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外国文学
-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本书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爱情故事,借助戏剧性的故事,将凡间的"真爱"与神灵的"博爱"合二为一,颇具启迪意味。真正的爱是一种全部付出的行为,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这种付出之重要性的书。皮拉尔和她的男友是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是我们在寻找自己另一半时所遇各种冲突的缩影。 本书作者是当今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皮拉尔与其初恋情人自小一起长大,在分别了十一年之后两人重逢。皮拉尔随他一起布道、旅游,互诉爱慕之情。然而,男友要独自去承担宗教义务,皮拉尔十分伤心,在彼德拉河畔边哭泣、边写她那凄婉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她完稿后,男友终于来到河畔,找到了她。爱的力量使他们又坐在了一起。作品以特定的一周时间内,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与情人的对话和内心的独自相结合进行创作,手法新颖,语言文字流畅,富有哲理。这部书,这个故事里的爱只关于一个神奇的时刻,那一时刻,一个"行"或者"不"就可以改变整个人生,而纪伯伦的诗同样是准确的形容"那虽只是一瞬,却将人生的醉与醒截然划分;那是第一道光芒,将心的各个角落都照亮"。皮拉尔在混混沌沌地生活了多年之后,和儿时的男友再度相聚。面对男友突然表达的爱,皮拉尔最终感到的却是源自自身的重重疑虑和障碍。皮拉尔在彼德拉河畔留下了泪水,她用泪水清洗内心的恐惧,也在逐渐体味一种"全部付出"的爱……在心思澄明的一刻,她顿然了悟:爱原来一直都在--而与其说那是爱,毋宁说那是与爱同生共长的对爱的信仰的选择--爱即信,信即爱。 -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这部主要描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运用音乐、性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 本书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以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亨利·米勒在本书中首引了法国中世纪道德哲学家彼得·阿拉伯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男人女人们的心往往激动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这是实例而不是言辞的作用,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痛苦的目击者会做出某种语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现在有意于写—写从我不幸中产生的痛苦,以便让那些虽然当时不在场,却始终在本质上是个安慰者的人看—看。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
The Fountainhead
建筑学专业的洛克先生从大学开始就因为不遵循传统说教而被开掉,而听话的另一位先生顺利的毕业并且找到一份好差事。所有人都不喜欢洛克先生,甚至专栏作家也时不时的老羞辱他,洛克爱着的姑娘——也不出所料的跟了那位听话的好好先生……洛克先生活着就是麻烦不断。 在一次政府建筑项目中,那位他的同学,听话的好好先生居然同意了洛克先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如果洛克先生能因此获得荣誉,获得成功,并获得尊敬,由此改变世界对他的看法,那真是美好的生活啊。可洛克先生并为因此获得好运气:公众一如既往的反对混子洛克设计建设的这个项目,政府也因此推翻了这个项目,而两位设计者也无法控告政府,政府是无权被告的。洛克先生又一次显示了他混子本色,他搞了一些炸药把那做了一半的楼给炸成一堆碎瓦片子。他也因此而上了法庭,对于自己的行为,他是这么说的:创造是自己的私事,是天赋的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样的天赋个人的权力…… Howard Roark is an architect whose genius and integrity will not be comprised. He has ideas that work against conventional standards. -
悲惨世界(上中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政论、散文随笔以及文学评论,卷帙浩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悲 惨世界》及《九三年》等。
-
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
这两部小说都是从小人物着手,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所思所想,两个男主人公都是那么可怜无助的夹缝中人。这样在生活中被挤扁了的人似乎根本无法承受什么重大的政治主题。奥威尔丝毫也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声势浩大的全景画面,或铿锵或高亢的叙述语言。他要做的仅仅是把人物置于其特定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中展开其故事,无论其环境是写实(《上来透口气》)还是虚拟的预言式(《一九八四》),在其特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信的。于是,这两个小人物的故事成了某种重大主题与思想的载体,比任何宏大结构和叙事都来得真实和有说服力。这让我想起劳伦斯论小说的一句话:“任何东西只要是在自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它就是真实的。”这是艺术的真实。奥威尔做到了。 你看《上来透口气》中那个胖乎乎的保险推销员保灵,看他那个乱哄哄的家,看他家所在的那个典型的生活区,看他周围的那些乌七八糟的新兴中产阶级,这些人构成了——天啊,英国人的大多数!就连这么普通的保灵都无法忍受生命的重负了,都要像只海龟一样浮上水面来透口气,可竟然发现无气可透! 你看《一九八四》中的那个倒霉的温斯顿,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靠偷情来“透口气”。看他周围的人包括分居的妻子那副可憎的面孔;看他供职的“真理部”和邻居“和平部”、“仁爱部”和“富足部”的所作所为——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仁爱部负责拷打,富足部制造饥饿;看那些人多么心甘情愿地造谣说谎,靠监视别人获得升迁机会。这些人构成了——天啊,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最终这样一个还有良心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出卖并带着对偶像的热爱而死,这样的人类境遇还能残酷到什么程度? -
1984
摘录: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 他们(上等人)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 中等人只要还在争取权力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正义、博爱这种好听的字眼。 中等人在平等的旗帜下闹革命,一旦推翻了原来的暴政,自己又建立了新的暴政。 由什么样一种人来控制这个世界,也同样很明显。新贵族大部分是由官僚分子、科学家、技术人员、工会组织者、宣传专家、社会学家、教师、记者、职业政客组成的。这些人出身中产薪水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是由垄断工业和中央集权政府这个贫瘠不毛的世界所塑造和纠集在一起的。同过去时代的对手相比,他们在贪婪和奢侈方面稍逊,但权力欲更强,尤其是对于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有自觉,更是一心一意要打垮反对派。 这最后一个差别极其重要。与今天的暴政相比,以前的所有暴政都不够彻底,软弱无能。 在本世纪中叶出现的所谓“取消私有制”,实际上意味着把财产集中到比以前更少得多的一批人手中;不同的只是:新主人是一个集团,而不是一批个人。 把等级社会永久化的问题却比这深刻得多。统治集团只有在四种情况下才会丧失权力:
-
东京塔
一个很平凡的老妈,在儿子雅也三岁时,便带着他离开丈夫,独立抚养着他。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总是忙碌,脸上笑容却不曾失去的老妈;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我的功课再烂,也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任何意见的老妈;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买东西永远不会想到自己,只想到我的老妈;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拼命用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的老妈;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自己的葬礼每月存三千块钱的老妈。 这样的一个老妈啊,总要等到分离才想起应该要珍惜。十五岁正值叛逆期的雅也,就是在坐上火车前往寄宿学校时,看到老妈准备的行李里,全新的衣裤跟夹在里面的一万元,才一边吃着便当一边哭了起来。 最后的一刻终于到来。他却什么也来不及为她做,从病房窗口望出去,就是东京塔,他曾经想带老妈一起上一次东京塔,但没有实现…… 这辈子,永远永远没有可能了。 -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外科医生日瓦戈,一次大战期间在沙皇军队供职,眼见沙皇的虚弱无能和旧军队的腐败,聪颖的心灵预感到革命力量的日趋成熟,期待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新生,并以积极的行动拥护新的政权。然而国内战争的严酷现实,以及新政权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使这位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对于暴力和集权产生了深切的怀疑和忧惧,在被迫而有系统的双重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称赞质朴宁静的俄罗斯品质,并向往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而这样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与拉拉艰难优美的爱情,最终不为严酷的现实所容。 -
书虫小鼠
《书虫小鼠》讲述小鼠弗明生于1960年,栖身波士顿贫民区一家小书店的地下室。由于母亲酗酒而没有责任心,同胞强壮而毫无手足情谊,弱小的弗明很少能抢到食物,只好靠啃书本充饥。一天,他竟奇迹般能够像人一样阅读了!书籍向他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不为饥饿牵累,不为拆除贫民区的重型机械的隆隆噪声所扰,似乎充满无限可能。于是,弗明如饥似渴地读书,并开始以不同于其他老鼠的方式重新看待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
The Lost Symbol
In this stunning follow-up to the global phenomenon The Da Vinci Code, Dan Brown demonstrates once again why he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thriller writer. The Lost Symbol is a masterstroke of storytelling, a deadly race through a real-world labyrinth of codes, secrets, and unseen truths. All under the watchful eye of Brown's most terrifying villain to date. Set within the hidden chambers, tunnels, and temples of Washington, D.C., The Lost Symbol accelerates through a startling landscape toward an unthinkable finale. As the story opens, Harvard symbologist Robert Langdon is summoned unexpectedly to deliver an evening lecture in the U.S. Capitol Building. Within minutes of his arrival, however, the night takes a bizarre turn. A disturbing object, artfully encoded with five symbols--is discovered in the Capitol Building. Langdon recognizes the object as an ancient invitation. One meant to usher its recipient into a long-lost world of esoteric wisdom. When Langdon's beloved mentor, Peter Solomon, a prominent Mason and philanthropist--is brutally kidnapped, Langdon realizes his only hope of saving Peter is to accept this mystical invitation and follow wherever it leads him. Langdon is instantly plunged into a clandestine world of Masonic secrets, hidden history, and never-before-seen locations, all of which seem to be dragging him toward a single, inconceivable truth. As the world discovered in The Da Vinci Code and Angels & Demons, Dan Brown's novels are brilliant tapestries of veiled histories, arcane symbols, and enigmatic codes. In this new novel, he again challenges readers with an intelligent, lightning-paced story that offers surprises at every turn. The Lost Symbol is exactly what Brown's fans have been waiting for his most thrilling novel yet. -
老妓抄
「今后,在文学的世界里,像冈本这样丰盛而深奥的女性,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出现?!我不禁感到我身边的温暖都消逝了。」 ──川端康成 冈本加乃子以非常华丽绚烂的笔触,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的热情与渴望。 ——文洁若 悲伤随着岁月年年加深, 我却越发感受到生命的魅力。 川端康成最惋 惜的文学奇女 新井一二三最钟爱的作家 成熟名作她个性刚烈,生活奇特,却能以平稳细腻的笔触,娓娓叙述着女性的恋、稚、慈、灭,放射出飘邈慈悲的光环和蛊惑生命之极光。 她总是将头发梳成西式发型,穿着和服,带着忧郁 的表情。 她的唇,有如年轻女孩般微翘, 当嘴角分别往两边靠拢时,就会露出笑容,然后再度回到忧郁的表情。她的双手直直地垂在修长身体的两旁,走起路来就像在轻甩脚踝一般。有时她会一直逛着同一个地方,有时又像风筝线一样,突然飘到远处的卖场里伫足。除了大白天的空虚感之外,对于其他事物,她似乎毫无知觉…… 累积财富之后仍充满生命活力的老艺妓,看中出入自家的电器行青年,在保障青年生活不虞匮乏下,让青年尽情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发明工作。描写同时拥有如清纯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思想、以及老女人的执着妄想,被称为首屈一指名短篇小说的杰作。本书收录日本国民必读作品〈家灵〉,描写怀才不遇的雕金师,对自己无法达成的梦想所怀抱的悔恨。收录冈本加乃子成熟期作品共九篇,深度凝视女性对性的感叹、没落望族的悲哀、生命的悲叹……。 《家灵》一篇选入日本教科书,为日本国民必读作品。 -
白河夜船
这本书为短篇合集,收录《白河夜船》、《夜和夜的游人》、《一种体验》三篇唑片,合称“睡眠三部曲”。《白河夜船》:她专职“陪睡”,陪那些身心俱疲的人睡在豪华大床上,久而久之,客人们内心的黑暗渗透进了她心里,最后连吊在半空的吊床也无法晃掉积郁还她平静了,她只有选择去往“安息的世界”。. 《夜和夜的旅人》:情人在赴约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她自此陷入半梦半醒状态,在睡梦中追念情人,并时常半夜出来游荡,就像一个梦游的精灵。.. 《一种体验》:每当她喝得人醉入睡前,总有相同的一段旋律萦绕枕畔,在得知可能是一位故人的召唤后,她通过灵媒与她见了面,消除了彼此心中原先因三角畸恋而产生的块垒。 -
索拉里斯星
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莱姆笔下的神秘大洋似乎是有智慧的,能够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科学家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作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
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主人公史达琳,年轻娇小却冷静聪慧,意志坚定,她从上司那儿接受了缉拿性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任务。为了了解案犯的心理,她向邪恶的天才莱克特医生寻找线索,与这个残忍的杀人犯展开殊死捕斗…… 无论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本书的精华在于莱克特和史达琳的交锋,一方是邪恶的诸葛亮,另一方是初出茅庐的刘备,他们的反差非常大,渗透到性别、年龄、个性、为人处世各个层面,这为他俩的互相利用创造了绝妙的条件。小说的主要人物并不多,除史达琳外,就是莱克特、克劳福德和“野牛比尔”。我以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莱克特。他几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里,后来虽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困兽一样地囚着。 -
苔丝
《苔丝》是作者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并订婚,在新婚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
女生徒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皮肤与心》、《叶樱与魔笛》、《蟋蟀》、《女生徒》、《货币》、《千代女》、《十二月八日》、《雪夜的故事》等14部短篇小说。其中《女生徒》是太宰治晚年的重要作品,这部短篇小说用少女独白式的口吻,用细腻的笔法展示了少女从早至晚的心情变化,当时受到了川端康成等文学巨擘的热烈赞赏。《女生徒》曾获得过第四届北村透谷奖。 -
柏林谍影
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柏林墙脚下。利玛斯明白他在东德一手经营起来的的谍网已彻底破裂。屈辱,挫败,颓唐,凄凉。不甘心就此失败的他,决定最后一搏,加入由英国情报机构策划的行动:深入东德,离间对手。然而,阴谋层层包裹着,一波紧似一波,让人猝不及防。他原本以为可以从寒冷中归来,却一脚踏进了刺骨的严冬…… -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最富于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小说以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
谜一样的眼睛
深情,就是一场悲剧 她的爱是他欠生命的债。她死了,这笔债永远也还不清,只有用剩余人生的所有来报偿。 201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原著小说 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这本书以凶杀案开头,却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的社会状态以及人性的复杂。强烈建议对悬疑、历史和人类的心灵有兴趣的人阅读。——《图书馆杂志》 一个美丽的少妇被奸杀,现场毫无线索。刑庭副秘书查帕罗凭着少妇的几张照片锁定凶手。但凶手闻讯而逃。少妇的丈夫莫拉莱斯每天都去不同的地铁站追查凶手,日复一日。 6年后,凶手意外落网,但很快就逍遥法外。 查帕罗因为此案遭到残酷报复。莫拉莱斯从此失去踪迹。 又20年后,已近暮年的查帕罗忽然收到一封莫拉莱斯的来信,令人震惊的真相由此展开。 -
纠正
【《纠正》造就了“一位伟大美国小说家”、一部与《自由》一样“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 ★ 乔纳森•弗兰岑:美国新一代文学大师,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作家。 ★ 《纠正》:复兴美国文学传统的世纪之书,通过《纠正》,他让小说回归到更有人性、更传统的层面。 ★ 英 美文坛顶级文学奖双重认可:美国全国图书奖、 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小说奖。 ★ 权威媒体一致公推:《时代》“1923—2005年英语小说BEST100”;《纽约时报》“2001年TOP10”。 ★乔纳森•弗兰岑:“这本书忠实记载了我这个人……我人生目前为止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和我父母住在中西部的成长历程。我觉得他们无法为自己发声,我觉得他们的经验——价值、生存的经验,他们所拥有的美国经验——我感觉这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它的一部分。这本书我最重要的主张就是要回忆与体验,给予它真实的生命与形态。” 你会发笑,会颤栗,会抱怨,会哭泣,会离开书桌甚或这个国家,并发誓再也不回来,你也会再次想起你读严肃文学的意义。 ——《纽约书评》 弗兰岑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作家,而且可以说是唯一重要的作家。——《GQ》杂志 弗兰岑是一位奇才……《纠正》全面展现了他的技巧和才华。——《大西洋月刊》 这部恢弘的小说,讲述了美国现代家庭的流散……弗兰岑用一部悲喜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有缺陷的国家,以及同样有缺陷的关于完美的观念。 ——《纽约客》 乔纳森•弗兰岑用一桩婚姻、一个家族涌动的意识,以及一整个文明——我们的文明,写就了一部惊人的小说。——唐•德里罗 伊妮德•兰伯特,当了五十年的妻子和母亲之后,准备让自己享受一下快乐。不幸的是,她的丈夫,艾尔弗雷德罹患帕金森症,逐渐精神失常。他们的孩子也早已飞出了家庭的小巢,奔向各自生活的悲剧。 大儿子加里,银行的投资经理、居家男人,正努力说服自己和家人他没有临床抑郁症——尽管各方面证据相反;二儿子奇普,因性丑闻失去了高校的稳定工作,处于半失业状态,指望着靠手头的剧本赚钱;三女儿丹妮丝年轻美貌,逃离了惨淡的婚姻,成了纽约高级餐厅的主厨,却与一位已婚男性有染——至少她母亲如此怀疑。 尽管情势看起来无比绝望,伊妮德却意志坚定,她要纠正一切的错误,享受全家人的最后一次圣诞欢聚。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