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文学的历史

    作者:尼尔・格兰特

    歌谣、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童话、传记、诗篇、稗史、游记、剧本、小说、随笔、评论……繁多的体裁构成了文学,也构成了文学的历史。然而,并不是每种抒怀或记叙文字都能进入文学史。就每个具体时代而言,能以经受时光的筛簸,穿越后世历代的传述而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必是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历史实质上是精品文学的历史、经典文学的历史。 在一个技术手段已经能够无限量提供资讯与娱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在阅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灵和人性方面,在摹写生存状态方面,在张扬想像力方面,在文明的传承与塑造方面,有哪一种文化样式的能力可在文学之上?答案是没有。文学无疑是表现力最为宽广最为强大的人类情感工具,其生命力既古远又蓬勃,自从以歌谣传说之类的形式诞生于口述年代以来,它的历史从未中断过-哪所是洪水滔天还是暴政窒息一切之时。只要生活在继续,人类就会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把情愫不断表达出来。面对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质-核心作品的价值亘古不变。尽管作家的写作技巧在不断提高,大众的阅读趣味也日新月异,但即使在已经进入电子阅读的今天,《荷马史诗》或唐吉诃德的魅力依然丝毫无减。
  • 另一个人

    作者:[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莱

    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其实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 意大利的黄昏

    作者:[英] D.H.劳伦斯

    《意大利的黄昏》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一部域外游记,也是其最知名的一部游记作品。 劳伦斯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和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四海为家的人生中,总共有三段旅居意大利的经验:一战爆发前在加尔达湖区,一战结束后在西西里岛,以及晚年养病在佛罗伦萨。《意大利的黄昏》是劳伦斯的第一部域外游记,见证了他与意大利的初次相遇,也记录了作者在旅途和客居期间的种种见闻与感思。 ============================================= 《意大利的黄昏》是D.H.劳伦斯青年时期的游记作品,《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说:劳伦斯“的游记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非常出色,令人难忘。”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具有“画的描绘、诗的抒情、哲理的沉思。”记录了劳伦斯1912-1916年间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到意大利徒步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青年时代,他刚刚踏上文学之路,与情人私奔到欧洲大陆。在这几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从容自在地游历,面对异国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他产生了许多感想,他用带有诗意的散文风格或写景、或状物、或记事、或描摹人物、或悲天悯人地大发哲理性的议论,读者从中可以领略欧陆诸国当年的山川风貌和社会状况。尤其是作者对当年英国严重的工业污染与意大利虽然贫穷但拥有秀美山河和蓝天白云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 可爱的契诃夫

    作者:(俄) 契诃夫

    契诃夫一生著有四千多封书信,本书作者甄选出契诃夫最有价值的两百多封书信,每封信后附有作者的赏读文字。书信内容既有契诃夫与巨擘托尔斯泰、高尔基、柴可夫斯基、蒲宁等交往的重要事件,也有罕见的他写给妻子克尼碧尔的滚烫情书,还有他旅行途中对自然万物热爱、对底层人民无私帮助的记录。契诃夫的书信画面感极强,随处流露出真性情,鲜活、真实地还原了这位现实主义批判大师、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伟岸身影后鲜为人知的可爱一面,反映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 穆佐书简

    作者:【奥】里尔克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内容简介:里尔克的三个创作阶段大概可以用几个地方来命名:俄罗斯(早期),巴黎(中期),杜伊诺—穆佐(晚期)。《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是里尔克在穆佐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收集了129封书信,时间从发现穆佐的1921年直到诗人逝世前不久的1926年底。在书信中,里尔克常常谈论自己的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种种经验、思考和感悟,涉及苦难、爱和死亡这三大主题。 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写信的笔记录事实,主要为朋友讲述自己的生存境况,它是非抒情的。这也正是《书简》的语言特点,质朴无华,平实却不平淡。有人说,要是把里尔克的文字比作一件华丽的衣袍,那么书信就是衬里,这衬里实在精致,叫人有时忍不住翻过来穿。
  •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

    作者:C.S.刘易斯,沃尔特·胡珀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一书中收录了C.S.路易斯十三篇引人入胜的论文,其中一半是路易斯有生之年没有出版过的。书中前三篇论文对中世纪文学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其余转向研究渚如但丁(《神曲》)、马洛礼(《亚瑟王之死》)、斯宾塞(《仙后》)和弥尔顿(《科马斯》)等重要作家的作品。路易斯富有洞察力和亲切感的写作,足以吸引每位对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文学感兴趣的研究学者。
  • 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

    作者:Thomas C. Foster

    Of all the literary forms, the novel is arguably the most discussed . . . and fretted over. From Miguel de Cervantes's Don Quixote to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F. Scott Fitzgerald, Ernest Hemingway, and today's masters, the novel has grown with and adapted to changing societies and technologies, mixing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every age throughout history. Thomas C. Foster—the sage and scholar who ingeniously led readers through the fascinating symbolic codes of great literature in his first book,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now examines the grammar of the popular novel. Exploring how authors' choices about structure—point of view, narrative voice, first page, chapter construction, character emblems, and narrative (dis)continuity—create meaning and a special literary language, 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 shares the keys to this language with readers who want to get more insight, more understanding, and more pleasure from their reading.
  • 漫读经典

    作者:吴晓东

    了解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20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20世纪的现代经典是最可行之途径。本书分两部分:“异域编”是在北大中文系开设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讲稿续编,“本土编”是作者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心得。
  • 神曲

    作者:但丁

    《世界文学文库:神曲(插图本珍藏版)》由“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共一百首构成。《世界文学文库:神曲(插图本珍藏版)》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梦中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经历,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弊端和丑恶,特别是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并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意大利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追求真理、追求“至善”的信心。
  • 卡利古拉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 现实与欲望

    作者:[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塞尔努达的作品是一条通向我们自己的路。……很少有这样的现代诗人,无论何种语言,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不寒而栗的体验,当我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说出真理的人。他击中了我们每个个体的内心,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 奥克塔维奥·帕斯 ※ 自上世纪20年代起,塞尔努达的诗歌作品漫步涉足二十世纪欧洲和西班牙诗歌几乎所有的风格、音调和抒情领域:一方面,是纯诗、超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反抒情主义(或可称为无韵主义);另一方面,是歌诗传统、哀歌、颂歌、牧歌、戏剧诗歌、叙事诗歌、冥思短诗和亚历山大体律诗(或可称为文化主义诗歌)。这种创作风格上的多元化与诗人的生命轨迹完全相应,是塞尔努达在“二七年代”众多伟大诗人中独树一帜、被西班牙尤其是1960年后涌现的诗人尊崇为典范的根源。他屹立于传记记录与形而上冥思的交汇点上,每个个体的体验与一个至高的同一体验在他的诗里相遇。—— 何塞·特鲁埃尔·贝纳文特
  • 先人祭

    作者:[波兰] 亚当·密茨凯维奇

    本书是伟大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代表作《先人祭》的首个汉语全译本,包括了诗剧全四部,以及序诗、附诗,由知名翻译家易丽君、林洪亮、张振辉从波兰语译出,翻译时间跨度达四十年。其中第三部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外国文学著作。该剧长演不衰,最新的波兰剧院(弗洛 茨瓦夫)版引起轰动,北京人艺特邀2015年七月底在北京演出,备受各界瞩目。波兰剧院的院长应邀为本次出版撰写了介绍。 ※ 《先人祭》是密茨凯维奇的重大戏剧成果。作为一部弥漫着难以定义的情绪的戏剧作品,它在波兰文学中开了先河。……之后,它成为某种民族神圣戏剧,有时候会因其对观众的强烈影响而被审查当局禁演。它是浪漫主义最复杂和最丰富的作品之一,把梦与残酷的、现实主义的讽刺糅合起来,被戏剧导演尊为对他们的技能的最高考验。 ——切斯瓦夫·米沃什
  • 西方文学十五讲

    作者:徐葆耕

    《西方文学十五讲(修订版)》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从古希腊神话艺术、中世纪的圣经文学和骑士文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近现代的浪漫运动、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涵盖了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同时注重联系当代生活现实,开掘西方古典文学的现代性,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阐释,力求在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开掘。
  • 一月十六日夜

    作者:(美)安·兰德

    •客观主义哲学之母安•兰德剧作全集 •百老汇舞台八十年常演不衰 •《源泉》与《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思想起源 美国客观主义作家兰德,《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耸肩》的作者,在美国火爆巡演80年的 三个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 《一月十六日夜》讲述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白手起家的非法集资犯在一月十六日夜坠亡,法院公审其情妇,妻子出庭作证找出真凶 的律政大戏。如同中国的吴英案、曾成杰案一般精彩,不同的是,陪审员由所有观众担任 ,有罪还是无罪,由现场观众决定,与今日中国现状惊人类似。80年来,一半的观众判他有罪(弱势群体居多,比如,给盲人演出时,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即为当场的陪审员主席,判定其有罪),而另一半则认为其无罪(企业家、白领居多) 。不得不说,兰德除了是思想家之外,还是一流的好莱坞编剧。罪案、律政、司法、道德之辩精彩纷呈,80年来未曾有过能达成共识的判决。 《理想》则围绕犯下了杀人罪的女演员凯伊展开,它被认为是安•兰德小说的前奏。被警方追捕的凯伊先后投奔了六个曾写信给自己的影迷,却先后遭到了拒绝与背叛。凯伊所象征的就是人的“最高价值”——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背叛了凯伊,他就永远不能实现每个人的灵魂中都希冀的“最高价值”。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讨论的,是人类的道德缺失,及人类对于他们所信奉的理想的背叛。 《三思》是一出典型的侦探剧,描述了布雷肯里奇先生一心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结果成了众人希望除掉的对象。剧作的主题是典型的安•兰德道德观:利他主义的罪恶,以及人对于独立、自我存在的渴求。
  • 纪德精选集

    作者:纪德

    《纪德精选集》作者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纪德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通常所说的迷宫,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克里特岛迷宫,人进去就会迷路,困死在里面。忒修斯是个幸运者,他闯进迷宫,杀死了牛头怪弥洛陶斯,不过也多亏拉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才最终走出来。然而,纪德的迷宫则不同,它不仅令人迷惑,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点: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这座迷宫的一个窄门;他的许多朋友、绝大部分读者,从这种窄门挤进去,仅仅看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只好带着同样的疑惑又退了出去。至于他的敌人,往往连窄门都闯不进去,只好站在门口大骂一通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为敌为友,还是普通读者,大都未能找见连通这些作品的暗道密室,未能一识纪德整座迷宫的真面目。克里特岛迷宫中有牛头怪,纪德迷宫中有什么呢?纪德迷宫中,有的正是纪德本人。
  • 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

    作者:(俄)H·A·库恩

    古希腊神话部分是叙述众神的行为,部分是描写英雄——人所建立的功勋和历险的奇迹,他们具有天赋的神力、机智和勇敢,而且被认为是神和女神的子女。这些古代的传说和故事在地中海世界各国人民中广泛流传,也被罗马人所借用。 神话传说的个别系列,最初在爱琴海地区各部分产生以后,便逐渐地融为某种宗教的世界观体系。
  • 易卜生戏剧选

    作者:易卜生

    这本《易卜生戏剧选》,从易卜生的全部剧作中精选出四部:《培尔·金特》(1867),《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四部剧作,均在国内外多次出版,上演,在世界文坛,舞台上很受欢迎。前一部是第一阶段即创作早期的作品,后三部均为第二阶段即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四部剧作继往开来,不仅联系过去,而且预示了第三阶段创作趋向。
  • 山精灵普克

    作者:[英] 鲁迪亚德·吉卜林

    一部以童话写成的英语民族史︱不仅是一本童书,更是成人书 中文首译本︱吉卜林代表作︱英国著名插画师米勒版插画 每个人心中都住有一个小精灵。当我们伫立沉思于无意中召唤出他时,他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英国人的小精灵,就是普克!让我们跟随丹和乌娜的脚步,一同走进普克的魔法世界吧! ★ 一部以童话写成的英语民族史,不仅适合儿童,更适合成人。吉卜林描绘了大量高度精确的英格兰历史细节,本书也因其“出色的历史感”而备受推崇。历史可不是发黄的故纸堆,而是新鲜的、生动的故事。我们今天该如何写历史?这本书的启发是:让无聊的戏说见鬼去吧! ★ 中文首译本,吉卜林代表作,米勒插图。 ★ 吉卜林“帝国主义诗人”的绰号,很容易让中国读者望文生义,联想到胜利者崇拜、骄奢淫逸之类的贬义词,而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远离盎格鲁保守主义的理想人格了。责任先于权利;荣誉先于利益;强者的谦卑,骄傲的服从;搏击强梁,卵翼妇孺;不轻易承诺,但所做永远多于所言;神态自若地相信最坏的前景,但绝不退缩;与其背弃信任你的人,毋宁死。《山精灵普克》想要潜移默化地灌输给英国儿童的糖衣良药,正是这些品质。吉卜林将他的眼睛借给世界,世界还能对他要求什么呢? ★ 《山精灵普克》创作灵感来自吉卜林在萨塞克斯郡的一段生活。1902年吉卜林定居乡间,周围古老的遗迹深深吸引了他。新石器时代的斧头、罗马人的古老熔炉、可追溯至无敌舰队时期的小路、无名小磨坊……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英格兰历史的踪迹无处不在。吉卜林和孩子们在家附近的一个旧采石场排演了 《仲夏夜之梦》的几个片段,本书的开篇,丹和乌娜在草地上表演《仲夏夜之梦》召唤出了小精灵普克,就是吉卜林与孩子们这段小插曲的艺术再现。 ———————————————————————————— 名家推荐: 吉卜林的故事不像是在现代的炉旁讲给孩子们听的童话,而像是在世界的清晨讲给成人听的童话。 ——G•K•切斯特顿(英国作家,一个令人惊叹的全才) 这些故事中荡漾着一种奋发的精神和意志力……我以为这是需要让任何一个孩子领会的,如果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赋有坚强的性格和昂扬奋发的活力的话。 ——葛兰西 对于一个总是向往过去的小男孩来说,吉卜林的想象确实有股引人入胜的魔力。毫无疑问,在英国的某些地方,如果你是个小孩子(就像丹或者乌娜那样),几世纪前生活在那里的人会突然不可思议地重新出现。 ——西蒙•沙玛 ———————————————————————————— 《山精灵普克》是吉卜林于1906年创作的英国历史童话故事集,具有纯粹吉卜林式的“文以载道”特征。共10篇故事,主要叙述的是文艺复兴前的英国历史,时间脉络清晰,依次为英国远古异教时代故事、诺曼征服、罗马统治时代、亨利七世时代、亨利八世改革、《大宪章》的签订。 普克,一个喜爱恶作剧的小山人,英国人心中的小精灵。仲夏夜前夕,丹和乌娜在草地上排演《仲夏夜之梦》时,无意中遇见了普克。普克,穿梭时空为两个孩子引见了不同时期的英国历史人物,讲诉英国的历史,从远古异教时代、诺曼征服到《大宪章》的签订。 “维兰送来宝剑。宝剑带来财宝。财宝授予法律。 一切都跟橡树生长一样自然。”
  • 当你老了

    作者:[爱尔兰]W.B.叶芝

    也许你我终将消失无影,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而动情。 ★《当你老了》,精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的100首情诗,以完美的形式呈现诗歌应有的样子。 ★作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叶芝的诗歌美轮美奂、至真至纯。100首华丽唯美的诗歌,写尽爱情之种种况味。 ★为还原叶芝真实的爱恋,译者罗池大量阅读了叶芝的诗歌、传记、书信集等资料,用心写就两万字导读,使人得以纵观叶芝的一生。 ---------------------------------------------------------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爱情诗选。 1889年1月30日,叶芝和茉德·冈尼初次邂逅,从此开始了一生了的沉迷纠葛。 “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阳光……” 他们有着诗一般的初识,却未能得到一个诗意的结果。 之后28年里,叶芝多次向茉德求婚,却多次被拒,直到五十多岁才不得不与他人结婚。对此,茉德表示“世界会因为我没有嫁给你而心怀感激”。 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叶芝去世,茉德没有参加葬礼。 叶芝,倾尽一生为女神写诗,诉说他的深情款款。他曾说过:“我所有的诗,都献给茉德•冈尼。” 从这些情诗中,我们可以感受那炽热的爱意和诗情。
  • 西西弗神话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