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京剧

  • 鸟瞰富连成

    作者:吴小如

  • 京剧守望者

    作者:宁舟浩

    《京剧守望者》主要选取近数十年来中国优秀纪实摄影家专题作品,以开放、包容的方式,能为研究和观察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真实、完整、直观、系列的视觉文献材料。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纪实摄影以其渗透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和作品,广阔而深入地展示了这种震撼世界的变化,甚至直接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一批摄影家怀着强烈的时代认同感,用自己的作品对行进于巨变历程中的中国人精神和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度的视觉记录。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示了难以取代的价值,而且始终给我们以超越时空的感动与沉思。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熟悉而陌生的场景,在恍惚的意念中,重涉昨日之河。
  • 吴小如戏曲随笔续集

    作者:吴小如

    吴小如,本名吴同宝,原籍安徽泾县茂林,1922年9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小如1932年随父迁居北平,1932至1934年在私立汇文一小读书,1935年在私立育英小学毕业。1935至1936年升入私立育英中学,赶上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由于其父1935年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教,他便于1936年秋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翌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全家迁入天津租界,辍学一年。193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毕业,升入私立工商学院商科会计财政系。1943年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又重新读大学,考入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不久即离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业学历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为插班生,1947年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肄业,至1949年才于北大中文系毕业。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学中文系任教员。1951年秋,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52年进行全国大专院校合并调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讲师。一直干了近30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也开设过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末,调到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职,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燕京学报》常务编委。1953年在北大参加九三学社。 他在业馀时间曾为中华书局义务编过一年《文史》(1980—1981)。业余爱好为戏曲(特别是京戏)和书法。 吴小如著作颇丰。1955年即出版了《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后来又出版《古典小说漫稿》以及与人合撰的《小说论稿合集》。对话本小说、武侠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也写过一些专题论文。对戏曲写过《台下人语》、《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和《吴小如戏曲文录》(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文化著作奖)。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了《诗词札丛》、《古典诗歌习作与欣赏》、《古典诗文述略》等专著。还出版了《古文精读举隅》、《书廊信步》。此外,属于综合类的有《读书丛札》,先后在香港、北京两地出版,是较有见地的著作。另外有一本《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也先后在香港和北京两地出版,受到好评。近年出版的还有《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莎斋笔记》、《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常谈一束》等。
  • Drama Kings

    作者:Joshua Goldstein

    In this colorful and detailed history, Joshua Goldstein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eking opera in late Qing and its subsequent rise and re-creation as the epit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 Republican era China. Providing a fascinating look into the lives of some of the opera’s key actors, he explores their methods for earning a living; their status in an ever-changing society; the methods by which theaters functioned;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performances; audience make-up; and the lar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Propelled by a synergy of the commercial and the political patronage from the Qing court in Beijing to modern theaters in Shanghai and Tianjin, Peking opera rose to national prominence. The genre’s star actors, particularly male cross-dressing performers led by the exquisite Mei Lanfang and the “Four Great Female Impersonators” became media celebrities, models of modern fashion and world travel. Ironically, as it became increasingly entrenched in modern commercial networks, Peking opera was increasingly framed in post-May fourth discourses as profoundly traditional. Drama King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cess of reforming and marketing Peking opera as a national genre was integrally involved with process of colonial modernity, shifting gender roles, the rise of capitalist visual culture, and new technologies of public discipline that beca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urban China in the Republican era.
  • 画说京剧

    作者:和宝堂

    《画说京剧》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画说京剧》里,请您慢慢找寻……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9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三大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

    作者:吕东妮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ISBN:9787505726017,作者:吕东尼 著
  • 国剧名伶轶事

    作者:丁秉鐩

    《国剧名伶轶事》中所谈的人与事,笔者都是本着多年对他们的观察、欣赏,和与他们的交往、过从,才敢动笔的。因此,所谈虽不是什么秘闻、内幕,却也有些是前人所未谈过的。同时,不能确知,或了解得不详细的,就不敢着一字。
  • 京剧丛谈百年录

    作者:王元化顾问,翁思再主编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通过选编百年来有关京剧的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文章论述,对20世纪京剧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归纳和总结。“增订本”共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五编及“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附录。为了忠实记录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京剧发展的各种反应与思考,也为了更全面地呈现出京剧在不同时期的真实面貌,除了极具代表性的著名篇章外,《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还收录了一些较有个人想法的和较有时代特色的文章,其中不免有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有些文字颇具争议,但基于史料性、真实性的原则,编者依然将之收编书中,并且除了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是改正错字以外,并不做其他改动。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收录有部分民国时期的文章,其中一些用字和标点符号出现错误,我们作了统一规范。需指出的是,因为收录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章,对同一事物、同一人有时会有不同的称呼(有时即使同一时期,对同一事物、同一人也会有不同称呼),如“二黄”“二簧”、“程继仙”“程继先”、“小翠花”“筱翠花”、“《挑滑车》”“《挑华车》”、“《骆马湖》”“《落马湖》”等,再如一些早期的外文译名也与当代的标准译名并不一致,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译法,对此,我们只力求本篇统一,而不进行全书的统一。此外,书中页下注释统一标明了译注或编者注,未作标注的则均为原文注;编者对所收文章做了节选或改动的,也均在文末括注说明。
  • 京剧知识手册

    作者:吴同宾

  •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作者:陈申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中国京剧戏衣图谱》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中国京剧戏衣图谱》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全部必备服装。《中国京剧戏衣图谱》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 迷戏

    作者:姚红 文/图

    “我”9岁那年,京戏的大名角筱云仙到南京来演出,说是这期间一直住在“我”们家。筱伯伯举止很文雅,嗓音太美,“我”渐渐被迷醉,一天终于有机会应邀去看戏呢!可是,第二天由于“我”不知道的什么原因,他匆匆地离开了,不久,整座城市都被空袭警报和炸弹爆炸的声音淹没了……
  • 京剧欣赏

    作者:高新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无法再现。唯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 “京剧”,是外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京剧又是在徽、汉两个南方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京剧不但受到北方观众的欢迎,也受到南方观众的欢迎,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京剧也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在他们的眼里,京剧仿佛长城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京剧的特点,是中国戏曲特点的集中体现,京剧是综合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唱、念、做、打;京剧是虚拟艺术,它的虚拟手段,比其他艺术门类使用得更广泛、更充分,虚拟使其在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方面获得了无限的自由;京剧是程式艺术,这不仅仅限于表演方面,在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京剧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适应中国人的欣赏心理与审美情趣,在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著名演员,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作者:吴迎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文字经梅葆玖先生本人——校注.文中一百余幅珍贵照片,也是由梅老师——注解。因此文中的图注部分,采用了梅老师本人的口语,旨在让读者读起来亲切自然、如临其境。 作者吴迎与梅葆玖先生是半个多世纪的老朋友,作者在公众场合一直尊称梅葆玖为“梅先生”。因此,《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行文中作者也保留了这个老习惯。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旨在“流水账不报,说点真事,传点真艺,动点真格”。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流于传记文学“故事化”“通俗化”的写作方法。书中有些章节,相当专业;书中有些观点,相当苛刻。相信这会对传承京剧的年轻一代、京剧爱好者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有非常大的裨益。这恰恰也是《从梅兰芳到梅葆玖》的价值所在。喜欢此书的读者请静下心看。四、感谢爱新觉罗恒德先生为《从梅兰芳到梅葆玖》题写书名。老人又特此叮嘱几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集大成由梅兰芳所体现,又传承到梅葆玖,大美是梅派。”
  • 中国京剧

    作者:徐城北

    京剧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而是由中国南方入京的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相互借鉴,并吸收了当时浒于北京多个剧种的优长而形成的新剧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京剧植根于东方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与西方戏剧有着根本的差异。第一次看到京剧的现代人,难免会对京剧产生某种距离感,听不懂也看不懂。但假如了解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就会发觉一切是那么有兴味,说不定在某个早晨,耳边传来了咿呀弹唱,你忽然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京剧。 本书以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七个版本同时推出。
  • 京剧的知性之旅

    作者:徐城北 著 丁聪 漫画

    《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对老票友而言,京剧愉悦人生;对新戏迷来说,京剧点缀生活。无论对谁,只要是京剧爱好者,这《京剧的知性之旅》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漫画大师丁聪的插图,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洗练,与《京剧的知性之旅》文字相得益彰。
  • 中国京剧衣箱

    作者:刘月美

    印张:49;插页:4;
  • 中国京剧服装图谱

    作者:谭元杰

  • 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

    作者:黄育馥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说段京剧你听吗

    作者:胖不墩儿

    “嘛呢?” “看京剧。” “啥戏?” “俩腹黑老头欺负一个小寡妇,没溜儿皇帝调戏小萝莉,叱咤风云老大王晚上回家跪搓板……” “您等会儿……京剧里有这个?” “可不!《说段京剧你听吗——胖不墩儿超萌京剧漫画》瞧好吧您呐!”这是一本会“演戏”的书,人物鲜活,惟妙惟肖;这是一本会“说话”的书,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这本书用年轻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人生百态、离合悲欢。在这样一本书里,生旦净丑、争相亮相,一齐上阵给你说一段“活色生香”的京剧——你听么?
  • 移步不换形

    作者:梅兰芳

    《移步不换形》记述了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生活、演艺经历。出身于京剧世家的他,从小学艺,靠勤奋和天赋,很早就成为引人注目的青年艺人;又在“梅边人物”的支持帮助下,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勇于改革创新,终于登上京剧表演的巅峰,引领京剧走进了辉煌,成为中国戏曲的标志人物。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外敌入侵之时,坚守气节,维护了民族尊严;在新的社会中,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成为深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和对历史有深刻影响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