可知他是一個同樣對農民的歷史、土地問題、極權主義心理、現代性問題關注極深並有自己見解的志士。 即使在一個極度犬儒化的社會裹,有人「依然在仰望星空」,仍會有靈魂跟靈魂對話,甚至有精神向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精神致意。的確,在野夫最尋常的句 子裹,我們也能感受到他的精神認知、人格的自我期許,他早已越過了鄉願犬儒之輩,而跟歷史上那些巨大的靈魂相伴。野夫早已在精神領域選擇了自己的家族,這是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湯顯祖、徐文長以來的「神聖家族」。 — 余世存
  • 解體概要

    作者:蕭沆(Emil Cioran)

    這是一本有毒的危險書籍,能讓你眼界大開,也能使你沉淪不拔,無法自制。 蕭沆是一位奇特的作者,數十年來,全世界好幾個世代的文藝青年,在自己最私密的神聖空間裡,藉由他的眼睛,重新看待身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意義,或是為什麼沒有意義。 德國當代哲人史勞德代克(Sloterdijk)曾提出,評價思想家的方式之一,就是看他的思想是否能夠抵制模仿。從這一點來講,蕭沆一定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因為他就是難以被模仿,甚至以無人跟隨為榮。現代的批判大師們,海德格、沙特、阿多諾或是傅柯、德希達,都可以根據模仿者之多寡來計算其成功,而蕭沆,令所有潛在的模仿者知難而退,因為他比這些大師們都更驕傲、更詭異、更絕望。 蕭沆表現的清醒,源自於他長達七年的失眠。由於失眠者面臨的,是對存在、對自我的虛構徹底的質疑,所以比任何深思熟慮的解構都更徹底、更暴力。也就是說,如蕭沆這樣失眠的人一開始便具有的清醒,是一般思想者需要耗盡生命才能夠達到的。 《解體概要》便是蕭沆累積失眠的能量,爆發出來對生命的熾烈否定,也是他最為著名的得獎大作。如書名所示,這本書破壞你我所有的信念,從心靈到肉體、從宗教到哲學、從出生到終結,任何既定想法,都會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全面解體。只有在徹底潰爛之後、只有在承認世界的絕望之後,我們才能稍稍接近生存的目的。 蕭沆在歐美思想界享有盛名,早有各國譯本,日文版更在七○年代便已問世。國內熟知的作家如蘇珊.桑塔格、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等都曾深受蕭沆影響,但可惜台灣讀者從未機會接觸到這位風格特異的文學暨思想大師。《解體概要》原本於一九四九年在法國出版,在半世紀之後,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 塵海驪歌

    作者:野夫

    野夫是當今內地體制外最活躍及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發表有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社會評論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他的文字凝練、流暢、富有美感,字裏行間流動着一種蕩氣迴腸的俠義之情。美文之中卻隱含着冷雋的論見和尖銳的人文批判的精神之光,有魯迅的文風與風骨。他在兩岸三地頗受矚目,屢獲海內外各種獎項。2011年獲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是內地出身的作家首次獲此殊榮。繼《拍劍東來還舊仇》(台灣版名為《江上的母親》)及長篇小說《父親的戰爭》之後,本公司隆重推出他的散文集《塵海驪歌》,內容精彩,不讀則已,一讀則欲罷不能。
  • 故宮的風花雪月

    作者:祝勇

    本書不是一部藝術史的學術著作,它只是一場遊戲,也是一場精神上的尋根之旅。它或許會讓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後抵達我們的面前。 當我說到故宮,心裏想的往往是北京故宮。實際上中國有三個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這三個故宮實際上是一體的,在物質層面上可以分割,但精神層面上卻水乳交融。 每逢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蹟,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歎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裏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後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那些藝術品遠比朝代更加偉大,但它們畢竟是朝代的產物,身上糾纏着朝代的氣息,揮之不去。在本書中,我們嘗試從面前的一幅書畫開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尋找它們原初的形跡。
  • 互吹不如單打

    作者:邁克

    「互吹」何解,一目瞭然﹕「互相吹捧」沒好氣結結實實破,四個字併作兩個字,就像碰到不堪入目的社會現象,三步併作兩步落荒而逃。 「單打」比較需要費唇舌解釋,因為除了形容球場上的搏鬥,廣東話是「冷嘲熱諷」的意思,往往還帶幾分不懷好意--也是不學無術的本書作者在狗急跳墻時慣常用的低劣招式。 當然心邪的讀者鼻樑不免架有色眼鏡,把它們附會成動口動手的性行為。作者塗鴉向來拖泥帶水不乾不淨,“風花雪月”在他筆下挂一漏萬簡化為“風月”的例子不勝枚舉,引起誤解絕對不出奇。只是他近年來不分春夏秋冬,皆蹲在巴黎街頭撿拾當地人和其他遊客拋下的白眼,就算聽到閒言閒語,也抽不出時間為自己辯護。最多聳聳肩美其名曰“鞭長莫及闊佬懶理”——這八個字他倒歡迎被閱讀成實牙實齒的生理構造和經濟狀況寫照。
  • 性文本

    作者:邁克

    性﹐其實不宜一天到晚宣諸於口 -- 不因為非禮勿言﹐而是長年累月把寶貴時間花在口沫橫飛﹐那有空間付諸行動? 缺乏臨床實踐的經驗﹐一切不過空口說白話﹐讀者恐怕會見棄的。 除非具備英國同志老祖宗 Quentin Crisp 的勇氣﹐過海關被質問:「閣下是否實習同性戀?」他老先生眼也不眨回答:「我不需要實習﹐我早就達到完美境界!」 至於「文本」﹐有勞讀者以標準普通話唸出﹐再把在盛裝在廣東話耳朵。搵笨! 搵笨! 沒有聽錯﹐確實如此。當老襯的情趣﹐倒真是盡在不言中。不信? 請翻開任何一頁......
  • 朱鎔基傳

    作者:[美] 龍安志

    全球唯一中文本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撰寫序言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素帕猜˙帕尼帕迪博士撰寫前言 在香港金融領域出任公職的生涯裡,我曾有幸遇上朱總。他為人高瞻遠矚,處事運籌帷幄,加上鞠躬盡瘁的態度,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朱總對我的支持、鼓勵和稱許,更為我的工作增添了無限的動力。《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恰恰把我心目中朱總的印象,細緻地描繪出來。這本書更詳述了朱總對中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值得讀者咀嚼細閱。 ——任志剛(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1981年剛20歲時,他就來到中國,並在中國長期生活和工作,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國際危機調停人、政治經濟學家和作家。 他以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了解,加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寬厚的經濟學功底和廣泛深入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將讀者帶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那時改革開放伊始,市場經濟的秩序尚未建立,陳腐機械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腐敗、違規、詐騙、投機等等亂象充斥金融、國企、房地產等各個經濟領域。 朱鎔基以非凡的勇氣擔當起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艱巨工程,採用了作者稱之為“受管理的市場化”的方法,再造了中國的金融系統,引導中國平穩地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打破“鐵飯碗”,重組了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精簡了各級政府機構,重建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等。朱鎔基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保持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朱鎔基創造了歷史。 作者客觀公正、條理清晰地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朱鎔基在1992-2002年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和總理這十年來經濟改革政策逐一點評,論證其成敗得失。希望本書能使讀者更多地了解朱鎔基、了解當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