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墓畔回忆录

    作者: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忆录》:墓志铭既可指勒之碑石的诗体或散文体铭文,也可指任何类似墓志的悼念性质的文字。这部《墓畔回忆录》,也可算是作者给自己写的一种墓志铭。 鸟之将死,其名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 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 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 浪漫主义文学赞成者或反对者,回忆录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死亡文化之研究家或厌恶者,大中学生…… 一个挣扎着反抗时间的老人,终于敌不过时光的流逝,完成从摇篮到墓地的长旅…… 大约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圣马洛港外一座名叫格朗贝的孤岛上,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十年后,他被安葬到这里,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装饰,只有无名方石一块,上面立着粗硕的十字架。孤独地,骄傲地,默默地面对大海…… 这坟墓的墓志铭很长,名字就叫《墓畔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 希腊、罗马的墓地,常设在城郊的道旁;埃及的墓地,常设在尼罗河畔;惟有作者的这墓地,选在汹涌大海的波涛声里……
  • 坎特伯雷故事

    作者:杰弗雷·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是一部诗体故事集,大部分以韵诗形式写成。全书收有一篇总引和二十三篇故事,其中散文两篇,其余都是诗体。讲述了一群香客到坎特伯雷城去朝圣的路上,为解闷而各人所说的奇异故事。这群人来自社会各阶层,有教士、武士、修女、大学生、工匠等等,他们的故事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作品以幽默和讽刺为基调,刻画了不同阶层的人物,讽刺封建社会的丑恶,揭露社会的腐朽,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世俗享乐。其间以短小的戏剧场面串连,故事的内容和文体各异,并符合每一个讲述者的身份。
  • 草叶集

    作者:惠特曼

    《草叶集》收录了惠特曼从一八五五年初版的十二首诗发展到一八九二年的四百零一首诗,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所以说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史诗,也是十九世纪美国的史诗。
  • 白夹竹桃

    作者:[美] 珍妮特·菲奇

    阿斯特丽德今年15岁,母亲英格丽德是位诗人。她们的生活不同凡俗,也充满快乐,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男人来到她们的生活中,英格丽德狂热地爱上了他。在被抛弃以后,英格丽德用自己最喜欢的夹竹桃花毒死了他。阿斯特丽德目睹母亲被捕,被判终生监禁。这个事件改变了母女俩的生命。突然之间,阿斯特丽德孤苦无依,一切只能依靠她自己。 在洛杉矶的若干个收养家庭之间辗转的日子里,阿斯特丽德明白,如果要在她所面对的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活下去,就必须努力掌握生活的技艺,于是她不顾一切的用身边流变不居的环境锻造自己的品性,而母亲的影响通过一封封信件,从铁窗后面传递到阿斯特丽德身上,这几乎是她生活中唯一恒久的东西。 这是阿斯特丽德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三年,在奥德赛一般的旅程中,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收养家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规矩,不同的危险,而她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教训。要摆脱过去,获得自由,她必须了解独立和勇气的价值,学会愤怒与宽恕,爱与生存。这是一段自我救赎和自我发现的旅程,痛苦换来的是成熟,欢乐和真正的独立。
  • 女孩闲念

    作者:珍妮.雷恩

    这是一本没来由的书,也是一本有来历的书。它是一本女人的书,也是一本男人的书;它是一本轻飘飘的书,也是一本沉甸甸的书。作者以女子自况,看似通篇都使用了“女性话语”,但表达见解时却总是掩盖不住男人的霸气。篇目虽不算多,但视野广阔,细腻处洞察秋毫,孟浪处又往往一针见血,无形中印证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之轻”。
  • 穆旦译文集(8卷本)

    作者:查良铮

    本译文集收入穆旦先生所有主要的译作,它们共分为八卷: 第一卷 唐璜(上) 第二卷 唐璜(下) 第三卷 拜伦诗选济慈诗选 第四卷 雪莱抒情诗选布莱克诗选英国现代诗选 第五卷 欧根·奥涅金普希金叙事诗选 第六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上) 第七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下) 第八卷 丘特切夫诗选 朗费罗诗选 罗宾汉传奇 这些译作最初是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集中出版,根据译者家属的意见,没有刻意追求当时的译名与现今译名的统一,尽可能地保留了译者原先的译法。有的译作当年发表时没有前言,有的译作只有后记;此次结集出版,基本上保留原貌,没有增补前言或后记,特此说明。
  • 彷徨少年时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这部《彷徨少年时》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艰难历程。全篇以黑塞标志性的抒情笔调写就,是一部描述贯彻真正自我过程的、探索自我命运的心理小说,可以说是黑塞纪念碑式的名作。
  • 犹太人的命运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犹太人的命运:茨威格的心灵世界》内容为:“读历史不能深信不疑,而是应当好奇般地加以怀疑,因为看来是铁面无私的历史依就屈从于人类对传奇和神话的强烈爱好——它有意和无意地把少数几个主角加以英雄化,而把日常生活的主角,第二流和第三流的英雄人物推到黑暗之中。但传奇恰是通过诱惑,通过求全求美的光泽,而成为真理的最危险的敌人,因此去经常对它加以验证并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就成为我们的义务。” “在一次性认识到的伟大面前毕恭毕敬,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在官方的神圣权力面前卑躬屈膝没有比这更灾难性的了!” “我们必须永远把历史内部中正在添加的和已经添加的重新改正过来,给真正的业绩以纯正的和公正的尊敬,以此来对抗人类那种在成功面前低声下气的不可抗拒的压力。”
  •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作者:朱维之,赵醴,崔宝衡,王立新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南开文学教材系列丛书
  • 遗失翅膀的天使

    作者:海伦·奥耶耶美HELEN OYEYEMI

    洁思米躺在妈妈的衣柜。 她搞不清楚自己算是很白的黑人,还是很黑的白人。 ——妈咪,世上曾经有另一个我吗? ——洁思米,你活在三个世界。 洁思米·哈里森是一个早慧而常惹麻烦的八岁女孩,母亲是尼日利亚人,父亲是英国人。她在学校不受欢迎,自闭又容易暴躁。她成日独自呆在卧室里写俳句,有时会躲进衣橱呆上一整天。在一次去尼日利亚的假期中,她遇见了一个名叫TillyTilly的神秘小女孩,看起来她正是自己一直想要的那种朋友。她小小的身体里似乎有大大的能量,总是鼓动洁思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洁思米觉得自己渐渐陷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 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作者:湯瑪斯·佛斯特

    擁有20年教學經驗的英文教授教你讀懂文學作品。 內容生動活潑,援引各類文學作品,包括小說、短篇作品、電影、戲劇、詩歌、卡通、歌詞等等。 讀書會最佳參考書籍。 包羅萬象的建議延伸閱讀,豐富你的閱讀視野。 當小說主角啟程旅行代表什麼意思?和人共享一頓飯代表什麼意思?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成落湯雞又代表什麼意思?小說或是詩歌其中蘊含的意思,其實遠超過表象所看到的。文學作品中無所不在的象徵,你覺得代表什麼意思?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的意外轉折,作者這樣安排代表什麼意思?這些隱晦的不確切,讓文學作品看來撲朔迷離,讓你覺得頭大嗎?
  • 后来

    作者:[英] 罗莎蒙德•勒普顿

    学校教学楼着火了,他们在里面,都在里面。 滚滚浓烟染黑了夏日湛蓝的天空。格蕾丝跑到学校的时候,发现儿子亚当安然无恙地待在教学楼外,而女儿珍妮却还在教学楼里。格蕾丝冲进烈火熊熊的大楼,在浓烟和火舌中找到珍妮。拖着她下楼时,却被坍塌的重物压住…… 恢复知觉时已是在医院,格蕾丝发现自己和女儿的灵魂都能够自如行动,而身体都已是重伤。惊人的消息传来:八岁的亚当被指控是纵火者!可她俩都知道,这个优雅、善良的孩子绝不会做这种事。 格蕾丝不停奔走,终于发现了事件背后的惊天阴谋,但是没人能看得见她和珍妮,也听不见她们说话。此时,珍妮的生命迹象已岌岌可危……
  • 妹妹

    作者:[英] 罗莎蒙德·勒普顿

    现在,我能够允许自己做的只有思念你。除了二十一年来一直爱你之外,我一无所有。前所未有的恐惧在我周身弥漫开来,我不再是谁的姐姐了。 碧翠丝和远在伦敦家乡的妹妹有着天差地别的生活境况,她在纽约生活优越,而妹妹黛丝只是伦敦一个生活窘迫的艺术院学生,但她很爱自己的妹妹,她们共同分享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琐事,虽相隔万里,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打破她们之间的亲情牵系。 碧翠丝已经很久没有回自己的家乡了。伦敦,对她而言,已经变成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她以为自己的生活会一直这样稳定淡然地走下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打乱了她的全部人生。妹妹失踪了。碧翠丝搭乘第一班飞机回到了伦敦,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噩耗:黛丝的尸体在海德公园被发现了。 刚刚经历婴儿死产的不幸,黛丝一直未能从严重的产后忧郁症中走出来,所有人都推断她是自杀身亡,包括警察、碧翠丝的朋友、未婚夫甚至她的母亲都认定了这个事实。然而,只有碧翠丝知道,妹妹的死肯定另有原因。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样?碧翠丝真的了解自己的妹妹吗? 独自调查真相的碧翠丝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随着那些困扰她的谜团被层层揭开,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碧翠丝终于明白了妹妹所遭受的一切,也把自己一步步推向危险的深渊……
  • 上帝的指纹(上下)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

    《上帝的指纹(上下)》是通过探寻人类史前文明而思考人类的现在并预言世界未来的力作。在这部启示录般的作品中,作者以其令人震惊为智慧为一读者描绘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史前文明正以故土人家料的方式复苏于当代世界,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未来。 从中美、南美到北非和中亚,作者深入史前文明的幽秘禁地,以一种全新而大胆的视角重新回溯人类文明史,明察暗访、旁征博引,破解上帝留下的指纹……。 《上帝的指纹(上下)》不仅是对人类的神话、文明、历史、地理、建筑、数学、天文、科技的创意性探索,更是一部古文明奥秘历险的巨著。 人类文明开启之前,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在南极进行缜密的地理勘探?为什么世界各国神话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类生存周期是约六千年?古埃及胡夫金字塔铭刻的预言提示了人类的终结期,古印第安人的一个传说为什么也有一个基本相似的“末日”时间表?……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远古文明诱惑,葛瑞姆?汉卡克鼓起改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勇气,“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作者用他深情又深远的目光,深入到地球这个小小星球上现存的几乎所有的远古文明。以宇宙文明的高度观测着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现代文明解释不通的不可思议的人类文明,运用地球物理学、天文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神话学、建筑学等等理论,穿过无底的时间黑洞,烛照人类远古文明的幽幽秘境。
  • 马尔多罗之歌

    作者:[法]洛特雷阿蒙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 沙与沫

    作者:纪伯伦

    《沙与沫》内容简介: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近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 造船厂

    作者:[乌拉圭]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五年前,“收尸人”拉尔森病魔缠身,身无分文,被市长逐出圣玛利亚市。如今,他怀着复仇之心回来了。然而,鬼使神差,他见到造船厂老板佩特鲁斯和他十六岁的独生女安赫莉卡•伊内丝。拉尔森爱上了古怪的安赫莉卡。他要娶她,要干一番事业。于是,他找到佩特鲁斯,当上了造船厂的总经理。 这是一家怎样的造船厂?佩特鲁斯已经破产,债台高筑。总经理拉尔森、技术经理、行政经理都是光杆司令。他们他们终日沉湎在海市蜃楼之中,穷得吃不上饭,脑海里的财富却堆积如山。四个人做的事情,个个心知肚明,那就是装蒜:煞有介事地天天上班,不迟到不早退,翻阅订单,查财务报表和合同,核对图纸…… 终于有一天,闹剧出了格,游戏成了脱缰的野马。游戏人生的结果,就是人生被游戏…… 南美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胡利奥•科塔萨尔 奥内蒂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是我们现代派文学的基石。在叙事的智慧和对文学想象的挚爱方面,他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 ——卡洛斯•富恩特斯 奥内蒂是现代南美文学的经典和巅峰。 ——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 他的每一本书,每一个故事,都仿佛一部尚未写作就已存在的长篇小说巨作中的部分篇章,仿佛一幅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地图的局部,那是虚构的圣玛利亚和真实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的城市风光。 ——安东尼奥•穆尼奥兹•莫利纳
  • 爱默生随笔

    作者:[美] 爱默生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林肯称誉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当代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卢姆干脆宣称:“爱默生就是上帝”。 爱默生是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的领袖,对诸如梭罗、惠特曼、霍桑和狄金森等重要作家起了催化作用。他是欧洲浪漫主义在美国的分支超验主义的发言人,曾给当时美国的思想运动指明方向。一度光芒四射的超验主义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趋黯淡,他以个人为中心的精神基础也大部让位给现代的存在主义,他陶冶内心世界的主张则已被集体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所忽视,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却永远使人感到新颖,他曾探讨的重大问题也继续向我们提出挑战,而他设想过的解决方法从历史角度来看也令人肃然起敬,历久而弥新。他的思想和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化名人如尼采、梅特林克、柏格森等都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得益非浅。总之,他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一文化巨匠。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写成,而其中的大部又是由演讲加工而成。他的作品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语言洗练,取喻生动,说理透彻,犹如密西西比河水滚滚而来,有一发而不可收的磅礴气势,形成影响深远的“爱默生式风格”。《爱默生随笔》的选篇遍及《演说词》、《随笔集》、《代表人物》和《英国特色》诸文集,虽非全集,却也搜罗泰半,选目既广且精,译文又审慎讲究,实在称得上一个既全面又精到的选本。
  • 音乐课

    作者:(美)维克多·伍顿

    本书讲述了一个年轻贝斯手的故事,他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的过程中遭遇瓶颈,无法突破的他只能整日在家里不断练习。这时,一个陌生人从天而降般地出现在他的家里,他行事古怪,散发着异样的魅力。陌生人名叫迈克尔,他给年轻人上了十二堂发人深省的音乐课,每次上课都以音乐的一种元素为主题,如节奏,音调,聆听,技巧,感觉等等,每堂课迈克尔都带领他面对一次奇遇,比如在山林中追寻动物的足迹,在湖边倾听神秘的蛙声,召唤飞翔的鹰,认识仅十一岁的天才贝斯手。自始至终,这位老师都在透过音乐讲述生活,十二堂课抽丝剥茧般的展示着音乐与人生惊人的相似之处,全文虽然以对心灵与乐感的启发为主,却并不说教,其迷幻色彩与不可预知的情节走向更像一篇悬疑与奇幻并举的小说。 在每次迈克尔与贝斯手的交谈中,关于音乐与人生的言论总是不失惊心动魄,发人深省。音乐课一节一节的推向高潮,贝斯手在最后一堂课时,在不知是梦是醒的情况下,竟然得以与音乐本身对话。十二堂课全部结束后,贝斯手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精彩,但是迈克尔和其他几位音乐老师的出现,和亦真亦幻的经历,却依然是个谜,时间越久远,越不知是虚是实。直到有一天,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袭来,在一束光的指引下,他来到了一扇门前,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然后见到了一个与自己以前的处境十分相似的年轻人,而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位和迈克尔一样的精神导师。
  • 懒人闲思录

    作者:杰罗姆·K.杰罗姆

    《懒人闲思录》出自英国幽默名家杰罗姆之手,这位“懒人”思想家善于从“懒人”的视角静观众生世相。平谈的生活细节一进入他的文章,就会妙趣盎然,栩栩如生。在这些文章中杰罗姆运用幽默冷峻的笔触展现了19世纪英格兰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