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文学

  • 星星女孩

    作者:[美]杰瑞·史宾尼利

    你看见“星星女孩”了吗? 她像沙漠的天空一样神奇,像她的宠物鼠一样奇特,像她的名字一样神秘。 她穿古老的米色长裙,斜背着一把尤克里里琴;她在课桌上摆上插着雏菊的花瓶;她时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笑,在没有音乐的时候舞蹈;她为每一个过生日的人送上祝福,为赛场上的所有人欢呼。 她的到来,为寂静的米嘉中学带来了声音和色彩。大家被她的坦率和热情所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她,又对她的与众不同、我行我素心怀恐惧。 人们说,她美好得不像真实的存在。不,她和希望一样真实,和人类的本源一般纯粹。她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失落许久的自己。
  • 暗笑

    作者:[美] 舍伍德·安德森

    《暗笑》中的两大男主角布鲁斯·达德利和弗雷德·格雷,其实是舍伍德在拆分了自己的身份和思维方式以后将拆分结果两极化了的产物。前者淡泊名利,追求一种精神上对于自然的回归,大有“探索人生的老庄主义者”之势;后者受的则是传统的美式教育,价值取向全放在了家庭美满和社会地位的争取上·是事业蒸蒸日上的企业家。这两人本没有任何交集,无奈,有一天,前者遇上了后者的太太。 《暗笑》的情节部分,就架构在了这样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上,然而,其主要讨论的,却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暗笑》的主题有二。首先,从创作手法上说,它是对超验主义的一次探索。
  • 怦然心动

    作者:[美]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朱莉•贝克虔诚地相信三件事:树是圣洁的,特别是她最爱的无花果树;她在后院里饲养的鸡下的蛋是最卫生的;以及总有一天她会和布莱斯•罗斯基接吻。二年级时在看到布莱斯的蓝眼睛那一瞬间,朱莉的心就被他击中了。不幸的是,布莱斯对她从来没有感觉。而且,他认为朱莉有点怪,怎么会有人把养鸡和坐在树下看成乐趣呢? 没想到,到了八年级,布莱斯开始觉得朱莉不同寻常的兴趣和对于家庭的自豪感使她显得很有魅力。而朱莉则开始觉得布莱斯漂亮的蓝眼睛也许和他本人一样,其实很空洞。毕竟,怎么会有人不把别人对树和鸡的感觉当回事呢? 本书是在网络获得极高赞誉的电影《怦然心动》的同名原著,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间的有趣战争。
  • 魔法师俱乐部

    作者:[日] 青山七惠

    一名多愁善感的少女该如何与这个不太友好的世界对峙,并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呢?这是一部从十岁、十四岁和十八岁三个阶段描写少女孤独战斗的长篇小说。 憧憬成为魔法师的主人公结仁与两名小伙伴结成了“魔法师俱乐部”,每天致力于魔法练习。她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个貌美的女同学和一个心仪的男同学。但是,结仁的世界因为一件小事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魔法师俱乐部和家庭均开始静静地走向瓦解。它讲述的是一名少女褪去花边丝袜,赤足穿过布满荆棘的青春期的故事。
  • 大都会

    作者:[美] 唐·德里罗

    像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一样,德里罗的《大都会》也是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他造访了一家电影院;他还设法发生了三次性行为……
  • 深夜小狗神秘习题

    作者:[英]马克·海登

    克里斯多弗,十五岁,患有自闭症的数学天才。他的偶像是福尔摩斯,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喜欢质数、逻辑与事实,讨厌黄色和棕色,无法忍受被人碰触。他独自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住家附近的小店,一心想去的地方是外太空,因为那里方圆数十万里都不会有人。 他原本孤独而安全的世界一夕之间被一椿命案改变:深夜里,隔壁邻居家的小狗被铁叉刺死。克里斯多弗决定自己来当侦探,然后将调查结果写成一本书。所以这是一本涉及谋杀案的侦探小说只是侦探、凶手、受害者、真相,以及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人意料之外。 神经质的文字,异质的书写,少年克里斯多弗诚实到让人不安。他意图解开谋杀案,却意外发现自己家里隐藏的真相。克里斯多弗令人好心疼,只是他的心灵就像他最想去的外太空,遥远,难以触及。 真实的人生有时跟数字一样,复杂,而且一点也不明确。
  • 星期六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时间是2003年的2月15日,星期六。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妻子罗莎琳是位小有名气的报业律师;一双业已成人的儿女:女儿是颇有前途的诗人,儿子则是才华横溢的蓝调音乐家。贝罗安拥有着大家公认的幸福人生的一切。然而,星期六的这一天,贝罗安一反常态。短短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竟然如此难以捉摸:家庭、事业、人生.周遭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贝罗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安,他的生活是否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亚特兰蒂斯之心

    作者:[美] 斯蒂芬·金

    这是一部由两个中篇、三个短篇构成的小说集,五个故事环环相扣,依照时间顺序,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主人公的交替叙述,共同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动荡与变迁,反映了这一代美国人精神世界的垮塌。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美国社会风云激荡之时,无数生动鲜活的故事在这股历史的旋流中跌宕起伏,焕发异彩。无论是鲍比童年时代经历的背叛,还是皮特在红心大战中的觉醒,抑或是萨利于越南丛林中的梦魇等等,在斯蒂芬·金的笔下,波澜不惊的叙事与惊悚诡谲的铺垫一样,皆暗藏着足以震撼人心的巨大能量。 这部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集无疑是斯蒂芬·金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对非恐怖题材的精彩驾驭完美地展现了其纯熟的写作技巧和强烈的创作欲望,显示出这位恐怖大师特有的人文关怀。 “虽然难以相信,但六十年代的确如此,那些事情的确发生过。”斯蒂芬·金在后记中如此说道。这五个萦绕着越战回忆的故事,必将带给热爱斯蒂芬·金的读者们一次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 维姆·文德斯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 孟京辉 史航 牟森 “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 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 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爱》是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她的“印度系列”中,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边连接着《劳儿之劫》和《副领事》两部小说,另一边连接着《印度之歌》、《恒河女》等几部电影。作为小说《劳儿之劫》的续篇,《爱》又被杜拉斯改编为电影《恒河女》。 爱情和回忆之城萨塔拉,相遇的游客彼此相认,回忆中激起了诗意与爱的欲望。
  • 七朵水仙花

    作者:(韩)金河仁

    以“浪漫圣手”著称的韩国著名作家金河仁,在去年刮过一阵菊花香旋风后,今年情人节又夹着一股水仙花的清香带来了韩国超级畅销书《七朵水仙花》。 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汉城的两个年轻人身上。雨舒美丽、幽默、豪爽,是广告界有名的女强人。然而她却爱上了毫无“事业心”的、爱看星星的永泰,并被他澄澈明净的双眼深深打动。永泰送给雨舒七朵水仙花,虽然不代表爱情,却在雨舒心头划下不灭的痕迹。工作的劳累加上眼睛的疾病,雨舒双目失明了,永泰将雨舒接到了远离都市的蟾江边,开始了他们纯净的生活。但永泰心里却藏着一个梦想,他想让雨舒重见光明,与他分享美丽的星星、深邃的夜空、街上的树木花草和整个世界。于是,他将自己的一只角膜捐给了雨舒。“带”着永泰的一只眼睛,雨舒重新回到了汉城,在广告界继续打拼。永泰依然留在江边固守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命运偏偏不肯降福于这对爱人,永泰在一次上山观测星星时,从山上跌了下来,惟一那只可见光明的眼睛撞到了石头上…… 《七朵水仙花》承袭了《菊花香》的浪漫与凄美。 不仅有十多首英文老情歌的优美旋律萦绕在故事情节之中,而且还介绍了二十多个星座的浪漫故事。古老的神话,明净的星空、现代都市的爱情与生活,再加上金河仁诗一样的语言,这种时尚写作的风格在《七朵水仙花》一书中再次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为此,韩国评论界认为金河仁“将爱情写到了极致”。
  • 大师

    作者:[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一八九五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真是他零落他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 巴黎伦敦落魄记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 乱世佳人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个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协会主席。米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其后,她曾担任地方报纸《亚特兰大报》的记者。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


    米切尔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她从1926年开始着力创作《飘》,10 年之后,作品问世,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于家庭的熏陶,米切尔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家乡听闻了大量有关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的种种轶事和传闻,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内战的书籍。她自幼在南部城市亚特兰大成长,耳濡目染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米切尔文思纵横驰骋的背景和创作的源泉。


  • 蜘蛛女之吻

    作者:(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M.Puig

    《蜘蛛女之吻》是普伊格的第四部小说,这无疑是他的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在1976年发表后,几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改编成电影。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监狱的一间牢房里关押着两个囚犯,一个是政治犯瓦伦丁,另一个是同性恋者莫利纳。小说以他们两个人的对话为主线索,逐步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拨动了埋藏在他们意识深处的心弦,从一个侧面剖露了阿根廷社会的现实。作者以主人公叙述电影故事的方法,一方面揭示了力图改变社会的革命者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心理和生理诸方面多层次地剖析了同性恋这个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 对于同性恋的产生与存在,作者以严肃的态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他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颇具匠心地将许多艺术技巧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精心构筑了小说的结构,一部部异彩纷呈的电影故事,与小说正文相互呼应的理论柱石,穿插在对话当中的意识流,还有简洁明快的行书公文,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余丝不断,真可谓集严肃文学与通俗小说于一身,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有对社会学和性心理学等问题的深刻探求,还有耐人琢磨的文学魅力。这种将文学性、趣味性、社会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的特点是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这部小说中运用得最为突出的手法就是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叙述电影故事。深谙电影艺术的普伊格巧妙地将六部电影的情节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末。这些电影故事的构思巧妙,安排得当。每部电影虽然都独立成篇,却有着共同的深邃的内涵,即从不同的角度隐喻同性恋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其心理特征。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电影与电影,电影与两个囚犯的现实生活剪切对比、明叙暗喻,像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一幅幅既有情趣又耐人思索的画面。
  • 曼斯菲尔德庄园

    作者:[英国] 简·奥斯丁

    译 序 孙致礼 我从1983年开始翻译简·奥斯丁的小说,先后出版了《理智与情感》(1984)、《劝导》(1986)、《诺桑觉寺》(1986)、《傲慢与偏见》(1990)、《爱玛》(2000);2003年12月中旬,我又交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译稿,终于实现了上学时萌生的一个梦想——译出被人誉为“无与伦比的奥斯丁”的全部六部小说杰作。 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1811年存留下来的几封简·奥斯丁信件中,没有一封再提及这本书;而1812年则没有一封简·奥斯丁的信件存留下来。可是到了1813年初,简·奥斯丁曾多次在信中提及《曼斯菲尔德庄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姐姐卡桑德拉已经颇为熟悉小说的内容。作者在1814年3月2日的信中谈到,其四哥亨利已在阅读小说(手稿)。据研究者推断,大约在1813年11、12月间,或1814年1月,作者将该书的版权再次卖给了《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出版人埃杰顿。1814年5 月23日及27日,埃杰顿连续在《记事晨报》上发布出书告示,称该书为“《理智与情感》与《傲慢与偏见》作者著”。照此推断,《曼斯菲尔德庄园》应在1814年5 月底面世。虽然该书比《傲慢与偏见》长四分之一,但每本售价却一样:十八先令。第一版的印数很少,据查普曼考查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册,而且纸张、印刷质量都不及《傲慢与偏见》;但是,这一千二百五十册在六个月内即已销售一空,销售速度快于《傲慢与偏见》。尽管如此,埃杰顿一直不肯出第二版,直至1816年,才由《爱玛》(1815)的出版人约翰·默里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有学者考查,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上获得至少三百一十英镑的酬金,这是她生前收益最高的一本书。 与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在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大女儿玛丽亚是个水性杨花的姑娘,一边动心于“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万二千英镑”收入的拉什沃思,一边又跟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发现后者对她缺乏真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与此同时,还继续与克劳福德发展暧昧关系,直至跟他私奔,最后遭到被遗弃的可悲下场。二小姐朱莉娅跟姐姐一样放荡不羁,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也跟贵家子弟耶茨私奔。就在两起丑闻发生之前,伯特伦家的大儿子汤姆突然染病,差一点丧命。一时间,这兄妹三人几乎使伯特伦家陷入了绝境。 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这兄妹俩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他们长年寄住在叔叔克劳福德将军家里,两人一个受叔叔宠爱,一个受婶婶溺爱,因而都给娇惯坏了。特别是将军是个“行为不端”的人,甚至想在家中豢养情妇,自然给两个年轻人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克劳福德起初想玩弄一下范妮的感情,后来居然真心爱上了她,便苦苦地追求了起来,遭到范妮拒绝后,又跟玛丽亚私奔。克劳福德小姐起先有意于埃德蒙,但是当她获悉埃德蒙要当牧师时,热情顿时冷了下来。后来,埃德蒙的哥哥处于病危之际,她马上意识到埃德蒙可能成为伯特伦爵士的继承人,旋即对他又热了起来,不想让埃德蒙看清了她的真面目,最后也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跟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也塑造了一对可爱的青年男女。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风化的情节剧,家里只有她一人加以反对和抵制。她早就看清了克劳福德兄妹的自私和轻浮,因而当克劳福德死死纠缠她时,她丝毫不为其所动,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当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旧情复发”的时候,她告诫表哥不要上她的当。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两部作品的笔调和氛围却大不相同。《傲慢与偏见》既轻快又明畅,《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显得比较凝重,带有更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另外,奥斯丁研究者认为,《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这些都表明,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已是个“更加成熟”的女作家。 关于奥斯丁的生平,人们迄今掌握的资料尚不充分,还有不少空白、疑点和不确定因素。笔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编写了一份“简·奥斯丁年表”,献给我国的简·奥斯丁读者和研究者。不过,我对简·奥斯丁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紧接着就要投入已经订下合同的《奥斯丁(评传)》的撰写。 2003年12月29日于洛阳
  • 天使学

    作者:丹妮尔·特拉索尼

    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 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了许多,娶来为妻。 那时候有巨人在地上出现(后来也是这样),原是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儿们交合生子 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圣经:创世纪》 守望天使看守、照料所有在此新天地的受造物。不幸地,他们禁不住诱惑投入美女的怀抱,生下邪恶的巨人而遭天谴,一部份被放逐到地狱。 ――《死海古卷》 守望天使的后代身上流着天使与人类的血液,他们身形颀长,晶莹剔透的肌肤散发出诱人光晕,一双翅膀能自如地收拢在背肩,展开时耀眼夺目,绚丽无比。他们的体力与才智过人,隐身在全世界王公贵冑、富贾之家,在政治、金融、企业各领域占有庞大资源,可他们有一个重大缺陷:喜爱感官享受,身体的快感会让他们完全盲目,为了繁衍自身族群而变得残忍至极。 天使学家则是与之对抗的人类力量。这场人与神的对抗,始于纽约赫德逊河畔的一座修道院。负责图书馆与修道院信件的一位年轻修女,收到一封艺术史专家的来信,探问该修院的档案室是否保有院长与美国富豪家族洛克斐勒女士往来的信件。一封短信揭开了天使学家与守望天使之间的千年之战。 天使与恶魔,一个只不过是另一个的影子。
  • 我的妹妹,我的爱

    作者:(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本书源自美国一起至今尚未告破的著名的悬案,一九九六年圣诞节当天,一名六岁女孩在家中的地下室惨遭强奸和杀害。受真实案件的触动,欧茨基于想象创作了这部小说,试图艺术地表现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本书顺利成为二○○九年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入围作品。 悲剧发生时,史盖乐·蓝派克年仅九岁。事隔十年之后,史盖乐才开始完整地回溯这起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的迷案——蓝派克一家住在新泽西的富人区,史盖乐的父母都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表,进取,虚荣,过得貌似体面而和谐的生活。在妈妈执着、严格的培养下,史盖乐漂亮的妹妹布莉丝·蓝派克在室内滑冰赛场上屡创佳绩,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泽西冰雪小公主”。正当六岁的小布莉丝离妈妈梦想中的成功日渐逼近时,她却突然失踪,尸体在家里锅炉房幽暗的角落被发现。蓝派克一家一夜间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其中有不少将怀疑投向了因为妹妹的得宠而有些被冷落的史盖乐……案件多年来一直无解,而史盖乐一家终于分崩离析。史盖乐迷失在记忆的泥淖中,备受折磨地穿越了其后梦魇般的童年和青春期。直到回忆录写至最后,故事接近尾声时,令人震撼的迷底才最终被揭开。
  • 血族1:侵袭

    作者:[美]吉尔莫·德尔·托罗,[美]查克·霍

    暗夜时分,一架来自柏林的客机降落纽约机场,所有乘客均离奇死亡。疾病管制局的防疫专家伊费意外地找到了机上四名生还者,还有一个形似棺材的巨大黑色木箱。接下来,一系列诡异事件接连发生。谁也不知道,一股黑暗势力正在吞噬人类…… FX同名美剧震撼热播中! 《环太平洋》《潘神的迷宫》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最新力作。 小说比电影更精彩!哥特+科幻+惊悚,直入人心的震撼。 美国惊险小说协会主席鼎力推荐! 荣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内附导演本人签名照一张! 在我的故事中,那些吸血鬼要杀掉的第一个人,将会是他们所爱的人。 ——吉尔莫·德尔·托罗
  • 初恋总是诀恋

    作者:(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

    这本书讲述了阿拉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衡和误解。读者从故事中读到的全是爱情,也是寂寞,秘密和不理解。爱的需要很快变成了一种对自我的寻求,因为要爱另一个人,要给予,就要先爱自己一点。然而,虽然女人使一切变得完善,传统和宗教却更倾向于帮助男人建立他的小权力。在这样一个国家里 ,爱并非如此简单。 ——塔哈尔•本•杰伦 1971年他定居巴黎后,开始描绘关于被剥夺的北非的经历。他的灵感来自塞万提斯,是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文化影响了塞万提斯,马蒂斯,还有费尔南多•佩索阿(“我每晚读一首,就像别人读祈祷文”)。他在青年时期见证的不公滋养了他的虚构作品,“那时话语权属于摩洛哥的男人和当权者,没有人会去问穷人或女人的看法。” ——英国《卫报》 ------------------------------------------------------------------------------------------------------ 首位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北非法语作家 《神圣的夜晚》作者塔哈尔•本•杰伦 四十年来,本•杰伦一直在以写作的方式展现他与故土的关系:诗歌、小说、寓言、随笔……虽然与妻子和四个孩子生活在法国,但他依然保留着摩洛哥国籍,且每年有两个月回国度过。一个真实的国度,多少虚构的故事,皆来自对那片北非沙漠的爱与恨。阅读本•杰伦的小说,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地方,同时也有令人反感之处,这种矛盾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作者深深爱着这个国度,却又不得不远离它而生活。