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典文学

  • 古文观止(套装上下册)

    作者:钟基,李先银,王身钢 译注

    钟基译注的《古文观止(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 灵谿词说正续编

    作者:缪钺,叶嘉莹

    《灵谿词说正续编》首次完整辑录著名文史学家缪钺先生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十年合作撰写的论词绝句八十六首及词论五十八篇。这部深受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称赏的词学经典,将论词绝句、词话、词学论文、词史等写作体式贯通融合,纵论晚唐迄晚清如温庭筠、李煜、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元好问、纳兰性德、王国维等名家词人及其词论,是一部颇具词史意义的开新之作。
  • 汤显祖戏曲集

    作者:汤显祖 著,钱南扬 校点

    《汤显祖戏曲集(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包括:《汤显祖戏曲集(上册)》和《汤显祖戏曲集(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汤显祖戏曲集(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汤显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昆曲《牡丹亭》等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受到广泛重视与喜爱。校点者钱南扬是著名的戏曲史家、教育家、民俗学家、曾获我国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获荣誉奖,并与顾颉刚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其任武汉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期间,培育了大量人才,在我国戏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汤显祖戏曲集(繁体版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收录汤显祖传世的五种戏曲,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以上合称临川四梦)和早期创作的《紫箫记》,五十余万字,是戏曲研究界大家钱南扬先生生前花费大量心力点校而成。
  • 论中国诗

    作者:(日)小川环树

    书中选译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论文十六篇,合成十二章;前三章通论,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流”的考察,总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以下各章就特定的题材,尤其是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作出深入的考论。
  • 词曲概论

    作者:龙榆生

    《词曲概论》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主要论述词曲的特性及起源、发展、流变,并对唐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的重要作家、作品加以评价。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典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词曲概论》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人,且具独到见解,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所引例子,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介绍和评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作者: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简介:这是一九四五年二月我题拙作《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的一首旧诗,没有什么诗味,权且用来作个话头。这本小书,原是我研究院毕业论文,属稿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九三一年,脱稿于国民党反动政府与日寇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的一九三三年,诗所谓“十年前”,便是指的这段悲惨的时候:“十年后”,是指我将论文修改出版的一九四三年,也就是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的第六年,那时我在昆明西南联大,为避日机轰炸,住在城南二十里的跑马山,没有电,没有煤油,真是一如豆。为了一家生活,我有课即兼,不论大专中小,也不计远近高低,全凭两条腿,生命也胡的悬诸奔走的。于今已是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中,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连续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之后,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切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呢,也居然活到七十多岁,而且还要继续活下去,继续工作下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还居然能看到本小书的重版发行。所有这些,都是我当时不敢也无从梦想的。 对于先师黄晦闻先生,我是服膺的,也是感激的,但并非单纯地为了他的学问和对个人的私恩。有这样一件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的一天下午,黄先生从城里来上课,他平素从一迟到早退,可这天却突然中途辍讲,宣布下课,掩卷而去。老称生出于爱国的愤激心情,我们能理解,但反应如此强烈却也令人惊讶。第二天我去有看他,他写了两首七绝,题目是《书愤》,其中有“眼中三十年来事,又见虾夷入国门”和“老去此忧无可寄,不从今日始伤神”之句。我这才明白,原来老先把三十几年前曾经目击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次侵华战争(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之战)和当前的“九一八”事变联系在一起,而他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和祖国的前途,这就难怪他的心情特别沉重了。“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因此,黄先生在另一首题为《我诗》的七言律诗中,痛斥当时国民党反劝政府为”群贼”:“伤心群贼言经国,敦谓诗能见我悲!”(此诗不见于他的《兼葭楼诗集》,当为当路者所删。)黄先生的这一行事,对我和我的论文写作都很有影响,我说的“未欲一字苟”,并不仅在文字之间。本书虽名为《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其实就是汉魏六朝民间文学史,说得更确切点,也就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史,因为从数量到质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对当代到对后世诗人的积极影响,府民歌,尤其两汉乐府民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在诗歌史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遗憾的 是,《汉书》的作者班固没有把这些乐府民歌记录下来,这实在是一个无法弥补的莫大损失。不过,班 固也做了两件好事:一是比较具体全面地记载了当时乐府采诗的范围和数量,计采自全国各地的民歌 凡一百三十八篇 (未标明产地的《杂歌诗九篇》等尚未计在内)。二是对这一百几十篇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政治功用作了很好的概括和评价,这就是他说的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 薄厚。”(均见《汉书·艺文志》)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乐府诗的传统角度,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缘事而发” 的汉乐府民歌,便不会有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的拟古乐府,也不会出现所谓 “建安风骨”和 “五言腾踊”的局面。数百年后,由杜甫开创的 “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以及由白居易倡导的以 “诗歌合为事而作”为号召的新乐府运动,也都无从产生。唐代是诗的黄金时代,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五、七言绝句之特见繁荣,显然也受到南北朝小乐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门外文谈》)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 关于本书的写作意图,我在 “引言”中已有所说明,这里需要略作补充的有两点:第一,本书自草创以至出版,十余年间,正当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故篇中于叙及民族矛盾时,往往不免流露出一种传统的狭隘民族观念,然非甚有碍者,亦不加点窜。第二,此书系已出版过的旧著,为了保存原样,不拟多所更张。凡此次增补之材料,一般均用按语加括符以示区别。 本书,抗日战争期间曾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但印数甚少,纸张亦劣。解放后,由于同志们的关怀,每以 “重予付梓”相敦促,并谬有所称引和评介;今承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力支持,修订重排发 行,刘文忠同志并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核校。
  •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高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 本书附有注音、解词、释疑,让我们可以无障碍读原著。
  •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作者:成都古籍书店影印

  • 唐诗三百首

    作者:顾青 编

    在自唐至今的历朝历代数以百计的唐诗选集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清乾隆年间伺世的由无锡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他编选的初衷是做一本让人“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的家塾课本,到今天,这仍然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学习唐诗的基本读物。本书随俗从众,仍以孙沫原本为底本,卷帙选目一仍其旧。 名家集评是本书的重要部分。我们从自唐代至清末的各类典籍中选录摘抄了历代诗人学者有关这三百徐首唐诗的文字资料,内容包括创作背景、逸事传说,对诗歌主旨的剖析发明、对艺术表现的评论鉴赏,以及由诗歌引出的关于诗歌理论问题的探讨争论(对诗歌的诠释、训解、串讲一般不选录)。我们之所以要做集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准确、更“历史”地理解和欣赏这三百多首唐诗中最优秀的篇章。
  • 宋诗选

    作者:张鸣 选注

    《宋诗选》内容简介: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宋诗取得的高度成就,就是这一文化空前繁荣的表征之一。宋人对自己创造的文化,有高度的自信。朱熹有言:“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楚辞后语》卷六苏轼《服胡麻赋》题解,见朱熹《楚辞集解》)近现代以来,朱熹对本朝文明成就的这一论断在学界得到了高度的认同。 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步和谐地发展为重要特征。宋诗的辉煌成就以及独特风貌,就是这一文化孕育的结果。
  • 《金瓶梅》人物

    作者:孟超

    《 人物》是老前辈孟超先生的一本很好的书。好就好在此书毫无学究气,没有什么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之类的介绍,更不去讨论兰陵笑笑生是张三还是李四,西门庆是哪个市镇的人等等一般读者不感兴趣的问题,而是通过对《金瓶梅》中二十七个人物的剖析,让读者在认识这些人物彼此纠葛的同时,认识那个社会。仅仅用千余字(了不得二千字),就把的《 人物》是一本很好的书。好就好在此书毫无学究气,没有什么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之类的介绍,更不去讨论兰陵笑笑生是张三还是李四,西门庆是哪个市镇的人等等一般读者不感兴趣的问题,而是通过对《金瓶梅》中二十七个人物的剖析,让读者在认识这些人物彼此纠葛的同时,认识那个社会。仅仅用千余字(了不得二千字),就把这个人物所反映出来的本质的东西讲清楚,而且生动活泼,时有妙语。
  • 中国文学精神

    作者:徐复观

    本书汇集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所有的重要文学论著,题材多、涵盖丰富,完整地反映了著者对于传统中国文学发展之内在史脉、流变经过、基本风貌,以及对一系列义理争辩和诸多重要作家、作品之评估的独家见解。其超越前人的特色,大体在于:一,坚持从具体材料的研究入手,创造性地把文献学作业引入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二,跨越以往多将文学研究对象限制在“俗文学”的藩篱,多方发掘文言典籍中的文学富藏;三,摒弃以今识古偏颇和“进化”观念的盲目套用。成果累累,不惟独具拓宽和掘深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凡起例之功,而且在文献考证及思想把握的态度于方法上,亦能对众多好学深思之士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发生多方面的启迪作用。兹编入文库,用彰名牌。
  •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作者:张伟然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属于感觉文化区的研究。第二章“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内容分四部分,围绕的是“江汉”和“洞庭”两个地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个空间逻辑的问题。第三章“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是笔者关于文学地理的一种尝试。第四章“‘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旨在讨论地理意象的深化过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将地理意象看作静态概念,然后对其展开讨论;而这一章则以鸟声为中心,着重探讨地理意象的动态变化。
  • 唐诗排行榜

    作者: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

    本书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前一百名唐诗,形成了这个比较震撼的排行榜。同时通过各项指标的分析,给出了排名先后的解释,揭示出古今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引导作用,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
  • 中国文学史(全2册)

    作者:台静农

    中国文学史(套装共2册),ISBN:9787532564552,作者:台静农 著
  • 迷楼

    作者:(美)宇文所安

    “迷楼” 原指隋炀帝在七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本书模仿迷楼的架构,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本书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经典的与陌生的、古代的与当代的作品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奇妙的指涉关联。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作者:李长之

    《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的道教信仰和狂人精神为纬,深入体察“超人”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诗歌中的豪气和清真风格的形成。作者李长之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质,认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现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却是现世的终归无法保留。作者以锐利的观察,辅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刻画出鲜活灵动的李白形象。
  • 唐代科举与文学

    作者:傅璇琮

    《唐代科举与文学(文学类)》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是想尝试运用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做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以作为文化整体研究的素材和前姿。
  • 异域之眼

    作者:兴膳宏

    本书收录日本中国学家兴膳宏教授的十八篇论文,涉及从潘岳、郭璞、庾信到卢照邻、皎然,以至欧阳修等著名的中古时代的文人学者,也涉及《真诰》、《文选》、《诗品》、《金楼子》、《翰林学士集》、《隋书·经籍志》、《文镜秘府论》等重要的中古时代典籍,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论述。这些论文,特别是其中有关文学与宗教的论文,一方面可以说代表了最近几十年来日本中国学界在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研究上的一点进展、一种方向,另一方面也恰好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不足。
  •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作者:张文江

    中西古典学术的内涵,既深且广,难以言尽。 本书是作者写作二十年的结集,是作者从事文字工作的记录。 书名取“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然而“此中人”究竟相应了呢?还是没有相应呢?读者看完此书便会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