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深夜旅行的女人
《前妻》作者的又一家庭伦理力作 呈现给你关于家和亲人和死亡的另类感悟 母亲患绝症六年,行将离世,形容丑陋,言语尖刻,往昔的优雅美丽消失殆尽。四个人到中年的女儿,生活的箱底积攒下了种种纠结和不如意。母亲,这个躺在病床上的陌生的老太婆,牵扯起了姐妹四人对于往昔的种种记忆。 撕开生活的表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种种或许不堪入目,但并不显得狰狞。因为生活让太多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母亲一点点死去的过程浸泡在各人的回忆里,但绝不仅仅是串故事的绳子,而是一块实实在在的、沉重的大石头,是直接被拉近到我们眼前的可憎难看的东西。最终,并不是每一个谜团都得到了解答。 优美而压抑,真实,又带着几分虚幻,仿佛将醒未醒的辰光。 -
牵小狗的女人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牵小狗的女人》内容简介:契诃夫是与莫泊桑、欧·亨利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意义深刻,形象鲜明。其中轻快幽默者妙趣横生,让你会心而笑,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则荡气回肠,令人心灵震颤,难以释怀。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痛加针砭,对庸俗生活无情嘲讽,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对光明未来无限向往,使我们深受启迪,产生共鸣,心怀感动。《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牵小狗的女人》精选了《变色龙》、《万卡》、《罗特希尔德的小提琴》等16部短篇小说。 -
伊甸园的秘密
克利斯•波杰里安系列作品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作家又一惊人之作。 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达36周。 入选美国6家主流报刊2009年年图选书。 --------------------------------------------------------------- 秘密与牺牲的力量 因爱与死、信仰与拯救而强大 一部最有文学性的心理惊悚之作 安静,恐怖,却不故意耸人听闻 --------------------------------------------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暴力的感人之作。一对结婚已久的夫妇在家中被发现死亡:爱丽丝被勒死,乔治头部中枪而亡。法院的第一裁决是,乔治杀了爱丽丝然后自杀。但是事实却远比这个结论复杂。 在单身牧师斯蒂芬•德鲁看来,乔治多年来一直虐待爱丽丝,并在爱丽丝接受洗礼的那天将其勒死。而私下里,在爱丽丝和她的丈夫分居期间,斯蒂芬•德鲁和爱丽丝一直是情人关系。爱丽丝的死亡让他感到很内疚。当这一切变得明了时,乔治在杀死他妻子那晚可能并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于是,在副州级检察官凯瑟琳的眼里,斯蒂芬成了头号嫌疑犯。 副州级检察官凯瑟琳,一个为工作而痴狂的人,极度憎恨妇女暴力。于是在她的怀疑下展开了对斯蒂芬•德鲁的调查。 希瑟•洛朗,一个专门写关于天使的书的作家。她的遭遇十分凄惨,在她小时候,她的父亲杀死了她的母亲,然后自杀,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她对爱丽丝和乔治的女儿凯蒂十分同情,并主动提出做凯蒂的导师。她甚至成了史蒂芬的精神支柱,后者选择了与希瑟在一起而逃离了牧师的讲道坛,这样他可以看看到底自己的精神残骸里是否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挽救的。 但是,州检察长凯瑟琳开始了她的调查,并且找到了一些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秘密…… ======================================================= “波杰里安极其善于建立丰富的人物个性,并让读者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主题之中——顺势疗法,动物权利激进主义,助产术——这部最新的作品是一个关于人的傲慢与同情心的故事,肯定也不会令人失望。”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很少有作家能够如波杰里安一般操纵他的优雅和力量。”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波杰里安是一位文学悬念大师……(他的)作品总是令读者废寝忘食,欲罢不能。”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波杰里安提供了一幅幅令人信服的人文肖像,在其中,理智的人们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绝没有低估他笔下的人物不得不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的这一情感成本。” ——《旧金山纪事》(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波杰里安再一次证明了他是一个成熟的小说家。”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一本春天必读的书。” ——《今日秀周末版》(Today Show, Weekend Edition) “写得很好——生动、恐怖,却不故意耸人听闻。我们理当向波杰里安的故事表述技巧致敬。”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波杰里安塑造的第一人称女角色极其细致,技巧完美……《伊甸园的秘密》在惊悚和个性学习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 ——《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 “悬念……炙热……波杰里安写下了一个文学上的神秘谋杀案,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并一直把悬念保留到了最后……这本书是关于秘密和牺牲的力量。他指出,那些怀疑他们的信仰的人,有时是我们当中最强大的。” ——《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i Herald) “这本书对书籍俱乐部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很好地处理了一些争议性话题,如家庭暴力、信仰、通奸,而且并不危言耸听。” ——《图书馆杂志》(The Library Journa -
掘墓人的女儿
纳粹党势力在德国迅速崛起的一九三六年,犹太人雅各布•施瓦特带着全家逃离德国,移居美国。做过中学教师的雅各布来到美国后,只能找到墓地管理员的工作,因此他的女儿在这个新国家被人们歧视性地叫做掘墓人的女儿。一家人在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压力下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最终两个儿子先后离家出走,雅各布开枪杀死妻子后也自杀了,只剩下小女儿丽贝卡寄人篱下。长大后的丽贝卡嫁给了啤酒销售员提格诺,并生下一子。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提格诺竟然是一个背负命案、遭警察通缉的罪犯,他性情暴戾,常常对妻儿拳脚相向。无法忍受的丽贝卡带着儿子踏上了逃亡之路,母子俩每到一地,都不敢停留太久,唯恐提格诺追来…… -
凱莉日記
《慾望城市》正宗前傳 ! 全美熱賣突破50萬冊!即將拍成電影! 在踏入慾望城市之前,凱莉將經歷一場青春的冒險, 而我們也終於明白,凱莉為什麼會成為凱莉…… 【《兩性不專家》作者】RUBY、【姊妹淘網站專屬作家】亞美將、【姊妹淘網站專屬作家】密絲飄狂愛推薦! 總有一場戀愛是這樣的,讓妳狼狽得不得了,卻徹底改變了妳愛人的方式。 我是凱莉,我怕我其實是那種浪漫到骨子裡的女生。要知道,浪漫是會燒死人的。 即使如此,當凱莉遇上賽巴斯汀,她仍然決定要被這浪漫之火給狠狠燒個痛快。他跟凱莉交往過的男生都不一樣,他不是笨蛋,懂得欣賞凱莉的優點;最重要的是,他迷人得不得了。 為什麼我這麼難搞?一切都是因為我非常非常害怕失去他。 如果和賽巴斯汀交往就像置身美夢,凱莉必須承認這個夢讓她越來越累。熱戀的激情褪去,她慢慢發現賽巴斯汀其實不喜歡她花時間「做自己的事」,不喜歡她太與眾不同;而凱莉也受不了賽巴斯汀對她越來越不體貼,甚至跟別的女生眉來眼去。 男生就像狗。女生換髮型?沒感覺。但只要有其他男生來打探,他們肯定會察覺。 凱莉花大半時間擔心賽巴斯汀背著她跟別人亂搞,自己卻一次次答應喬治的邀約。當喬治越來越欣賞凱莉,她卻只當他是普通朋友。正當凱莉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賽巴斯汀卻幹了一件她完全無法想像的事…… -
首席女法医11
“狼人”上门夺命,女法医斯卡佩塔险中自卫,却引得舆论一片挞伐; 百口莫辩之时,又被警方当作杀害女警官布雷的嫌疑人; 向友人安娜袒露内心伤痛,怎知所言将被用作呈堂供证。 扑朔迷离的骇人虐杀案依然在继续,腹背受敌的女法医会以何种身份出庭,证人、原告,还是被告?站在身败名裂边缘的她,如何摆脱“当局者迷”的劫数,还自己清白?本顿身后留下的蹊跷档案“终极辖区”,又暗示了谁的尽头…… -
迷雾之国
在阿瑟•柯南•道尔爵士逝世八十周年之际 乔治•爱德华•查林杰教授系列科幻冒险小说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 《迷雾之国》、《解体玄机》、《地球痛叫一声》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 郑军、谢鑫、庄秦、长铗、陈楸帆、飞氘、杨波、说书人等倾情推荐! 阿瑟•柯南•道尔爵士与乔治•爱德华•查林杰教授二三事(代序) 在做这套书之前,我问过形形色色的很多人。我嘴巴一张一闭道出柯南•道尔的大名,对方约百分之四十言必称歇洛克•福尔摩斯,约百分之二十脑海里查无此人,另外约百分之三十则向你谈论江户川柯南和工藤新一,其余的百分比不理会你…… 但是人们所知所想的这接近百分之百,包括占比例大头的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它们——均并不是柯南•道尔生活阅历的全部。柯南•道尔的一生是那样爱好广泛,他对历史颇有研究,尤其是关于发生在不列颠岛上的“玫瑰战争”的历史,他对科幻小说的创作依然热衷,甚至执著,走了不少“世上本没有的路”,然后又引领着后人让其“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科幻——是柯南•道尔文学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不走寻常路——甩了福尔摩斯,干科幻 阿瑟•柯南•道尔爵士早就想在科幻上面干上一票了,但歇洛克•福尔摩斯却始终缠着他不放手,爵士曾经感叹道:“他(歇洛克•福尔摩斯)使我放下了更重要的正事!” 在忍受夜以继日的“折磨”之后,我们崇敬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决定痛下杀手,于一八九一年安排黑社会头子莫里亚蒂教授去和福尔摩斯玉碎。 爵士假惺惺地“怀着沉痛的心情提笔写下这最后一案,记下歇洛克•福尔摩斯杰出的天才”。他非常得意地旁观着“一八九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晚间”,福尔摩斯走进华生的诊室。他比“平日更为苍白和瘦削”,还故意残喘地躲着身后的狙击手…… 柯南•道尔在暂别了福尔摩斯之后,就在同年创作了科幻小说名篇——《拉夫尔斯•霍的所作所为》(又译为《点石成金》)(The Doings of Raffles Haw,1891)。这是他早期的科幻写作尝试,或多或少地带着点社会讽喻色彩。柯南•道尔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画了一种由生产力变革带来的社会范式的流变,这种流变在N次工业革命搅拌下成长的维多利亚时代屡见不鲜。柯南•道尔破天荒地想象出一种所谓的“点石成金”术,那是一位默默无闻却又才华横溢的化学家拉夫尔斯•霍的所作所为,他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从金属中提炼黄金的方法,于是他很快便成了一个亿万富翁和绝无仅有的慈善家。然而,结局也像许多人猜到的那样,霍先生的所作所为不失为善举,但简单的跨越式的生产力革命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反的是,它招来了地狱来的魔鬼的惩罚。不少接受他施舍的人整日坐享其成——他们追求的仅仅是如何得到更多的施舍;更有甚者,竟然恩将仇报——向恩主霍先生伸出了罪恶之手。拉夫尔斯•霍是单一的科学家,不是社会学家或者政客,他无力控制局面,因此陷入了无限失望和痛苦的深渊…… 柯南•道尔解决“科学社会病”的方法很简单——“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他让拉夫尔斯•霍在一天晚上,悲愤交加地毁坏所有的珍宝和仪器,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侦探福尔摩斯谢幕,教授查林杰登场 时间又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到了一九一二年。所谓“二十年河西,二十年河东”,阿瑟•柯南•道尔爵士不想在福尔摩斯这棵老树上面吊死,虽然这棵老树也开了新花——他把歇洛克•福尔摩斯从悬崖边上拽了回来;转过头,福大侦探让老爵士名利双收。但福尔摩斯毕竟还是步入暮年了——“他仍然像个流行歌手那样,在人老艺衰之时,频频为宽厚的观众举行告别演出……”事已至此,柯南•道尔真正下定决心让老福来个“最后致意”,然后转身离开,退出江湖,养蜜蜂去…… 柯南•道尔由此步入了他后期的成熟创作,他秉承着“小说的幻境是避世消愁的唯一途径”这一理念创作科幻小说。这一年,长篇科幻小说《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12)横空出世了。 柯南•道尔可能是厌倦了雾都伦敦的阴霾,欧洲大陆的混乱,他把这个科幻故事别具一格地安排在了南美高原。《失落的世界》文如其名,由科学家查林杰教授带领的这支探险队,深入的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始世界,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停摆,那里有大量的史前恐龙…… 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本由一大群恐龙和巨猿抢镜的小说。柯南•道尔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侏罗纪公园》和《金刚》等电影的祖师爷,而他的灵感据说只是他写作案前的一个几寸的恐龙模型。 柯南•道尔恐怕很难想象他的这部小说与日后多种文艺形式会扯上关系,包括重重地影响二十世纪众多的电影大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迈克尔•克莱顿、彼得•杰克逊,等等)。一九二五年,柯南•道尔自己走了回穴,《失落的世界》被拍成了同名默片;其中很多技术都被直接沿用到了一九三三年的《金刚》中,堪称《金刚》的先声和“草稿”,只可惜伴随着《金刚》的大获成功,柯南•道尔亦已故去三年,与“最佳剧本奖”失之交臂。 本世纪初,彼得•杰克逊版本的《金刚》上映,好多朋友在过了三个来小时的特效瘾后均和我谈论了这么一个剧情“硬伤”:即为什么片中的土人只献祭金刚,而不是崇拜、畏惧其他生物(包括威风凛凛的霸王龙)呢?实际上这是《金刚》编剧忠于《失落的世界》原著的特殊设定,因为在土人居住的地方与各种恐龙、怪兽、金刚栖息之所是隔离的,中间有一道万丈深渊,只有金刚具备强劲的跳跃能力从一端跳到土人居住的另一端进行袭击,其他恐龙和怪兽过不来。所以在柯南•道尔的小说里,当探险队登上高原受阻于天险,差点要放弃一次扣人心弦的探险行动之时,富有经验的查林杰教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天才办法——把这边的一棵巨树砍倒,倒下后树冠刚好落到对面高原搭成一道“桥梁”,探险队就可以走过去了……其实电影《金刚》里土著人献祭时所用的吊桥也是依据这个原理造的。 柯南•道尔在创作《失落的世界》时,有意想把其写成一部报告文学:卷首有一幅“探险队全体队员”的照片,照片上柯南•道尔自己戴着一副大胡子装扮成查林杰教授,插页里还印上了一些别的假照片;而且,查林杰的头像还被镶在贴金的封页上,下面装模作样地写了这么一句套话:“您的真诚的乔治•爱德华•查林杰”。 由此可见,查林杰教授就是柯南•道尔的又一个“法身”。柯南•道尔努力想把这部作品变成“男孩子的书中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就像歇洛克•福尔摩斯探案对侦探小说有影响一样。”因此,不光主题要妙趣横生,主人公查林杰教授也要让人印象深刻。“查林杰”的名字直译就是“挑战者”。真是人如其名,这位教授就是一个敢于向一切未知事物挑战的科学家,而且是个特立独行、脾气火暴的科学怪杰,此后作为主角参加了爵士安排的多次科幻历险中,成为仅次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又一号柯氏“御用演员”。 麻烦缠身的教授 受《失落的世界》大受欢迎的鼓舞下,柯南•道尔再接再厉,于次年,也就是一九一三年,把查林杰教授又安排在以世界大灾难为故事背景的科幻小说《有毒地带》(The Poison Belt,1913)中。在这篇小说里,查林杰教授像先哲一样,预言了一个审判日的到来,他认为地球即将进入太空的一个“有毒地带”,人类的毁灭不可避免。为此他像《圣经》中的诺亚一样,在农庄里造起了避难室。但人们“愚昧无知”,并不相信他的预言,认为他是痴人说梦。最后只有包括他妻儿子女在内的四个人随着他进入了避难室。在里面他们争论这次灾难的成因和后果,得出的结论是:劫难之后,地球上有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取代人类。可是,地球很快就脱离了“有毒地带”,一切又恢复正常。不过,查林杰一家和他的朋友们觉得,虚惊一场却并不是一无所获,因为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新意义。 不管今天的评论家和读者戴什么有色眼镜来挑刺,《有毒地带》都仍然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柯南•道尔是史上第一个想毁灭全球人类的“始作俑者”,虽然小说比起现当代的“灾难电影”来粗糙了许多。 一九二九年是柯南•道尔生命历程的倒数前一年,但他还是对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孜孜不倦,在这一年出版的《地球痛叫一声》(When the World Screamed,1929)中,查林杰教授又一次进入了读者的视角。这回他提出了一种奇怪的理论: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乃是一个生物,它不仅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地球的暴跳如雷当然就是地震和灾变的根源。这一危言耸听的言论一经发出,公众哗然。一位钻井专家觉得教授的观点很荒唐,于是教授决意要“让地球感知一下”。他们用钻机打了一口其深无比的井,结果世界各地的火山几乎同时发出了“喷怒的吼声”,人类世界又一次遭到了可怕的报复…… 最后想说的话…… 上述介绍的柯南•道尔的科幻作品只是泛泛而谈,推举出的小说也均是“冰山一角”,回首柯南•道尔科幻作品的百年历史,我们看到,在我国,对比福尔摩斯研究的关注度和福尔摩斯受欢迎的程度来言,以查林杰为主角的一系列科幻冒险小说鲜有人问津,翻译更是寥寥无几。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要说较有成就、著作等身的还是日本学者忠村中行和樽本照雄(包括日文著作书目有《柯南•道尔在中国》五卷本、《柯南•道尔汉译研究小史》、《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等等),这是他国人走在我们前面并且研究我们自己的一个例证,作为中国人应是感到莫大的遗憾,知耻后勇。借着纪念阿瑟•柯南•道尔逝世八十周年之东风,藉爵士的英气飘过半个地球,成就了这国内第一套全面关注柯南•道尔科幻小说的书籍,由于水平有限,资料几乎等于〇,所以编译压力大,责任更大。编成此书,只是希望填补空白,为日后这个领域的发展起个“导火索”的作用,并盼能以点带面,繁荣文艺。 -
The Lovely Bones MTI可爱的骨头
This delux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of Alice Sebold's modern classic features French flaps and rough-cut pages. Once in a generation a novel comes along that taps a vein of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resonating with readers of all ages. The Lovely Bones is such a book - a phenomenal #1 bestseller celebrated at once for its narrative artistry, its luminous clarity of emotion, and its astoniishing power to lay claim to the hearts of millions of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My name was Salmon, like the fish; first name, Susie. I was fourteen when I was murdered on December 6, 1973." So begins the story of Susie Salmon, who is adjusting to her new home in heaven, a place that is not at all what she expected, even as she is watching life on eath continue without her - her friends trading rumors about her disappearance, her killer trying to cover his tracks, her grief-stricken family unraveling. Out of unspeakable traged and loss, The Lovely Bones succeeds, miraculously, in building a tale filled with hope, humor, suspense, even joy "A stunning achievement." - The New Yorker "Deeply affecting. . . . A keenly observed portrait of familial love and how it endures and changes over time." - New York Times "A triumphant novel. . . . It's a knockout." - Time "Destined to become a classic in the vein of To Kill a Mockingbird. . . . I loved it." -Anna Quindlen "A novel that is painfully fine and accomplished." - Los Angeles Times "The Lovely Bones seems to be saying there are more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on earth than retribution. Like forgiveness, like love." - Chicago Tribune -
烟树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CIA。越战炽热之际,军人世家出身的CIA新科特工斯基普被派到了东南亚,协助他那人称上校的叔叔对敌人开展心理战,同时整理、维护上校那数万张卡片组成的“烟树”情报库。 在东南亚丛林中,他遇到了未曾预料到的一切:屠戮,暗杀,无所不在的官僚政治,真假难辨的情报……最终,他选择了逃离。但是他始终无法真正逃出这场战争,直至死亡来临。 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图书 和《现代启示录》一样疯狂,和《全金属外壳》一样残酷 品钦通过《万有引力之虹》中的二战来写越南战争 约翰逊通过《烟树》中的越南战争来写伊拉克战争 读《烟树》就像在进入一场谋杀,或者说是被迷药控制……很惊讶作者能把战争的衍生元素放到小说里,并以如此高的原创性展示给我们,甚至近乎强制性地占领我们的思维。 ——《纽约时报》 约翰逊是一位诗人、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记者。他的这本书你读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好像被一条蛇紧紧缠住,无法自拔。 ——《华盛顿邮报》 丹尼斯·约翰逊这部启示性的、充满宿命和优雅的越战小说颇具雄心壮志……如果说约翰逊在这部作品里有一个标志性的主题,那就是一种在深渊另一面的近乎神秘的救赎;他那优美的行文和深入探索的决心引领读者走过小说中可怖的无光走廊。 ——《波士顿环球报》 文风上,既有海明威式的简洁明快,又有普鲁斯特式的复杂叙事和细致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 约翰逊将一束光照到了人类灵魂最黑暗的角落,向我们展示,救赎真正在何处。 ——巴诺书店 三十年光阴,写就这部后现代启示录 然而 要用多久,才能看到一场战争的终结? 丹尼斯·约翰逊及其越战重写 ——《烟树》译序 丹尼斯·约翰逊何许人也?他可不是前NBA巨星丹尼斯·约翰逊(Dennis Johnson,1954—2007),而是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Denis Johnson),两个名字仅一字母之差。 假使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2007年未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那么,中国读者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可以说,他在中国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作家,事实上,《烟树》是他第一部译成中文的作品。 当然,业内人士知道,单凭一本小说是得不了美国全国图书奖的。丹尼斯·约翰逊1949年生于慕尼黑,他在东京、马尼拉和华盛顿长大成人,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后开始写作,作品涵盖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等几大门类。《烟树》之前,他已出版《天使》(Angels, 1983),《费斯卡多罗》(Fiskadoro,1985)、《正午的星星》(The Stars at Noon,1986)、《一个被绞死者的复苏》(of a Hanged Man,1991)、《耶稣之子》(Jesus Son,1992)、《死了:加利福尼亚哥特式小说》(Already Dead: A California Gothic,1998)、《世界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World, 2000)和《搜索:来自美国边缘及遥远地方的报告》(Seek: Reports from the Edges of America and Beyond,2002)等作品。《烟树》之后,又出版了《没人动》(Nobody Move,2009)。这里不难看出,丹尼斯·约翰逊是个勤奋的作家。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获得了文坛的肯定。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天使》在出版的第二年,就获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苏·考夫曼新人奖(The Sue Kaufman Prize for First Fiction)的殊荣和奖金五千美元。此外,在他获得的许多荣誉和奖励中,还包括“兰南基金会”的兰南小说奖(Lannan Fellowship in Fiction)和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 Award)。当然,2007年他描写越南战争的巨著《烟树》获全国图书奖,把他的写作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丹尼斯·约翰逊得知我们在翻译他的《烟树》时,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回答我们提出的有关翻译的任何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所有关于翻译的问题都是大问题,译事无小事,尤其是像《烟树》这种大部头(原书厚达614页),但是,等到我们请他为《烟树》中文版写序时,他却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从不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评头论足,并希望我们理解。我们对他说,作为原作者,对读者特别是异国读者谈谈自己已被译成另一种文字的书,这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但是,除了热情回答问题外,他终究没有给予配合。 网上查到了一段丹尼斯·约翰逊的访谈: 问:是什么让你想到写这个故事的? DJ: 我不知道。 问:是你写《烟树》的时候,心里是否有一个听众或者理想读者?如果有,是谁? DJ:我为妻子、经纪人和编辑而写。 问: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曾经担心这本书会不成功?如果担心过,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DJ:哦,这一点我以前倒从未想过。不过,既然现在你问了,我想说,对我的书是否会成功,我毫无兴趣。 DJ是丹尼斯·约翰逊名字Denis Johnson首字母的缩写。他跟我们说过,他喜欢别人叫他DJ,而不是丹尼斯或约翰逊什么的。不难看出,想要从这段文字了解丹尼斯·约翰逊或者他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 《烟树》是一部越战小说。 想起越战,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联想到迈克·荷尔的《派遣》(Dispatches,1978)这本畅销越战小说;当然,很可能还会回想起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摄的越战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熟悉美国战争文学的读者或许也会想起诺曼·梅勒之问:“为什么我们要去越南开战?”但是,翻译《烟树》之前,越战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张获普利策奖的照片。照片上是潘氏金福(Phan Thi·Kim Phúc,1963—),一个九岁的女孩,在遭遇南越凝固汽油弹的袭击后,背部严重烧伤,在街上裸奔的情景。据她后来在采访中讲,她记得当时自己正在大喊“好烫,好烫”。真的是骇人听闻! 然而,假如《烟树》也仅仅着力描写越战的惨烈和残酷,写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写美军的狂轰滥炸,那么,它就难脱窠臼,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多少注意,充其量不过是在越战小说写作方面徒增一本可有可无的作品罢了。丹尼斯·约翰逊很明智,他自己虽然没有上过越战战场,但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又采访了许多战争亲历者,加上他父亲曾在美国国务院效力过,这种种因素,均大大有利于他的写作,使他得以另辟蹊径,在新世纪推出了他重写越战的《烟树》,着力展示越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烟树》的主要情节其实很简单。它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中情局年轻特工斯基普·桑兹和他的上司同时也是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兹上校的故事。上校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制成了一万九千多张卡片,把越共的人物和事件等统统汇编起来,并制定了他们自己的间谍计划,代号为“烟树”。上校希望通过一个名叫“皓”的越南本地人的关系,利用一个从北越返回的越南人(名叫“忠”)做双重间谍,摆下迷魂阵,让河内信以为真,以为美国正计划对北越实施毁灭性的打击。猜得出来,“烟树”也暗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 考虑到读者要消化六百多页(中文读者则要对付七百余页),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勉强。读者不禁要问:这个故事撑得起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吗? 作为译者,在与小说原作和我们的译文打了两年交道后,我们深信,回答是肯定的。 《烟树》的场景主要置放在越南,在越南的丛林里,在西贡,在偏远的小村庄。同时,小说里的人物经常出没于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当然,也经常闪回到主要人物的美国老家所在的城市,包括菲尼克斯和明尼阿波利斯等。他们甚至还去香港、横须贺、横滨等地。小说人物众多,重点描写的就有三个家族,他们是上校和斯基普家族、来自美国亚利桑那的休斯敦一家,再加上越南人皓及其家人;不算重点但绝对不可缺少的人物包括双面间谍忠和与斯基普做了三周情人的加拿大护士凯茜·琼斯。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所占篇幅不多但一出场就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美国大兵、德国人、西贡本地的各色人等。上校的父辈是爱尔兰人,他们早年移民美洲,几代人所经历的坎坷人生;代表底层美国人和美国大兵的休斯敦兄弟,还有往返于越南河内和西贡的忠等等,这些不同人物又不断在交叉的场合合合分分,就此构成了一个个神秘而宽阔的活动空间。 《烟树》的主人公不妨说是上校和他的侄儿斯基普。上校是个人物。二战期间,他曾作为雇佣军,在陈纳德的“飞虎队”为中国空军作战;后来在另外的一次飞行返航中,遭到日本高炮连炮击坠落,为日本人所俘虏,后被关押在一艘开往曼谷的船舱里,但最终他还是死里逃生,到了澳大利亚,后又参加美国陆军航空兵,回缅甸作战。中情局成立后,上校由于有东南亚的丰富经历,被派往越南,就此达到他军旅生涯的巅峰。在西贡,他一度是呼风唤雨,专机往返各地,神气活现,信心十足,制定自己的心战计划。据说他在湄公河三角洲一个镇子有个老婆,尽管他在美国有家有女儿。也许是这些个原因吧,有书评认为,他类似于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库尔兹(Kurtz);后者是在非洲腹地堕落。可是,他终究也不过是越战的一个牺牲品。他后来痛苦地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我们已经丧失了信心”,“天使都安慰不了我”。想当年,他一心希望炸飞北越军的脑袋,可现在他“一整天都在拼命不让自己的脑袋爆炸”。仗打输了,远在美国的妻子又提出离婚,这个失败的男人心寒了,他不再信教,最后死于非命。 斯基普受叔叔的影响,进入中情局,在他叔叔手下干活。他年轻单纯,开始还比较急功近利,因为其实他一直都不很清楚到底要他干什么,整理卡片的工作让他感觉空虚无聊,没个盼头。不过,他一直深信美国肯定能够打赢越战这场战争,他要亲眼目睹胜利的场面。他刚到西贡城外时,看到“大批战斗机和轰炸机着陆、起飞,像山一般巨大的运输机卸下房子大小的重型武器”。他自信地想,这场战争他们怎么可能打不赢呢?可后来他顿悟了:“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种疾病。一场瘟疫。”美国人在越战中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应验了一句越南老话:铁砧的寿命比锤子长。这也让我们联想起美国作家桑塔格在《河内之行》中提到的事情。在河内访问期间,有人告知桑塔格和她的同行人员,在轰炸密集的乡村,农民们很普遍的做法是,每天去稻田时都扛上棺材,如果有人死去,他可以被马上掩埋,而其他人可以继续劳作。这样的国民,美国人要使之屈服,可能吗? 丹尼斯·约翰逊在《烟树》里还详写了同样是战争牺牲品的休斯敦兄弟。他们离开老家,离开母亲和弟弟,先后深陷战争之中,身不由己;他们没有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而因为这场战争,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都失去得太多了!粗粗一看,就能看到,作者在小说里所着力探讨的是战争及其造成的丧失的主题。在这场战争中,父母失去儿子,或者相反;妻子失去丈夫,或者相反。几乎每个人物都丧失了亲人,或是母亲,或是丈夫,或是其他亲人。有些是在战争中失去的,有些则是因为某些自然的原由。这部小说写到后半部才开始真正出现战斗场面。在这些战斗中,士兵们失去战友。路面上尸横遍地,都是战斗中无名的受害者!我们甚至只知道他们的绰号。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时刻在牵挂他们的家人。得知母亲去世后,斯基普悲痛万分,连回国奔丧都不可能;詹姆斯的母亲在圣诞节接到儿子的电话,痛苦呜咽:“我们都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收到你的信了。我都不知道你是活着呢还是已经死了!”这种遥远的惦记和牵挂,直叫人落泪。一个个壮丁离开家乡,远赴越南战场,撇下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斯基普的母亲、休斯敦的母亲),为生计劳累,为思念煎熬。读者从中看到了对战争无声的谴责。詹姆斯得过一枚紫心勋章,但在他看来,那也尽是胡扯的玩意儿。他当兵,一期完了,又续上一期,他已经无法过没有刺激的生活了,他刚到越南,未上战场就先入妓院,从此纵情声色,“只要是肉,什么颜色都行”。就此堕落了。后来,詹姆斯犯事“光荣退伍”后回到美国,依然磕磕绊绊,从监狱里进进出出。在很大的程度上,詹姆斯是丹尼斯·约翰逊笔下最普通的美国大兵的一个典型。很少几次对战场的描写也是颇具讽刺意味。几个尚未真正成年的孩子兵听到一阵炮声后,吓得惊慌失措,一阵乱打,分不清东南西北;还有一个中尉竟然被己方的曳光弹或炮弹打中,腹部被打成筛子,生命垂危…… 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丹尼斯·约翰逊谴责战争,呼唤和平。为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他可以说是笔下生风,纵横捭阖,将一系列横跨时空的场景拼接黏合,通过详略得当的人物塑造,运用包括大段的对话,特别是电话对话,以及小说叙事语言之外的书信,以快节奏迅速推进的笔法,同时穿插小说人物发表的关于战争的议论,将一部鸿篇巨制呈现到了世人的面前。《烟树》里除了写越战,也直接间接地写到或提到二战,特别是其中的太平洋战争(斯基普的父亲即死于珍珠港事件)、德累斯顿轰炸等,让读者联想到《五号屠场》等经典作品。《烟树》写越战,写越战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更写所有的战争,写所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还有失去、失落……字里行间是一个正义作家在人类遭受的苦难面前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怀,以及他对美国发动越战所表示的强烈谴责。 重写越战为丹尼斯·约翰逊赢得了荣誉。《烟树》获奖时,他正在伊拉克做新闻报道,所以,他妻子辛迪·约翰逊代为发表获奖演说。人们当时就猜测,《烟树》获奖,或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对美国人而言,越战不啻一场噩梦。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越战的教训而一意孤行,那么,就像美国人无法治愈越战的创伤一样,他们恐怕也难以走出伊拉克战争的阴影。2010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美军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撤出伊拉克。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呢?美国接下来有可能把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作为打击对象呢?最近,获封《时代》周刊“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的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言辞激烈地抨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历史,并称美国“几乎就是个流氓国家”。而联系起到伊拉克采访的丹尼斯·约翰逊,他会不会以伊拉克战争为题材,推出他的新作呢?很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丹尼斯·约翰逊是个很喜欢写作的作家。相信,同时也祝愿他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好的作品。我们翘首以盼! 译 后 记 《烟树》终于译完了! 这部小说的翻译,前后长达整整两年的时间。因为原作厚达六百一十四页,而我们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所以,在征得出版社的同意后,我们进行了分工合作。姚望负责译出了原作1967年和1968年两部分,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其余由姚君伟完成。译出初稿后,我们对照原作,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对,随后又合力对全书进行了数次通稿、修改和润色。 为译好这部美国全国图书奖得奖作品,我们在动笔前,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包括阅读有关越战的小说和历史作品,观看经典战争影片等;当然,也包括细读这部小说和作者寄赠的相关作品,如长篇小说处女作《天使》(Angels, 1977)等。因为原作篇幅长,人物多,地点杂,为避免错误,我们做了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表,没曾想,此表经过不断的更新,最后条目超过八百多条。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大致说来,这些问题包括三大类。一是明显是作者搞错了(数处贯穿全书的人物关系大错,已在译注中注明);二是我们译者有疑问,也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要与作者核实,向他确认的;三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作者有时在显露他的学问和外语水平(法语、德语、越南语、菲律宾语等),方言和(军事)俚语更是遍布其中……要靠他来答疑。幸运的是,在丹尼斯·约翰逊的热情帮助下,这三类问题最终均得到圆满的解决。特此向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为我们答疑,和我们研讨问题,乃至为中译本进行必要的修订。 在翻译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越南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连作者本人也不太清楚。经李建波教授介绍,我们向中国越南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成汉平教授请教,并得到解决。在此,向成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一再告诫自己,翻译再细心也不为过,尽管如此,拙译恐怕仍然难免出错,敬请读者指正。 姚君伟 姚 望 2010年秋于中国南京—德国波鸿 -
科学怪人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关于古老世纪的人造生命的故事。弗兰肯斯坦,有着科学家的冷静、疯癫,炼金术士般的诡谲莫测,为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惊天秘密,他必须先求助于死亡。在古老的实验室里,他上演了最惊悸的造人术。最终他用尸体的零部件拼凑出一个巨大的“科学怪物”。然而,只有让人窒息的恐惧和厌恶充斥着他的心灵,因为一具复活的木乃伊也没有这个怪物那么吓人。他从此掉进了无边无际的恐惧和痛苦的深渊。面貌狰狞但灵魂善良的“科学怪物”对人充满了善意和好奇,但人类对他的恐惧、厌恶和歧视,使他在孤独和绝望中走向邪恶的复仇。制造生命的人成了被创造物追逐、吞噬的猎物,复仇和猎杀交织,所爱之人一个个笼罩在神秘的死亡阴影里。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怨愤,最终心力交瘁,死在复仇的路上。而“科学怪物”也在痛悔和生不如死的深重绝望中,消失在茫茫无边的黑夜之中……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诡异,气氛阴森、恐怖,处处弥漫着绝望的窒息,读来令人恐惧而又悲伤,并陷入久久的深思。作品还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深远的影响广达科学、哲学、文学和影视等众多领域。更有评论家认为,玛丽?雪莱在近两个世纪前就预见了克隆人的可能,及其因此可能带来的灾难。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融讽刺和冒险于一体的小说,在这些作者虚构的国度中,有着18世纪英国社会的浓重痕迹。作者通过主人公途经不同国度的游历,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并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 因为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遭遇风暴,外科医生格列佛意外闯入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思议的冒险从此开始了:在小人国遭遇战争,成功退敌后成为万人崇拜的大英雄;在大人国被当作玩偶,冒险出逃九死一生;在飞岛国,黑自颠倒、是非混淆的怪现象让人哭笑不得……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让人快乐大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暗讽,也为本书赢得极高荣誉,使其成为英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
天堂
小镇鲁比与世隔绝数十年,再也难以守护其纯洁与安宁:女儿将母亲推下楼梯,新娘在度蜜月时消失,亲兄弟互相开枪,年轻一代公然挑衅父辈传统…… 男人们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附近一座女修道院,其中住着一群特立独行的女人,或玩世不恭,或遭遇情变,或受到通缉,或孤苦无依。她们逃离各自困境来到这个庇护所,获得重生后自我而率性,却在无意间触怒了传统封闭的鲁比小镇。 -
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经典插图本)》内容简介: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巴思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去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所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的谗言,出尔反尔,对凯瑟琳冷酷地下了逐客令。然而爱情的忠贞最终战胜小人的谎言: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 20幅原版插图生动再现经典场景。 -
小蜜蜂
《小蜜蜂》写的是:一个出生在尼日利亚小村落的女孩,与伙伴们在榄仁树下荡秋千是她最大的快乐。可是一夜之间,石油争夺战毁灭了整个村庄。在逃亡中,她亲耳听到姐姐被暴徒凌辱致死。她偷渡到英国,为了掩藏难民身份,她隐姓埋名,只叫自己“小蜜蜂”…… 一个出生于英国小郡的女子,在伦敦顺利地发展着自己的出版事业,却与丈夫渐行渐远。她冠上了丈夫的姓,却失去了曾经的快乐和自我。终于,一次采访让她陷入了婚外情。为了挽救婚姻,她和丈夫踏上了非洲之行…… 在尼目利亚一处安静的海滩,她和她相遇。英国女子用自己的一根手指交换了小蜜蜂的性命。 -
魔术师的秘密
本书是《大鱼老爸》的作者丹尼尔·华莱士的最新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个凄然而美幻的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子亨利因为家道衰落,生存窘迫,于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误闯到了一个房间,结识了房间里的“魔鬼”塞巴斯蒂安先生——这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生活。在亨利与魔术师歃血为盟,苦心求艺的过程中,在一次看似漫不经心的习练中,亨利把自己唯一的与自己至亲至爱的妹妹汉娜变没了,自此,他踏上了寻找妹妹的艰辛而漫长的不归路,并在心中种下了对魔鬼复仇的种子。 作为一名魔术师,他隐姓埋名,更换肤色,卖艺求生,体谅了人生所有的苦难与炎凉,他的生命,他的爱情,他的光华全部被掩埋在了寻找魔鬼与妹妹的悲痛使命之下,在他那满目苍夷的心中,他最终在自己千百次的幻想里一刀结果了那个魔鬼的性命,可是妹妹汉娜在他心中早已逝却,还是那个若干年前的长不大的摸样。就像作者所描述的:亨利的人生由两个故事构成,真的,因为杀了一个他未曾杀过的人而负疚,因为一个还活着的人的故去而哀伤。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啊。 亨利因了他的肤色可以隐姓埋名用漫长的时间去浇灌他心中的那棵复仇的种子,亨利也因了他的肤色在被歧视的掳掠中饮憾丧命,在生命弥留之际,活了那么大,亨利才看到没有恨,没有痛苦的平静生活场景,那是一种恬淡而自如的生活态度,没有人会注意你,也没有人会忽略你,亨利终于在他生命的尽头知道了生活的真谛。可其实,亨利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后面,竟然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仍然有着亨利此生再也没有机会知道的层层故事。 这本书让人异常动情,不仅是故事错落有致的跌宕起伏,作者颇为高明的精妙构思,还有作者细致而入木三分的描述,以及那种贯穿全文的忧伤情愁,通过这一切华莱士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精美故事。而对于华莱士这个被人们颇为看好的美国南方作家,本书无疑是他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
黑暗中的轻轻一吻
战火燃烧的城市,生存举步维艰,四处流浪的大逃,心中坚守着对家的信仰。 他一无所有,但仍然对艺术怀有无比的热忱,他用粉笔书写着对生命的热爱。他竭尽全力去照顾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小孩、未成年的单亲妈妈和她襁褓中的婴儿。 虽然,他自己也同样还只是一个需要被人照顾的孩子。 战火进一步蔓延,死亡步步逼近,勇敢的大逃要怎样守护这风雨飘摇中的家? 战争和死亡,构成了这个故事的背景,但从大逃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苦难,不是绝望,而是生命在面对苦难时前所未有的乐观和坚毅。 以及,一个少年在逆境中的成长蜕变。 -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内容简介:一八三六年下半年,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匹克威克的名气一下子比英国首相还要大。出版商理查德·本特里约请声名大噪的博兹(狄更斯当时用的笔名)再写两部长篇,还聘他主编《本特里杂志》(《Bentley’s Miscellany》)。其中的一部自次年二月起在该杂志连载达两年之久,并于一八三八年十月出版单行本。这就是全称为《奥立弗·退斯特历险记》(《雾都孤儿》)的《雾都孤儿》面世经过。 -
Wonder
I won't describe what I look like. Whatever you're thinking, it's probably worse. August Pullman was born with a facial deformity that, up until now, has prevented him from going to a mainstream school. Starting 5th grade at Beecher Prep, he wants nothing more than to be treated as an ordinary kid—but his new classmates can’t get past Auggie’s extraordinary face. WONDER , now a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nd included on the Texas Bluebonnet Award master list, begins from Auggie’s point of view, but soon switches to include his classmates, his sister, her boyfriend, and others. These perspectives converge in a portrait of one community’s struggle with empathy, compassion, and acceptance. "Wonder is the best kids' book of the year," said Emily Bazelon, senior editor at Slate.com and author of Sticks and Stones: Defeating the Culture of Bullying and Rediscovering the Power of Character and Empathy . In a world where bullying among young people is an epidemic, this is a refreshing new narrative full of heart and hope. R.J. Palacio has called her debut novel “a meditation on kindness” —indeed, every reader will come away with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simple courage of friendship. Auggie is a hero to root for, a diamond in the rough who proves that you can’t blend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Join the conversation: #thewonderofwonder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
猎人复仇
他被卑劣的伙伴出卖,被怯懦的妻子杀害。他是一个孤独的复仇者。在规则叵测、险恶丛生的都市暗夜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他也不打算与人交际,虽然孤独,却很强大,因为他总能直截了当地做有用的事,做有效的事——每一个果断、惊险、特立独行的举动,都源自对爱、温暖与自由的渴慕。唐纳德·维斯特雷克是当之无愧的推理小说大师,他以理查德·斯塔克为笔名创作了派克系列。大贼派克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永远难以捉摸,已成为冷硬派推理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本书被誉为“推理小说的瑰宝”,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分别由马文·李(1967)和梅尔·吉布森(1999)主演。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