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典文学

  • 山家清供

    作者:[宋]林洪撰,章原编著

    南宋林洪所撰《山家清供》,二卷,104节。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全书广收博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是一部融饮食、养生、文学为一身,描写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书。 本次整理以明代万历年间《夷门广牍》本为底本,详加注释、翻译,并从现代营养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全书配有与正文相得益彰的图片。
  • 宋集序跋汇编

    作者:祝尚书

    《宋集序跋汇编》收录现存宋人诗文别集历代主要传本(包括重要选本)之序跋、题跋,读者从中可以获得各集编纂、刊刻、流传、校勘、评论的第一手资料。本书以收录版本序跋为主。
  • 归庄集

    作者:[清]归庄 著

    归庄的诗文,以反对清朝统治、富有民族气节之作为主体。其诗或质朴明畅、直抒胸臆,如《古意十二首》、《卜居十四首》等;或工整绵丽,如《落花诗十二章》等,被吴伟业评为:“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宋琬评归庄:“以磊落崎嵚之才,为婀娜旖旎之词,兴会所至,犹带英雄本色。“其散文亦酣畅雄恣,感情浓冽,颇受好评。 《归庄集》蒐集整理了现存所有归庄诗文,共计诗一卷、曲一卷、文八卷,并附录归庄年谱、传略、交游题赠等相关材料。
  • 古文观止译注

    作者:[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 编

    《古文观止译注》内容简介:《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的上佳读本。
  • 敦煌小说合集

    作者:张涌泉,窦怀永

    《敦煌小说合集》内容简介: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新鲜资料。一九〇九年九月,继英人斯坦因之后掠取大批敦煌卷子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北京六国饭店展示其所获部分四部典籍、佛教写经,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京师名宿前往参观抄录。同月二十五日,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介绍敦煌文献的论文。在这篇著名论文中,作者对包括伯三二二八号古小说在内的数十件敦煌写本、刻本和拓本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稍后,罗氏又在《东方杂志》第六年第十一、十二期上发表《莫高窟石室秘录》一文,考定伯三二二八号古小说即唐唐临所撰之《冥报记》。今日看来,罗氏的考证固然未必稳妥,然而却揭开了敦煌小说整理研究的序幕。从罗氏的上述成果算起,敦煌小说的搜集、整理、刊布、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 一百年来,敦煌学界在以文本校录、本事考证等为主要内容的敦煌小说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产生了多种敦煌小说或包括敦煌小说写本在内的整理著作,也刊布了一大批考论敦煌小说或相关问题的学术论文。限于篇幅,下面仅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百年来敦煌小说整理研究的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之乎者也》是《念楼学短》合集的第四分册。本册“学其短”的文章全选笔记文,是从宋、元、明、清人的一十三种笔记中选录的。人们有时习惯将笔记称为笔记小说,其实从《汉书艺文志》起,杂家和小说家就是分开的。《四库全书》将《智囊》归于杂家,将《世说新语》归于小说家,虽然未必妥当,但至少总说明笔记和小说是不能合二而一的。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月下》内容简介:“学其短”从文体着眼,这是文人不屑为,学人不肯为的,我却好像很乐于为之。自己没本事写长,也怕看长而论道的文章,这当然是最初的原因;但过眼稍多,便觉得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 “学其短”所选的古文,本是预备给自己的外孙女儿们读的。如今课孙的对象早都进了大学,而且没有一个学文的,服务已经失去了对象。我自己对于古文今译这类事情其实并无多大兴趣,于是便决定在旧瓶中装一点新酒。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毋相忘》内容简介:《念楼学短》二千零二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初版,只收文一百九十篇。此次将在别处出版和以后发表于各地报刊上的同类短文加入,均按《念楼学短》初版本的体例和版式作了修订,以类相从编为五十二组,分订五册,合集共计五百三十篇。抄录短文加以介绍的工作,事实上是从一九八九年夏天开始的,说是为了课孙,其实也有一点学周树人当年在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一眨眼二十年过去,我已从“望六”进而“望八”,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真不禁感慨系之。
  • 竹林七贤

    作者:曹旭,丁功谊

    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长河中,有四个思想大爆发,创造力大解放,哲学、美学、文学大发展,人的精神不断从形而下向形而上提升的特殊时期——春秋战国——魏晋——晚明——五四时期。 魏晋之际,由于思想的发展、佛教的传入、社会的动乱,不少文士都卷入曹魏和司马氏的权力斗争旋涡之中惨遭杀戮,一时腥风血雨弥漫于朝野上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远离纷争、保全自身,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一批名士,他们放浪形骸、任诞不羁,遨游于山水之间,酣饮于林泉之下,或清谈吟咏,或弹琴长啸,以潇洒的风貌显示了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这就是“竹林七贤”——魏晋时期思想、哲学、美学、文学、形而上精神的代表。
  • 明朝小品

    作者:翟昊

    周作人曾说:“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很有现代气息了。”明朝的士大夫们以各自的体验和思考留下了这些旖旎的篇章,为新文学革命的诸大家开启了创作的典范,也使今天的我们能借着这些文字,重新回到那个“人性复苏”的时代,并以今人的眼光去挖掘潜藏在丰富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背后的,那些追求人性自由的灵动与激昂。
  • 谁道人间秋已尽

    作者:王国维 著 郑小军 编注

    《人间词》希求高古纯真,力追唐五代、北宋词,标举词的最高境界,试图挽回词坛颓势,重振词体昔日雄风。《人间词话》点评历代词人词作得失,不落窠臼,辨识优劣,深刻独到。本书由著名诗词研究专家编注,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一并予以注解。注释部分,所注不限于诗词文句出处,举凡词人、词集、词话、本事、流派、专用术语、各类掌故、疑难语词等等,逐一出注,间作疏理。解读部分,则介绍作品相关背景,简析作品内蕴与艺术特色,并在相关之处征引各家词论评语,以供读者对照参考。
  • 何遜集校注

    作者:[梁]何逊著,李伯齐校注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其曾祖何承天,是南朝宋著名天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何逊在诗风绮靡淫艳的梁、陈时代,能“摆脱填缀之习”,写出语浅意深、“情辞宛转”的诗篇,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梁元帝萧绎曾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何逊。”今存诗共一百一十馀首。此次整理,除校正文字之外,还对每一篇诗歌都作了题解与注释。
  • 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

    作者:[德]卜松山

    《中国文学史•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从传统到现代》以一个西方汉学家的视角介绍了中国从西周时期的《诗经》至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纵贯两千多年的文学理论及美学史,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学及美学中“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无法之法”、“自然创造”、“天人合一”等一系列重要课题,分析了隐藏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思想根源,勾画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美学由儒、道、佛三家思想合流而产生出的迥异于西方的独特魅力。
  • 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

    作者:柯慶明、蕭 馳 主編

    如果《陳世驤文存》讓你重新認識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詮釋;如果你曾經錯過了高友工的精闢演說所吹起的「高友工旋風」;如果你喜愛這一片學術天地的開闊, 邀請您來閱讀——《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陳世驤、高友工、鄭毓瑜、蕭馳、柯慶明、張淑香、顏崑陽、龔鵬程、蔡英俊、呂正惠,十位中國文學學者的論文選集,參與後續的思維。 本書承陳世驤、高友工的學術思路而來,自中國思想文化的大歷史脈絡或比較文化的背景,去對以抒情詩為主體的中國文學藝術傳統進行的具理論意義的探討。本書編者以此標準,每位作者入選兩篇,意圖概括這個已綿延近四十年的學術探索的主要視野,將此一學術型態的視野劃為八個方面。 原論篇的思想文化淵源部分以陳世驤的〈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開篇,該文自古文字學去追溯作為詩三百「機樞」的「興」所暗藏的歷史民俗信息,以此詮釋抒情傳統的一些特質。鄭毓瑜的〈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和〈身體時氣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則分别自中國傳統思想的身體觀和氣論、互應論去探討抒情傳統的淵源。 語文問題是作為抒情傳統主體的抒情詩的另一本原問題。蔡英俊的〈「詩」與「藝」:中西詩學議題析論〉,以西方詩學為對照以發現中國詩學關於詩之觀念的獨特性,指出中國傳統強調語言對於情感或心境的直接揭露。龔鵬程的〈說「文」解「字」——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跨越文學去探討中國文化的「主文」傳統。 第三輯是抒情傳統文本之原的討論,堪為此一學術型態的一個特色,卻也可能最具爭議。高友工的〈《古詩十九首》與自省美典〉一文第一次譯成中文,他將《古詩十九首》界定為中國詩歌自公共表演轉向「內化」、「內省」的里程碑,是抒情傳統的真正開始。柯慶明的〈從「現實反應」到「抒情表現」——略論《古詩十九首》與中國詩歌的發展〉則提供了另一種詮釋。該文將「抒情表現」作為「現實反應」的對峙,進而提出消解惱人的「現實」性。 本論篇分三輯討論抒情傳統展開後的自我、時間和形式三個主要問題。張淑香的〈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和陳世驤的〈論時:屈賦發微〉分別討論自我和時間,卻皆追溯至屈原。蔡英俊的〈「抒情自我」的發現與情景要素的確立〉,從魏晉以後知識分子的生活型態與思維方式等方面,追溯了抒情自我如何擺落兩漢的「社會羣體共同意志」之拘限。呂正惠〈「内斂」的生命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從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内心世界〉,著意探討中國詩歌中抒情自我的一個特徵,是一個自「靜態人生觀」的自我觀照。 特定時觀是抒情文類形成的另一要素。陳世驤的〈論時:屈賦發微〉提出屈原以〈離騷〉和〈天問〉「始創了詩的時間」。蕭馳的〈論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以阮籍為屈原之後,再一次深刻地創造了「詩的時間」的詩人。 「抒情傳統與文學形式」一輯所選的兩篇文章,呂正惠的〈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從比較的觀點看中國文學〉力圖純粹從文類研究的立場來探討中國每一種詩體所表現的特殊內涵。柯慶明的〈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在「言志詩」、「神韻詩」、「格律詩」和「格調詩」四個範疇下討論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 廣論篇的「抒情傳統的跨文類版圖」,高友工的〈中國抒情美學〉一開始即表示中國美學傳統儘管有其文類的多樣性和詮釋中的種種爭議,卻揭示出某些恆常不變的特徵,本人謂之抒情美學。蕭馳的〈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傳統的一段情結〉則是基於對清代才子佳人小說和《紅樓夢》的比較分析,追尋抒情詩傳統在文人小說中的播散以及被哀輓和反諷。 「抒情理論的建構與再構」一輯,龔鹏程的〈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追溯了展開在《文心雕龍》和《詩品》的抒情傳統與漢代思想文本的三方面聯繫。張淑香的〈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從思辨中西文化的差異提出中國抒情傳統是源自本身文化中一種強固的集體共同存在的感通意識。 顏崑陽的〈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該文是對此學術思潮之一次嚴肅總結、反思和批判。 序 導言 【原論篇】 壹、抒情傳統的文化淵源 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 辭》、〈月令〉的關係〉 貳、抒情傳統的語文問題 蔡英俊〈「詩」與「藝」:中西詩學議題析論〉 龔鵬程〈說「文」解「字」—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 參、抒情傳統的開啟 高友工〈《古詩十九首》與自省美典〉 柯慶明〈從「現實反應」到「抒情表現」—略論〈古詩十 九首〉與中國詩歌的發展〉 【本論篇】 肆、抒情傳統中的自我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 蔡英俊〈「抒情自我」的發現與情景要素的確立〉 呂正惠〈「內斂」的生命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 從 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內心世界〉 伍、抒情傳統與「詩的時間」 陳世驤〈論時:屈賦發微〉 蕭 馳〈論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 陸、抒情傳統與文學形式 呂正惠〈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從比較的觀點看中國 文學〉 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 【廣論篇】 柒、抒情傳統的跨文類版圖 高友工〈中國抒情美學〉 蕭 馳〈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傳統 的一段情結〉 捌、抒情理論的建構與再構 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 情自我〉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 〈蘭亭集序〉〉 玖、抒情傳統學術思潮的反思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 典」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 編後記 版權頁
  • 近思录

    作者:[宋]朱熹、吕祖谦编,[宋] 叶采集解,

    《近思录》内容简介:自朱熹、吕祖谦辑就之后,七八百年来流布极广,在历史上一直被奉为理学入门要籍,被誉为“学者入道之阶梯”。因而历史上传刻、注释、续编、仿编等各种整理形式的文本众多,据统计有300多种,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该书一直未有便于今天读者阅读的注释性标点整理本。 本次整理本的原文,是现存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吴邦模刻本《近思录》十四卷,个别文字有误者依据其他版本校正。注释主要采用南宋叶采的集解,间或取张习孔传、茅星来集注、江永集注、张绍价解义等作补充,对个别字句难理解处,则加按语以助理解。集评筛选南宋至今《近思录》注家、评述者、研究者对其词、句、篇等进行解说评论的颇具代表性的精要文字。
  • 芦川词笺注

    作者:(宋)张元干

    《芦川词笺注》内容简介:今存词作一百八十余首,题材比较广泛,风格多样,而以爱国豪放的词风为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芦川词笺注》用《全宋词》作底本,参校各种版本以及选本。
  • 春以为期

    作者:杨紫陌

    《春以为期》行云东来,无负然诺。如今只剩下这石几石凳。而头上依然花开花落,明月相照。可有谁知道这曾是盛宴凋零处,狐狸们的棋局。也有那个单衫杏子红的女子,折下梅是为了寄往西洲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可她只知道西洲在江北,却不知在江北的何处,只知道他无论是去还是来,总会经过那个桥头处的渡口。一日一日,任光阴回复,任伯劳往返,门外风吹乌臼树,只当是你回来了。可开门郎不至。我也只是无事,不过出门去采采红莲。
  •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上下)

    作者:罗贯中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套装上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三国演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那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风云。三国的故事自古深受百姓的喜爱,它的成书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唐代时,三国的故事就流转甚广,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娇儿》一诗中就曾经写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从文献记载看,北宋时讲说三国故事是很风行很时尚的,并在勾栏瓦舍中形成了专门的一个分支——“说三分”,而且产生了诸如“霍四究”等“说三分”专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据《东京梦华录》回忆“崇(宁)、(大)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说:“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祥,讲史。李憷、杨中立、张十一、徐明、赵世亨、贾九,小说……孔三传、耍秀才,诸官调。毛祥、霍伯丑,商谜。吴八儿,合生。张山人,说诨话……李敦等,杂扮。外入孙三,神鬼。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见当时的盛况。大体到了宋代,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倾向性。“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了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苏轼《东坡志林•怀古》)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也记载了不少被改编成戏剧的三国故事,如《赤壁鏖兵》、《大刘备》等。应该说,罗贯中的创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他高超的才智、精美的艺术加工,将这部小说提高到完全崭新的高度。
  • 唐宋词简释

    作者: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由当代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编选简释,共精选唐宋词各种风格代表作品二百三十二首。每选一词,接以解说串讲、体会心得,既对词之起结、过片、层次、转折等组织结构条分缕析;又将词中“描绘自然景色之细切,体会人物形象之生动,表达内心情谊之深厚,以及语言凝练、声韵响亮、气魄雄伟”等艺术特点一一阐释,言简意赅,文辞隽永,初版三十年以来,已成读词选本之经典。本次以简体字重排,并配以插图数十幅,以飨读者。
  • 金瓶梅

    作者: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崇祯本会校足本,王汝梅校,齐鲁书社1989年6月版。该书是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批准,为学术研究需要而出版的。这是《金瓶梅》崇祯本问世以来第一次出版排印本,一字不删,200幅插图照原版影印。此书发行时有限制,原则上只售给各大图书馆和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