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京剧

  • 彩色的花雨

    作者:黄裳

  • 清园谈戏录

    作者:王元化

    此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近年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其中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秦腔赵氏孤儿》等篇章,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书后附有《王元化谈戏著述一览》。 序言 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 写在《丛谈》之后 谈样板戏及其他 再谈样板戏 京剧的即兴表演 京剧杂谈钞 胡适与京剧偶记 附:胡适日记摘钞 谈折子戏 谈基础和流派 对《长生殿》的一点理解 京昆丑角戏 京剧《伍子胥》 由伍子胥所想到的 附:辨儒法 汉剧《宇宙锋》 川剧《帝王珠》 秦腔《赵氏孤儿》
  • 醉眼优孟

    作者:许宏泉 文,高马得 图

    本书由我国著名戏剧画家高马得先生的戏曲人物画和知名艺术家、作家许宏泉的赏析文字组成。收高马得先生创作的昆曲、京剧、川剧等戏曲绘画80余幅,每图一文,涉及戏曲、历史、演员、梨园掌故,春秋笔法、戏画话戏,透过人生看舞台,生动雅致。堪为当代图说戏曲的最佳读本。 高马得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醉心于中国戏曲,遂以中国画形式描绘戏曲人物,笔墨简练洒脱,形象生动传神,情趣妙生,令人寻味。而许宏泉的文字老辣而又不失率真,说戏说画说人生,处处皆是真性情,亦庄亦谐,灵气逼人。 汪曾祺先生曾言,“我们可以称马得为‘画梦的人’”,人生如戏,戏梦人生。高马得和许宏泉,可以说都是与梦境交错并体悟着的“梦中人”。 他们对传统的怀想和景仰,也如一首动人的挽歌,是对过往的最真诚的纪念,这同样激动着今天的我们,与他们的思绪一起浮沉。
  •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

    作者:徐慕云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原为著名的戏剧史论家徐慕云先生于三十年代为上海《申报》“游艺界”专栏所撰写的连载文章,记录了清末梨园,特别是与清宫密切相关的名人逸事、掌故趣闻。《故都宫闱梨园秘史》从原有的一百五十九次连载中,精心筛选六十四篇,分门别类,编辑而成。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虽是七十余年前的文字,但叙事、状物、述人皆真切具体,自然传神,令人读来颇有兴味。《故都宫闱梨园秘史》与徐慕云的另一部著作《梨园外纪》在时间、内容上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一幅京剧从成熟到繁荣的历史的生动画卷。
  • 看戏一得

    作者:吴小如

    吴小如先生业余爱好之一就是欣赏京戏,2000年以来,已经结集出版了70万字的戏曲随笔,我们选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这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非捧场文字,褒贬取舍,多存良史遗风。对戏曲的研究,一仍吴小如先生的治学风格。
  • 戏文内外

    作者:吴藕汀,吴小汀(整理)

    介绍京剧传统剧目200余篇,包括剧情简介、本事来源、角色表演、梨园故事及音配像介绍。
  • 吴小如戏曲随笔集

    作者:吴小如

    这两本拙著分别收入了以下各部分:第一本收入《台下人语》和《台下人新语》;第二本收入《菊坛知见录》、《津门乱弹录》、《看戏知见录》、《看戏琐谈》及《戏迷闲话》等。其中《台下人语》已是第三次重印,其它内容也都是第二回了。这些文字,都曾收入《吴小如戏曲文录》。我并不想一味“炒冷饭”,只是它们侥幸还有读者。出于“上帝”们的要求,又承天津古籍出版社厚爱,这才鼓起勇气让它们再次与读者见面。盖《台下人语》初印本距今已超过二十年;就连《戏曲文录》问世至今,也有十年了。这本拙著,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诸国,都有读者;其中有侨胞,也有国际友人。有的外国朋友还征求过我的意见,把书中某些文章译成外文。这虽近于“不虞之誉”,但也足以说明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还不是空谈泛论,不属于泡沫或垃圾。而至今还时有读者向我索书,并询问何处可以购买。我因原书早已售缺,愧无以应,这才考虑到化整为零,把它们分成两册,重新付梓。这既可以使出版社不致亏本太多;而读者也无妨各取所需,减少点经济负担;我本人对读者庶几也略减愧疚。这实是由衷之言,绝非虚晃一枪的客套话。 这里须郑重说明并有必要向业内人士提醒的是,在《戏曲文录》出版以来的十年中,通过各种渠道反馈给我的信息,获悉拙著的读者青年人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青年戏迷还展转给我写信,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我收到过自黑龙江的黑河、四川的雅安和新疆的乌鲁木齐等远方读者写来的信,年龄最小的有正在求学的初、高中在校生;而戏迷中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则为数更多。除通信外,有的青年人还同我结为忘年交。这些读者,不论年龄大小,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即都不爱看那种以获奖为目的的所谓“新编历史剧”。不少青年人认为这种新编的戏只是一种奢侈浪费的“形象工程”或“政绩象征”,国家付出巨额投资,换来的只是昙花一现。从艺术角度看,有些根本不是京戏,不是昆曲。即使有的戏(如《大唐贵妃》)保留了若干段传统唱腔、却与整个剧本、剧情乃至舞台氛围完全格格不入。有些不伦不类的清装戏(如《宰相刘罗锅》,)明明是靠噱头骗取票房价值的闹剧,却被戴上了“精品”的桂冠。因为这些青年观众更爱看长期脍炙人口的传统老戏。由于多数青年人进剧场的机会少(有的身在边远地区,有的苦于没有钱买票看戏),这就使他们尽量通过传媒包括从网上聆听自上个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前的名家老唱片。有的青年人居然能接受谭鑫培,而更多的年轻戏迷则非常喜欢余叔岩、孟小冬、马连良和杨宝森以及四大名旦。上述这些信息和观点,都是我从四面八方的读者来信中得知的,我可以指名道姓一一说明其来历,绝非空穴来风。当他们自己的这种业余爱好和审美观点与当前传媒索宣传的带有倾向性的艺术见解相枘凿而发出矛盾时,无意中读到了拙著,于是他们乃想方设法同我取得联系,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印证和支持,证明他们所抉择的艺术对象和审美趋向是正确的,是可信并可靠的。从这些无可置疑的来信和访谈中,我自然而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多少年来那些甚嚣尘上的对京剧强调改革创新的议论,说什么青年人不爱看京戏,看不懂京戏,京戏必须改得合乎时尚潮流(实际上正是让京戏尽量不像京戏)才能吸引下一代观众等等,并非全部事实真相。有些很可能就是一些根本不懂京戏(乃至根本不懂我国古典传统艺术)或对古典艺术持虚无主义态度的人只图为己所用而片面夸大了这方面的现象,甚至不排斥其中还有主观臆测乃至向壁虚构的成分。这些似是而非的论非的论调,实际上产生了多方面的误导:既误导了演艺界,更误导了文化艺术方面的某些决策人。这最后一种误导负面影响至钜,甚至连我们党的高层领导同志提出的“当前对京剧应以抢救、继承为主”的指示也未能认真得到贯彻执行。如此年复一年,最终的恶果乃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实际上目前还在向弯路上不停地走着),而且不免误入歧途,从而走向绝境。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我写的几本旧书才引起不少青年朋友的强烈共鸣。一位北大化学系的博士生曾当面对我说:“先生二十多年前即已说过的话和写过的文章,为什么有人就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到今天还在误导观众呢?”而我却有自知之明,那些积极主张“创新”和一心想让我们的古典传统文化艺术同国际接轨的“先进人物”,岂但对我说的话、写的文章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实际上是根本听不进去、看着有反感。几年前我还接到过匿名信,大肆诅咒我和朱家溍先生(伤心的是,朱老病逝已逾周年,再也无法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伸张正义了)是顽固保守分子,认为京剧“改革创新”的步伐之所以迈得不大、走得不远,就是我们几个老顽固在拖后腿。然而事实证明,只要你真正走出去面向基层观众,了解一下青年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看法,就会发现究竟是谁在制造泡沫文化,谁在加强使文化艺术阵地沙漠化,则是非不辩自明。恐怕这也是我此次决定“炒冷饭”,重印拙著的原因之一吧。是为序。 2004年10月在北京写讫。
  • 京剧长谈

    作者:李洪春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

    作者:吴小如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ISBN:9787101006490,作者:吴小如著
  • 京剧老照片·第1辑

    作者:子舆

    “京剧老照片系列”第1辑约3万字,收录民国京剧鼎盛时期生旦净丑各行当高清京剧老照片271幅,分为“氍毹撷英”(剧照)、“庐山真容”(便装照)、“聊斋闲话”(包括杨小楼、余叔岩、武净三个专题)三部分,是传统京剧真实影像的再现,具有一定的文献及收藏价值。 书中所收录照片少见且珍贵,图像清晰,解读有一定深度:或披露少为人知的细节,或有深度的学术发见,深入谈论某人、某行当、某班社,非上网可查的简单的小传或介绍,以及泛泛而谈的艺术历程与评价。 本书采用20开本,设计精美,装帧考究,值得收藏。
  • 戏痴说戏

    作者:黄宗江

    本书讲述了一代戏痴黄宗江先生的畅
  • 美丽的京剧

    作者:吴钢

    本书以中国京剧为主,同时兼顾地方戏曲剧种。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分类,构图上兼顾演员特写和演出场面。突出老演员和已故的名演员,和一些名演员、名剧目的演出背景介绍。 全书以作者特有的摄影艺术表现手法,把舞台上的表演升华,再现到摄影作品之中。作品动静结合,表现演员的情绪和表演力度、速度。
  •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

    作者:么书仪

    该书以晚清以来北京地区的戏曲表演的变革、角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此一时期的宫廷供奉戏曲、男旦的兴衰、老北京的情色场所、演员社会地位的变化、票友的社会作用等多个方面,突破常见的演员加曲目的戏曲史格局,细腻而丰富地展示了以京剧为中心的近世娱乐史、风尚史,乃至大众精神史,以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分析复原了晚清民初“娱乐圈”的现场及其语境。在“娱乐圈”风起云涌的今天,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完整而详实的“中国文艺娱乐业前史”,证明了今天的许多“娱乐圈规则”并不是商业社会的新生事物,而是“古以有之”。该书的亮点之一是,以梅兰芳的从艺经历为标本,很有说服力地阐释了现代以来一直被刻意隐饰的京剧表演艺术与男性情色业之间的关系。 该书除文字外,还有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展示。 目录 前言/1 壹 清代京师的戏曲与宫廷/5 贰 清代皇家的戏楼和戏台/19 叁 从南府到升平署/37 肆 乾隆创建的清代第一次戏曲高潮/57 伍 徽班进京·程长庚·前后"三鼎甲"/79 陆 西太后时代的宫廷演戏/95 柒 京师南城的戏园子/113 捌 清代的科班、戏班子和精忠庙/129 玖 清代的封箱戏、义务戏和堂会戏/145 拾 戏迷、票戏和下海/167 拾壹 晚清京城的男旦和堂子/191 拾贰 谭鑫培一生荣辱/209 拾叁 杨小楼空前绝后/227 拾肆 陈德林·余玉琴·王瑶卿/253 拾伍 幸运的梅兰芳/281 拾陆 "文场圣手"孙佐臣、梅雨田、徐兰沅/313 拾柒 京派和海派/339 拾捌 早年名伶们的修养和派头/357 补记一 一帧照片的五种说明/381 补记二 梅巧玲"焚券""赎当"故事的变异/387 后记 /400
  • 京剧之变迁

    作者:齐如山

    《京剧之变迁》是恰到好处的这等艺术顾问、文化导游。京剧之有今世,尚须借问前世。返观茫茫旷野上的戏班,走近星星村落里的行当。像漂流浩浩大河之时,捕获了小溪头跳跃来的浪花儿;是超脱煌煌戏院之间,琢磨出草台子缭绕着的野味儿。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或长或短,亦庄亦谐,不过是十个行当二百多位名脚儿的从艺评传,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能够予人以大写意的总感受。 “四脚”谭、陈、杨、余之《谈》,满目全然好风光,而个性禀赋,艺术绝响,则工笔高手,惟妙惟肖,非齐如山来不得。
  • 菊坛旧闻录

    作者:丁秉鐩

    目录 侯序 国剧名伶轶事 吴序 张序 前言 金少山在北平 张伯驹的《空城计》 杨小楼空前绝后 雪艳琴和陆素娟 李万春与李少春 且说四小名旦 小生隽才叶盛兰 青衣·花脸·小丑 刘序 自序 程砚秋 一、家世与师承 二、从搭班到挑班 三、程派新戏 四、剧艺特色 五、革新作风 六、个性与为人 侯喜瑞 郝寿臣 一、农农世与师承 二、演戏生活 三、剧艺特色 四、与高、马、杨合作的好戏 五、个性与新戏 六、金、郝、侯的比较 七、弟子和唱片 名丑 一、前言 二、王长林 三、郭春山 四、王福山 五、傅小山 六、萧长华 七、慈瑞泉 八、曹二庚 九、贾多才 十、马富禄 十一、茹富蕙 十二、叶盛章 十三、孙盛武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王序 邱序 自序 敬悼孟小冬前辈 孟小冬丧仪哀荣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 孟小冬剧艺管窥 言菊朋走火入魔 高庆奎慷慨激昂 谭富英其人其事 马连良独树一帜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价 附 录 敬悼平剧评人丁秉(1916-1980) 故都梨园三大名妈 谈谈《朱砂痣》 杨宝森的《洪羊洞》
  • 京剧谈往录续编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一本关于京剧史料和探索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专书。书中共收入26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梅兰芳、谭鑫培、王瑶卿、刘喜奎、尚小云、李万春、杨小楼、尚和玉、芙蓉草、于连泉、言菊朋、奚啸伯、杨宝森、李多奎、丁永利、李少春等二十多位京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艺术特点。着重介绍了京剧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各个流派形成的经过及其特色。
  • 京剧谈往录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是有关京剧史料的著作,其中收录了中国最著名的科班――喜连成科班与中国最著名的戏校――中华戏校的情况,各个流派的名家如孙菊仙、余叔岩、程砚秋、荀慧生、金少山、姜妙香、言慧珠的风格特点、异闻趣事,以及一些流派的形成及特色。史料翔实准确,丰富具体,文字流畅,娓娓叙来,颇值一读。
  • 吴小如戏曲文录

    作者:吴小如

    收在这本《文录》中的拙文,我把它们大体分了分类。其中一部分原独成书,题作《台下人新语》现仍保留这个名目,所收文字到1990年为止。再有些短文属于回忆旧事和即兴评论性质,大抵是80年代中期写成的,这次虽重新加以编排,却沿用当初在报纸上发表时的专栏标题,分别为《菊坛知见录》、《津门乱弹录》和《看戏温知录》。最后两个部分则近于随笔,一谈唱片,二聊闲天,其内容还是围绕着戏曲这个大题目来谈的,也一起收入本书
  • 晚清戏曲的变革

    作者:么书仪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从三个方面讨论晚清戏曲的变革,即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环境”来讨论这一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