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克鲁采奏鸣曲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12卷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文版已出版。巴金老人当年精心收藏的托翁文集珍本中的精美原创插图,也第一次被收录在这套《全集》中。在托尔斯泰辞世94年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次从俄语原版直接翻译的托翁全部小说,也是著名翻译家草婴20载辛勤笔耕的结晶。 书中200多幅精美的俄罗斯画家原创彩色插图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据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介绍,这些插图是从国内仅存的珍本《托尔斯泰文集》里翻拍制作的。这本书原由著名作家巴金所藏,是巴老早年在莫斯科的旧书店里觅得并一直视为珍爱的宝贝。1999年,巴老想把这些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 莎士比亚戏剧集

    作者:[英]威廉·莎士比亚

  • 走出非洲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

    《走出非洲》是凯伦·布里克森的一部自传小说,作品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我”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故事。作者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这块热土及其在繁衍生息的人民纯真热爱。作品的“我”既有男子汉创业的魄力和冒险精神,又有女子的软心肠和经得起挫折的韧劲。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使她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不畏磨难,在生活中又富有人情味、重友情。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当地人愚味、落后的一面,更赞扬了他吃若耐劳、质朴真诚、乐于助人的一面,并真实地再现了欧洲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生活面貌。
  • 海底两万里

    作者:儒勒・凡尔纳

    本书是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并有船只遭到“海怪”的袭击。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活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两位
  • 茨威格传记精华――六大师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六大师》是茨威格描写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和描写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与恶魔的搏斗》两部传记的合集,是茨威格最具代表性、也是为他带来极大声誉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茨威格高屋建瓴地描写了六位大师的创作生涯,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奥威尔文集

    作者:奥威尔

  • 失乐园--杜雷经典插图本

    作者:(英)弥尔顿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晚期三大诗作之一。内容叙述魔鬼撒旦发动天国叛变,被基督打落地狱;他为了要达成复仇的心愿,无惧于艰险的路程,长途跋涉来到上帝创造的新世界,并潜入伊甸园中,诱惑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犯下偷吃禁果的罪行。之后,人类被赶出伊甸园,除了要自行谋生,还必须以死亡和坚贞的信仰来求得救赎;而撒旦与其党羽,不但报不了仇,而且沉沦在更黑暗的深渊里。 原书为十二卷、一万多行的长篇叙事诗。但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改以小说的体裁表现,且为突显故事张力、展现故事内容的紧凑,省略了原诗部分华丽的词藻、颂赞之辞和比喻。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多将文中引自《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圣经》的典故直接安排在故事中,减少以批注的方式呈现。 当然,如果您看完本书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建议您继续阅读原诗或原诗的中文翻译本。
  • 坟墓的闯入者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坟墓的闯入者》是福克纳晚期的一部“侦探小说”。镇上一个大户人家的儿子被杀,黑人路喀斯受到嫌疑,被抓入狱中。曾得到路喀斯帮助的白人孩子契克(本书就是以他的目光来写)不相信他是凶手。一个偶然的会,他和一个人小伙伴及一位白人老太太卷入案子中。他们从死者的坟墓里发现了另外一具尸体,为排除路喀斯的嫌疑提供了有的证据。同时,契福克用事实说服了种族主义思想严重的、做律师的,终于帮助路喀斯洗脱了罪名。本书通过这样一个案子,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 牛犊顶橡树

    作者:(俄)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称这部作品为“文学生话随笔”。它在索氏的作品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记叙了60年代至年作者15年间的主要经历。他的荣辱,“新星”浮出水面直至跌落,是他从“地下作家”到“英雄末日”的记录。本书从一个侧面,从索尔仁尼琴自身的特定视角,反映了前苏联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幻,对于了解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具有一定意义。浓郁的纪实性和史料性使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 美国经典散文

    作者:董衡巽

    在美国散文创作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莫过于以爱默生为首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者的兴起了。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就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解放了美国思想。   综观美国散文,它的思辨性,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爱默生的书信,威廉·詹姆斯的《习惯》,梅尔维尔的《霍桑论》还是弗洛斯特的《诗教》,读者都可以从其中感受到深邃思想无比震撼的力量。他们既是散文家,又是思想家、哲学家,时而机智,时而幽默,时而冷峻,纵观历史和社会,剖析人生,纵横捭阖,既深刻又气度非凡。   美国散文另一个鲜明特点则是它的写实性。大多文笔自然,不做作,不矫饰,极少风花雪月、绯丽雕琢之作。
  • Dubliners

    作者:James Joyce

    在线阅读本书 Dubliners was completed in 1905, but a series of British and Irish publishers and printers found it offensive and immoral, and it was suppressed.The book finally came out in London in 1914, just as Joyce's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began to appear in the journal Egoist under the auspices of Ezra Pound.The first three stories in Dubliners might be incidents from a draft of Portrait of the Artist , and many of the characters who figure in Ulysses hav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here, but this is not a book of interest only because of its relationship to Joyce's life and mature work.It is one of the greatest story collection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an unflinching, brilliant, often tragic portrait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Dublin.The book, which begins and ends with a death, moves from "stories of my childhood" through tales of public life.Its larger purpose, Joyce said, was as a moral history of Ireland.
  •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内容简介:在这本散文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打和猛烈抨击;也可以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作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当然,有些“奇篇怪章”使人不大好懂,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解脱的种种矛盾在作家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所引起的精神危机以至病态心理。而总的来说,这本散文诗和《恶之花》一样,是有它独特的社会意义的。 在艺术上,这部散文诗集也如同《恶之花》一样,体现着诗人的新的审美观点,即美的典范是包含有消极面的。他认为,“艺术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可怕的东西用艺术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美;痛苦伴随上音律节奏就使人心神充满了静谧的喜悦”。所以,诗人便尽情地歌颂“孤独”,“昏暗”;歌颂那些“狗”,那些“浑身泥巴、满身虱子的狗”;用大量的笔墨,极度的同情去表现一位穷困潦倒的卖艺老人。并且诗人还十分喜欢死亡般静寂的午夜……正象我们从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身上所看到的那样,诗人努力地把消极的处境化为“美”,从“丑恶”(病)中寻找美的东西。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中的超度浪漫,也可以说成是现实中的更加现实。在某些人的眼里看来,诗人是疯疯癫癫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疯疯癫癫的嬉笑怒骂、讽刺挖苦,在那充满仇恨的肮脏世界里,在人们浑浑噩噩的睡梦中,不正显示着某种清醒 和理智吗?也有人认为诗人表现和歌颂了“丑恶”,塑造了病态美,是消极颓废的。如果我们全面地读一读他的作品,就会知道他其实不是一个颓废的诗人,而只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并向往和追求着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 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尽管由于他世界观的局限,有些作品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但他敢于承认社会的丑恶并努力将它转化为美,比起那些尽力粉饰生活以便从中获得生活勇气的伪君子,以及那些在充斥社会的丑恶面前视而不见、矢口否认的懦怯者来,毕竟要高超得多了!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必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这就说明了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问题是如何描写,站在什么立场、以什么观点、为了达到何种目的去进行描写。我们应当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来全面地历史地评价波德莱尔的创作。 波德莱尔在他的优秀篇章里,通过大家不太精心注意的生活琐事和出人意料的大胆夸张(有时甚至达到荒唐地步)的想象,对世界作了无情的剖析,打破了世俗的“丑美”界限,而对诗人心目中“真正的美与丑”作了热情的讴歌和严厉的痛斥。我们读了它,无疑地有助于认识生活, 认识社会。同时,从研究美学、研究西方美学史来说,看看波德莱尔这位著名美学家的创作,也会不无收获的。 波德莱尔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并被奉为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在他的作品中,诗人绝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有时把社会生活中很复杂很庞大的现象表现为一件很渺小、很可笑的小事,也有时把现实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倍加夸张;并且经常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琐事去寓意一些大家意料之外的生活真谛,教人有充分回味思考的余地,给人带来新鲜而丰富的思想和意境。我们在读他的某些作品,特别是那些看似怪诞的抒写时,不应该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而应该努力从诗人的字里行间找到真正的内涵和外延。
  • 梅里美精选集

    作者:梅里美

    《梅里美精选集》作者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187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梅里美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平静,超脱的口气讲述惊心动魄的悲剧或事件。人物性格突出,结构精巧而紧凑,情节不落俗套,地方色彩鲜明,文笔简繁得当,语言优美畅晓。他的中、短篇小说享誉世界文坛。本书以著名作家梅里美为对象,务求展示该作家的文学精华,成为该作家的一个全貌缩影。该精选集是社会文化积累的最佳而又是简便有效的一种形式。同时可以满足阅读欣赏、文化教育以至学术研究等广泛的社会需要,便于广大读者全面收集与珍藏外国文学名家名著。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 朝圣者之歌

    作者:黑塞

    黑塞的一切作品都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对个体的关怀上。他的作品总是捍卫着个体和人性和人格,为之呐喊、为之请命。在他看来,个体面对的是力量强大的群体,各种权威在限制着个体的发展。 黑塞的主要作品是小说,他以小说闻名于世,不过,他同时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主要记录了他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和洞见,散文则更多记录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但愿这本文集里的诗能够如
  • 彼得·霍恩诗选

    作者:彼得・霍恩

  •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的剧情主要是按照这位华年而英明果断、智勇双全的王子,从他父亲的鬼魂口中听到了他叔父的凶杀罪行,纂夺王位和奸骗他的嫂子当他纂位后的王妃;这位亲王便在保持绝对机密的情况下,立即下定决心,采取果断的行动,先去证实他父王冤魂的揭发,随即设法去惩恶诉凶,扫清朝廷上那遮天覆地的黑雾;至于他自身的得失安危、生死荣辱,他一概不去筹谋较量。……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莎氏一生所写的三十七部诗剧中,是知名度较高的一出戏,这大概与人们感兴趣的爱情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贯串全剧有关;但它是莎氏较早期的作品,在人物性格刻划与写作技巧上并不算莎氏最成熟的作品。
  • 一千零一夜(5)

    作者:

    本书内容:相传古代施拉子国王名叫赛义府・艾尔宰睦・沙,权势很大,但美中不足,他已年满花甲,膝下还没子嗣。因此,他忧心忡忡地召集哲人和医士,对他们说:“我老了,至今还没子嗣。我的情形和王位的继承制度,不言而喻,你们是清楚的。现在在我所担心的是;我死后,社稷和庶民的前途问题。” “主上,我们可以给陛下配制一种药剂,若是安拉意愿,会有成效的。”哲人和医士听了国王的谈话,欣然许下诺言,并诚惶诚恐地忙着配制药剂。……
  • 古丽雅的道路

    作者:[苏] 叶·伊林娜

    本书叙述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女英雄古丽雅的故事,朴素而真实地描写了那构成女英雄内部动力的坚强意志和性格的成长过程。 古丽雅从小就具有勇敢而刚强的性格,曾经是电影里的有名儿童演员、十年制中学和“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学院”的学生。她是少年先锋队员、青年团员。投身卫国战争中的救护工作,在火线上被接受入党,二十刚时英勇地为国牺牲。本书了她这短促而光辉的一生,逐个阶段地、极细致地刻画了女英雄在小姑娘时期、少女时期和成人时期精神上的成长和所达到的高度(原书名《第四高度》,即指她英勇勇殉国时所达到的最后的精神上的高度),把读者带到了她的内心世界里。 本书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是一本优秀的学生课外阅读书。
  • 漫步遐想录

    作者:让・雅克・卢梭

    《漫步遐想录》共分十章,最后一章尚未写完即戛然而止,令人深感遗憾和惋惜。在十章“漫步”中,卢梭沉浸在对自我的反省,对往昔欢乐的追忆,对大自然的迷恋,对真理的探讨,以及对于爱和幸福的渴望,等等,演奏出一曲深沉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于爱和幸福的渴望,等等,演奏出一曲深沉的灵魂绝响,在他深深眷恋过的人世间,久久地回旋,激荡。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生前最后的作品,被视为《忏悔录》的续篇,以散文和日记的体裁记录他晚年孤独的生活,文辞华丽优美,充满流露了卢梭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