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欧洲中世纪文学史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之影响,当属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最富人文学意味的题目之一。然而要在比较根本的层面上提出任何有效的论说,似需做两个方面的先期准备。其一是对基督教神学资源的把握;其二是对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发生关联的最初形态——中世纪欧洲文学有所了解。中国学人关于西方的一切讨论,当然都无法离开中国自身的背景和经验,当然都会带有某种内在的比较研究之性质;但是与此同时,这又必须以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对方为前提,必须建基于持之有据的跨文化阅读。否则,除去空泛地强调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之重要,除去针对以往的偏见、忽视或者其他假想敌进行批判,就很难再有所推进。 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研究在基督教神学和中世纪文学方面的准备都还比较薄弱,因而确实需要以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从中世纪欧洲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相互关联入手,对该时代的文学特征和神学信念进行双重的探讨。由此,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才能有比较实在的基础。同时,无论就中世纪欧洲文学进行译介还是研究,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而有关问题的提出及其针对性,便也自然构成了可能的研究思路。 一、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性质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独特样式、由来和发展,注定要使相关讨论成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 它之所以是跨文化的,不仅是因为基督教本身就体现着古代希腊与希伯来两大传统的融合,而且还在于“蛮族”文化、罗马文化对中世纪欧洲之语言、民俗及文学风格的深刻影响,在于中世纪欧洲所包纳的东方与西方之差异。这种复杂的多文化交融可以溯源于远古游牧民族的迁徙、早期希腊人的东扩和罗马帝国在纪元之初的巨大成功,然而最终是在中世纪得到重组和延续,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依托的基督教世界。这既是欧洲的基督教化过程,也是基督教的欧洲化过程。离开这一基本的跨文化考察,对于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理解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解说,应当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基础;进而才能根据基督教与希伯来传统、古希腊传统、“蛮族”传统、罗马—拜占庭传统的关系,寻求中世纪欧洲文化品格的总体定位。 它之所以是跨学科的,则是由于基督教观念对中世纪欧洲文学具有一种根本的规定性,由于中世纪欧洲文学格外鲜明地体现着宗教的动机和宗教热情。以最具“人文”性质、而似乎远离“神学”的中世纪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为例:这些“人文学科”为世俗作家排序(the list of authors)并研究其创作的形式或风格,其实是要为最后阅读《圣经》做准备;而罗马诗人维吉尔高居世俗作家的榜首,也是因为他的创作被认为最接近于神圣的文本。参阅O. B. Hardison等编写: Medieval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74.由是观之,有论者以为维吉尔在《神曲》中的向导形象表达了但丁的“人文主义理想”,恐怕多少有些望文生义。又如欧洲中世纪的戏剧,从时间线索上看,它似乎应当承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传统,而实际上除去泰伦斯的几部剧作之外,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古代的作品传世;即使是泰伦斯的这几部作品,也基本上被欧洲中世纪早期的作家们视为有伤风化的闹剧而予以排斥。参阅Joseph Strayer, ed., 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3, vol. IV, 第315页。因此,中世纪戏剧几乎完全是派生于基督教圣餐仪式的一个独特的戏剧品种。对于这样一种文学现象,神学的梳理和历史的考察就不能仅仅作为一般的背景,而要与文学的分析互为表里。具体到中世纪欧洲文学史的研究,这应当体现为关于基督教宇宙观、《圣经》解释学、神学象征学说等方面的讨论。也许可以说,这些观念是基督教与中世纪欧洲文学之间最主要的连接点。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从“非国族化” 到“本土化”的特征 近代以来的文学史观念,大体上是以民族意识、民族语言和民族国家为内核,因而“国别”文学(或者“类别”文学)乃是文学史研究中的最普遍方法。但是至少在中世纪的早期和中期,欧洲并没有条缕分明的“民族文学”之界限,却是体现着更大程度的跨民族性和跨文化性;因此它很难被后世的文学史观念简单地涵盖。这不仅是由于语系的相近而在不同语言之间留有相互影响的痕迹,甚至其题材也并非各自独立的。比如亚瑟王的故事、《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等等都是由多个民族共享的素材资源,研究者无法以它们分别代表英语文学、法语文学或者德语文学;即使做“类别”研究,也只能将它们归入英格兰题材、不列颠题材、日耳曼题材、法兰西题材和罗马题材。参阅W. R. J. Barron: English Medieval Romance, London: Langman, 1987.国别文学史或类别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不仅无助于清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繁复头绪,反而恰好会淹没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意蕴。关于这一点,“身在此山中”的西方学者显然更专注于中世纪欧洲各族群、各文类之间的差异;而中国学人从异质文化的立场反观之,也许更容易发现其中阡陌相通的大模样。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已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国际”的(international)而不是“国族”的(national)。参阅O. B. Hardison等编写:Medieval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第1页。 另一方面,“非国族化”的中世纪欧洲文学又始终是沿着“本土化”的方向进深。在罗马帝国崩溃、古代传统断裂、欧洲民族重组的过程中,基督教似乎只是在精神秩序方面取代了世俗的权威,却未曾有过统一文字的企图。相反,教会甚至以不同的形式鼓励传教士用各族俗语布道。基督教之所以能在欧洲立足、并且独为一尊,本身就得益于信仰传播方式的本土化。而统一的基督教信仰和不同的语言载体,或许从这时已经注定了西方世界“一体”而“多元”的基本格局。因此从“非国族化”到“本土化”的整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其实又是以语言为标志的族群意识和社会观念不断成熟、独立、最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发展史。其意味远不止限于狭义的文学研究。 要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比较清晰的划分,并使它作为一个整体凸显出意义,就必须突破“国别”文学或“类别”文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关注“非国族化”到“本土化”进程的潜在内涵。因此在关于中世纪欧洲文化与神学的讨论之基础上,似可从“质”的方面将其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语言形成时期(5—10世纪),族群独立时期(11—13世纪),文学成熟与文化转型时期(14—15世纪)。贯穿这三个阶段的逻辑线索,实际上也标识出西方世界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通道。我们得以窥见的,应当是中世纪欧洲从民族俗语的形成、民间文学的传播、民族国家的独立,逐渐导向语言、观念和社会多元化的完整过程。这样,对于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阶段划分,也成为对其总体文化形态的一种界说。 三、中世纪欧洲文学与中世纪的美学和文学观念 包括西方的学术界本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对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视之为一片空白。O.B. Hardison等编写: Medieval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第3页。 这显然也同我们通常的文学观念有关。中世纪的文学、文学批评乃至整个文化,都与后世以民族为主体的文化模式明显不同。而当民族语言和民族国家成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坐标之后,它自然会变得越发难以界说。 与之相关的神学美学(Theological Aesthetics)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它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出现。参见Hans Urs von Balthasar: The Glory of the Lord, A Theological Aesthetics, trans. by Erasmo LeivaMerikakis,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1982;Gerardus Van der Leeuw: Sacred and Profane Beauty, the Holy in Art, trans. by David E. Gree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3.究其原因,或许仍然要追溯到中世纪文化的独特个性。“美学”之称谓,始于鲍姆嘉通1750年的著作。其本来的希腊文词源意味着“感性学”,而神学美学的主要关注恰好不是感性。按照鲍桑葵的说法:中世纪的欧洲人所要颠覆的,正是古代希腊的道德主义、形而上学和审美主义三大原则;因而其艺术兴趣并不在于感性的规范、感性的摹仿和感性的形式,却在于超越肉身、通向彼岸的可能性。神学美学从“美学”的诞生开始就很难被一般意义上的“美学”所容纳,这至少是原因之一。 艺术创造中的宗教冲动和神学家们的美学关注,其实最集中地体现着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内在精神。要对中世纪欧洲文学进行描述,就不能不讨论这种附着于神学理念的美学和文论思想。其中历时性线索的梳理,可以从亚历山大教理学派、伪狄奥尼修斯、中古人文学科、奥古斯丁所代表的教父神学家、加洛林王朝时代、经院主义及其代表托马斯·阿奎那,一直追踪到中世纪晚期的神秘主义。而共时性命题的归纳,则应当包括讽喻、象征、创造、超越、梦幻和冥契等。 从总体上说,中世纪神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实质,是要通过“象征”的桥梁在文学艺术与宗教诉求之间达成一种同构关系。即:二者的根本价值都在于寻求精神对肉身的超越、有限向无限的延伸、必然向自由的趋近;质言之,这正是从“真实”(reality)对“终极真实”(ultimate reality)的追求。由此,神学美学进一步唤起人类通过“美”而观照“绝对”的期待,“美”成为“绝对”的“惟一可见之形式”。 通过康德的“自然之合目的性”以及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敬虔”施莱尔马赫:“关于……呈现在概念中的上帝……若少了情感,概念本身没有生命。”见其《宗教与敬虔》,谢扶雅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之说,中世纪欧洲文学所体现的这一美学旨趣,分别从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信仰中的情感交托两个方面,对后世关于文学、艺术和美的思考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中世纪的文学观念可以循着德国古典美学、浪漫派和20世纪的文化诗学,形成一条连贯的脉络。在这条脉络上,文学艺术的价值远远超出其自身,而对终极价值的体认也必然有赖于文学艺术的向度。这一点,是中世纪欧洲文学及其美学倾向所应留给我们的启示。 四、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资料依据与未来延伸 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通常会涉及英雄史诗、骑士叙事诗、民间传奇,以及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乔叟、维庸等中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但是除此之外,关于中世纪文化、神学、美学与文学批评的讨论,以及早期基督教文学、吟咏诗人、教会戏剧、俗语戏剧、民间诗歌、神秘主义文学等,对于中国读者可能是一块更大的阅读空白。弥补这一空白的资料检索工具,以1983年的英文版《中世纪研究文献编目》(Medieval Studie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edited by E. U. Crosby etc., Garland Publishing Co., 1983)较为完整和便捷。同时,本书也在附录部分介绍了一百十八种有关研究文献,其中包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英文版《中世纪读本》、《英语文学中的圣经传统》等。以这些资料作参考,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应当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依据。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即使我们可以用详实的资料取代以往的空泛之论,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研究是否能够如同上文所描述的中世纪欧洲文学本身,具有文学之外的更深层意味?“中世纪”之“中”有如“后现代”之“后”,是以他时代为参照来界定自身的。当“中”的过渡性意义早已完成、甚至过渡之后的“现代”也已经被“后”所阻断时,关于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研究还有否延伸的可能? 通过中世纪欧洲的那些尚显原始、粗陋的文学文本,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近代西方的语言、文学、族群、社会的发轫和形成过程,可以看到西方人是如何摸索到近代的门槛。然而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之所以格外重要,还是由于它浸润于基督教意识、又凝固着基督教意识,并最终使之成为西方文化方式的主导性特征。沿此推及当代人的学术思考,我们或许应该从中导引出三种相互关联的研究空间。 第一是神学诠释学的方向,即对“真”与“知”的追寻。其中从中世纪直到当代逐渐沉淀下来的根本问题,就是在承认认识的有限性、理性的有限性、诠释的有限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之前提下,如何确认意义? 第二是神学伦理学的方向,即对“善”与“意”的界说。其最后的追问在于:在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片面性、相对性和自相矛盾性的同时,如何落实善的要求?如何使“道德正当”得到正义之信念的支撑? 第三则是上文谈及的神学美学之方向,也可以说是关于“美”与“情”的价值讨论。 从康德建立知、意、情的批判框架并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到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说及其对操作领域与意义领域、“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判别,以上三者始终是西方人文学的基本维度。将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扩及于此,并非要以中世纪的或者基督教的价值解决后现代处境中的精神危机,更不意味着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可以重新主宰当今的世界。但是要使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对于当代经验显示意义,也许必须取道于上述三种人文学的延伸。 -
精灵鼠小弟
《精灵鼠小弟》讲述了:利特尔家的第二个孩子斯图尔特生下来只有两英寸高,模样活脱脱就是一只小老鼠。这位鼠小弟心地善良、聪明伶俐,一家人里头,除了那只名叫“野茉莉”的猫,没有不喜欢它的。斯图尔特最要好的朋友是寄居在他们家的小鸟玛加洛,为了让美丽的玛加洛不受“野茉莉”的欺负,鼠小弟可真是鼓足了勇气,动足了脑筋。然而,春天来了,玛加洛不辞而别,飞回到北方去,这下可让斯图尔特伤透了脑筋。他发誓要把玛加洛找回来,于是开动玩具车就上了路。一路上,险情趣事层出不穷,鼠小弟历尽千辛万苦……鼠小弟最后到底有没有拽到玛加洛呢?你一定猜不着。好莱坞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让倔强而可爱的鼠小弟征服了全世界。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Stuart Little 6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卞之琳译文集(上中下)
《卞之琳译文集:中卷》由卞之琳著,江弱水整理。主要内容有英国诗选、法国诗十二首、译文四篇、维多利亚女王传四大部分组成。其中英国诗选由五辑组成,其中有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多恩、亚历山大•蒲伯、萨缪尔•约翰孙、威廉•布雷克等众多英国著名诗人的作品节选。 -
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
这本集子里的小说有以怪诞著名却是德国浪漫派作家中最具世界性影响的霍夫曼(1776—1822)的《古宅恩仇记》(原名《长子继承的遗产》)以及受其影响的豪夫(1802—1827)的《鬼船的故事》和《年轻的英国人》。通过这些奇怪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典型的浪漫派作家的想象力的丰富,而且可以品味隐藏在这些故事里的深刻的寓意。蒂克的《金发的埃克伯特》和沙米索(1781—1838)的《出卖影子的人》(原名《彼得 -
寄语海狸
恰如萨特本人所说,书信是他“直接的生活实录”,是他“生活的一种见证”。这些写给其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及几个好友的信,真实且不加掩饰地记述了作者当时的日常生活和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示了他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婚恋观和哲学世界观。 虽说书信不是小说,萨特的书信却常常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他周围的诸色人等在其笔下亦如文学典型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这所有的人物中,形象最饱满,色彩最丰富,思想最充实的,无疑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萨特本人。读者从这些秉笔直书的书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萨特如何度过他的每一天,乃至每一个小时,了解到他如何积累生活,如何读书、写作,如何面对世界的动荡和巨变。对那些有兴趣探究特其人、其思想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且无法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狱中记
这位自称“除了天才就一无所有的爱尔兰的绿孔雀”,在狱中搓完粗麻绳,以泪洗面给自己的同性恋密友道格拉斯写这封长信的时候,还恍惚置身于鲜花与掌声、机智的谈吐与百合花的清香中。他曾遍尝人间的鲜果,曾自由或自以为自由地飞翔在精神的天堂,现在他才知道自己的天才同样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的地狱。读这样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也许并不是对他天才的激赏,而是对一位真正天才同情,以及对命运女神喜怒无常本性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
贪婪
乡村警察库尔特・雅尼什――“一个仪表堂堂和表面轻松愉快的男子”,很讨女人们的喜欢。他钱色两贪,看中了单身女人的房产,就像着了魔似的要连人带财弄到手。作为警察他知道从哪儿物色牺牲品,常常在公路边随时掏出圆珠笔来,记下女人的车牌号码和地址。第一个受害者是个中年妇女,她从城里迁来农村,是为了独自在大自然中排遣孤寂――一个对生活感到失望的女人,根本不是警察的对手。警察使得她在性爱上百依百顺,进而觊觎她的房子。而后是一个还不满十六岁的姑娘,也迷恋上这个男人,因为她有可能危及他的计划,他便杀死了她。当她的尸体在湖中被发现后,那个年长的情人产生了怀疑,猜到了这个警察的秘密。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轻松地把侦探故事,情爱文字和消遣小说拼和成一个开心游戏。一位讲述者经常出现在事件中。作者借他的口冷嘲热讽地说:“人家经常指责找,说我傻乎乎地站在那儿,在我的人物立起来之前就让他们倒下了。” 小说关于钱色的主题不止源于一个小人物,而更为注目的是那些占统治地位者的无节制的“贪婪”。 -
卡莱瓦拉
《卡莱瓦拉》是芬兰文化的基石,它对芬兰不同的艺术品类文学、音乐和绘画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使芬兰文化上升到目前这样高的水平,而且它的影响还在继续,将经久不衰。 目前《卡莱瓦拉》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中国从前也翻译出版过这部史诗,但不是从芬兰文直接译介的,而是从英译本转译的。现在将要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这部芬兰民族史诗则是首次从芬兰文直接译成中文的。 -
获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
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目录和简介: 不吉利的姑娘〔西班牙〕贝纳文特 这是一部贝纳文特的戏剧作品集,包括《利害关系》、《周末之夜》、《女主人》和《不吉利的姑娘》四部剧作。他的作品涉及面广,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精巧的艺术手法匠映现实,反映民惰习俗,剖析人的心理。 磨坊血案〔丹麦〕吉勒鲁普 《明娜》和《磨坊血案》是吉勒鲁普的代表作。前者描写了一个纯情而又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结局平静而悲怆;后者通过一个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澜,揭示人性中意识与潜意识。生命现象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在一桩血案的故事中寄托了超现实的复杂意味。 紫罗兰〔捷克〕塞弗尔特 这是一部捷克著名诗人塞弗尔特的诗集。他的诗作展现了人粪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清通,简洁,朴实无华,融进了民歌、平凡的谈话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他歌颂鲜花盛开的布拉格和春天。他歌颂爱情,而且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爱情诗人。 骑鹅历险记〔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英为获得这个头号文学大奖的第一个女作家,这部小说不仅是世界儿童文学有数的瑰宝,而且影响所及远远超出儿童世界。瑞典人上自国王下至车夫都读这部名著,迄今它译成50多种文字流播寰宇。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法〕克劳德·西蒙 长篇小说《弗兰德公路》是西蒙蜚声国际文坛的成名作。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敌军击溃后撤为背景,描写三个骑兵及其队长的痛苦经历。他以完全不同于传统手法的新技巧,色彩斑洞地描绘了时间的运拒、死亡的阴影、战争的狰狞、情歌的冲动、爱情的渴求、饥寒的折磨,既有诗俗画意;又有幽默讽刺。 吉檀迦利·饥饿石头〔印度〕泰戈尔 泰戈尔以其“至为敏锐、清新、优美的诗作”,成为东方作家申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状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海顿斯坦姆极力称扬泰戈尔为“具有有正伟大*平的理想诗人”。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认为泰戈尔诗歌是“高度文明的大物”,从中看到了他“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甚至说“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在泰戈尔面前“我好像是个手持石榴、身披兽皮的野人”。 挑战的手套〔挪威〕比昂松 19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在比昂松、易卜生、托尔斯泰三人中产生,最后比昂松获奖,原因是“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缤纷”。本书收入了比昂松的三部剧本和四篇小说。 个人的体验〔日本〕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初涉文坛就赢得“川端康成第二”的赞语,他也不负此誉,紧追康氏之后成为日本第二名荣赝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创作的一贯主题是描写人在闭塞的现实社会中寻找失落的自我的状态,以及人在被闭锁在“墙壁”里求生存的状态。 魔山〔德国〕托马斯·曼 在瑞士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有一所名闻遐迩的国际疗养院,年轻的主人公去探望生病的表兄,不料却身不由己,一住七年,须知,那是一座魔山!这部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堪称其创作生涯及德语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最早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的现代经典。 米佳的爱〔俄国〕伊·阿·布宁 布宁的诗歌文笔细腻形象逼真,文字质朴而情调高雅,为此被高尔基誉为“当代第一诗人”。他后期的小说,对社会生活多不加粉饰,揭示俄罗斯复杂的性格和灵魂以及国民悲剧产生的根源,以一种罕见的严峻和无情震撼了世界文坛。本书分诗歌、小说两部分。 花的智慧〔比利时〕梅特林克 梅特林特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象征主义剧作家,影响了欧洲一大批著名作家。如果说梅特林克光彩夺目的文学创作是一座巍峨的冰山,那么,他的戏剧创作就是这座冰山浮显于冰面的部分,而他那不广为人知的散文创作,则是这座冰山隐没于冰面的部分。本书即为既有剧本,又有散文的“冰山”全部。 悲哀的咏叹调〔西班牙〕希梅内斯 本书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抒怀诗歌之父”希梅内斯的一部诗歌集。对据海内斯来说,诗歌是上帝的同义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它高于一般的文字,诗歌是他毕生的心灵追求。 不付钱!不付钱!〔意〕达里奥·福 “我喜欢这个奖,因为它是给一名演员而不仅仅是给作家”。福在得奖时说。因为他首先是一名喜剧赏员,然后才是一名剧作家。他的喜剧取材新颖,构思独特,内容多样,情节紧凑,语言诙谐,笑料无穷。 群鼠〔德〕豪普特曼 剧本真实地描绘了柏林社会底层人民的凄凉处境,破旧公寓里居住的居民都是些失业者、妓女、工匠、生痨病的裁缝、扫街妇等,他们在饥饿线上煎熬,还必须忍受“群鼠”——密探和警察的欺凌。戏剧带有明显的象征成分。 日瓦戈医生〔俄罗斯]帕斯捷尔纳克 这是一部使帕氏成名,亦使其致死的作品。这部小说在国内屡遭退稿,在国外却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风行各地,被誉为“当代俄苏文学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作品”。但作家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开除作协,最后不得不表示拒绝领奖,不久即郁郁而死。 呼唤雪人〔波兰〕希姆博尔斯卡 这是一部当代著名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集。她的诗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断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醒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更富有意义。 铁皮鼓〔德国〕君特·格拉斯 这是一部叙述侏儒马策拉特坎坷经历的小说。书中充满了离奇的故事,可谓满纸荒唐言,但作者态度严肃,对二战前后德国那段风云变幻的丑恶历史和光怪陆离的众生相讽刺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伟大的牵线人〔西班牙〕埃切加赖 本书收入埃切加赖的三部剧作。埃氏具有传奇般的一生,先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著称,后从事戏剧创作,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强烈的抒情性,又摘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其作品追寻独特的主题,非同凡响,超人道的情感,意外的相逢以及只有命运才能引导和只有命运才能结束的局面,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罗马风云(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本书选取了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蒙森五卷本历史巨著《罗马史》最精彩部分独立篇章。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观念,深入烛照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罗马社会,全面展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凤貌。 奥林匹斯的春天〔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这部史诗是施氏的代表作,全诗长达20000行,一律采用亚历山大体,分5部其33章叙述了一个天才的神话故事:在奥林匹斯众神命运决定者阿南柯的安排下,被幽禁于下界的神明们重返神山参加竞夺美女与王位。全诗篇幅浩瀚,主题牵涉面广,深刻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色。 荒原狼(瑞士)赫尔曼·海塞 这是一部海塞认为最成功的作品。小说写一个作家了解时代的病症,但又找不到出路,灵魂深处充满矛盾,就象一头有半人半兽性格的荒原狼。小说以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广博的思想内容、奇特的情节和高超的艺术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和西欧掀起了一阵“海塞热”。 大地(美国)塞珍珠 这是一部通俗小说,是赛珍珠“立志不去写那些漂亮的文字或高雅的艺术”的成果。小说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是西方人了解当时中国的一部指南。埃德加·斯诺夫人对这部小说备加青睐,林语堂也宣称“非常之好”。 邪恶之路(意大利)格拉乔娅·黛莱达 这是一部写爱情与道德冲突的小说,也是黛莱达的成名作。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人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去叩动读者的心弦。 丽达与天鹅(爱尔兰)威·勃·叶芝 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略特语)的一本诗集。叶芝的诗篇充满激情、现代意识和感性,他把自我和周围的一切染上了一层层神秘甚至神话的色彩,形成了博大开阔的内在底蕴。因此,西方有些评论家称叶芝为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县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 老虎!老虎!(英〕吉卜林 本书是被誉为“狄更斯继承人”、“英国的巴尔扎克”的英国文学家吉卜林的中短篇小说集。他的创作饱含阳刚之气,简绝非常,才能多样。纪实则骇人听闻,抒情则韵味深长。表现生活中的幽默善用诙谐风趣的手法,而严肃的沉思和深沉的悲剧又令人思索不已。 有产者(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本书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主人公索米斯满脑子浸透“财产”意识,坚信财产是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杠杆。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艺术风格的体现都很有特色。 天边外(美)尤金·奥尼尔 这部剧作集由美国戏剧奠基人、四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剧作家奥尼尔的六部剧本组成。包括成名作《天边外》,前期现实主义杰作《榆树下的欲望》,表现主义代表作《琼斯皇》,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交替使用的《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以及他唯一的喜剧《啊,荒野》,和以自己家庭为素材,被公认为其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获得世界性注意和赞赏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特雷庇姑娘(德国)保尔·海译 著名批评家勃兰兑斯称海泽是可以与梅里美媲美的中短篇小说巨匠。这里收人了他的八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既有对纯真爱情的描写,也有对无私友谊的赞美,还有对舍己救人的讴歌和对杀身成仁的颂扬。 苔依丝(法国)阿纳托尔·法朗上 法郎士以娓娓动听的描述见长,以“圣人的温和语气”进行鞭辟入里的嘲讽,将幽默的意味和雅致的文体完善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古典大师和幽默大师的赞誉。 新娘·主人·十字架(挪威)西格丽德·温塞特 这部《克丽斯丁》三部曲是温塞特最具影响的代表作,这部百万字巨著不仅被看作挪威文学史上的纪念碑,而且是世界文学杰作之一。小说起笔于几个庄园的日常生活,层层铺叙开来,将读者导人佳境,向人们再现了挪威十四世纪上半时的自然风貌、风俗人情,充满挪威民族的粗犷气息。 巴比特(美国)辛克莱·路易斯 这部长篇小说是路易斯的顶峰之作,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出版史上最伟大的国际性成就之一。小说笔酣墨饱地刻画了地产经纪商巴比特的丰满形象,既讽刺了他的虚荣庸俗、愚蠢可笑,也描写了他的伪善、势利、痛苦、动摇、反叛、妥协,直至他风流艳史、狎昵冶游。 婚礼华盖(以色列)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 五岁能诗,八岁每日一首,十五岁开始发表作品,毕生献给犹太文化事业的以色列作家阿格农,使古老的希伯莱文学重新崛起;走向世界。这部被誉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的长篇小说,以一个虔诚、赤贫的犹太信徒的三个女儿能体面嫁人、走遍城乡筹募用金的故事为主线,采用框式结构,深入展现了犹太社会的方方面面,意蕴高尚清正,故事引人人胜。 圣女贞德(英国)萧伯纳 英国著名戏剧家、天才的语言巨匠和幽默大师萧伯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依靠自学和锻炼,接受进步思想,信仰社会主义,以戏剧为武器,批判社会现实,并在戏剧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成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引人发笑的易卜生”。 少女西丽亚(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这部小说集收入了芬兰著名作家西兰帕的两部小论《少女西丽亚》和《神圣的贫困》。西兰帕善于描写农民生活、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在简单的农民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美。他的乡土文学作品风格高雅,简洁朴素,描写细腻,明白晓畅,既具个人特色,又有高度的表现力。 雪国·千鹤·古都(日本)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以这三篇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昭显了他的文学主题:女性与爱情,即人类永恒的主题。为追求这一永恒主题,他不塑造男性形象,只写女性、爱情和风花雪月,追求那种传统的、自然的美,并揉进自己主观的色彩,以“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而成为新感觉派的盟主。 孤独与沉思(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普吕多姆是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本书收集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涉及爱情、宗教、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他的诗带有明显的哲理意味,把社会规范、自然法则和人类理性化作诗的形象,或从某一具象人手,最后引出哲理性的结论。 第三个女人〔波兰)显克微奇 显克维奇是鲁迅最喜欢的两大欧洲作家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被鲁迅引介到中国。他的中、短篇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历史长篇小说更使他名闻遐迩,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本书选译了地的十篇代表作,题材广泛,风格迥异。 福地(波兰)莱蒙特 莱蒙特被称为“波兰的左拉”。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目申的“福地”——罗兹为背景,绘画了一幅资本主义发展的真实图画。小说着力揭示了人物个性的复杂与多样,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多维耶茨基在事业上的雄心、苦干,在情爱上的虚伪、自私,以及有关人物——从富豪、好友到情妇、未婚妻同他的关系,尤其刻画得准确、鲜明。 荒原和爱情(瑞典)埃里克·卡尔费尔德 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唯一的例外是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他身为该奖评委和终身秘书,几次提名颁奖给他,他都因为避嫌而推辞,直至他退休后去世半年才获得该奖。他的诗歌唱自然、青春和爱情,出色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创造出一种富于张力的新形式,使瑞典诗律复兴和形式改革臻于完美境地。 癌症楼(苏)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的获奖,使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冷战局面,索氏也因此被逐出作协,流亡到国外,辗转四年才拿到了这个大奖的奖状。他的《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寻找自我(意大利)皮兰德娄 现代世界文学大师,意大利著名作案皮兰德娄对戏剧艺术的贡献,可与乔伊斯对小说、毕加索对绘画的贡献相媲美。他的创作怪诞离奇,惊世骇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能大胆突破传统,拓荒触禁,立异标新,被誉为“精神环境的革新者”和“冲锋陷阵的能干”。 大地硕果·畜牧神(挪威)克鲁特·汉姆生 现代派鼻祖汉姆生敢于向传统挑战,开创了挪威文学的新时期,并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他的《大地硕果》描写了一个朴素而粗犷的庄稼汉到原始森林中开荒种地,娶妻生子,终于发家致富的故事。小说深刻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公认为新时代的“经典之作”、“不朽的劳动叙事诗”。 漫长的旅行(丹麦)约·延森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四年,1944年才恢复授奖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丹麦文学家约翰内斯·维尔希尔姆·延森,以表彰他“力度罕见,极为丰富的诗一般的想像力”,以及与这结合在一起的广阔睿智的探奇心和大胆的、生机勃勃的创作风格。本书选择了延森6部巨著《漫长的旅行》的前两部《失去的土地》和《冰原》及《希默兰的故事》中的13篇短篇小说。 水与土(意大利)萨瓦多尔·奈西莫多 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他的抒情诗,以高贵的热忱,表现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悲剧经历”,因而获得了1959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评介了夸西莫多《水与土》、《消逝的笛音》、《厄拉托与阿波罗》、《新诗》、《日复一日》、《乐土》等诗集中的诗作。 桥·小姐(南斯拉夫)安德里奇 伊活·安德里奇因其“以史诗般的气魄从祖国的历史中找到了主题,并且描绘了人类的命运”,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评介了安德里奇的两部长篇小说《桥》和《小姐》,两部短篇小说《书》和《阿丝卡和狼》。 青春诗(意大利)乔苏埃·卡尔杜齐 因为“他是一位始终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人,是一位热爱自由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具有少见的魅力”,获得了1906年诺尔文学奖。本书选择了卡尔杜齐《青春诗钞》,《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抑扬格的诗与长短句的诗》、《新诗钞》、《野蛮颂歌》等部诗集的诗作。 诺贝尔文学实内幕(瑞典)谢尔·埃斯普马克 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他在书中向人们介绍了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一会儿授予通俗文学作家高尔斯华绥和赛珍珠,一会儿授予锐意求新者艾略特和福克纳,一会儿又授予“鲜为人知”的大师辛格和米沃什;为什么托尔斯泰和哈代不能获奖;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奖有无政治立场方面的考虑;为什么亚洲的获奖者寥寥无几,为什么中国作家至今无人获奖等等为外人所不知的评奖内幕。 -
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
《牛津精选: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结合1760-1830年欧洲的政治历史背景、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历程来分析浪漫主义时期英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论及的作家有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奥斯丁、司各特、雪莱、济慈等等各位名家。《牛津精选: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作者曾任剑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她对浪漫主义的含义和范围,对政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作家创作风格的异同都作了研究和阐述。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本书是多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第二卷,所涉及的范围是1500――1660年,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本卷的编写原则一如已在先出的第五卷(二十世纪卷)序中所阐明的,包括下列几点: 1.读者对象:我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一般文学爱好者。 2.着重叙述性,以说清事实为主。评论包含在叙述之中,要有中国观点。 3.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4.着重作品本身,因而较多地引用原文段落,加以翻译。 5.写法也要有点文学格调,文字清楚,简洁。 至于史的本身,则既要有大的发展脉络,主要是文学品种发展的脉络,又要有足够的具体细节;重要作家和问题则作“特写式”处理,专章讨论。 总起来说,就是想写出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 这当然只是一个奋斗目标。实行起来,困难很多,目标究竟达到了没有,或达到什么程度,都有待读者检验。不过有目标还是比没有好,可以使努力有个方向。 具体到本卷,我们面对的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两大巨人都在里面。作为编写人,我们时时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写出的东西多少对得住这个伟大的文学时代,而又对我国读者有点帮助? 由于这个时期的文学牵涉广,需要掌握的材料也多,我们时感学养之不足。然而我们也作了努力,大致是在下列方面: 1.由于这是一个意识形态上斗争激烈的时期,我们把文学史的范围略为扩大,谈到了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科学的兴起等问题。 2.突出文学品种的演进,诗剧的兴衰一连用八章叙述,使其有首有尾,发展的轨迹明显。 3.诗也占八章,把“黄金时代”各家及其后的两大诗派都包括了,又加弥尔顿一个整章。 4.各体散文占七章,其中十七世纪占五章,覆盖面广。 5.这也是一个翻译繁荣的时期,也有一整章专门论述。 执笔者二人的分工是:戏剧部分11――12、14――18章由何其莘担任;戏剧的第13章即莎士比亚章和全书的其余部分,即1――10与19――26章由王佐良担任。两人时时交换意见,并互相审稿,虽然各人所处理的文学品种不一,因而写法也不尽一致,但由于事先有总规划,又在叙述中注意联系,相信全书仍是一个整体。 卷中引文甚多,除有关语言本身的几则外,一般都有译文,译文部分由执笔者自译,部分来自下列各书: 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瓦尔登湖
本书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衰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性格迥异,对农民们来说,他是一位最娴熟的勘测者,甚至比他们更了解他们的森林、草地和树木,但也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梭罗,美国著名作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 -
优美与疯癫
她系出名门,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她在书香的浸染中成长,在挚爱她的的亲朋中生活,在20世纪的女性作家中,想忽略她是不可能的。她以一部《一间自己的房间》唱响女权主义的号角,以《到灯塔去》、《波浪》等作品扯起意识流的旗帜,她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位置无人替代。 然而上帝偏又把一种可怕的精神病抛给她,纠缠了她一生。当疾病发作时,她无法自控,当疾病休止时,她痛不欲生,最后这个聪明绝顶的女人,终于无法再忍受自己的这份不完美。投河而去。 本书作者怀着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挚爱一尊敬,以细腻而不乏激情的文笔,讲述了这位杰出女性作家的创作与生活,尽情展示了她美丽、雅致的艺术人生,她非凡的才情与高雅的气质,展现了她一生中的幸与不幸。 -
欧洲文学史(第2卷)
《欧洲文学史(第2卷):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是一部既能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欧洲文明诞生以来文学嬗变的全过程,又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新的欧洲文学史。旨在帮助读者和学生既能获得有关欧洲文学传统的基本知识,又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社会做出贡献。全书共分三卷,内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20世纪80年代。 -
英若诚译名剧五种
本书是著名话剧演员、导演英若诚先生的译作。他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对这五部世界名剧进行了新的诠释。 -
傅雷全集
全书共20册,收录傅雷先生解放前和解放后的有关小说、传记、艺术、政论等译作三十六部,译文二十五篇;还有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等文章一百三十六篇,以及家书一百七十五通和致友人书二百六十五通。 幅面尺寸:154*228mm -
阿拉伯古代诗选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教授仲跻昆先生翻译的《阿拉伯古代诗选》,并把它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书中选取了阿拉伯古代5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134人的优秀诗作共431首,基本上反映了阿拉伯古代诗歌的面貌。 诗歌是阿拉伯人的文献和史册,是古代阿拉伯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各个时代都涌现出了杰出的诗人,他们在社会上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发挥中重要的作用。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阿拉伯古代各个时期的诗人们表现出了阿拉伯民族精神的魅力。而我们则通过这些诗歌本文了解了阿拉伯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黑格尔在其《美学》中对阿拉伯古代诗歌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此,翻译阿拉伯古代诗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翻译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文学翻译则更难,而诗歌翻译又是难中加难。仲跻昆先生本人就曾把文学翻译比成京剧艺术,念、唱、做、打,十八般武艺要样样俱通,译者不仅要精通两门语言——母语和一门外语,同时还要有各种丰富的知识,并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与生活背景。具体到诗歌翻译,除了语义的转换之外,还要求译者传达出原作的声音、节奏、韵律之美及其内在精神。也就是说,诗歌翻译要求译者对作品原文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求译者有很高的诗歌悟性。一个不具备诗人气质的人,是很难译好外国诗歌的。仲跻昆先生恰恰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他在阿拉伯文学翻译方面有着长期的积累,他译过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长篇小说《我家有个男子汉》、短篇小说集《库杜斯短篇小说选》、诗集《本来说是女性》等各种体裁的阿拉伯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部《阿拉伯古诗选》实际上是译者多年浸淫阿拉伯文学的结果。但由于市场的缘故,十几年前译稿在交付出版社之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如今,在颇有眼光的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译稿终于面世了,为中国读者了解阿拉伯古代文学并通过它了解阿拉伯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译本。它对国内研究阿拉伯文学的学者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恶之花
《恶之花》包括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以及译者的研究论文《论 》三部分。波德莱尔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恶之花》首次结集出版于1857年,1861年再版时诗人作了增删。该诗集的主题是“恶”及其与人的关系。《巴黎的忧郁》初版于1863年,波德莱尔称《巴黎的忧郁》“依然是《恶之花》,但是具有多得多的自由、细节和讥讽。”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