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黑暗中的人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

    七十二岁的书评家奥古斯特·布里尔遭遇车祸,在女儿家修养,却常常失眠。为了打发漫漫长夜,更为了遗忘妻子去世和外孙女男友泰特斯横死他乡的悲痛,他躺在床上给自己讲故事。在他想象的世界里, “九·一一”事件没有发生,二〇〇二年的总统大选造成美国分裂,新的内战爆发了,而士兵布里克被迫执行的任务,就是杀死讲故事的人…… 布里尔渐渐向外孙女敞开心扉,讲述自己荒唐的婚外恋,也触及泰特斯遇害的真相。两个同命相怜的人在讲述故事中互相医治心灵的创伤,寻找生活的光明,也让读者庆幸在残酷的世界中还存在寻常的快乐。
  • 苏菲的选择

    作者:[美] 威廉·斯泰隆

    苏菲是一个拥有痛苦过去的波兰女子。在纳粹集中营里,她选择了让儿子活下来,而把女儿推向了焚尸炉;她像一只摇尾乞怜的小狗,卖命地为纳粹打印屠杀犹太人的报告;她忍受着德国医生、看守、甚至女管家的调戏、强暴、变态的凌辱;她违心地用自己的色相去诱惑纳粹司令官。恐怖、耻辱、罪恶和绝望的阴影笼罩着一颗碎裂的心灵。 战后,她在美国与犹太人内森相爱。他们疯狂地做爱,就像发狂的野兽在撕咬、搏斗,仿佛在释放最后的生命之火。多疑、狂躁的内森经常辱骂、殴打苏菲;苏菲怀着对犹太人负罪的心情,默默地承受着情人的暴虐,以解脱沉重的精神负担。每每如此,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痛苦和快感,才交织着达到高潮。 深爱她的作家丁哥带她离开了内森。但她却在一次狂热的做爱之后,选择了回到精神已经失常的内森的身边,重登那交织着痛苦与欢乐的眠床,拥抱着走向死亡…… 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目,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一。 获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位列美国兰登书屋“20世纪100部经典英语小说”名单。其它入选作品包括《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洛丽塔》等。 威廉·斯泰隆超越了自己的现实世界并跨越历史和文化的界限,无论文学评论家和读者都同样将他推举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时代的最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 字母的尽头

    作者:[加]查·斯·理查森

    五十岁的男主角安布罗斯·泽弗尔突然被告知身患绝症,生命只剩一个月不到。从小就对字母非常着迷的他,决定带着妻子按照A到Z的字母表顺序游历世界各地。他们从阿姆斯特丹开始,一路走过柏林、沙特尔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回忆甜蜜爱情的同时,也思考着现实和人生的意义。一张记录携手跨越终极旅程的字母表,一则生死爱恋之间询问人生得失的寓言,故事让人一口气读完,却会在掩卷后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2007年1月本书在加拿大上市,立即登上全国畅销榜,包括环球邮报、国家邮报、多伦多星报和麦克林杂志等重要媒体。8月,美国版推出,再获独立书商协会选书,美国各大媒体均给予好评,包括人物杂志、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报等主流报刊,甚至有书店工作者说:“如果这本书没有变成下一本《相约星期二》,那这个世界一定出了问题。”
  • 盖普眼中的世界

    作者:约翰·欧文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成名作,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故事的主轴是一个叫盖普的男人,他有个出身豪门望族的名人母亲珍妮。珍妮是未婚妈妈,她说:“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个人住,我想要一个小孩,可是我不想为此跟人分享我的身体或人生。”于是她一手扶养盖普长大,并花了许多精神扩展盖普的视野,甚至花钱让他和妓女一起过夜……在欧文的生花妙笔下,盖普的世界虽是个想象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中的恐惧与快乐、愤怒与爱、复杂与纯真,以及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轮转的故事,却照亮了真实的人生。本书曾荣获1980年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
  • 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德)歌德

    中国现代文学从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汇撞击而催生成长的,翻译不仅对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而且它也承担了思想启蒙和文化构建等时代赋予的使命,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为了全面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翻译成就,也让读者了解作家的另一个侧面,以及他们思想储备的重要来源,我们编辑出版这套《天火丛书》,选取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在书目的选择上,我们兼顾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当时的文学影响和作用以及当今读者的阅读要求与口味。 这些耳熟能详的曾经为几代作家提供滋养的名家名著或许你已经读过其他的译本,而这些现代作家的译笔也许生硬而拙朴,鲁迅便曾直言不讳自己的“硬译”,但他们绝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这其中浸润的是执着和真诚,是移来他山之石的责任和使命。这些翻译著作是他们与外国作家心灵交流和对话的通道,是他们观察社会看取人生的窗口,也是他们文化价值取向的坐标。 本书是歌德(1749-1832)二十四岁时的处女作,他起先本打算写成诗剧,但终以四星期的时日写成这样一部抒情的散文诗式的小说,这书是以一七七四年三月初旬脱稿的。 书的内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不仅女主人公的绿蒂实有其人,就是男主人公的维特事实上也就是歌德自己。 这书出版后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也发生了一种值不得欢迎的副作用——那就是受了陶醉的青年男女每因婚姻不自由即以自杀表示抗议,一时形成了所谓的“维特热”,学维特以手枪自杀者,甚至于多仿效维特死时的服装。
  • 城堡

    作者:[奥]卡夫卡

    K无从进入城堡。 我们一样。 他为了传袭下来的命运倾尽一生,最后发现自己走错了路。他死于意外。 而我们活在意外之中。 他以为自己能够进入城堡,他拿出耐心坚持到底,可是规则外的存在依然出现。他在中庸里徘徊,是细节对信念的篡改,情感始终是不大不小的破坏。 堂吉柯德在与风车大战中泄露勇敢,而K在一系列苦苦的追寻里求得挫败。 城堡是自己的心。 我们一直与自己相隔遥远,我们习惯于远距离的审度自己,直到由于长久的陌生而开始习惯,因为陌生的习惯再也找不到寻回自己的入口,入口的钥匙在我们心里,而我们的心,现在哪里? K不曾选择放弃。他始终未曾离开。他忠于命运,无论对错。 然而命运只有一个,他用隐约的狂热将意外预约。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别人的命运而他默认。 放弃是不是有所改观? 这不是一种佯装的借口,没有人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不经意间就走向了别人的旅途,不再回头。
  • 绝望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望》和我的他作品一样,不含有对社会的评价不公然提出什么思想含。它不升人的精神质,也不给人指导出一条正当的出路。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哄赶下台。热情很高的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会认为他从我的置已久的文稿中发现了形状新奇的东西,或者维也纳炸小牛肉式的梦,然而,如果仔细看一看和想一想,原来只不过是我的经纪人制造的一个嘲弄人的幻景。让我再补充一句,防万一,研究文学“流派”的专家们次应该聪明地避免随意给我加上“德国印象派影响”:我不懂德文,从没有读过印象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懂法文,如有人把我的赫尔曼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我将会兴趣盎然。
  •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海》为200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颁奖辞为:“《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地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小说讲述了艺术史家马科斯·默顿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努力去应付所有的混乱。然而,人生新的缺失却在不断地折磨他,过去的伤痕也被证实是难以克服的。他决定回到儿时曾经度假的海边小镇。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格雷斯先生和太太,带着世故的安逸坦然,而最吸引马科斯的是与他年纪相仿的类似家的双胞胎:沉默、没有表情的麦勒斯和暴躁、充满诱惑、直白得克罗伊。他逐渐了解他们,暗恋、不安、羞怯、幻想,甚至有了亲密的交往。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如此传奇,困扰了他的余生,也影响了之后的一切…… 梦呓般、散文诗一般的纯净的语言,时空交叉,思绪飘忽不定,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场景变幻跳跃,人物若隐若现,或明或暗,仿佛绘画大师的印象人物画——虽然暗影、虽然写意省略,而形象却更加生动,只一眼波的流动,就足以窥视心灵的丰富与不可捉摸。单纯的情节、单纯的故事,却让人感觉永远的隐痛—— 过去的痛和现在的痛——所有的美丽都敌不过——在任何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浮现。有谁能够将如此的人生表现得这样的纯净?这样的闪动?这样让人反复低吟长思?
  • 骑兵军

    作者:(俄)伊萨克・巴别尔

    《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的一部名作。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全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 巴别尔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高尔基说他是俄罗斯当代最卓越的作家。巴别尔作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1975年他的《骑兵军》重新出版,并陆续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震惊了欧美文学界。1986年,《欧洲人》杂志选出100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名列第一。作为令人佩服的短篇小说大师,巴别尔受到众多名家交口称赞:海明威认为比自己更凝练;博力・赫斯认为如诗那样美;辛西娅・奥捷克认为他是和卡夫卡并列的优秀作家。
  • 金阁寺/潮骚

    作者: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描写青年沟口素来因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自卑并甚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寄托于名胜古迹金阁寺的对美的追求,但又日渐感觉美的永恒存在是对世俗人生追求的阻碍,于是终于一把火烧了金阁寺,摆脱了“美”对人生的禁锢。 《潮骚》通过一个海岛上一对青年男女灵与肉完美结合的纯情之恋,讴歌了生命、活力、健康和大自然的美。(豆瓣)
  • 布鲁克林

    作者:[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沉静、细腻而温柔。托宾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也创作出一部感情饱满的杰作。
  • 问题的核心

    作者:[英国] 格雷厄姆·格林

    英属西非殖民地副专员斯考比原是个正直、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送精神苦闷的妻子去南非度假,他不得不向一名叙利亚奸商借债,从此受到那商人的威胁利诱,接连犯罪而不能自拔,最后为求得精神解脱而服毒身亡。这部具有古典传统的悲剧性小说是格林所作的一系列探索宗教问题的小说中的一部代表作,,其中充分发挥了那些贯穿他所有小说中的主题:怜悯、恐惧、爱情、失望和责任,以及一种对人的精神解脱的探索。 本书入选美国兰登书屋现代文库编辑部组织知名学者和作家评选的“本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名列第四十位,跟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榜首的其他九十九部小说一起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有价值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 24个比利

    作者:[美] 丹尼尔·凯斯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 马语者

    作者:尼古拉斯·埃文斯

    《马语者》有一点小小的放纵,一段浪漫的邂逅,是洗尽铅华,厌倦都市喧嚣,寻找自然天籁的女性深深渴望的……在冰天雪地的纽约北部,13岁的格蕾丝骑着爱马“朝圣者”外出发生意外,格蕾丝失去了一条腿,“朝圣者”也奄奄一息。母亲安妮急切地期盼格蕾丝能早日康复,但不久她发现,要使女儿的心理恢复正常,首先必须挽救“朝圣者”的生命。当听说蒙大拿州有一位名叫汤姆·布克的为马治病的高手后,安妮便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向他求救。尽管一再遭到拒绝,安妮依然不肯放弃,最后她干脆开上车,带着格蕾丝和“朝圣者”一起前往蒙大拿。在蒙大拿宽广的天空下,安妮、汤姆和格蕾丝的生活都被永远地改变了……
  •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

    作者:[法]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的不朽名著《欧叶妮·格朗台》生动再现了19世纪初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刻画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暴发户的典型形象格朗台老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的金钱关系。《高老头》则通过巴黎一个偏僻街区的伏盖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描述了巴黎社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审视人生并加以评判。本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王振孙先生翻译,译文正确流畅传神,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过目难忘。
  • 魔法师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脉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间神经痛发作、不能动弹那个时候。依照我所能记起来的,最初灵感的触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报纸的一条新闻引起的。植物园的一只猴子,经过一名科学家几个月的调教。创作了第一幅运动的画作:画中涂抹着囚禁这个可怜东西的笼子的铁条。我心中的冲动与后来产生的思绪并没有文字记录相联系。然而,就是这些思绪,产生了我现在这部小说的蓝本,即一个长约三十面的短篇小说。我是用俄语写作的,因为俄语是我自一九二四年以来写小说用的语言。(这些小说大部分没有翻译成英语,而且全都由于政治原因在俄国禁止出版。)故事中的男人是中欧人,那个没有起名字的性早熟女孩则是法国人,故事的地点是巴黎和普罗旺斯。可是,我不喜欢这篇小说,所以一九四○年我们移居美国后的一天把它销毁了。 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在纽约州北方的伊萨卡,一直不曾完全停息的脉动又开始让我不得安宁。关联的情节又带着新的热忱与灵感相伴,要我重新处理这个主题。这一回是用英语写作。那是在圣彼得堡,大约是一九○三年。性早熟的女孩现在带一点爱尔兰血统,但是,实际上还是同一个女孩,与她的母亲结婚这一基本思想也保留下来了;但是除此之外,这部作品是新的,而且悄悄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成形。
  •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

    作者:索菲·金塞拉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阐述了血拼无罪,狂想无限。但失“血”过多,麻烦也多多。购物狂三部曲全球销量超过2,000,000册,长居《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最畅销小说榜!
  • 针尖上的天使

    作者:[美]德鲁日尼科夫

    《针尖上的天使》创作于1969至1976年,以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1960年代苏联的重大事件为时代背景。 在莫斯科,某机关报的总编在中央委员会大楼门外心脏病发作,调查推测是因为他收到一份地下刊物的原稿。没人知道是谁放到他桌上的,可是里面的内容令官方很敏感,要是泄露出去……小说通过总编的司机、报社同事,总编的妻子、儿子等许多普通苏联人的经历和生活,生动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揭示了那个时代报界内幕、领导层的种种情状,还有知识阶层与政府的关系,爱情与背叛的问题……
  • 公羊的节日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阔别祖国三十五年的乌拉尼娅回到了故乡多米尼加共和国。三十五年前整个多米尼加共和国处于冷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统治下,乌拉尼亚的父亲卡布拉尔正是这位独裁者的得力助手。三十五年后,卡布拉尔已老,他行动不便更是丧失了语言功能。乌拉尼娅的姑妈不能理解为何乌拉尼娅从不曾探望自己父亲,面对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 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这个被描绘为魔鬼的独裁者曾对三百多万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极端残酷的暴政,在他三十多年(1930-1961)的专制统治下,整个国家成了人间地狱。小说通过杜撰的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
  •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