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吉檀迦利(中英对照)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它由103首诗歌组成,是泰戈尔在他50岁那年从自己的三本诗集——《柰维德雅》、《克雅》、《吉檀迦利》及从1908年起散见于各报纸杂志上的诗歌里面精选而出的。 这本诗集发表于1910年,是泰戈尔哲理诗集的代表作,对20世纪世界文坛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
  •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内容简介: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最高成就。几百年来,文学界公认《哈姆雷特》——地位最重要;《奥瑟罗》——结构量严谨;《里亚王》——气魄最宏伟;《麦克白斯》——动作量迅疾。作品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极高。卞之琳先生根据原著通行版及其他多个权威版本译出的中译本,吸取了之前不同中译本的经验,博采众长、独辟蹊径、不仅忠实于原文,语言优美,而且反映了当时国际莎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大家的心血之作。
  • 宰阿法拉尼区奇案

    作者:哲迈勒·黑托尼

    《宰阿法拉尼区奇案》是一部向神话寓言发展的著作。《宰阿法拉尼区奇案》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位著名的苏非长老制造了一个咒符。所有宰阿法拉尼的人,除了一男一女以外,在一段时间内都会丧失性功能。他预言说,咒符的影响将会扩大到整个世界,而且这只是他改善世界状况的第一步。他的目的是要通过给人类打击,让他们来反省自身状况,认识生命的本质。同时,他还呼吁,人类应当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与压迫,人与人之间能够完全平等的公正的社会。他认为,这样的目标靠正常的手段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他为人们制造了咒符,要创造一个咒符的世界。此外,他还为街区的人制定了几项新规定:居民不得吵架,要友爱宽容;要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准时睡觉,早上七点之前不许出门,并且大家要在同一时间吃同样的早饭。围绕着咒符给街区带来的变化,街区人们陷入烦躁之中。一方面,由于恐惧心理、侥幸心理,人们对长老的规定都严格服从。但另一方面,人们又似乎特别没有耐性,常常会产生怀疑和绝望的心理,每个人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缠绕之下,人性最受压抑、最原始的一面暴露无遗。
  • 我的生活

    作者:詹姆斯·伯杰

    《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是美国兰登书屋独家授权的1903年版复原版,是中国大陆唯一授权版本。《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海伦·凯勒是20世纪美国的传奇人物。她在世间生活了八十八年,有八十七年的光阴被幽闭在黑暗的世界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生命的神话。她的自传《我的生活》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译本超过百余种,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传记,是丘吉尔、马克·吐温推荐的励志经典。 阅读它,您的人生将由此而改变。
  •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篇幅并不长,译成中文之后只有十几万字。可是,菲茨杰拉德出众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使这部小说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篇幅所能承载的极限。它几乎成为美国那一个时代的寓言。事实上,盖茨比的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崛起、旺盛与衰落的标准象征。这个故事具有全部才子佳人传奇的必要元素——美如梦幻的女主角,貌若桃李,心如蛇蝎;超凡脱俗的男主角,出身贫寒,一鸣惊人;挥金如土的生活,悲惨凄凉的结局。它以一种独特的文学视野和新颖的表现风格,深刻揭示了“爵士时代”的“美国梦”破灭的根源,把战后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在拜金主义生活潮流掩盖下的自私、冷漠的人性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在战后繁华的美国,在人们纵情享乐、奢华骄逸的社会风尚里,他依然真诚而执著地等待、追求着心中珍藏的圣洁之爱。但是,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无论是盖茨比、黛西,还是汤姆,对爱情的追求、付出与转移,都跟金钱和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盖茨比生前的豪宅里高朋满座,死后却只有尼克这个穷朋友帮他张罗丧事,即使是他最亲密的生意伙伴,也拒绝出席他的葬礼。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战后美国社会繁荣表象下掩盖着的自私、冷漠、堕落的社会道德最无情的嘲弄与鞭笞。
  • 塞万提斯训诫小说集

    作者:[西班牙] 塞万提斯,Cerrantes

    本书包括《吉卜赛姑娘》、《骗婚记》等12部短篇小说,作品反映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描绘了意大利、英格兰的生活情景。
  • 诸神渴了

    作者:(法)法朗士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作者:华宇清 编

  • Der Weltensammler

    作者:Ilija Trojanow

    这里,一位男人寻觅到了他的传记作家,而这位传记作家也找到了一个男人,一个只有小说才能捕捉到其野马般难驯的矛盾个性的男人。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的一生读来如同一本冒险小说,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生活于1821至1890年的历史人物。 《收集世界的人》是一部多层次的小说。1965年生于索非亚的作者深深受到其主人公的吸引,但却并不完全沉溺于伯顿的魔力之中。钦佩以及好感推动作者完成了这一壮举,写下了几近五百页的小说,但他始终与伯顿保持距离,这距离使得本书没有变成赞美泰坦般的主人公的颂歌,而成为一部历史小说,扣人心弦、睿智深刻,而又光彩夺目、充满反思,成为独一无二的佳作。 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是一名独具天赋、满怀谜一般激情的英国殖民地军官,如此天赋让他没有唾弃被征服的民族的文化,而是赞赏这些文化,如此激情又促使他深入地学习当地文化,将其转变成自己的文化。在他狂热的漫游过程中,也就是从英国到英殖民地印度,从那里又前往阿拉伯,最终来到非洲尼罗河源头的过程中,他学会了二十多种语言,研究了婆罗门的生活方式及其世界观。他作为第一位欧洲人加入到麦加朝圣的行列,在东非发现了坦噶尼喀(Tanganjika)湖。他的游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些游记里,欧洲人可以认识一个——不,是许多个世界,他们打算统治这些世界,却对这些世界一无所知。 特罗亚诺夫描绘了主人公研究世界时的历史矛盾心理。这位收集世界的人受到异域文化的吸引,这些文化对他而言就好像是衣裙,身着这些衣裙他感到身心舒泰,而有机会他也会改装易服。伯顿是名探险家,但他也能在这些国家里进行些侦查工作。他鄙视那些自鸣得意的英国军官,他深入研究、并进行艰辛旅行后写下的作品也引起了英国军队的战略家们的兴趣。 在特罗亚诺夫巧妙臆造的一份关于这名军官的单独行动及其作品大获成功的报告中,奥斯曼帝国大使猜测到:“大英帝国的臣民要参与到征服世界的冒险中来……但我怀疑,这类出版物为不远的未来创造条件,使得在这个不远的未来里,这些地区不再代表着遥远及陌生,而将成为帝国的一部分。这一切意味着过早地适应这些异国,而大英帝国打算不久就吞并这些国度。” 该小说以三个大的章节洋洋洒洒地展叙了无尽故事。第一章里,我们追随着伯顿军官前往隶属英国的西印度。刚抵达印度他就和他遇到的印度人进行了一桩罕见的交易——“用波尔图葡萄酒交换词汇”。他学习得正快,很快只有学者才能为他授课。这位学者就是尊严而机智的婆罗门乌潘逖舍,他教授伯顿梵文,并让他感受到了印度宗教之丰富渊博。伯顿生活在孟买和巴罗达,特罗亚诺夫对这两个城市的氛围的描述栩栩如生:“有时这吃得脑满肠肥的城市打了个嗝。一切闻上去像被胃液销蚀。沉沉的睡意躺在街头,已被消化了一半,似乎马上就会消融掉。” 但特罗亚诺夫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伯顿的漫游来捕捉这些地方及它们的气味、色彩、氛围,并仅仅以此描绘他如何游历于这些陌生世界里。他不是展开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多视角叙述。在第一章里,作者将这位旅行者的经历同其印度侍者瑙卡拉姆的回忆交错在一起。瑙卡拉姆向一位抄写员口述了这些回忆。 我们有时从这位英国人的视角出发观察印度,接着又从一位印度人的视角观察印度。这个印度人对他的主人感到无比惊异,而他同时尝试着将主人更近地引领到他自己的世界里来。在这些冒险故事变得不受控制、而我们将迷失在鸦片贩子和高级交际花的众多异域故事之前,特罗亚诺夫中断了叙述线路,将伯顿对陌生的印度的观察转换为印度仆人对这位陌生的英国人的观察。 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惊人的知识使得他能够展开着这种视角转换。特罗亚诺夫生于保加利亚,1971年随父母迁往德国,但他生长于肯尼亚,并在肯尼亚的德国学校念书。他沿着伯顿的足迹游历了坦桑尼亚,进行伊斯兰教研究,前往麦加以及麦地那朝圣。他曾在孟买生活了一年,并从孟买出发,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印度之旅。2003年,其人种学及文化历史学报告著作《印度心岸》问世,2004年,他出版了游记《伊斯兰教的神圣源头——以朝圣者身份前往麦加和麦地那》。这两本独立而重要的著作可被视为这本伟大的小说《收集世界的人》的准备工作。 伯顿打算参观麦加和麦地那,但当时人们禁止非伊斯兰教徒来到这两座城市,所以他改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信仰的改变证明了两件事实:既证明了他对伊斯兰教文化的钦佩,又证明了他那颇为冷静的顽强,凭借着这种顽强,他追寻着他一度选定的目标。小说的中间部分力求解开“伊斯兰教的伯顿”之谜,这位研读过古兰经的英国人化装成有威望的伊斯兰教医生的样子,进入富豪的内宅之中。在三本书里他向那些惊异得目瞪口呆的西方读者报道了他前往圣地的朝圣之旅。但另一方面,作者并不满足于仅对这位收集世界的人的冒险故事展开生动的描述。他插入奥斯曼帝国政府部门的报告和信件,以此作为冒险故事的对立面。这些报告、信件用充满怀疑的眼神关注着这个比阿拉伯人更像阿拉伯人的英国狂人在他们国家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的故事发生于非洲,特罗亚诺夫将一位伙伴送到其主人公身边。这位伙伴,也就是斯蒂·穆巴拉克·孟买,用非欧洲的视角探讨着发生的事情。伯顿为了成为第一个抵达尼罗河源头的人而组建了一支探险队,斯蒂·穆巴拉克·孟买讲述了探险队所遇到的困难及逆境。 通过多视角的精心叙述,特罗亚诺夫不仅成功描绘了这位永不停歇的欧洲人眼中那五彩缤纷的印度、阿拉伯、东非的画面,他也从印度人、阿拉伯人以及非洲人的视角出发,成功塑造了其主人公的性格,描绘了这位怪癖的英国人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年届中旬的作家在这部巨作里描述的“异”是一种双重现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的文化固然让我们感到陌生,但如果人们从孟买、开罗或者是东非海岸边的巴格莫约(Bagamoyo)的视角出发,观察这个世界,那让人们感到惊异的,就是西方的“异”。
  • 最经典的短篇小说

    作者:徐翰林

    《最经典的短篇小说》(汉英珍藏版)从琳琅满目的世界短篇小说宝库中,精选了30余篇佳作,配以原汁原味的英文,附有凝练生动的作者简介,引导读者在领略作品时,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书中配有百余幅契合小说故事情节的图片,形象地再现了作品一幕幕生动离奇、动人心魄的场面,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画廊、广阔变幻的社会图景,带给读者更多的审美享受和人文熏陶。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语言优美,思想性强的短篇小说,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领悟人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汉英珍藏版)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 文学“爆炸”亲历记

    作者:何塞·多诺索

  • 西方现代文学名作选读(上下)

    作者:王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学东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艺术给刚经历过“文革”的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本世纪初,其影响已达到中国中级文化教育,一些高中语文教材也选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书的编选约请了一批在西方现代文学研究上颇有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希冀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喜爱和欢迎。   本书以文选和导读相结合,除长篇小说和长篇戏剧属节选外,是个和中短篇小说基本上都全文收入。在译文上也选用了较权威和普及的译本。选本按流派分类,基本上涵盖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导读主要介绍了作品的思潮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学地位和影响。导读中非常注重引文考据,每位作者附有作者简介及作者相片及与作者作品向管的一些图片,力求为更深入研究者提供方便。
  • 二十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精选(高中部分)

    作者:王向远

    伊豆的舞女 精确的婚姻学 寂静的雪野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印第安人营地 傻瓜吉姆佩尔 献给爱斯美的故事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 圣诞节忆旧 穿墙记 雨中马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判决 海之死 小径分岔的花园 巨翅老人
  • 美军战地记者伊拉克战争亲历记

    作者:埃文·赖特

    《美军战地记者伊拉克战争亲历记》是一部发人深省的非小说类作品,它跟踪记叙了对伊拉克发动闪击战时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侦察营尖刀排23名陆战队员的战斗行动。本书作者埃文·赖特与这个群体共同生活了两个月,亲眼目睹了频繁的战斗,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冲锋陷阵的群体半步。在连续30天时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参加激烈的战斗。赖特受到他们热忱的欢迎——甚至得到他们给他的枪。他人较高的视角叙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这些年轻人被自己的国家训练成了无情的杀手。他以纪实的手法叙述了这些陆战队员有肉体上、道德上、情感上和精神上所经受的胜利喜悦和恐惧。   赖特的这本书与迈克尔·赫尔的《派遣》和斯蒂芬·安布罗斯的《兄弟连》等经典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刻画了一代人:其中有维护受到伤害的兄弟情谊的职业军人科尔伯特军士,由胆小变成尝试杀人滋味的特朗布利,毕业于院校、也于挑战连长但对部下非常信任的菲克中尉,趾高气扬、不能自控、后来受到战争罪指控的连长“美国上尉”等。   这是一部绝妙的新闻特写,其内容比我们读到的许多来自前线的报道更为丰富,更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强烈的真实感。本书的每一页都散发出浓烈的战争气息——不可知、刺激、疲劳、恐惧以及无处不在的死亡。《美军战地记者伊拉克战争亲历记》肯定地成为一部经典,在最具感染力和真实性的战争文学经典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书集体小说一经出版,便风行各国,200多年来成为全世界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必读的经典,掀起阵阵少年维特热。本书主人公维特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敏感多情,才华横溢,愤世嫉俗。 故事发生在1771年5月至1772年12月,情节十分简单:维特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初春的一天,他告别了家人和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对当地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儿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本书描写了炽热而又不幸的爱情,可又不仅仅只是一部爱情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于一般平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有创造力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可围绕他的却是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社会风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让他感到窒息。他自己又陷入了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意义。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一代觉醒的德国青年的革命思想。维特的悲剧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悲剧,也代表了时代的痛苦和思考。
  • 华兹华斯诗选

    作者:华兹华斯

    本书乃著名翻译家杨德豫先生译诗集之二,集中展示了其“把英语格律诗译成汉语格律体诗”的译诗原则,文字贴切,格律谨严,且文辞斐然,真正做到了译诗与原诗的高度近似,达到了后来者很难超越的高度。华兹华斯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巨擘,“湖畔派”诗歌的主要代表,杨德豫先生以其贴合无间的译笔,精彩呈现了华兹华斯带有浓郁的自然主义气息的诗歌。 杨先生精心打磨译文,力求一字一词一标点的密合无间,其功力与毅力同样令人惊叹。在编定这套译诗集的过程中,杨先生仍在不断精益求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五卷译诗集是目前最完善的杨氏译本。今后若有识者有意编选先生的译文,当以此为准。
  • 回归自我

    作者:茨威格

    《回归自我》主要内容:对每一个他自己说出的“不”断然说“是”,又对每一个“是”说“不”。他充分伸展着自身,以尽力拉开他本性中的两极,将这两极间的电压当作真正的精神生活来体察,一再逃离自己,又一再触及自己——“逃出自己的灵魂,又在更广阔的穹宇中赶上前来”。
  • 叶芝精选集

    作者:威廉·巴特勒·叶芝

    叶芝一生勤奋,笔不辍耕,写出了大量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作品。其诗吸收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精华,几经变革,最终熔炼出独特的风格。民族意识、个人情感和神秘哲学交织呈现于其创作之中。 我社本着优中选精的思想,辑成《叶芝精选集》以飨广大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
  •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

    作者:吴晓东 编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插图本)》主要内容:比起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来说,20世纪的文学是更为复杂,晦涩、不易读懂的文学,尤其是占据了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更是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想要真正读懂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品也需要花费相当的气力。但是,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20世纪人类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又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 A Movable Feast

    作者:Ernest Hemingway

    Published posthumously, this account of Hemingway's early years as a struggling writer in Paris in the 1920s may well have undergone further revision had Hemingway not taken his own life. Yet it was the best and most heartfelt work he had done for years, a return to the form of the early stories and the first novels. It tells the story of the sweet innocence of his first years in the Rue Moufftard with his wife, the literary friendships, the cafes and the delight which he enjoyed: both in the city and in discovering his own voice. Anyone who loves Paris will enjoy it and anyone who has affection or respect for Hemingway's work will find it deeply mo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