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网络生活

  • 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

    作者:[美] 杰弗里·斯蒂伯

    一本预示着Web4.0网络大时代来临的开创性读物 在这个重视营销宣传的社会,只要利用好互联网,就能让你商业上的竞争对手抓狂。大脑研究科学家和企业行为研究专家杰弗里•斯蒂伯在《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这本书中告诉你的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各台电脑连在一起,而是把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在身体的外部进行复制。为了利用好互联网的巨大力量,你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我们的大脑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似性。这也就是写作这本书的一个动力所在。斯蒂伯在这本书中告诉了人们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力量: 1、互联网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对人们的沟通和社群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2、因特网——或者在线商务的机遇,他们的未来是什么。 3、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趋势是什么,它会为未来的商业发展带来什么机遇。 斯蒂伯在这本书中显示了那些取得卓越业绩的企业是如何深入理解互联网与大脑的内涵,从而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的——例如建设更为方便快捷的网址、预测消费者行为、利用社会传媒,最终建立一种集体意识。
  • 知识的边界

    作者:[美] 戴维·温伯格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 失控

    作者:[美]凯文·凯利(Kevin Kelly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全新修订本)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协作双赢、电子货币……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二十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凯文·凯利 《失控》成书于1994年,2010年中文版首次面世,此版本为东西文库最新修订版本,从头至尾全篇重新校对。 *** 推荐语: 本世纪对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东西文库 这可能是1990 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 ——《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凯文·凯利的《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秘诀。如果做互联网产品的不看一下这本书,我认为知识是不全面的。 ——微信之父张小龙
  •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

    作者:【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詹姆斯*马丁

    当今社会,节奏在加快,信息在饱和,到处都是超链接 你的时间和精力够用吗?!你的办公桌是不是经常乱七八糟? 你工作时注意力是不是经常分散?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顾此失彼?你是不是整天感到忙乱不堪? 现在的你需要的就是这一本书! 互联网时代,哪家公司可以异军突起,成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标杆企业后,又做到了持续卓越?是Google。 而在Google公司里,哪一个人可以把公司的信息、运营数据管理得有条不紊?那一定是Google公司的首席信息官。 本书将为你展现的就是Google公司首席信息官高效的工作、生活管理技能,让你能够通过使用不计其数的新型数字工具和数字技术让工作和生活从此井井有条,不再忙乱不堪。 媒体评论: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是一部开山之作,它引导你找到能适合自身独特个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作者睿智、客观,书中满是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 ——《纽约时报》 ◎ 道格拉斯•梅里尔的这本书简直是个奇迹:不长的篇幅,简短的步骤,他阐明了在一个信息太多、时间太少的世界上,如何变得精明强干、信心十足。 ——《福布斯》
  • 哈姆雷特的黑莓

    作者:威廉·鲍尔斯

    《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内容简介:网络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处于连线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人与我们可以“一线相牵”,这些本是好事,但是,电脑、手机、MP4、PSP等构成的“屏幕”(screens)世界也让我们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状态。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 我们向这些“屏幕”妥协得太多了,我们因为数字技术背负过多的信息,我们因为数字技术变得人情冷淡,因此陷入缺乏思考的浅薄的年代——鲍尔斯称之为“数字极端主义”的时代。 要在数字时代找回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回到过去,阅读哲人们的历史:从柏拉图、莎士比亚到富兰克林,再跨越到马歇尔•麦克卢汉……而作者的利器就是用这些大人物的思想,贯穿我们的生活“琐事”,告诉我们如何从这场数字时代的生活危机中金蝉脱壳。
  • i成瘾

    作者:Larry D.Rosen

    拉里·罗森编著的《i成瘾(逃离24小时×7天i不释手的生活)》内容介绍:移动媒体科技快速发展,“i潮流”席卷而来,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我们的处世方式与心理状态也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方便,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成瘾、强迫、情绪起伏、注意力缺失、社交退缩、下一代教育问题,等等。 在近30年“科技心理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上,拉里·罗森博士为“i成瘾”等问题提供了清晰深刻的解释,并为我们提供了正常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避免其伤害的实用方法。让读者不但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现实生活的缩影,还能够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从“i成瘾”的风险中走出来。 《i成瘾(逃离24小时×7天i不释手的生活)》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
  • 人人时代

    作者:[美]克莱•舍基(Clay Shirky

    [内容简介]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 •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美国海军最推崇的咨询顾问,“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为你直指商业模式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彻底改变你看待未来的角度和视野! [编辑推荐] •全球思想家正在读的20本书之一,“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最经典作品《未来是湿的》再版升级。 •在《人人时代》中,克莱•舍基作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人人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21世纪最有价值的未来学读本,获选《商业周刊》最佳商业书籍。 •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第一人胡泳领衔翻译,《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作序,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重磅推荐!
  •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

    作者:伊莱亚斯·阿布加欧德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内容简介:人类已经无法阻挡网络人格的反噬了!每一个人在登录网络的那一刻,就分裂为另一个连自己也摸不透的网络人格,就像DNA被重组了一样,TA在虚拟世界中自我进化,逐渐成为你无法掌控的人格,甚至可能逆袭,反过来控制你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在SNS社交网络中都成了“高富帅”和“白富美”。面对着让你心动的他(她),你只能说出寒暄的话语,而一旦在网上,连他(她)都惊叹于你如此的健谈和热情。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百度”或“谷歌”,迅速地得到了答案,可仔细想想,你却没有获得任何知识。对着电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本是和家人共处的时间,自己却又不由自主地开始在网上搜寻起来。你以为你可以把“现实”和“虚拟”完美分割,其实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你,早已逆袭反噬,可能随时取代真实的你!自负、自恋、重口味、恶趣味、退化症……别让自己沦为网络人格的奴隶!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为你揭秘网络人格的类型与症状,带你全面诊断你在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人格,揭露TA带给你的各种影响,并教你如何掌控TA,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到完美平衡!书中每章都有作者阿布加欧德医生亲身参与的治疗案例,使内容生动可信,这些案例读起来一定让你回味无穷、拍案叫绝、感同身受,不禁大喊当下的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
  • 网络行为心理学

    作者:[英] 亚当·乔伊森(Adm N.Joi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这种改变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甚至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亚当·乔伊森博士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鼎力之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并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 超级人脉

    作者:[英]理查德·科克,格雷格·洛克伍德

    他是你天天见面、无所不谈的亲人, 她是你彼此信任,同呼吸、共命运的同事或朋友, 但他们并不一定能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引路人。 他是你酒桌上偶遇交谈的陌生人, 她是你微博里短暂互动的网友, 但正是这些泛泛之交,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甚至改变你的一生。 记住,这个信息社会只有抓住弱联系——那些你认为的泛泛之交,你才能真正成为超级人脉王。 一项社会不变的铁律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重视亲友关系——即重视强连接是人类繁衍的必需。但在现代信息社会,如何繁衍下一代已经不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 一个让人吃惊的发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只注重强连接——即家人、亲密的朋友、熟悉的同事等熟人圈子的维系,而忽略了弱连接——那些只见过一面或接触过一次的泛泛之交的联系。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当要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时,泛泛之交者的作用是朋友的三倍。在这种情况下,泛泛之交者能提供给我们所需的连接或有用的资讯,效果是朋友的九倍。 一条帮助你获得成功的法则 连接最奇妙的地方是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关系,却能带来巨大的收获,甚至让你因此得到某项资讯而改变了人生。人生中一些最重要的成功机会或快乐往往取决于与人的随机相遇,对象通常是我们不太认识或刚认识的人。弱连接的精髓就是:远方的某个人可能拥有很实用的资讯。 一本能带给你非凡未来的书 你要知道,财富的获得很符合80/20法则——80%左右的财富,被20%左右的参与者所分享……如果你在21世纪想获得成功……拥有这本书,你就不会错失一些重大的工作和学习机会——你拥有了超级关系。你就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超级人脉王。
  • 群体性孤独

    作者:[美]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

    [内容简介] ☆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编辑推荐] ☆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 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 ☆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强势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

    作者:Mull He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本书特别之处在于用分章节的形式来讲述了中国互联网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的真实用户需求、企业发展、产业历程。在对应领域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独到的理论来分析中国互联网每一次变革与用户需求演进之间的潜在关系。
  • 全民書寫運動

    作者:約翰.哈特利

    在熱絡的網路上傳貼文、分享與回應交流中,數位原住民已主導了未來的知識與產業創新。 你必須擁抱數位素養,才能成為贏家! 數位時代關鍵的文化素養,已成為改寫教育內容、創造知識經濟的能量,也將是下一輪民主世代,必備也必須競逐的政治話語權及場域! 無論是熱衷上網的網民、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都必須聽取文化研究學者哈特利的建言。 審定、導讀:簡妙如(中正大學電傳所副教授) 陳光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詹宏志(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鄭國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 推薦 微網誌、討論區和社群網站,正熱熱鬧鬧地上演著全民書寫盛事。在複雜的網路世界裡,我們如何引領系統走向創新的未來?如何看待數位時代的新媒體型態,如何正視數位世界的新奇、互動、創意特質? 因《解讀電視》一書享譽盛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哈特利,以鉅觀的理論架構,穿透當前的數位文化現象,交出這本《全民書寫運動》。他檢視從印刷媒體走向數位影音多媒體的歷史變遷,就媒體的科技及文化形式,論證網絡社會裡的媒體運作型態,探討熱衷貼文分享的網友、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在數位浪潮中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 哈特利認為,數位時代的發展關鍵,將是能否善用「數位素養」。經由數位科技,我們自由地讀寫並用,並透過社會網絡參與公共領域、為知識交流貢獻一己之力。我們不僅可以在商業和社群環境中發展個人事業,創造經濟與文化上的價值,連帶開創了集體智慧的知識成長模式。 哈特利由這種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市場形態,延伸出「創意產業」的核心運作邏輯,認為這正可全面推動創意革新、知識成長與人類福祉。 五十年前,文化研究學者霍加特交出經典之作《讀寫能力的用途》;五十年後,哈特利延伸了霍加特的理念,交出又一部鉅作。有別於一般的個案現象討論,哈特利的系統性分析,讓我們更明瞭網絡運作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價值,清楚創意產業的創新模式、價值鍊及經濟體系,也同時捕捉到數位世代眾多文化現象的深層意涵。
  • 隐私不保的年代

    作者:[美]丹尼尔•沙勒夫

    风靡全球的网络隐私安全圣经 高危信息生态环境的生存指南 这是一部及时、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可以改变人们对隐私、名声以及互联网上的言论的看法。丹尼尔•沙勒夫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博客、社交网站和其它网站如何散播与人们的隐私生活有关的八卦与谣言的引人入胜和令人害怕的故事,并进 行了别开生面和令人深思的分析,详细阐述可行的建议,以及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本书的目在于,深入探讨一系列极有吸引力且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在介于隐私与言论自由的矛盾中,提出某些适度的妥协之举。 ----------------------------------------------------------------- 我们身处网络的世纪,人人都喜欢网络,离不开网络。 但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所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 于是,层出不穷的艳照门、无处不在的人肉搜索和大量随时随地的微博爆料……种种故意、意外或未经同意的信息,在网上大面积流传分享,而且永不消失。 无论你是强势的政治人物,或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在网民集结的意见暴力面前,你都可能遭到无法无天的欺凌! 那么,网络能建立我们的人气还是毁坏我们的名声?掩饰我们的身份还是揭露我们的身份? 使用网络越自由,越使我们陷入更多不自由──如果分享八卦和散布谣言真的是人类不可悔改的天性,我们该如何应对? 国际著名个人隐私法权威、网络法律专家丹尼尔•沙勒夫通过本书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两难寻求平衡点,教你如何在网络的高危信息环境中捍卫你的言论自由,并同时确保攸关个人名声的信息受到保护!
  • 智能爆炸:开启智人新时代

    作者:王汉华,刘兴亮,张小平

    近年来,因为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将迎来一个智能爆炸的时代。这波全球智能化的大浪潮,不仅影响企业和产业的深刻变革,还将深入影响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人工智能即将开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让现在火爆到极点的移动互联网也相形见绌。一些激进的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乃至即将到来的物联网,都只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 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和描绘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智能化浪潮,并进一步探讨这股浪潮最终对社会和人本身的影响。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划分互联网时代的四段论:第一,传统互联网开启“人机时代”(人通过PC与外部连接);第二,移动互联网开启“人人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的器官,人与人通过这个特殊器官紧密相连);第三,万联网开启“机人时代”(机器开始取代人做很多事情);第四,人工智能开启“智人时代”(机器高度发达,与人开始有重合,图灵测试不再是障碍)。 宣告“智人时代”即将来临,是一个具有爆炸性的预言。它的典型特征是:其一,机械日益富有人类的思维、情感、个性与能力;其二,人类日益异化并呈现越来越明显的机械思维与习惯,比如对高科技智能产品的过分依赖,人性色彩日益退化、情感越来越贫乏、思维越来越线性,等等。在某一个临界点上,日益进化的机器人与日益退化为机械思维的人,会变成一种“新人类”——智人。正如科幻小说《三体》中描绘的一样:暂时冷冻的人们,在未来某个时刻醒来后,会发现未来社会的人们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变成外形完美划一、思维简单透明、能力超乎寻常的“新人类”。 因为智能化浪潮的来袭,我们面对未来“新人类”,或者说我们异化为未来“新人类”的可能性更大、速度更快。这种深层次的变化,将对整个产业、社会、人类的文明和个人的心性,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智能化大浪潮来袭,它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魔咒?我们应该如何积极面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本书仅仅是开始,将肩负启蒙之责!
  • 看见未来

    作者:余晨

    【内容简介】 这是互联网群星闪耀的时代,巨人们用最尖端的技术和自成体系的哲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避开互联网的渗透。互联网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变革,人们正试图赋予其精神和内涵,以期互联网能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本书中作者 面对面地采访了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杨致远、凯文·凯利、克里斯·安德森、罗伯特·希勒、迈克尔·莫瑞茨、凯文·米特尼克等多位来自学界、商界、技术界的互联网领域顶尖人物,带来了最前沿的互联网观点和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深入探讨了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未来趋势、技术拐点等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命题。 在互联网时代,唯有思考的河流永不止息。在思想碰撞间,本书为读者开启了一次互联网的精神之旅。 【编辑推荐】 全球首部历史创造者亲证的互联网通史 还原本真精神,勾勒发展全貌,剖析未来趋势、契机和拐点 罗振宇、吴晓波拟定书名 《互联网时代》总导演石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易宝支付CEO唐彬亲笔作序推荐 马化腾、俞敏洪、李开复、罗振宇、冯仑、李国庆、张亚勤、牛文文大力推荐 【推荐语】 ◆马化腾(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CEO): 互联网是全新的产业革命,它正与各行各业结合,影响到每个企业和个人。对于愿意投资未来的企业,可能需要多考虑一下互联网,看看长远有什么机会,世界在往什么方向发展。作者采访了40多位不同时期的互联网引领者,获得了非常难得的一手材料。读了本书,将非常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教育是让今天投资未来,互联网是让未来的可能性改变今天,两者相遇,未来无限精彩。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互联网不但是一项伟大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为更多创新的诞生铺垫了沃土。 ◆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 未来已来,只是尚不均匀。我们需要余晨这样的人,《看见未来》这样的书,一起到“未来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冯仑(万通控股董事长): 珍藏艺术品的人看过去,拥抱互联网的人看未来。 ◆李国庆(当当网创始人兼CEO): 这本书勾画了互联网的大图景,是通向未来之路的地图。 ◆张亚勤(百度总裁): 小心些,互联网从比特世界杀回原子世界来了。互联网正走向物理化! ◆牛文文(《创业家》总编辑兼社长): 创业者最需要看见未来。余晨的《看见未来》,帮中国创业者打开了一扇窥探未来的窗户。
  • 删除

    作者:[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 《删除》从大数据时代信息取舍的目的和方法分别诠释了“被遗忘的权利”。维克托首先回溯了人类追寻记忆的过程,之后提出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对此,他考察了促进遗忘终止4大驱动力——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访问。之后,他提出了当前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信息权力与时间,并给出了应对威胁的6大对策——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完全语境化。最后,他提出了一种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极有可能的关键对策——给信息设定存储期限。 《删除》开启了一场 “互联网遗忘运动”,让我们始终记得遗忘的美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facebook上照片会被网络永远铭记,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Google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最好被遗忘的信息。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最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作序倾情推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大卫•克拉克、国际著名信息隐私权专家保罗•施瓦茨、斯坦福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创办人劳伦斯•莱斯格、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埃文斯 联袂推荐 《删除》一经出版,即获得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唐•普赖斯奖”,以及媒介环境学会的最高荣誉“马歇尔•麦克卢汉奖”,同时受到《连线》《自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各大权威媒体广泛好评。 《删除》洞见了“被遗忘的权利”,探索了大数据时代人类该如何构建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 浅薄

    作者:[美] 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最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 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的思考方式。
  • 你不是个玩意儿

    作者:杰伦·拉尼尔

    “你不是个玩意儿。” 这句话当然不是骂人,这是一个宣言。人当然不是玩意儿,不是机器,而是人。 在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足够的理由,无限欣喜地拥抱互联网。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互联网那些不完美的设计却是某种潜在的威胁…… 为什么如此多的暴民在社交网站上争吵不休,很多骂人的脏话我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从来不会使用,但在匿名网络环境中却漫天飞舞? 互联网的本质真的就是免费吗?为什么在宣扬免费与共享的互联网文化的笼罩下,苹果以及皮克斯这样的封闭“王国”能够取得极大的成功? 当科学家们疯狂地想让超级智能机器人统治整个地球时,人类是否应该接受被机器化的命运? 拉尼尔认为,博客以及社交网站个人主页的模式化设计,模糊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他警告人们,类似维基百科、Facebook和Twitter之类的Web2.0网站正在提升“群体的智慧”,降低了个体在网络中的地位;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各种创意都失去了源头,商业机构会把各种匿名的创意碎片聚合成自己的产品,并对其进行炒作,但人们已无法知道这些创意的真正来源;网络的匿名性还会激发人性恶的一面,导致网站上经常充斥着网络暴民掀起的各种口水战……
  • 咖啡机中的间谍

    作者:[英] 吉隆·奥哈尔,[英] 奈杰尔·沙

    我们正在进入一种新的、全球性的过度监视状态。这很可能会彻底颠覆我们对隐私的理解。当我们在工作和娱乐方面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时候,我们的电子活动会留下可以用来追踪我们一举一动的数字脚印。在我们的汽车、电话甚至咖啡机中都可能隐藏着可以进行无线通讯的微型计算芯片。它们可以成为微型证人,并构成强大的监视网络,而这一网络的行为可能会非常复杂,具有智能和侵略性。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这些智能网络是否会被政府、罪犯或恐怖分子用来侵犯隐私或者实施犯罪?我们是否值得为获得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牺牲我们的隐私? 本书真实地揭示了从监视摄像头到博客的各种新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侵犯了我们的隐私,并探讨了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才能够防止我们的隐私在数字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