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战争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战争》摒弃了传统小说里最起码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着眼点仅在物质的世界。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存在于万物之外的人早己不存在。他们对物质的欲求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所能负载的程度,这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由欲望而生的贪婪、饥渴、失望、仇恨、绝望挤得满满而终至爆炸。战争无所不在,不但在物质中发生,还在时间中发生,还在灵魂深处精神世界里展开。人类非常可怜,他们几乎无处可逃,物质挤压了他们站立的空间。 在《战争》中,作者的敌人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词语。它无所不在、无法把握,细微得不可触摸,庞大得不见首尾。词语还是他的武器。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挣扎,在跳跃,在杀戮,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不需要严谨的篇章布局。“无所不在的词”,在扼杀思想,在挑起战争,在充当先知,在书写现代的《创世记》。
  • 一只狗的遗嘱

    作者:(美)尤金·奥尼尔

    不管我睡得多沉,依旧能听到你们的呼唤,死神也无法阻止我,对你们欢快地摇尾巴的心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倾情之作,最真诚的情感告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语言,献给曾经爱过或者失去过狗狗的人,继《再见了,可鲁》《巴别塔之犬》后,让人潸然泪下的经典之作。 除了爱和信赖,我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留给他人。我将这些留给所有爱过我的人,尤其是我的男主人和女主人,我知道他们会为我的离去献上最深切的哀悼。 我的悲伤来自即将离开我所爱的人,而非死亡。狗并不像人一样惧怕死亡.我们接受死亡为生命的一部分.而非一种毁掉生命的恐怖灵异。有谁能知道死亡之后又是什么呢? 我希望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一旦有了我之后,便无法再生活在没有狗的日子里。
  • 博尔赫斯口述

    作者:(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收入《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博尔赫斯口述》、《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三个博尔赫斯散文集子。 博尔赫斯曾经“冒着犯下时代错误的危险”,虚拟了一个百年之后关于自己的百科词条,极有博尔赫斯风,节选如下: 博尔赫斯,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 作家和自修学者,1899年生于当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去世日期不详,因为作为当时的文学品类的报纸在当地的历史学家们如今正在评述的那场大战乱期间全部遗失了。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他是诺拉•博尔赫斯的哥哥。他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在文学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致命的局限。……他喜欢写短篇小说,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爱伦•坡在赞赏某些东方国家的诗风时说的那句名言:“没有别的什么更像一首长诗。”……他虽然只是在日内瓦受过正式的中学教育,却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过课。他是卡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有传闻说他在考试中从不提问,只是请学生随意就命题的某个方面发表见解。他不限定日期,总是说他自己就没有日期的概念。他讨厌开列参考书目,认为参考书籍会使学生舍本逐末。 他庆幸自己属于其姓氏所代表着的资产阶级。他觉得平民和贵族全都耽于金钱、赌博、体育运动、民主狂热、追逐功名和争出风头,几乎没有差别。他于1960年前后加入了保守党,因为(他说)“它无疑是唯一不会煽起狂热的政党”。 有一大堆专题和辩论文章断言博尔赫斯一生中享尽荣华,这种名声至今仍然让我们疑惑。我们发现对此最不理解的竟是他本人。他生平就怕人家说他虚张声势和言不由衷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已经秘不可测,我们将继续探究其中的奥妙。 尤其不应忘记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适逢国家处于没落时期。他出自军人家庭,非常怀念先辈们那可歌可泣的人生。他深信勇敢是男人难得能有的品德之一,但是,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信仰却使他崇敬起了下流社会的人们。所以,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通过一个杀人凶手之口讲出来的故事《玫瑰角的汉子》。他为谣曲填词,讴歌同一类的杀人犯。他为某个小诗人写了一篇感人的传记,那人唯一的功绩就是发掘出了妓院里的常用词语。独幕戏剧的作者们早已营造出了一个本质上属于博尔赫斯的世界了,但是有教养的人们却不可能胸怀坦荡地欣赏那些节目。他们为那个给了他们这一乐趣的人欢呼叫好是可以理解的。他秘而不宣的而且说不定竟是下意识的苦心则是编造出一个压根儿就未曾存在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神话。因此,年复一年,他于不知不觉中而且完全没有料到竟然助长了对残忍暴行的推崇,这种推崇最后演变成了对高乔人、对阿蒂加斯和对罗萨斯的崇拜。 …… 博尔赫斯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想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描写着。” …… (全文收录于“博尔赫斯作品系列”,为“代序”。)
  • 斯佳丽

    作者:里普利

    《名著文库 093:斯佳丽: 续集》(第10辑)(译文)讲述六十多年前,玛格丽特·米切尔以瑞特·巴特勒离斯佳丽而去结束了《乱世佳人》的故事。但以斯佳丽的一段内心独白为两人日后的感情纠葛埋下了一个伏笔“……明天我要想出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南方女作家亚历山德拉·里普利从几百人中被选中,续写《乱世佳人》。她数易其稿,终于写出了“明天”的故事:《乱世佳人》续集《斯佳丽》。作者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斯佳丽与巴特勒、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她对巴特勒、对故乡爱尔兰、对爱尔兰的亲人们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其中不乏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描写。
  • 蝴蝶梦

    作者:达夫妮·杜穆里埃

  • 三个火枪手

    作者:大仲马

    《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的成名作,是他创作的一部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杰出通俗小说。 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思想内容上也真实地再现了17世纪上半叶法国的政治内幕。 一个多世纪以来,《三个火枪手》已被世界各国译成多种文字,尽管人事沧桑,星移斗转,该书始终风靡于世,胎炙人口,一直畅销不衰,成为一部受世人推崇的世界文学名著。
  • 莫瑞斯

    作者:[英] 爱·摩·福斯特

    这是一部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莫瑞斯和克莱夫是剑桥大学的同学,他们背负社会歧视的压力相爱三年,克莱夫突然提出中止这段感情,遂与安妮结婚。这一变故使莫瑞斯几乎精神崩溃,走上自杀的道路。他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谴责自己有罪,直到遇见深爱他的猎场看守者阿列克为止…… 原文初稿完成于1914年,萧乾与作者福斯特交谊甚深,是有幸读到此稿的唯一的中国人。萧乾去世后,其妻文洁若以全新的译本来纪念两位作家之间弥足珍贵的友谊。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负盛誉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该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引发了持续升温的“茨威格热”。 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这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都曾为女主人公而泣。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近期徐静蕾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获得国际大奖,更引发了一场“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情感模式的探讨。
  •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高中部分)(修订版)》主要内容:葛朗台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这座城市盛产葡萄酒,因此,酒桶的市价很不坏。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时,葛朗台已经是个富裕的箍桶匠了。他认得字,能写会算,四十岁时娶了木板商的女儿为妻室;买下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他向革命军承包葡萄酒,很捞了些钱。 拿破仑执政时期,他当上区长,还得到拿破仑颁发的荣誉团十字章。一八○六年,他又从丈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三笔遗产,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在收成好的年景,可以出产七、八百桶的葡萄酒,他还有十三处分种田,一百二十七阿尔邦草原。他由原来只有二千法郎的商人变为拥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大富翁。 葛朗台精明狡猾,他搞投机买卖,预计得“象天文学家一样准确”;论起他的发财本领,“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他会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俘虏打量半天再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的钱袋,倒进大堆的金银,然后安安宁宁的去睡觉,好象一条蛇吃饱了东西,不动声色,冷静非凡,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的。”在做交易时,他讨价还价,装口吃,把对方弄得晕头转向而陷入他的圈套,结果他让别人吃亏了,自己讨得了便宜。 由于吝啬和爱财,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是个锱铢必较的人物。他指挥一切、命令一切,亲自安排一天的伙食。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他的妻子象奴隶般的顺从。为了省钱,全家的衣服都由妻子、女儿缝制。她们整天做着女红,女儿已二十三岁了,葛朗台根本还没想到过要给她对亲。家里杂务由女仆拿侬包办,她“象一条忠心的狗一样保护主人的财产”。她身躯高大,象个掷弹兵,雄赳赳的脸上生满了疣。 经常出入葛朗台家门的客人有两家六个人: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公证人、神甫克罗旭夫妇和他们的侄子特•篷风)和银行家台•格拉桑一家(格拉桑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阿道夫)。这两家人上葛朗台家来,目的是为了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这一切,老奸巨猾的葛朗台都看在眼里。他知道他们为了金钱和赔嫁,才争夺他的女儿。于是他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为钓饵来“钓鱼”,以便从两边捞到好处。 葛朗台在巴黎的同胞兄弟因无钱偿还债务,破产了。他准备自杀。临死前,他打发儿子查理来投奔伯父。查理二十二岁,比欧也妮小一岁。他是个俊俏的后生和花花公子。他带了“巴黎最漂亮的猎装,最漂亮的猎枪,最漂亮的刀子,最漂亮的刀鞘。他也带了全套最新奇的背心”来到伯父家。 欧也妮自出生以来,没有离开过索漠城一步,她整天只知道缝袜子,替父亲补衣裳,在满壁油腻的屋子里过生活。家里也难得来生客。初次见到这样一位标致的堂兄弟,弄得她神魂颠倒。她认为查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妙人儿”。他那光亮而鬈曲有致的头发散出一阵阵的香气。她尽量闻着、嗅着,觉得飘飘然。他那漂亮的精美的手套,她恨不得去摸它一下。她也羡慕查理的小手、皮色、面貌的娇嫩与清秀。查理的来到,使公证人和银行家都忧心忡忡起来。他们担心欧也妮会被堂兄弟查理夺去。 欧也妮高大健壮。她没有一般人喜欢的那种漂亮。但她的美是一望而知的,只有艺术家才会倾倒。她的“前额带点儿男相,可是很清秀,象斐狄阿斯(希腊大雕刻家)的邱比特雕像。贞洁的生活使她灰色的眼睛光芒四射”。恬静、红润的脸上放着光彩,象一朵盛开的花。她对堂弟表现出异常的关心。她瞒着父亲尽量招待堂弟吃喝得好些。并把自己的私蓄掏出来待客。葛朗台却不愿意多花钱。他要女仆拿侬用乌鸦做汤招待侄子。拿侬说乌鸦是吃死人的。葛朗台说:“我们便不吃死人了吗?什么叫遗产?” 葛朗台从弟弟来信中,得悉弟弟破产了,把儿子托给他监护。然而,葛朗台不愿承担什么义务,更不愿把查理这个包袱背在身上。他打算立刻把查理打发到印度去。可是,当天夜里,他又转了个念头,表示要挽回亡弟的名誉。只是这事要做得自己不花一个子儿,又博得了“有义气的哥哥”的好名声。 于是,葛朗台有生以来举行了第三次请客。客人自然又是公证人和银行家两家。因为有求于人,葛朗台又装口吃。他结结巴巴地说:他要清理弟弟在巴黎的债务,不被宣告破产,但必须把债权证件抓在手里。公证人克罗旭表示愿意到巴黎去办这件事,但来往旅费要葛朗台出。银行家则表示不要葛朗台付旅费,他可以到巴黎去照办。葛朗台自然是赞同银行家的主张,并且感到满心喜悦。在银行家上巴黎后的第三天,葛朗台让查理签了一份放弃父亲遗产继承权的声明书,然后要他填写一份申请出国的护照,把他打发到印度去。 欧也妮偷看了查理写给朋友的信件,更加引起她对破产堂弟的同情。她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堂弟作盘缠。查理回赠给他一个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欧也妮表示一定要等他回来,查理也表示了同样的决心。然后,他便启程到印度去了。 葛朗台每逢新年,都有把玩女儿积蓄的习惯。一八二○年新年到了,他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她把钱送给了堂弟。于是葛朗台大发雷霆。他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他顽强、严酷、冰冷,象一座石头。”为此,妻子被吓病了。 公证人克罗旭以利害关系劝葛朗台和女儿讲和。他说,如果葛朗台的妻子一旦死了,欧也妮可以以女儿的身份继承母亲的遗产,而他们夫妇的财产是从未分过的。葛朗台害怕了,才把女儿放出来。 有一天,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查理赠送的首饰盒,恰好被葛朗台撞见了。他看到首饰盒上的金子,眼睛里发出亮光,把身子一纵,向首饰盒扑去,“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他把首饰盒抓在手里,准备用刀子把金子挖下来。欧也妮急了,她声称如果父亲敢碰盒上的金子,她便用这把刀子自杀。父女争执起来。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晕过去,他才住手。此后,葛朗台的妻子的病便一直没有好过。一八二二年十月。这位可怜而懦弱的太太死了。葛朗台通过公证人让女儿签署了一份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证件,把全部家产总揽在手里。 一八二七年,葛朗台已经八十二岁了。他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了解财产管理的秘密。他不能走动,但坐在转椅里亲自指挥女儿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堆好。当女儿将储金室的房门钥匙交还他时,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里,不时用手抚摸着。临死前,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一般。他说:“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作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后他唤欧也妮前来,对她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他死了。 欧也妮已三十岁了,还未尝过人生的乐趣。葛朗台死后,她变得富有了,但她仍是孤单一人。对她来说财富并不是一种安慰,她需要的是温暖和爱情。七年来,她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她把他留给她的首饰盒,当作随身的宝物。可是,他去后连个音讯也没有。 查理在印度发了财。他从事人口贩卖、放高利贷、偷税走私,什么都干。只要能发财,他心狠手辣,贪婪到了极点。真不愧为葛朗台的子孙!他和各种肤色的女子鬼混,早把堂姊忘得一干二净了。一八二七年,他带着百万家财,搭船返回法国。在船上,他认识了一个贵族特•奥勃里翁侯爵。侯爵有一位奇丑而嫁不出去的女儿(长得象只蜻蜓)。查理为了高攀,竟和侯爵小姐订了终身。他写信给欧也妮,并寄还六千法郎的赠款,外带二千法郎的利息。 欧也妮被查理无情的行为吓呆了,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最后,她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初级裁判所所长特•篷风,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因篷风只为了钱才追求她,她可以把钱给他,而情感上则让她自由。几年后,特•篷风当了法院院长。可是当他当选为索漠城议员的第八天,他死了。欧也妮三十三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名誉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 荷马史诗(上下)

    作者:荷马

    《荷马史诗》(上下)由《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构成:《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大著,叙述的是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歌颂了与异族战斗的英雄;《奥德赛》叙述的是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十年重返家园的故事。它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其内容丰富多彩,堪称人类童年社会的“百科全书”。 《荷马史诗》(上下)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其内容丰富多彩,堪称人类童年社会的“百科全书”。《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大著,叙述的是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歌颂了与异族战斗的英雄。《奥德赛》叙述的是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十年重返家园的故事。
  • 加缪全集(全四册)

    作者:柳鸣九,沈志明 主编

    《加缪全集》收录作品齐全,它是按照法国加里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翻译过来的,不仅重译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等著名小说,而且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而且还有加缪基本完成、但尚未定稿和出版的小说《第一个人》。全书之前有柳鸣九写的长篇总序,简明扼要地评析了加缪的生平和作品,对时代背景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见解,对于读者极有参考价值。
  •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德] 米切尔·恩德

    “幻想文学”是当今世界儿童文学的主潮流,它以奇丽诡异的想像、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深切关怀,产生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艺术魔力,从而让儿童读者乃至成人读者沉浸其中,如醉如痴,不能自拔。   米切尔·恩德创作了许多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了毛毛、巴斯蒂安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女孩、男孩艺术形象,但他本人压根就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他甚至根本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确实,米切尔·恩德的作品孩子们喜欢读,成年人也喜欢读。在一个平凡的没有灵魂的时代,米切尔·恩德以他不朽的作品,挽救了一个几乎要失去的王国,即幻想世界。今天,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设有米切尔·恩德纪念馆,全世界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不朽的心路开拓者和不倦的寻梦人。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恩德另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德国,它就像《西游记》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这部著作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巴斯蒂安在上学的路上意外地发现一本奇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幻想王国正在毁灭,天真女皇生命垂危,只有一个人间的小孩为她起一个新的名字,她和幻想王国方能得救。于是巴斯蒂安被拉进故事之中,成了天真女皇和幻想王国的拯救者。这本书大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小故事,每个小故事既可独立成章,又互相关联;内容既是幻想世界的故事,又是现实世界的故事。其想像之丰富,情节之曲折,篇幅之长,都堪称恩德的巅峰之作。
  • 吹小号的天鹅

    作者:[美] E·B ·怀特

    《吹小号的天鹅》讲述路易斯是一只生来就哑巴的雄天鹅.为了说出自己的想法,路易斯学会了在石板上写字.可是其他天鹅是不认字的,路易斯还是没办法向它心爱的雌天鹅倾诉衷肠。为了帮助路易斯,天鹅爸爸从乐器店里偷来了小号.路易斯练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从小号里吹出了心底深处的歌.乐声不仅打动了塞蕾娜,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赞赏.生活的道路,在路易斯眼前,越来越宽广.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动人故事.当代文豪约翰•厄昔代克由衷感叹:“能有这本书,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Trumpet of the Swan
  • 小男人

    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序》节选 by陈玉立(译者) 这是一本适合于成长中的少年阅读的书。那些在户外疯玩得太久的男孩们,这本书能让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这是一本饶有兴味的书,一本极易点燃儿童们阅读欲望的书。即使是那些一旦让他们拿起书来就愁眉不展的孩子,也会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他们会发现,书中的孩子耐特、丹、汤米、德米、埃米尔、南、黛西……原来都是自己非常稔熟的朋友、整日耳鬓厮磨的小伙伴,甚至就是他们自己。他们会发现,书中的孩子所想所做的也正是他们自己所想所做的。在日常生活中功课和玩耍填满了他们的所有时间,没有空暇对自己的行为掂量轻重,而在读这本书时,他们的心智却不知不觉地被书引导着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判。 对于那些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童真的成年人,那些对生活怀抱真诚渴望的人们,这本书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回某种不经意中已经失去而又恰恰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们回忆童年时,无论曾经充满着怎样的艰辛,总有一些地方闪耀着美丽而动人的光彩。这些闪光的亮点,其实就是人生的原初信念。正是这原初信念的发育壮大,支撑起个体生命的大厦。我们都同样地犯过错,有过过失,并为之痛悔不已。这些都和闪光的亮点一起被我们带到成年,冥冥中支配着我们。倘若童年的生活犹如一段旋律不断地从我们的心头响起,那我们现在的生活也许会减少许多沮丧和一些我们并不乐意要的东西。童年生活既真实而又浪漫,它总是那么生机勃勃,从不失去希望。当家长与老师的作用力随着自己长大而渐渐退居我们生活的边缘时,我们可以深信不疑的就是我们的童年记忆、个体生命的初始历史。也可以说,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 遥远的房屋

    作者:亨利·贝斯顿(Henry Beston)

    在美国东部的科德角海滩上,曾经有一座孤零零的“水手舱”,贝斯顿在这座房子里,与大海相伴生活了一年,在这,他聆听着涛声的节奏,感受海滩四季的变幻。他看到了大海的温柔和狂暴,沙丘的包容和冷峻,还有形形色色的生命之旅…… 那所遥远的房屋,30年前已经葬身大海……
  • 审判-卡夫卡长篇小说全集

    作者:F.卡夫卡

    高级银行职员K莫名其妙地被捕后,经历了一连串错综复杂的查访。小说在独特而神秘的气氛中进行,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法洞悉其构造、无法了解其意义的宇宙,终身面临生命的审判。 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W.H.奥登   如果我说出卡夫卡这个名字,人家会问我你说的是谁,如果我说他是奥地利人,犹太裔,现在是捷克人,大家会对这个外乡人表示鄙夷。但如果我又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人家会把我当成一个无害的神经病人。               ——博尔赫斯   19世纪沉睡的幻想被F.卡夫卡突然唤醒了。卡夫卡实现了梦幻和真实的融合——这一点是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极力提倡却从未真正做到的。……它的实现却需要一种特殊的……只被卡夫卡发现的炼金术。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人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个领域,幻想能够如同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米兰·昆德拉
  • 爱的教育

    作者:(意大利)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意大利语“克奥勒”是心、爱情、诚意的意思。亚米契斯以“克奥勒”来表达,可能是基于:“意大利在政治、领土、民族方面虽然已完成统一,但真正的统一,应该在于心灵的统一。”小主人公安利柯升入了四年级,在这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高尚正直的卡隆、真诚热情的可莱谛、刻苦顽强的泼来可西、品学兼优的代洛西、不幸的耐利、虚荣的华悌尼、坏孩子勿兰谛……书中以小主人公充满爱心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故事,同时也阐明了一个道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培养孩子的一颗爱心。打开这本书,一起来接受一次“爱的教育”。
  • 海底两万里

    作者:儒勒·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插图本)》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0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小说由四个半人和一艘潜水艇构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名著名译插图本•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前有《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后有《神秘岛》。作者想像力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人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种年龄的读者。而且,凡尔纳的幻想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为依据;他所预见到的很多器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
  • 英文原版引进 廊桥遗梦

    作者:(美)沃勒

    What is it in a story that takes it to 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 for three years or 156 weeks? When I read this book, that was what I wanted to know. I look at the book on the shelf and think, "What was there that I just did not get?" The love story set in the 1960s is about Robert Kincaid, a renowned photographer, and a Francesca Johnson, a farm wife. The story is based on her diaries and the personal effects he had sent to her after he died. She is secluded and alone much of the time. When Robert comes to photograph the bridges, her family is away at the state fair. They are, like Romeo and Juliet, star-crossed lovers who will only remain in each other's hearts and minds for all of their life, though they only shared four days. Her diaries indicate that for about thirty years Francesca maintained the emotional contact she committed to Kincaid by seeing his photography in National Geography, news clippings, and reading the articles written about him. It is easy to be in love for four days. Anyone can. New love is exciting, romance is thrilling, and a new lover's touch is magical. Yes, it will last forever -- if you do not have to wake up to reality. It was simple to see this aspect of the enchantment about their story. Francesca wrote of the agony that she felt when choosing whether to go with Kincaid or stay with her family, her children. This was the crux of her story; stay with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or run off with a stranger. I could never understand that, my child is first. Today the book is on my daughter's shelf, and she knows more about the emotions that drove Kincaid and Francesca than I ever will. I am too practical; but she tells me I have never loved as they did -- and she just might be right because I still wonder why this book sold millions. Suspend disbelief and enjoy the romantic interlude. Perhaps I should have seen the movie (I am a Clint Eastwood fan). For me the book was worth three stars, but the millions of people who loved this book and movie cannot all be wrong, so it must be a five. I guess I will give it a four. Victoria Tarrani from Amazon.com
  • 格列佛游记

    作者:(英)斯威夫特(Swift,J.)著,(

    格列佛于1699年开始第一次旅行,在海上遇到风暴,到了一个叫做利力浦特的国家,那儿的人只有15厘米高。他后来逃走了,回到家乡。可是不久又进行下一次旅行,先是到布罗卜丁奈格,然后是勒皮他和拉格奈格,最后到了更为奇怪的慧驷国…… 作为一个年轻人,格列佛为人类、为他的祖国――英国而自豪。他在这些奇特的国家旅行,与巨人、魔术师和马交谈,开始时他还为他们的异常主张和奇怪看法感到好笑。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他开始困惑,们心自问:“为什么我们人类要进行战争、撒谎、诈骗、互相残杀?难道没有更好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