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戴上手套擦泪

    作者:[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

    ★ 北欧版《霍乱时期的爱情》

    ★ 作者乔纳斯‧嘉德尔因为此书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由瑞典王储亲自颁奖

    ★ 同名影集击败《冰与火之歌》荣膺欧洲电视大奖,豆瓣评分9.0分

    ★ 同名影集首播创下120万人收视,瑞典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观看并为之落泪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心却不能, 太容易告别的年代,他们爱的像置身事外

    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

    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

    一个男人失去挚爱并永远无望被理解的故事

    我爱你。

    但是我必须假装你不存在。

    班杰明和拉斯穆斯同居已经两年,但他没有说,他没有向家人介绍拉斯穆斯,他说不出口。他知道,自己让家人蒙羞了。

    莱恩去世了。那一年,有种疾病悄悄从美国传入瑞典,而且尚无解药医治。政府呼吁,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检测。就在拉斯穆斯说出自己检测结果的那一刻,班杰明转身推开大门,头也不回地朝家的方向奔去……

    八○年代的斯德哥尔摩,一个刻意被遗忘的时代,一份永志不渝的爱情,一场自由与选择的反覆辩证……

  • 手风琴罪案

    作者:[美]安妮·普鲁

    世界就是一道楼梯,有人上也有人下。我们必须往上爬。

    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断背山》作者安妮·普鲁经典长篇,一笔写尽美国百年移民史。

    《手风琴罪案》以一台绿色键钮手风琴为主线,讲述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拥有这台手风琴的八个移民美国的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的变故——手风琴的主人无一例外地死于非命。这台手风琴将原籍不一、背景各异的人联系在一起,串成了一部以多个普通人为主角的美国多民族融合史,也记载了美国社会的百年变迁。

  • 刀锋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一战期间,飞行员拉里结识了一名爱尔兰战友,对方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面对战友冰冷的尸体,拉里第一次产生对人生的怀疑:“人在死的时候,真的死得很彻底。”

    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进入大学完成学业,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对人生的终极探求使他抛下了一切,从巴黎出发,遍游世界各地,循着无私与弃绝之念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

    他没有野心,对名利也毫无欲念;无论成为何种社会名流都令他厌恶;于是,他或许很满足自己选择的生活,只做好他自己就已足够。

  • 英雄与恶徒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故事中世界遭受了核战争的重创,人类社会重归中世纪的模样。玛丽安被禁止离开白塔,可她被荒蛮的外部世界迷住了,决定逃跑。在铁丝篱笆之外她会发现一个衰朽的天堂,遇到纹身的野蛮人珠儿,并超越了她想象中最黑暗的界限。活泼、动人、暴力,同时扣人心弦。通过追溯神话的制造过程,卡特试图探讨文明社会中理性与想象的边界如何轻易模糊。

  • 敦刻尔克

    作者:[美]沃尔特·劳德

    1940年5月,二战初期,四十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九天之内,三十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

    本书作者沃尔特•劳德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研究敦刻尔克的新视野,于美国出版后三十年畅销不衰,成为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编辑推荐◆

    《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大导演诺兰集大成之作,全球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敦刻尔克》同名小说中文简体版独家授权,同步上市!40万人生死瞬间,扣人心弦,还原二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场撤退战!

    美国亚马逊历史小说类销售排名第一,历史叙事名家沃尔特•劳德畅销三十年不衰,是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泰坦尼克号’学之父”沃尔特•劳德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还原与完美再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归功于他!本书对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一次扭转乾坤的历史大撤退,改变了世界的未来……有时候,败退或逃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华丽转身!本书超越历史与影像,具有文学高度上更为广阔的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一场奇迹。除了“奇迹”二字,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预料、难以解释的命运逆转!

    敦刻尔克最首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名人推荐◆

    我从小听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故事长大,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克里斯托弗•诺兰

    只要英语绵延不绝,“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

    ——《纽约时报》

  • 罗盘

    作者:[法] 马蒂亚斯·埃纳尔

    荣获2015年度龚古尔文学奖

    一部博学而又诗意的鸿篇巨制

    堪称萨义德《东方学》小说版

    ※ ※ ※

    这漫长的旅程始于维也纳,并将我们带到中国海滨;通过弗兰茨的梦想和莎拉的流浪,我希望向所有痴迷于差异的人致敬,朝着日升之地或日落之处,他们沉浸于异域的语言、文化或音乐,有时直至迷失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马蒂亚斯•埃纳尔

    ※ ※ ※

    夜幕降临维也纳,降临到弗兰茨•李特尔的房间,这位迷恋东方的音乐学家徒劳地搜寻着睡意而无从入眠,他在梦想与回忆、忧郁与狂热之间漂流,回顾他的生活,他遇见的人,以及多次远离奥地利的旅居:伊斯坦布尔、阿勒颇、大马士革、巴尔米拉、德黑兰……同时也思恋着他那位捉摸不定的理想恋人——法国女学者莎拉,而她着迷于追索西方历险者、诗人、作家、艺术家在遥远东方的足迹,渐行渐远……由此展开了一幅东西方文学艺术互相影响、交汇的宏丽图景。

    形形色色的“东方学家”形塑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而真实的东方至今仍处于战火和纷乱之中。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昨天与明天之间,就像在弗兰茨与莎拉之间,作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他者”,总在互相寻找着、探究着,而那指明方向的罗盘又在哪里?

    ※ ※ ※

    这本书将这个世界及同样广袤的内心世界中成百上千的故事、轶闻和知识编织在一起。这是怎样一本书啊!永不凋零,无可争辩。为文字内容提供养料的渊博学识丝毫不令人感到窒息,恰恰相反,它激发着文字的活力,凭借幽默与恰如其分的故事性,令人仿佛在聆听它描述的音乐和诗歌。《罗盘》是一部关于爱的伟大小说。

    ——法国《文学杂志》

    《罗盘》是一部立意高远的小说,其恢宏的气势令人着迷,引人入胜。渊博的学识不仅没有令叙事沉闷,反而自然融入小说题材中,令情节闪耀出万千轶事。对马蒂亚斯•埃纳尔来说,“东方主义”是一种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像面具般遮掩着对自身的厌倦。他这本开启文学回归季的小说是一部令人眩晕的杰作。

    ——法国《图书周刊》

    埃纳尔的行文,句子堆叠,繁复至极……却如此吸引人。但他的写作有更宏大的计划,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在他的小说里,埃纳尔构建起一幅错综复杂而饱含历史事件的东方图景,那是一直被误解的世界另一边。

    ——美国《纽约客》

  • 另一个布鲁克林

    作者:[美] 杰奎琳·伍德森

    谁的人生中没发生过一些悲剧呢?

    离开故乡小镇,前往布鲁克林,谁不是被生计所迫呢?

    母亲不知所踪、生存陷入艰难,8岁的奥古斯特随父亲和弟弟从田纳西州搬到布鲁克林。

    在那里,原本孤单自卑的她结识了三个同样来自异乡的亲密挚友:西尔维亚、安吉拉和琪琪。

    她们一起玩耍,分享秘密,排遣孤独,彼此安慰。她们满怀希望,以单纯的目光看待这个全新的世界,试图相信布鲁克林是一片光明,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

    然而,危机四伏的布鲁克林却并非如她们想象般美好,迎接新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焦灼。她们渐渐感到融入的艰难,四个人的人生轨迹也终将走向不同的方向……

    ————————

    编辑推荐:

    你也许没有从田纳西州到布鲁克林的经历,但你一定也曾离开家乡,只是想去更广阔的地方。这本书将全世界小镇青年的乡愁一网打尽。关于漂泊与回归,获得与失去,责任与自由。

    《另一个布鲁克林》令人心碎又治愈,是一首我们少年时期在追求自我之路上留下的华丽而慷慨的颂歌。作者的语言如诗如歌,用质感粗粝、气息优美的文字,为我们生动细腻地描述了一个非裔美国女孩如何在20世纪70年代的布鲁克林成长的故事。

    2.获奖无数,2016年度广泛好评的诗性畅销小说。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作品

    2016年亚马逊选书TOP20

    2016年纽约时报畅销书

    Goodreads2016年选择奖小说类TOP15

    2016年Buzzfeed选书TOP24

    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形象奖杰出文学作品提名

    2016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推荐图书

    3.如诗如歌的语言,非线性穿插式的叙述,阅读这本书成为一种乐趣与享受。

    诗性的语言、短小的句子、精辟的隐喻、深刻的思索,淡淡的哀伤和无限的温情,交织在一起,酷似杜拉斯《情人》的叙事方式。追忆和现实混杂交战,思索深刻的人生意义。

    4.孤单、丧亲、危险、背叛、家人、友谊,这部字字如歌的作品深入探讨人生永恒课题。

    孤单、丧亲、危险、背叛,主人公奥古斯特都在努力避开生命中必将经受的痛苦。那些赋予我们生命却ZUI终缺席的,那些我们自己努力寻找却ZUI终失去的,到底何为“家人”是这部作品从始至终探讨的话题。

    晓光 10-17 下午5:29

    5.以非裔女性人类学家奥古斯特的回忆开始,作者将我们拉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拉回到每个人的小时候,那些还拥有单纯友谊的年代,激起读者强烈情感共鸣。

    在写作《另一个布鲁克林》中,作者杰奎琳·伍德森塑造了四个个性鲜明的女孩角色,然后把她们安放在自己曾经无比熟悉的小时候住过的街区里。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不断地挖掘,重新找回与少时好友间的深厚情谊,初恋时的怦然心动、欣喜若狂和患得患失,找回了作为一个黑人女孩的求生的意志,以及童年即将终结时迟缓却强烈的痛楚。

    6.《另一个布鲁克林》的主题主要围绕大城市与个体的冲突,信任与背叛,悲伤与友谊,结局温情而又充满力量,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小说。

    乡愁、悲伤与友谊是这个故事的标志,贯穿全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乐感的韵文,精致动人。伍德森在这部细腻的小说里阐释了小镇女孩被社会漠视、被无情地当作“物”来对待的现实,抒发了一种不屈不挠、满怀希望的精神。

    ——————————

    媒体评论:

    《另一个布鲁克林》将如此之多的内容融于优美、心酸的叙述之中。它捕捉那些总是被湮没的声音,记录那些被遗忘的过往。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Bookreporter.com

    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它薄薄的页数。在她那诗意的散文中,伍德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不断纠结于过去的奥古斯特是如何努力地延缓成长的脚步、躲避背叛青春的痛苦,还探究了我们是如何梦想着与现实不同的另一重人生。

    ——《书单》杂志|星级书评

    优美、诗意……一段段往事与回忆,通过不同的地方、时间和爱交织在一起……伍德森描绘了一群黑人女孩眼中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鲜有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会将这一群人放在聚光灯下。

    ——《观察者》

    这部紧凑而感人的小说,有着极具魅力的核心主题,而这主题正是取材于真实的个人经历。

    ——《纽约时报》

    这是一本韵律优美的散文小说。

    ——《华尔街日报》

    伍德森试图铭记那些无法被载入档案的过往,试图暗示那些无法言说的故事。《另一个布鲁克林》优美如诗。

    ——《华盛顿邮报》

    杰奎琳·伍德森的这部小说如乐声高昂、富有诗意的合唱……四个青春密友……在20世纪70年代的布鲁克林,面临着危机四伏的青春期、破败不堪的街区和萦绕心头的梦靥,她们一边艰难前行,一边梦想着逃离。

    ——《名利场》

    这是一个多线交织的成长故事——缺失的母亲、负伤的老兵、摇头晃脑的瘾君子、险象丛生的街景——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色彩,又充满纯粹诗性的瞬间。

    ——《ELLE》

    “在这部优雅动人的小说中,杰奎琳·伍德森刻画了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透过她的眼睛,探究了那些成长在20世纪70年代布鲁克林的女孩拥有的美丽、肩负的重担。奥古斯特与闺密之间,那些确信不疑的希望和低声说出的恐惧,让我在读完小说之后,开始思考友谊所带来的正反两面。《另一个布鲁克林》充满了悲伤、感恩与奇妙的瞬间,展现了杰奎琳·伍德森高超的叙事技巧。”

    ——安吉拉·弗卢努瓦, 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特纳之家》的作者

  • 农场

    作者:  [英] 汤姆·罗伯·史密斯

    在伦敦开园艺店的父母顺利退休后,在母亲的老家瑞典买了一个小农场,开始退休后的田园生活。我也跟相爱的男友搬到一起住。一切看起来都是完美的结局,然而这只是开始……

    父母搬到瑞典农场两年后,父亲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母亲精神状态非常不好。而且拒绝治疗,已经从精神病院逃出来,赶往伦敦。

    父亲一再强调,不用相信你母亲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她疯了。而母亲到达伦敦后,给我讲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到底谁的话才是谎言?现实和真实的距离有多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只能自己去面对。

  • 双生梦魇

    作者:[美]艾菲尼缇·柯娜

    ★亚马逊2016年度十大好书TOP5

    ★《纽约时报》百佳图书

    ★《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华尔街日报》年度最值得期待小说

    ★美国独立书商年度选书

    ★巴诺书店“新发现”年度选书

    ★《娱乐周刊》2016年必读书目

    ★Elle年度最佳图书

    ★《图书馆杂志》月度选书

    ★《 书单》2016年最佳成人虚构类作品

    他们以为我在找那个不可相信的未来,

    我却只想找一条回你身边的路

    /

    亲爱的珍珠,

    你所在的地方能听见音乐吗?

    亲爱的珍珠,

    战争结束了。动物园也解散了。妈妈、爷爷和我都活了下来。

    我们准备开一场派对为你接风,还打算特意装一个旋转木马。

    亲爱的珍珠,

    坦白说,我之前说的都是假话。没有什么旋转木马,战争也没有结束。

    既然我说了实话,你肯不肯 回来 ?

    “你知道珍珠在哪里吗?”

    亲爱的珍珠,

    妈妈还活着。你呢?

    /

    我能确认的只有一件事:我的名字。我的名字被人刻进了墙壁里。“亲爱的珍珠” ,这些文字呼唤着我。我喜欢在黑暗中触摸这文字,并好奇究竟是谁对我爱得这样深……

    ———————————————————————————————————

    1944,十二岁的斯塔莎和姐姐珍珠一同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了“双胞胎之父”门格勒的试验品。性格迥异却亲密无间的两人,遭到种种非人实验的伤害,斯塔莎逐渐变得性格乖戾,而珍珠却日益消沉。转眼冬天到来,门格勒在园内策划了一场喧哗的音乐会,珍珠就此彻底消失。震惊的斯塔莎瞬间失去了求生的意志,但仍不断说服自己姐姐还活着。

    不久,苏联人潮水般汹涌而至,集中营里的人纷纷溃散奔逃。一心复仇的斯塔莎和同伴历经险阻,最终踏上废墟之地华沙。满目疮痍的天空下,等待着年轻幸存者们的,是对世界无比艰难的重建与想象。混乱中,斯塔莎心底那个最熟悉的声音还在呼唤着她……

  •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

    作者:[爱尔兰]费莉希蒂·海斯-麦科伊

    丈夫背叛,女儿远走,母女失和。

    对于图书馆员汉娜•凯西来说,图书馆不是一个社交场所,不是一个互动式遗产展示机构,图书馆是这座小岛孤独和梦想的出口,是她的天堂。

    然而有一天,这个天堂要被关闭了。

    编辑推荐:

    *抚慰全欧洲的爱尔兰才情女作家治愈佳作。

    *售出20余国版权,遍布欧洲几乎每家书店和图书馆。

    *被《泰晤士报》《爱尔兰观察报》《星期日独立报》等媒体推为夏日阅读不二选择

    *插画师卤猫惊喜绘制封面

    *如果真有天堂,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 戴上手套擦泪

    作者:[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

    ★ 北欧版《霍乱时期的爱情》

    ★ 作者乔纳斯‧嘉德尔因为此书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由瑞典王储亲自颁奖

    ★ 同名影集击败《冰与火之歌》荣膺欧洲电视大奖,豆瓣评分9.0分

    ★ 同名影集首播创下120万人收视,瑞典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观看并为之落泪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心却不能, 太容易告别的年代,他们爱的像置身事外

    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

    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

    一个男人失去挚爱并永远无望被理解的故事

    看着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一点一点被摧毁,

    我却必须接受自己不会死去的事实。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他们站在那道漆黑的木门前,等着保罗开门。

    十年前,就在这房间里,保罗一眼认出了班杰明。在这里,他庆祝了人生第一个、以及往后无数个圣诞节。他和拉斯穆斯在这里相遇;那时他们都还只是孩子,生命中带着残缺,一颗炙热的心无所寄托。不过十年,可是,感觉就像一辈子那样长久。

    而今晚,班杰明还坐在拉斯穆斯身旁;但是拉斯穆斯已经不在了。

    八○年代的斯德哥尔摩,一个刻意被遗忘的时代,一份永志不渝的爱情,一场自由与选择的反覆辩证…

  • 不可能性

    作者:[法] 乔治·巴塔耶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 留住一切亲爱的

    作者:  [英] 约翰·伯格

    “但对于这个过度拥挤的世界,对于那些除了偶有勇气和爱、其他则拥有很少或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希望产生的作用就很不同了。那时希望就是他们要用牙齿紧紧咬住的东西。”——约翰•伯格

    作为布克文学奖的得主和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激情的作家之一,约翰•伯格通过《留住一切亲爱的》这本充满力量的散文集,向我们全面描绘出后“9•11”时代的立体肖像。在书中,伯格分析了恐怖主义的本质和致使其发生的那种深刻的绝望,写了数百万因贫穷和战争而被迫四处漂泊的无家可归者,讨论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界上其他任何国民被剥夺了最基本的自由权利的地方。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一如既往的行动主义立场,伯格有力地揭露出正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痛苦的深度,并就终结这些痛苦提出了自己的行动建议。

  • 纽约文学地图

    作者:  [美] 哈罗德·布鲁姆

    布鲁克林大桥、第五大道、中央公园、百老汇音乐剧……这一切构成了繁华而敏感的纽约。欧文、惠特曼、麦尔维尔、詹姆斯、克莱恩、德莱塞、华顿、菲茨杰拉德、帕索斯、米勒、埃里森、鲍德温、贝娄、梅勒、沃尔夫、多克托罗、德里罗……这些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作家及其传世名作都与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纽约孕育了这些经典作家,而这些作家又挥舞生花妙笔真切地刻画出了纽约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庞杂恢宏与深刻精微……本书采用访谈、简述、评论等多种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三个半世纪以来纽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绚丽的文学风景线。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 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作者:[意] 普里莫·莱维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纪事报》

    ·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社会主义评论》

  • 时光的皱纹

    作者:[叙利亚] 阿多尼斯

    《时光的皱纹》收录的大多是阿多尼斯的短诗,所选诗篇时间跨度很大,远自诗人1958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近自2012年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章。全书阿拉伯语与汉语对照,并附有译者薛庆国的译序和诗人创作年表。

  • 孤旅

    作者:[英] 尼古拉斯·托马林 / [英] 罗恩·霍尔

    1969年7月10日,人们在大西洋中部发现了一艘三体帆船。当时,这艘船正以每小时不到4千米的速度如鬼影般飘荡,船上空无一人。留在船上的航海日志证明,它的主人是金球杯环球帆船赛的参赛者——唐纳德·克劳赫斯特。

    赛前,克劳赫斯特面临着公司破产的危机。他赌上所有资产,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英雄梦”,反转人生。航行的困难超乎想象。为了赢得比赛,克劳赫斯特不惜违规上岸修船。但是接踵不断的困难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一边向媒体谎报自己的位置,一边寻找坦白的时机。所有人都以为他在比赛中遥遥领先。在浩瀚无垠的大洋深处,他祈求自己接受现实,但又心存侥幸。阴差阳错,其他选手相继退出比赛,克劳赫斯特真的要“赢得”这次比赛的第一名。在英国他的家乡,一场欢迎英雄的盛大庆典正等待着他。媒体的兴奋、赞助商的期待、妻儿的热盼,还有最终将被戳穿的谎言,这一切都让克劳赫斯特无法面对。

    1969年6月29日,唐纳德·克劳赫斯特停止了无线电传送,从此消失在苍茫的海上,成为航海史上永恒的谜团之一。

  • 灵契

    作者:[英] 萨拉·沃特斯

    一个身陷囹圄的灵媒,一位渴望自由的富家小姐,一群被时代困住的女人。

    富家小姐玛格丽特见到女囚塞利娜·道斯,惊为天人。她唤起了她对于被囚的痛感,对自由的渴望,对未知生活的向往。她无法控制地频繁前往监狱,对塞利娜关照有加,从同情到认同,从共鸣到爱意,玛格丽特对塞利娜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但这个谜一样的女孩,到底是信口雌黄的欺诈犯,还是天赋卓群的奇才?

    该小说为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充满叙述力量和文字力量的作品,对女性身处的情感困境与社会困境的揭示深刻而尖锐。

  • 离开的,留下的

    作者:[意] 埃莱娜·费兰特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