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携驴旅行记
斯蒂文森十分珍惜自由自在的日子,他曾几次去法国作长期旅行。有一次,正如《携驴旅行记》中所述,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山地市镇莫纳斯提埃,赶着毛驴横穿过塞文山区,一路上随处与偶然相识的人闲聊,到夜里睡在星光下。 一路上,法国南部山区的风物卷随着作者旅程的推进徐徐呈现在读者面前。还有,不得不提及的是书中另一个主人公"小温驯"。"小温驯"是作者为其旅伴小毛驴起的名字。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小知识分子式的幻想在丝毫不谙人文风情的"小温驯"面前的彻底破产,从而导致与"小温驯"一路上颇具张力的关系,读来妙趣横生,令人不禁掩口而笑。 -
卡夫卡短篇小说经典
● 最能代表卡夫卡独特性的作品,或许是他的短篇;而阅读卡夫卡,永远不会过时 ● 叶廷芳主译,陆智昌设计,适于收藏与馈赠 ◇ 关于『新陆文库』◇ 也许阅读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内容丰盛,载体日趋便利且多样。但对于真正的读者和图书珍藏者来说,一个新的时代才刚要启程。我们相信,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里,只有该时代最好的文字和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才被印在纸上;而这些付印的纸张,在装帧设计和印制上,会充分地尊重我们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要求,尤为值得收藏。 “新陆文库”看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帷幕正被拉开,并试图成为其中最早的先行者之一。 ★首推德语六本: 《德语中篇小说经典》《德语短篇小说经典》《卡夫卡短篇小说经典》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经典》《保尔·海泽中短篇小说经典》《施托姆中短篇小说经典》 本书收集的既有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经典性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判决》《司炉》《在流刑营》《乡村医生》《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报告》《饥饿艺术家》等,也有从他的遗作中选出的《中国长城建造时》《地洞》《女歌手约瑟芬或鼠众》《一个上了年岁的单身汉》《懂音乐的狗》等公认的佳作。另有为数不少写得诙谐、幽默而简洁的速记式“小小说”。 -
佛罗伦萨之夜
本书采撷了海涅的三部中篇小说和一部可与歌德的不朽诗剧《浮士德》媲美、鲜为人知的散文剧本《浮士德博士》,两者同工异曲,两厢对照阅读相当精彩,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谈。读者从这本小书里的几篇作品中当可窥见一斑。 -
批评的激情
天下大师·帕斯作品《批评的激情》是帕斯在各种场合的访谈录。帕斯访谈录的内容十分丰富:诗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人类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从中即可领略帕斯百科全书式作家的风采,也可感受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不仅仅限于墨西哥的关于社会和政治的深沉思考和直言不讳。西班牙语版把帕斯访谈录命名为《批评的激情》,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帕斯半个多世纪关心政治、关注人类命运,屡受责难但不屈不挠的有尊严有风范的知识分子情怀。 -
木麻黄树
《木麻黄树》是英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故事圣手”毛姆的一部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收录了他最出色的六个短篇。这些小说篇幅大致相当,介于中篇和短篇之间,并都以马来亚、婆罗洲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一些西方人(大多数是英国人)在远东殖民地的经历,特别描写了他们在与原来所处的西方文明世界隔绝之后,在精神上受到的种种折磨。“木麻黄树”本来是一种在热带的沼泽和岸边疯长的植物,当毛姆发现当地人将其视作一种不祥的征兆后,遂决定取之以为他这本专写东南亚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最恰切的书名。在殖民地的大背景下,每一段悲惨人生经历的背后,无论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可以说最后都是受害者,没有一个是胜利者。文化差异、冲突、孤独、恐惧、犯罪,是这六个短篇的关键词。评论家西利尔·康诺利将这本短篇小说集列为“现代主义运动百部经典”之一,认为它“为我们准确地描绘了英国人在远东的生存状况,这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写过的”,小说家哈特利更认为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它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和独特的戏剧效果”,它“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动机中更卑鄙的一面,而且分析透辟”。时至今日,《木麻黄树》仍被誉为毛姆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之一,这六个短篇已经成为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范本。 -
在少女花影下
《在少女花影下》为《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该卷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最具青春气息和诗情画意的一卷。正是在这一卷,主人公开始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少年与青年,体验爱情的滋味、艺术的启示、友谊与社交的乐趣。 《追寻逝去的时光》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家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议论。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庞大交响乐。 -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童话
《土耳其当代文学丛书:伊斯坦布尔是一个童话(套装上下册)》讲述了一个伊斯坦布尔的犹太人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作者以点带面,从伊斯坦布尔一个老旧的街区讲起,将故事的规模逐渐扩大,犹太移居族群各式各样的故事跃然纸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土耳其成为连接亚欧的商业中枢,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等重大历史节点皆有紧密的联系。 -
魔山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
仓鼠叫爱德华•汉姆斯特。这是主人给命名的。它只活了一岁。这一年里,它用极其智慧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记录和丰富着它短暂的一生。当然,谁都知道,这是主人的思想和智慧。作为日记,思想是不用遮遮掩掩的;文字自然轻松、生动、活泼。展开一个只有一年的生命,浓缩一年中的思想,是件有意义又不是趣味的事情。说它有意义,是指他的生命短暂,但是他认真地关注生命,享受生活,并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想,留给人们一份日记形式的思想记录。睿智不显张扬,思考而不浮躁。这是目前我们所缺的和所需的。更何况,很有权威的漫画家是这本书的作者,使爱德华的形象活灵活现,一副淡定、睿智又不是幽默和一点调皮的样子呈现在书里。 -
伊凡诺夫·海鸥
本丛书将契诃夫戏剧作品的优秀中文译本结集,分四卷出版。本卷包含名剧《海鸥》和《伊凡诺夫》。喜剧《海鸥》描写乡村富家少女妮娜的爱情理想和遭遇,于1898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获得空前成功,高翔着的海鸥形象成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院徽。《伊凡诺夫》是契诃夫的第一部戏剧力作。 -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是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的代表作之一。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叶芝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作为叶芝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一部饱含着诗人激情整理出的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 《凯尔特的薄暮》反映了作者叶芝早期的典型创作特征。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乡间传说层出不穷;它的文体更可谓杂而不乱:时而是一段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严肃探讨,时而是一段农人放肆地讲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间穿插着叶芝的诗歌片段。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
丹麦当代戏剧选
本剧集收录了彼特·阿斯穆森的《犯罪》,斯蒂格·德拉戈尔的《美国的伊莱克特拉》,波·赫尔·汉森的《桌下的世界漂航》,莲娜·克努琮的《人首先是出生》,阿勒克萨·欧卡诺维奇的《爱情餐馆》,耀崆·若德的《尼禄》,阿丝特莉德·萨尔巴赫的《世界的终结》,格丽特·鸟尔达尔-杰森的《阿提米丝的第一枝箭·中国的鬼魂》,穆梯·韦斯基的《格雷》这九部丹麦当代戏剧作品。 -
亞庫班公寓
※2002年在埃及首度出版,引起了前所未見的轟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阿拉伯語系最暢銷的小說。 ※法國《閱讀》雜誌(Lire)2006年度選書TOP10名列第六 ※美國《新聞日報》(Newsday)2006年度最重要的翻譯小說 ※ 曾改拍電影:2002年甫在埃及出版立刻大獲成功,半年內銷售十萬冊,旋即售出電影版權,由埃及導演Marwan Hamed執導,網羅埃及最強卡司陣容參與演出,並創下埃及影史最高拍片成本。 ──阿拉伯世界的米蘭.昆德拉── 5年雄霸阿拉伯的小說冠軍 以嘲諷而真情的筆觸書寫 看進光榮不再的公寓 呈現埃及長久以來的階級差異、政治腐敗、道德沉淪等問題 開創一個不同於神祕古埃及的現代形象 【精采內容】 我的父親是一位「物產管理員」,簡單地說就是──門房。 埃及作家阿斯萬尼以不帶批判的動人筆觸,刻畫出交織在公寓裡的浮世人生。有一心渴望成為警察的門房之子塔哈,在離目標一步之遙時,因為考官的一句「你父親的職業是什麼?」最後頓失資格,又因為抗爭而被指為異議份子;美麗的蒲莎娜為了保有工作只能放任雇主無禮的性騷擾;還有薩奇.狄索基,女人和性的專家,1940年末自巴黎留學歸鄉,他的首相父親在50年代的革命中遭到整肅,除了財產充公還因此病死,這位沒落貴族從此沉溺於追尋女人的樂趣中;薩奇.狄索基的伶俐僕傭阿巴哈隆,願望是幫弟弟買下閣樓加蓋間以從事買賣,為此他可以不惜手段背叛主人;傑出的報社總編輯哈提姆,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只能偷偷幫助已婚戀人的一家脫離貧苦……一道窗戶一個故事,看似無關,卻又綁在一起。 曾經風華的亞庫班公寓,在已經露老態的七十多歲外表下,收納著來自不同階層的愁淚歡笑,幽暗之中幸而透著些微人性的光輝,只是在這個充斥偽善與不義的腐敗國家中,是要投入革命激進的幻影,抑或是放任消沉情緒的佔領,哪一個是正途? 真實又殘酷的《亞庫班公寓》,說明凡人的命運總是受到更高權勢者的掌握與牽引,這是活生生的埃及社會寫照,或許亦是世界運作的永恆法則吧。 【名家推薦】 ◎楊 照(評論家、News98電台主持人) ◎褚士瑩(作家、旅遊達人) ◎蕭子新(TVBS知名主播) 【好評推薦】 ◎或許,如同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亞庫班公寓》小說裡的情欲色彩之所以如此挑撥人心,是由於《亞庫班公寓》透過這種對性的剝削從而體現了社會的專橫暴虐。只不過,昆德拉建構的是一個探究小說本質的具有自覺的敘事,阿斯萬尼(以牙醫為業)則是一位社會寫實派。──《紐約時報》評論家Lorraine Adams(New York Times) ◎阿斯萬尼大膽地提出社會評論,直言不諱……《亞庫班公寓》是開羅的縮影,如競技場,如監獄,如迷宮,他從這艘沉船打撈起零碎的人性片段。──高麗雅(Maria Golia),《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即使阿斯萬尼只寫了這部小說,他亦將因此立於阿拉伯語系小說家之首。──法德爾(Salah Fadl),《金字塔報》(al-Ahram) ◎《亞庫班公寓》的出版豐富了埃及小說的藝術。──基塔尼(Gamal al-Ghitani),《文學週報》(Akhbar al-Adab) ◎引人入勝的爭議題材……一窺當代埃及社會與文化的驚人內幕。──《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当代国际诗坛 3
《当代国际诗坛.3》内容简介:所谓“新的开启”当然不仅仅相对于诗歌的东欧,也相对于我们自己,后者甚至更加重要。今年三月间访华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在谈到阿拉伯诗歌和西方诗歌的主要区别时认为,诗歌在当代西方更多地被当成一个文化问题,而对阿拉伯诗人来说,它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生存包含了文化,反之却不然。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东欧诗歌混同于一般的“西方诗歌”(尽管在文化传统上,二者之间有更多的关联),而是将其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合为一脉,作为一个独立的渊源对待,并在精神血缘上更觉亲切,阅读中也每每更加会心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关键与其说是诗人的身份之辨,不如说是诗歌观念的大小之辨;与其说是语境压力的缓迫钝锐之辨,不如说是诗歌经验的宽窄深浅之辨。当赫贝特写下“我的想象/是一块木板/我全部的工具/只有一根木棍陪伴”(《锤子》)时,他所触及的不仅是诗意生存的下限,也是诗的根;而当他笔下的科吉托先生和我们一起仔细分辨“人声与天籁”,以领略“世界的演说乐此不疲”时,我们所感悟到的不仅是诗人面对自然的谦卑和敬畏,还有诗意言说无限可能的巨大空间——如此的信念,如此的胸襟,如此的能量:正是这种源于诗自身的光洞穿了集权的意识形态强控制或全球冷战背景下地缘政治影响的阴影,一再从内部照亮从而自我阐释着所谓“东欧诗歌”。显然,这个意义上的东欧诗歌没有,也不会因为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而成为过去,相反,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们每每更像是某种来自未来的质询,比如米沃什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宗教的世界里”的沉思,比如赫贝特有关“语义崩溃时代”的警告,比如赫鲁伯试图将诗与科学、历史和神话融于一炉的语言实验,比如扎加耶夫斯基在宿命的流亡中实践其“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异议者的异议者”心愿的灵魂冒险……西川在谈到萨拉蒙的诗时认为,他“写的是那种任你怎样狠狠地把它们摔在地上,它们都要跳起来咬你的诗歌”,这也是我们阅读许多东欧诗歌的感受。事实上,在我们有关理想诗歌的期待中,那些最活跃的光影,往往综合了来自东欧诗歌的投射:敏锐的问题意识、悖谬的现实感、笔直的道德勇气、深邃的历史底蕴、复杂精纯的语言织体,如此等等。如果说,由无奈的忍受所孕育的反刺、幽默和从容更能体现所谓“东欧诗歌特质”的话,那么,赫鲁伯的一句警语或许就概括了诗和诗人的真正尊严。他说:诗歌的唯一限制就是诗歌。 -
重游缅湖
E.B. 怀特(E.B.White,1899-198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二卷名曰:《重游缅湖》。其中《重游缅湖》选自最初发表在1941年8月《Harper’s》杂志上,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直白美丽、空灵和大彻大悟, 充满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浪漫不失睿智,婉约不乏深邃,折射出作者从生存终极意义上考察人性美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
我是女生我叫巴黎
巴黎,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一样,她善良、无知、任性、虚荣,想要快点长大,对世界充满好奇。她在学钢琴的时候,遇到了诺森太太。诺森太太给她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子,让她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应该怎样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这个真实的世界,怎样学会相处,学会宽容,学会爱。 -
无所不知先生
本书为佳作丛书第二集--无所不知先生,包含《罗曼亲王》英国约瑟夫.康拉德著;《苹果树》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著;《无所不知先生》、《午餐》英国萨默塞特.毛姆著。 -
布罗岱克的报告
曾以《灰色的灵魂》获得2003年Renaudot文学奖的菲力普·克洛岱尔,推出《布罗岱克报告》。 《布罗岱克报告》讲述:法德边境的小村庄里,一个神秘的异乡人被杀害,村庄里唯一的大学生布罗岱克负责起草交上级行政机构的报告。在调查事件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名“外来者”的布罗岱克回溯异乡人到达村庄后发生的种种怪异事件,发现了村民隐藏的许多秘密,一步步揭开人性的黑暗、丑陋,也唤醒了自己在二战中痛苦不堪的回忆。 -
被禁錮的心靈
1930年代至40年代,米沃什歷經波蘭屢受侵略、瓜分,二戰期間,目睹華沙在納粹德國的破壞下變成了廢墟。米沃什關切著斯土斯民的命運,他從反納粹戰爭開始就積極參加了波蘭的抵抗運動,在淪陷的華沙與法西斯德國進行了艱苦的鬥爭。二戰結束後,波蘭雖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米沃什亦曾任波蘭駐美使館和駐法使館的文化參贊,然而他認為政府當局要求藝術家作品中「革命」服務,侵犯了作家特有的職責。於是米沃什在1951年初要求在法國政治避難,從此自我流放到西方。 米沃什在法國流亡了十年,1960移居美國,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任教。1970年加入美國籍。 在米沃什三十多年的流亡中,過的「是一種與城市大眾隔離的生活」。他自稱是「一個孤獨的人,過著隱居的生活」,並表示「流亡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我簡直墜入了深淵。」 1980年米沃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接受美國《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採訪時曾說:「獲獎給我帶來了讀者和困擾。我擔心自己的作品會遭到曲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寧願不要讀者」。 1989年後,米沃什結束三十多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波蘭,在古城克拉科夫定居直到2004年8月辭世。儘管米沃什的一生漂泊不定,並精通多種語言,然而他始終堅持用其家族從16世紀起就使用的波蘭語寫作,儘管米沃什過去的出生地已被畫為今天的立陶宛,他仍然把波蘭視為祖國。本書是米沃什政論思想的奠基與成名之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