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重返普罗旺斯

    作者:(英)彼得·梅尔

    ★ 普罗旺斯梦,不只是美食、美景,更是暖如阳光、快乐长久的生活态度! ★ 继《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之后系列第三本 ★ 精选普罗旺斯多位画家作品配图,附赠唯美书签 ............................................... ................................................................ 世界上还有别的地方举办过青蛙展览会或蜗牛节吗?大蒜日呢?你还能在哪儿看到奶酪、海胆、板栗、煎蛋 饼可以荣耀地成为瞩目的焦点? 时间在这里无足轻重,但每时每刻都会别有兴味。集市上讨价还价、街角闲聊、玩滚球、挑鲜花、咖啡馆小坐。气恼偶有,愉悦常在。 离开普罗旺斯几年后,梅尔夫妇重返这片快乐故地。世上那么多美丽的地方已经变得发达而千篇一律,普罗旺斯却不同。它让人欢喜,也让人着恼,就像一位个性十足的老朋友。但它享受生活的精神,从简单中寻求快乐的能力,却永远饱满而青葱。
  • 鼠疫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 金苹果

    作者:(美)尤多拉·韦尔蒂

    首位在世时作品即入选“美国文库”(American Library)的作家 尤多拉•韦尔蒂最重要的短篇小说集 韦尔蒂擅写短篇小说,素有“美国的契诃夫”之称。《金苹果》是她最重要的短篇集,作家在这本书中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对以后的作家,如艾丽丝•门罗,都有非常大的启发。 正如在其作品中所描绘的,韦尔蒂小姐的“南方”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幅情感画卷。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金苹果》由七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结构巧妙:它们分开看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短篇,但前面的故事总以某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推动后一个故事的发展,七篇相互衔接而成一个环状的整体。 在密西西比河畔小镇摩根纳,有一群富有传奇色彩的乡民:抛妻弃子、制造自杀假象离家出走,却又常以不同姿态出现在邻里面前的麦克莱恩先生;富有音乐才华、最终却与疼爱自己的钢琴教师反目成仇的女孩维尔吉;勇救落水少女但遭人嫌弃的少年救生员洛克;还有麦 克莱恩先生业已成年的双胞胎儿子,一个陷入失独引发的家庭巨变之中,一个则需要面对妻子出轨的尴尬。当年迈的麦克莱恩终于返乡,年届四十的维尔吉却刚刚开始漂泊……
  • 彼时此时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502年,时任意大利共和国执政团秘书的马基雅维利受命出使伊莫拉,与瓦伦蒂诺公爵切萨雷·博尔贾谈判。在此期间,马基雅维利亲眼见证公爵如何攻城略地、斩杀权臣、消灭对手,领略了公爵的诡计多端与神秘莫测。而他自己一边时刻保持着警惕与公爵斡旋,一边制订了一份完美的计划来引诱当地一名显贵的妻子……
  •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作者:[奥] 托马斯·伯恩哈德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 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文学大家 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 苏珊•桑塔格 帕慕克 耶利内克 推崇的大师 逝去二十五年,言犹在耳,人们爱他恨他,他的墓碑一再被盗 伯恩哈德塑造的人物拒绝向疾病、失败和不公正低头;他们怀着疯狂的怒火和鲁莽的意志坚持抗争,尽管结局惨烈。 但即便这些人最终都失败了,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失败或屈服,而是他们执着的争辩和抗争。——帕慕克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如果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我们在思考的,是滞后的思考,我们在感觉的,是混乱无序,我们是什么,不清楚。我们不必羞愧,我们什么都不是。”
  • 美丽新世界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

    公元26世纪,在一个“新世界”里,近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预设成为贵、低、贱几种种姓,于工业化的育婴房里成批生产。在乌托邦集权主义者的统治下,新社会“安定、本分、稳定”,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 区。 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著名学者作家刘瑜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更符合原文、文笔更流畅 本书封面使用2013年,英国《美丽新世界》插画大赛,优胜奖获得者Nathalie Moore的独家授权
  • 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

    作者:[法]卡特琳娜·加缪

    本书收录了卡特琳娜加缪珍藏的家庭照片、报纸影像、手稿等资料,记录了加缪如何从阿尔及利亚的贫穷少年,一步一步走上诺贝尔奖台,并最终以荒诞的方式告别人世的传奇一生。展现了阿尔贝加缪作为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记者,乃至丈夫和父亲的不同侧面,丰满地呈现了一个用孤独来坚持自己内心力量的伟大人物。 为了重现他的笑、他的随意和他的宽容,为了重现这个赋予我生命的亲切、热情的人。为了展现阿尔贝·加缪是“众生中的一人,他试图在众生中尽力为人”。 ——卡特琳娜·加缪
  • 最美好的人间十日

    作者:阿德娜•哈尔佩恩

    她死了,29岁,一道白光,她来到天堂的最高层“七重天”,跟爱犬小蜜桃一起。 天堂原来这么棒!不但能重逢去世多年的亲人,还可以毫不费力地享有豪宅、帅哥男友、美食、绝不走样的身材……甚至拥有一个让所有女人尖叫的、装满名牌服装和鞋子的大衣橱。可是,天堂也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留下来,她必须完成一篇报告,回忆在人间最美好的那十天,以证明自己的人生没有虚度。 “我不是天才,也不曾出人头地,我没有远大的梦想,更不知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我的生命低到土里,可低到土里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美好,只因我在这个世界上曾认真地活过……”
  • 时光守护者

    作者:(美)米奇·阿尔博姆

    《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作者再度出击 一则留驻亘古时光、治愈现代痼疾的奇幻寓言 2012——2013年最温暖人心的疗愈系畅销小说 《出版商周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及亚马逊网上书店蝉联多周销售榜冠军 他被人们尊称为“时间之父”,因为他发明了第一台时钟;他像普罗米修斯那样受到上帝的严厉惩罚,因为他居然敢于度量时间,那是上帝赠与人类的最好的礼物。他被上帝囚禁在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里,年复一年地聆听那些万劫不复、千篇一律的言辞,那是来自地球人的切切哀告,他们对时间孜孜以求、需索无度,他们想倒拨时钟,让时间为他们停驻。就在“时间之父”快要被这些哀告折磨得精神崩溃之时,他得到了上帝的赦免,并领受了一项使命:携带着魔法沙漏到地球上启迪众生,昭示“时间”真正的意义。同时,上帝还给他指派了两个伙伴,一个是因为失恋想自寻短见的少女,一个是希望仰赖现代科技得以长生不老的富翁——“时间之父”必须先拯救他们俩,才能最终为自己救赎。
  • 继承失落的人

    作者:[印度]基兰·德赛

    我来自远方,不存到达的希望 从不曾拥有,却总在失去 ---------------- 荣获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 美国国家书评奖 / 《出版家周刊》“年度十大小说” 基兰•德赛是一个好作家,我崇拜她!—— 帕慕克 创作7年,从1500页压缩到300页;被译成40多种文字 ------------------ 事情发生在一个迷雾浓得滴水的下午。 印度边陲,喜马拉雅山山脚。一座破败的大宅里,住着法官、他的孙女和一个厨子。有一天,一群打扮得像游击队员的男孩气势汹汹地闯入了宅子,扫荡一番后扬长而去。事后,另两个人都不敢看老法官,因为那就相当于在盯着他的耻辱看。一个骄傲男人的沦落是可怕的,他很可能会杀掉目击者。 事情并没有闹得沸沸扬扬。但不安与失落,兀自钻出破败的大宅,搅得人心惶惶。
  • 一辈子做女孩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一辈子做女孩》是一本你可以随意当作什么去读的书,励志、心灵鸡汤、灵修、瑜伽笔记、旅行游记,甚至哲学小品文。作者离婚后放下一切出国旅行,在意大利尽情品尝美食,享受欲望为感官带来的满足;在印度修行,每天静坐与冥想,追随着虔诚的信仰,净化了身与心;最后在巴厘岛再次遇到爱情、找回自我,获得身心的平衡。
  • 无欲的悲歌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 大师和玛格丽特

    作者:[俄]米·布尔加科夫

    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后,惊恐之下烧毁了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经历许多奇事后,终于救出大师。在撒旦的指引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家园。 《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和现实生活糅合起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 生活在别处

    作者:米兰昆德拉

  • 黑河钓事

    作者:(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从《姐妹》到《丢失的小孩》,从《装满墙纸的篮子》到《一个硬币有几面》,科伦•麦凯恩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里都是关于远远放逐和流离失所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可能的方式,试图回归故里或者逃离家园。无论是一路遵循修女姐姐足迹的妹妹,还是从儿童之家短暂逃离的帕德里克。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情感的精准把握令淘气、自信又多变的麦凯恩成为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 麦凯恩建立了一种关于悲伤、成功、欢笑与致命悲剧的叙事,在精准的语言与叙述技巧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写作能力,其高雅的形式如同散文。他的文字充满天赋又历经锻造,只有极少数的爱尔兰作家能像麦凯恩这样准确又灵巧地掌握这种写法。他是一种珍稀动物,一个真正的作家。
  • 魂斷威尼斯

    作者:托瑪斯.曼

    「世上最美的情詩譯成的小說」 二十世紀全球最佳百大同志小說評選榜首,夢幻再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最佳作品之一 改編電影榮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 「關於我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我不斷從四面八方聽見讚美乃至欽佩之聲。我的作品還從不曾受到如此熱烈而直接的關注──令我高興的是其中也有一針見血的評語。看來我在這篇小說裡圓滿地完成了一點東西──這當然是個幸運的巧合。這一回一切都恰到好處,凝結成純淨的水晶。」 ─托瑪斯.曼致友人的信,1913年 思想最深刻者,愛那最生意盎然之物, 深諳世故者,懂得至高完美, 最終,智者依戀美的事物。 ─〈蘇格拉底與阿西比亞德斯〉,荷爾德林(德國詩人) 托瑪斯.曼最著名的中篇小說,1912年於德國出版,這是一部充滿唯美主義與衰頹氛圍的故事,描述一個具有同性戀傾向之人「驟然爆發的激情」,藉由此作向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相關著作致敬。 阿申巴赫是一位聲譽卓著的文學巨擘,著有許多為人景仰的傑作,他一生辛勤耕耘、孜孜不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文字創作,他的生活建立在規律的寫作上,一字一句投入他對文學的專注與熱誠。然而長年刻苦嚴謹的寫作生涯也讓他感到倦怠,有一天,一名模樣特異的旅人與他的眼神交會,勾起了他對旅遊放鬆的想望,於是展開前往水都威尼斯的度假旅程。 在麗都島的飯店裡,阿申巴赫遇見一位與家人前來度假的波蘭少年,這位少年俊美如希臘雕像,他驚異於少年的美麗和優雅的舉止,深受其吸引,忍不住渴慕他,這份渴慕越演越烈,成為不可能實現的愛情;同時威尼斯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和傳言,但他為了多看這位美少年一眼,竟不願意離開被瘟疫籠罩的威尼斯,這種氣氛呼應了阿申巴赫內心的祕密,滋長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與瘋狂愛戀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開對於這種情感的對話和思考。 阿申巴赫最後喪身在威尼斯,孤獨的死在荒涼海灘上。他的理性、尊嚴與知識,在對美和愛情的情感中被擊潰;阿申巴赫對少年的追求,是一個臨死之人對生命充滿眷戀、對「美」和精神的追求與熱愛的象徵。 托瑪斯.曼在一九二○年寫給卡爾.韋伯(Karl Maria Weber)的信中說,他希望這篇小說被理解為「把世上最美的情詩譯成散文,那首詩的最後一節如此開始:『思想最深刻者,愛那最生意盎然之物。』」(荷爾德林,〈蘇格拉底與阿西比亞德斯〉) 1971年國際名導、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大師維斯康堤將本書拍成同名電影,榮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片中主角由作家改成作曲家,由英國傳奇演員狄鮑嘉主演,瑞典演員Bjorn Andresen 飾演片中讓主角迷戀的少年達秋,當年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少年」(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boy),排在歷史上最美的男演員第一名。電影配樂採用馬勒第三號和第五號交響曲,其中第五號交響曲的小慢板,被稱為「電影史上最美的配樂」。英國作曲家布瑞頓曾經將《魂斷威尼斯》改編作歌劇(1973年)。英國BBC廣播電台第三台的Peter Wolf亦曾將之改編為廣播劇(1997年)。
  • 漂泊的灵魂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漂泊的灵魂》由《早春》、《怀念克努尔普》和《结局》三篇连续性的小说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 主人翁克努尔普是个和蔼的流浪汉,流落于城镇之间,寄居于友人的住处,吃着友人们给的食物。克努尔普一直不愿受制于任何行业、地方或是人,甚至还离弃了与自己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而与他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很可能就是赫尔曼·黑塞本人。 克努尔普的流亡是幸福的、专注于自我的。然而,《漂泊的灵魂》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在这个艺术家眼里,自己的解放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克努尔普在一场暴风雪中死去,他来到上帝面前,坦诚自己虚度了一生。然而,克努尔普却被告知,自己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给芸芸众生带去对自由的一点思念之情。 《漂泊的灵魂》第一部分《早春》发表于一九○八年,和第二部问世相隔有八年之久。这是黑塞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在一九三五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作家描绘吸引自己的东西,而克努尔普这个形象对我有极大吸引力。他是‘无用的’,可他很少干坏事,比那些有用人干坏事干得少得多,而评判那些人不是我的事。我深信,若是象克努尔普这样有才能而且富于活力的人在他的周围世界找不到一席存身之地,那么这个世界是和克努尔普同样有的。” 黑塞笔下所创造的这位无所事事者也吸引了另外一位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他认为这本散文小说是过渡年代中最美的小说集,“而《漂泊的灵魂》,这个浪漫主义世界孤独的晚生子,在我看来是小小德意志的不朽的一部分,是一幅风俗画,它同时象一首民歌,充满了纯洁的音乐”。
  • 荒原狼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是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名作,作者以摄人心弦的笔法,深刻地描述一个人如何冒着生命全面崩溃的危险,经历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外在折磨之后,开始他心灵的内在追寻,而去掌握住那种难以捉摸的人类存在意义的故事。书中主人翁哈拉反抗这个使人越陷越深、逐渐戕害人类灵魂的世界,他企图揭发这个时代的缺憾与病态。 本质上,这是一次地狱之旅,也是时而恐怖、时而勇猛的生命之旅。通过了浑噩的洪荒之境,他立定决心遍历炼狱,与混沌交战,而且担当一切罪孽,这就是本书的主旨。在追寻的过程中,哈拉历经一个似梦、似幻、似真的诡异奇境,他经历了无数虚幻的世界魔 幻的剧场,最后终于肯定:在这外在世界的表象之内,其实隐藏着无限的庄严、不朽与神圣;超越一切外在事物的野性与混乱,便是一个超然而永恒的世界。
  • 黑暗领域

    作者:薇儿•麦克德米德

    2007年的一天,一个女人走进了苏格兰警察局。为挽救身患绝症、需要骨髓配对的儿子,她向警方报告了一起失踪案,失踪者是她的父亲,失踪时间长达22年。 苏格兰顶级富豪格兰特爵士的独生女卡特和外孙亚当在22年前被无政府组织绑架,交付赎金时,卡特在混乱中被枪杀,仅六个月大的亚当则从此人间蒸发、生死不明。而凶手更是逍遥法外,让爵士痛苦半生,让警方颜面尽失。直到22年后,新的线索才再次出现。 传奇女督察凯伦同时接下了这两起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件,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两起案子开始产生错综复杂的交集:消失的马戏团、荒废的别墅、被塌方掩埋的骷髅...... 撕开层层迷雾,最终的真相是一个由人性的罪恶构成的巨大黑暗漩涡…… —————————————————————————— 英国推理小说女皇 钻石匕首奖得主 最完美巅峰之作 比《刑场》更震撼人心的深度 比《遥远的回声》更扑朔迷离的案情 埃德加最佳评论奖 夏洛克奖 双冠王之作 英国 BBC ITV 两大电视台御用作家 经典罪案英剧《心理追凶》原作者 继柯南•道尔 阿加莎•克里斯蒂后 英国推理小说当之无愧的代言人,树立推理界新的里程碑! ———————————— 本书荣获: *埃德加最佳评论奖——最悠久最权威的侦探小说获奖作品中挑选出的好评佳作 *夏洛克奖——英国最佳犯罪小说奖项之一 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她是这个时代最棒的。 ——《泰晤士报》 一部如刀锋般的小说,麦克德米德的写作充满了张力和权威。在阅读完之后,读者能够思考一些其他犯罪小说很难赋予的严肃问题。 ——《洛杉矶时报》
  • 文尼莎与弗吉尼亚

    作者:苏珊•塞勒斯(Susan Sellers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专家兼小说家苏珊•塞勒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由先后经历了丧亲、情人背叛与丧子之痛,晚境凄凉、一切尘埃落定后的文尼莎写给弗吉尼亚的12封长长的家书构成。这些“家书”不仅细腻呈现了两姐妹深挚的手足之情、微妙的嫉妒心理,也勾勒出她们各自在绘画和文学事业上不断进取、相互竞争而又扶持着一路走来的轨迹,同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布鲁姆斯伯里”这一英国现代主义文艺团体中的诸多代表人物的神采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