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典文学

  • 李太白全集

    作者:(唐)李白 著,(清)王琦 注

    李杜齐名,杜诗注本苦多,而李诗注本寥寥。清代著名学者王琦,在南宋杨齐贤、元代萧士贇、明代胡震亨三家注本的基础上,花了半生精力,为李白诗文作了详尽的注解。王注至今仍是钻研李白诗歌的必备参考。本书据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李太白全集》改为简体横排,收入“中华国学文库”。
  • 迦陵论词丛稿

    作者:叶嘉莹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事词学研究五十年来,由对个别词人词作的评赏到反思词学批评理论的不懈求索的坚实足迹。作者有意选择了一些不崇高、不完美的作品,认为衡量优秀词作应当以其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不应只着眼于其外表所叙写的情事。词体在最初即不以言志为主,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往往乃正是作者于无心中的心灵本质的流露。 在这一册书内所收辑的,共有十多篇文字,现在的编排次第是按文稿之性质及词人年代之先后而排列的,前八篇是对于个别词人及词作的批评和欣赏,后两篇则是对批评理论的探讨。但是,这些文稿在最初写作时实在都只是一些因时、因地、因人的偶然之作,事前原不曾有过任何写作计划。 本书为作者古典诗词赏评结集,涉及内容如下: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从形象与情意的关系看三首小诗;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看温庭筠与韦庄词;冯正中词的成就及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北宋初期晏欧小令词中文本之潜能;从“三种境界”与接受美学谈晏欧词欣赏;晏殊词赏;欧阳修词赏析……
  • 幽梦影

    作者:[清] 张潮

    《幽梦影》大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前,是一部笔记随感小品集,收录作者格言、箴言、哲言、韵语、警句等219则。张潮取幽人梦境、似幻如影之意,尽情地抒发了对人生、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蕴涵着破人梦境、发人警醒的用心,为此名为《幽梦影》。
  • 只愿君心似我心

    作者:水色翡翠

    她们宛若附落凡间的天使,注定花容绝世,注定才情四溢,注定一生坎坷,注定历尽情劫,注定香消玉殒之后流芳百世。她们以多情、侠义、温柔、充满灵性的生命姿态、在中国历史上呈现了另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她们各具美态,各有韵味,点缀于万绿丛间。她们或纯真得不染纤尘,或诱惑得汪洋恣肆,或妩媚得阳春白雪,或香艳得雨横风斜。请于花香织成的夜色里,带一颗怜香惜玉之心,轻轻品读这些坠于尘世的天使们那或喜或悲的一生吧!
  • 华美的大唐碎片

    作者:江湖夜雨

    《华美的大唐碎片》讲述了一千多年过去了,依然有很多人像江湖夜雨一样神往着大唐盛世。那是一个神话般瑰丽辉煌的时代,大唐的光芒像一轮新生的太阳笼罩着世界的东方,又以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容纳着九夷四蛮的各族人民,都城长安也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论疆域,唐朝或许并不是最大,如果论武功,唐朝也并不是最盛,但唐代以她那开放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个性影响和征服了八方四夷,并且一直让后人景仰不已。所以,也只有在唐朝,才会有那么多美丽纯正,如清水芙蓉一般的诗篇,那是真正的诗,是像天山雪莲一样难得的思想精华。唐朝的诗人,不单是李杜元白之属精擅诗章,平素并不是很起眼的人物也不可等闲视之,像崔颢这样的,不就写了一首诗题在黄鹤楼上,让狂傲无比的太白诗仙出了一身冷汗,只好讪讪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以在唐代诗人中,千万不可看不起小人物,正像少林寺中烧火的和尚也许就是内力惊人的高手一样,唐朝的将军、贼寇、船工、农夫、和尚、道士、妓女、仆人,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小人物那里不时也会冒出惊人之句,为后世惊叹。江湖夜雨最近喜欢从《全唐诗》中找一些原来并不很知名的诗来看,越看越是觉得,浩瀚如海的全唐诗真是一个宝库,这里面保存着我们唐朝祖先留下来的思想珍宝。很多人惊羡于法门寺里出土的金银与琉璃,永泰公主墓室中的壁画和陶俑,其实,《全唐诗》一样是唐代先人们留下的东西,这是当年他们殚精竭虑用心血写出来的文字,在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千年前的喜怒哀乐,豪情逸兴;感受千年前的草风沙雨,冷月寒霜,感受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唐风韵。可惜,我们经常读到的唐诗,选来选去,常常总是只占《全唐诗》百分之一还不到的那些首。虽然,这些诗正是唐诗中的精华,是前辈们千百年来的公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唐诗》中的其他诗句就没有了读一下的价值。每个选本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唐诗三百诗》偏重于格律诗,这可是当年科考时必备的功夫,所以像李贺的诗就一首没有选。再者,人们一般读唐诗,往往是从艺术角度来读的,但是,如果我们细心一下,我们就会感觉到,唐诗中记载的历史在某些方面比枯燥的正史更鲜活、细腻和真实。唐朝几乎人人能诗,做为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天子堂的朝官们更是如此,这些黑白忠奸各异的官吏们在诗坛中的地位又是如何呢?他们在宦海沉浮中的大喜大悲又是在诗中如何体现的呢?唐朝历史风云上演出多少幕惊心动魄的活剧,这些事情在诗中又是如何反应的?还有,李杜这样的大诗人果真字字珠矶,篇篇上佳吗?就没有类似于围棋中“昏招”的平庸之作应付之作吗?所以,江湖夜雨想从《全唐诗》中选一些现行的读本中并不大常见的诗句来品读一下,不单单是品读诗句的精粗巧拙,而且打算借诗读史,和大家一起品读一下唐诗背后凝结了千年的故事。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作者:上彊邨民 编,蔡义江 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 王维集

    作者:董乃斌

    《王维集》:胸怀天下的是圣贤,笑傲天下的是圣贤,圣贤是人类的星星之火,圣贤是人类改变世界的法宝,圣贤是科学殿堂的前人,圣贤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人类拥有的一切智慧都是圣贤心血的结晶,现代人不读圣贤书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历代名家精选集”是一套圣贤智慧的缩影,全书简单明了,内容丰富,是本让你一见就知圣贤思想的读物。现代人不读圣贤书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翻开本套丛书,让你走进智慧大门,踏上成功的捷径。
  • 宋词三百首

    作者:上疆村民(编)

  • 中国韵文史

    作者:龙榆生

    《中国韵文史/蓬莱阁丛书》作者以一般研治诗词学者所不及的敏锐思辨能力和广阔的视野。注重体裁之发展与流变,精要地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曲发展流变的轮廓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 先秦诗文史

    作者:扬之水

    不同于寻常文学史写法,《先秦诗文史》直接面对先秦诗文"本来的存在方式",譬如文体研究。文章可读性强,在许多问题上,都甚得要领。书中收有许多出土不久的珍贵文物的照片,既赏心悦目,又能开阔眼界。作者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值得珍藏。
  • 风与云

    作者:(日)小川环树

    日本人,至少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揭开了研读中国典籍的历史,日本人审视中国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身。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从广义上讲,日本人研究中国,几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其间也产生了众多研究中国的大学文家和名文名著。本书作者是20世纪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里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作者擅长有三,一是筚路蓝缕,发前人所未发;二是在人所共知的话题里挖掘出新意;三是侧重于普及性、具有概说性质的文章也写得新意迭出,趣味盎然!
  • 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

  • 晚明小品研究

    作者:吴承学

    作者从理论到具体论述新意甚多,对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了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角度是新颖的,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十分丰富的。
  • 宋词三百首

    作者:上疆村民

    有宋一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期。现在可以考知的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共计作品两万三百余首。一般读者根本无暇将宋词全部通读,于是各种选本层出不穷。   由上疆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它原是供子侄觅句诵习的蒙学读物,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朱氏以浑成典雅为宗旨,兼收各派之名篇,摒弃浮艳之词章,不持门户之见,颇有见地。这个选本不仅分量适中,还注重韵律美,颇有利于广大读者研习宋词。
  • 樂章集校注

    作者:柳永

    《乐章集校注》以朱本为底本,以其它三本及各家校记参校,择善而从,异文别出,写入校记,以助阅检。
  • 元曲鉴赏辞典

    作者:万云骏,等

    本书共收一百三十五位元典作家的作品,其中小令五百四十四支,套数四十五套。所列篇目及原文,基本上参照《全元散曲》、《元曲选》、《元曲选外编》等。
  • 屈原集校注(全二冊)

    作者: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

    《屈原集校注(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简介:屈原在九章抽思中说“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说明他的有些辞作本为“献诗陈志”而作,并不限于个人抒发感情。史记列傅说屈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下面又说“令尹子兰闻之大怒”。道一事实也说明屈原辞谁多有违碍之言,但在当时却并不保密,而是在社会上有所流传的。又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主、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进一步证明了屈原辞流传的社会性。可以想见,屈辞在楚国人士中的影响是不小的;至于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当然更会致力于屈辞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傅习。另外,还应充分估计到屈原辞通过民间渠道流传于后世的可能性。
  • 中国文学史

    作者: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中国文学史(修订本4)》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册,《中国文学史》是一九六一年四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确定编写的一部史文系的教材,它参考了当时参加编写的部分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成就,于一九六三年七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