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京剧

  • 梅兰芳艺术谭

    作者:徐城北

    梅兰芳背倚着很大的传统文化,而他的技艺却令人在微小之处琢磨再三,然而看完戏再一寻思,发现京剧及梅兰芳所体现的那大的文化越发厚实悠远。梅兰芳的能戏多于三百出,但每出戏能“卖”的地方只有少数几个点;等你在点上反复寻思,忽然发现梅兰芳几乎无处不在。梅兰芳的处处不太容易琢磨,许多遥远而分支的路上都有其身影;到了他的中晚年,他艺术的特征才逐渐彰显出来,而他一旦走进历史,又在诸多前路上给纷繁的今人以启迪。
  • 马连良艺事年谱 1901-1951

    作者:李世强 编著

    凡例 外行看马连良及其它(代序》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一岁 1902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三岁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四岁: 1901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五岁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七岁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中八岁 1909午宣统元年己酉九岁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戊十岁 1912年民国元年王子十二岁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十三岁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十四岁 1914年民国四年乙卯十五岁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十六岁 1917年民国六年丫巳十七岁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十八岁 1919年民国八年已未十九岁 1920年民国九年庚巾二十岁 1921年民因十年辛西二十一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戍二十二岁 1923年民国十二午癸亥二十三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二十四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二十五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二十六岁 1927年民国十六午了卯二十七岁
  • 女伶

    作者:魏海敏

    「我在現代與傳統、寫實與寫意、心理描寫與程式表演的兩股洪流間拉扯,幾乎不能自拔……」 ----魏海敏 若論台灣當代京劇名角,魏海敏應是不二人選。為「梅派傳人」魏海敏,投入京劇表演近三十年,長期演出的經驗及不斷嘗試突破下,她已成功的將傳統京劇程式化的表演,融入現代劇場。自二十年前「當代傳奇劇場」的【慾望城國】開始,一路探索聯繫傳統與現代的可能性。如今,此劇已成為經典劇目,廣受國際好評;而五月甫於「城市舞台」演出改編自張愛玲原著小說的【金鎖記】,雖為新編國劇,卻將人物性格藉由唱詞唱腔和作表身段,詮釋得淋漓盡致,成功拓展了新一輩欣賞國劇的人口。 為了清晰呈現一位成功融合傳統和現代的京劇表演藝術工作者,本書,即從「女伶」的概念出發,將京戲中的旦角、青衣,以梅派的「潛在語言」為基調,道出形成角色之程式化語言的漫漫過程,及欣賞表演過程時可以咀嚼的細膩之處。無論是舞台上的扮妝,或是舞台下的生活,翻閱書頁彷彿觀看一部經典紀錄片,映畫出台灣當代京劇名角的傳奇故事。同時,也藉由魏海敏舞台下的人生故事、學藝過程,對照出台灣國劇的近代發展。
  • 翁偶虹编剧生涯

    作者:翁偶虹

    翁偶虹先生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历时三年,终于写成《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这是翁偶虹先生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遗产。在这本书中,他以毕生所从事的编剧生涯为主线,记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相继为当代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编写大量成名剧作的艰辛经历及其经验总结,他详尽、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创作每一个剧本的动机和成败,既不讳言失败的教训,也不隐藏历史的局限,而是据实写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当然也有编剧的技巧和得失,以及个中甘苦,他都一一道来,读者在借鉴、思考他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体味。 翁偶虹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戏剧家,还是难得的散文大家,《翁偶虹编剧生涯》以优美醇厚的散文笔法,描述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园行的境况,创造了一种令人流连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戏剧史料、艺坛的轶事趣闻以及民国时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会风情,是一部难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戏剧家的自述。 著名京剧剧作家翁偶虹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由同心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1980年代中曾经印行过,但苦于印数很少,现在已不易得。网上有许多朋友都在寻找这本书,并期待能有新的版本。今年恰逢翁偶虹先生百年,同心出版社和翁先生弟子张景山经过努力,重新出版了《翁偶虹编剧生涯》,以满足翁迷们的愿望。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该书题写书名;著名评论家解玺璋撰写序言;翁偶虹弟子张景山独家提供了全书80余幅珍贵图片,许多剧照为首次面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著名学者、作家章诒和及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也为该书撰写了跋语(见下)。 世事不公——同一窑里烧制的好砖,有的拿去垫厨房,有的用来铺客厅,而贵宾品尝的佳肴恰恰是由厨房里端出。这个“不公”,很像翁偶虹先生的一生——一辈子给众多京剧名角儿提供了无数的演出剧本。唱念坐打演绎着他的词曲戏文;急管繁弦却又湮没了他的笔耕生涯。纸如阡陌,字如榖粒。翁先生真的被湮没了吗?作家、艺术家追求的,正是他生命中没有的。 章诒和 翁偶虹先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和那些徒有虚名的著名作家不同,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大量演出。而且。五十、一百年后,相信还会活在戏曲舞台上。本书是他对自己的编剧生涯的朴实记录,不经意中透露了他的杰作之所以能经历时代淘洗长久不衰的秘密。 傅谨
  • 京剧谈往录三编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是一本有关于京剧史料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括对中华戏校、上海戏剧学校的回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萧长华、孟小冬等人的生平及逸闻趣事。尤为珍贵的,是齐如山先生的《戏剧小掌故》与何希时先生的《梨园旧闻》。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全十卷)

    作者:傅谨 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套装共10卷)》为套装书,分别包括:《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清宫文献》、《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申报》、《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日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笔记及其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下)》。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京剧是丰富而多元的中华文化的结晶,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近代以来中国广阔地域从王公贵胄、文人雅士到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追求,凝聚着从北到南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京剧是近代以来发育、发展最为迅速的艺术样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它走过了从萌生、发育、绚烂直到强势地对亿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全过程,留下许多令人探究与遐想的空间。京剧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最为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领域。京剧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且恰恰处于近代学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然而,京剧研究的成果,却与京剧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固然可以找出许多,但有一个理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那就是研究资料十分缺乏。中国近代以来涌现出无数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更令京剧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标识之一,然而京剧研究的成果,远远无法和京剧表演艺术的成就相媲美。中国戏曲学院从1950年成立至今六十年的历程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京剧表演人才,但是对京剧的研究,显然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这些现象,都与京剧研究资料缺少系统完整的搜集与整理有关联。2004年7月我作为北京市特聘教授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院对我或有许多期待,其核心就是开拓京剧学研究。资料之难以获取,立刻就成为我最切身的感受。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京剧研究学科,不难看到,其基础之薄弱令人惊讶,其中又尤以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粗疏零落为最。
  • 京师梨园世家(上下)

    作者:刘嵩崑

    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这200余年的沧桑变迁、时代更替中,梨园届的子弟承袭父业,代代相因,形成了很多数辈人植根梨园的大家族。本书收录了150个梨园世家,成员共2000余人,书中对其家族世系、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等等,进行了准确、翔实的记述,填补了梨园史上的一个空白。 作者刘嵩崑先生矢志京剧艺术,遂以20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以期传继民族经典文化。通过多年亲身探访,作者从健在的梨园名家处收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详述了200余年间梨园家族的变迁。读者可以从一系列的生动图景里寻找出中国京剧历史弥足珍贵的发展轨迹。
  • 京剧谈往录四编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一本关于京剧史料和探索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专书。书中共收入24篇文章,加上朱先生极有价值的序,25篇篇篇精彩。分别是高盛麟、刘曾复、孙盛云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介绍唐韵笙、高庆奎、李世芳、周信芳、孙菊仙等京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艺术特点。着重介绍了京剧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各个流派形成的经过及其特色。
  • 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 裘盛戎 侯宝林

    作者:赵致远

    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70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为此要谢谢赵致远先生、蒋元荣先生和吴迎先生。 写序,不敢当,我是演员,写东西不是我的专业。回忆什么就写点什么,读者多包涵。1946年,抗战已胜利了,我父亲梅兰芳苦熬了8年,人心情好多了。当时,我在上海思南路87号我们家就近的法国人天主教百德路教堂 (今重庆南路南北高架)办的盘石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学戏。我是童子军的小队长,负责学校每天的升旗仪式。那时学校经济很困难,父亲知道了,就断然提议让我和葆王月姐义演为学校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才12岁,七姐16岁,父亲已将他人生之实践传递给我们了。剧码定为《二进宫》,这是王幼卿老师所授的。徐延昭请谁呢?父母亲几乎同时说:“请盛戎好!”就这样定了,裘盛戎先生当年相对固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那天,裘先生来我家,大概30岁左右,很精神。父亲很客气地对裘先生说:“小七、小九还小,您在台上兜着点儿。”裘先生很风趣地说:“二老放心,我一定把二位小老板‘傍’严了。”可惜当年没有资料留下来。到我青年时期,与王泉奎先生、王琴生先生多次合作演出过《二进宫》。当前,李胜素、张晶的《二进宫》就是按我小时候学的路子演的。到1947年上海中国大戏院杜宅堂会,孟小冬的封山之作《搜孤救孤》,也是请了裘先生来傍她。建国以后,裘先生的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十净九裘”,人人皆知,这是他的造化。我们不在一个团,见面机会也不多。可每见到一次,他总是对我倍加关心,这是他敬重我父亲的缘故,我很看重这份情。 侯宝林先生是国宝,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了。接触最多的时期是“文革”后期,到打倒“四人帮”,几乎天天来陪我母亲说话,常客还有马连良夫人、名坤伶杜丽云等人。我们家的人都非常喜欢听他说话,在“语言文学”领域里,如果蔡元培先生在,一定会请他担任北大教授的。他对戏的各种行当、角色、流派信息的储存量,可以和当今Windows媲美。更值得回忆的是在1961年困难时期,他也常来我家聊天。当时,没什么吃的,听他说话,是一种精神食粮,使人学到东西,又使人轻松。最值得纪念的,也是在食物供应紧张的年代里,苦中取乐。在家中,我们合唱了一段《坐宫》,至今录音还在,侯先生的幽默是超然的,使人乐中进取。 侯喜瑞先生是令人敬重的老前辈了。前清光绪末年,我父亲在喜连成搭班,他是喜连成科班第一科的徒弟,宗黄(润甫)派。父亲说:“我和黄润甫先生合作过,他学黄派,已经从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地步。”1922年梅兰芳剧团的前身承华社成立,他是重要成员,和我父亲合作多年。他离开承华社后,每当我父亲演《穆柯寨》,必定特请侯喜瑞先生演焦赞、裘桂仙先生(裘盛戎之父)演孟良。父亲说:“我也觉得与他们合演使这出戏出色不少。”1 927年父亲第一次在中和园演《凤还巢》就特请侯喜瑞先生演周公公;演《西施》时,特请侯先生演吴王夫差,例子举不胜举。建国以后,父亲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曾组织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专家出版述说他一生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辑,使仰慕侯派艺术的演员和业余爱好者,对侯先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用现代艺术的语言来说,侯喜瑞先生的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功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希望我们票界的戏迷们,热爱京剧的“粉丝”(fans)们,看一看这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体味一下其中的甜、酸、苦、辣。
  • 谈史说戏

    作者:来新夏,马铁汉

    内容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因其固有的历史元素,它们在满足人们戏剧欣赏需求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然而,在合理的艺术加工之外,附会、误读、曲解历史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因此需要将史事记载和戏中情节加以阐释,以更益于戏剧的发展和历史知识的传播。
  • 梨园书事

    作者:姜德明

  •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作者:许姬传

    本书包括《戊戌变法侧记》《谭鑫培的艺术道路》《梅边琐记》三部分内容。许姬传先生的外祖父、母舅等都是曾经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通过作者及其亲人的追忆,作者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不易为外人所知的一些点滴片断记录下来,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本书中《谭鑫培的艺术道路》一章,既是对谭鑫培艺术成就的分析与总结,使后人了解谭鑫培艺术的精髓,又是对京剧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概述。《梅边琐记》是1950年在上海《亦报》发表的关于梅兰芳舞台艺术生活的连载文章。许姬传先生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从中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社会风貌与舞台艺术情况。
  • 翁偶虹看戏六十年

    作者:翁偶虹 著,张景山 编

    翁偶虹为百年京剧史中独一无二的创作圣手,他的作品如《锁麟囊》、《鸳鸯泪》(《周仁献嫂》)、《将相和》、《大闹天宫》、《李逵探母》、《红灯记》等,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翁偶虹能编能唱能导能评,因此,他观剧六十年所写的文章,既是京剧史料的直观补充,弥补了我们无法欣逢京剧盛世的遗憾;同时,翁老笔下所记录的剧目等相关演出资料、精辟独到的点评更是给后世京剧研究者、爱好者的一笔巨大财富。
  • 国剧画报

    作者:北平国剧学会 编

    《国剧画报》内容简介:1931年末,梅兰芳,余叔岩先生为振兴国剧,发扬文化,辅助教育,搜集文献,保存国剧,特地成立了北平国际学会,附设国剧传习所。并于1932年1月15日,出版了《国剧画报》,每周一期。共出至40期止(拍品内缺少量几期),内有大量珍贵照片。不仅让读者形象直观地了解京剧开创时端倪及初衰,前辈风采,还展示了不少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
  • 中国京剧二十讲

    作者:骆正

    本书中,作者除了对京剧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外,还充分调到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京剧界的名家名剧进行了深入,系统,独到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于传统名剧的赏析,作者观点鲜明,语言通俗风趣,读之畅快淋漓,如饮醇酒。
  • 梅兰芳游美记

    作者:齐如山

    本书所据即为台北联经版,全书未作任何删改,只是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另外增加了几十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说明中的人名与地名是按目前通行译法来处理的,个与正文不同;本书注解为编者所加。 几台戏,惹出美国男女多少如痴如醉情,却道“台词不懂心里懂”;一个人,走入华侨同胞几许思国思乡梦,真是“想见时难别亦难”。——梅兰芳1929年携带京剧赴美演出,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值得钩沉的一段佳话。 作为此事从头到尾的“总编导”齐如山,描述了波折跌宕的全过程,也归真了彼时玉成好事的司徒雷登、黄恩施、李石曾、刘天华……无数中外名流。 齐先生女儿齐香笔录不苟,成就了这本洋溢学术价值和艺术趣味的文献。 风格细腻,情意绵厚,就是这本书。读来宛然啜饮陈酿的酒,掩后不禁吟哦久违的歌。
  • 刘曾复京剧文存

    作者:刘曾复

    《刘曾复京剧文存》约23万字,收录刘曾复先生文稿近40篇,分为“菊苑谈往”、“艺术漫谈”、“闻见杂说”三部分,附录“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访谈”。 刘曾复先生系京剧名宿,一生爱戏,历京剧盛时,博闻强记,所谈所忆,许多内容如今已成弥足珍贵的史料。 书稿延续了刘曾复先生一贯的文风,篇幅不长,文字简洁,但信息量都很大;也讲热闹,但背后都是门道,欲为后人留下最真实、最准确的资料。 书稿内容谈不上系统,谈名伶、谈轶事,谈唱片、谈剧本、谈把子,只言片语,随心所欲,然若想管中窥豹,了解京剧鼎盛时期的面貌,《刘曾复京剧文存》算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小书了。
  • 梨园走马

    作者:徐城北

  • 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

    作者:吴小如

    《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继承了前两集的风格,内容以鸟瞰富连成为核心,评述了“喜”、“连”、“富”、“盛”几科的演员,行当齐全,附以旧时杂文,作者所写均是六七十年来观戏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